语文教育与美育

合集下载

请举例说明语文美育的内容

请举例说明语文美育的内容

请举例说明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是指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其具备欣赏、理解、表达语文艺术的能力。

以下是语文美育的几个具体内容:
1. 文学欣赏: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丽,还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 语言表达: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还需要学习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艺术创作: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 文化传承: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语文美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 1 -。

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

美的芳香 , 领 悟到美的精神。
从清华 园充满 素淡朦 胧美 的 《 荷塘 月 色》 到世 界水 上名 城 《 威 尼斯》 的旖旎 风光 , 从姿 态万千 的

育。 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 从 现 行 中学 语 文教 材 看 , 有 大 量描 绘 如 画般风 景 的文 章 , 翻
能 提 高学 生欣 赏 和 审美 的水 平 。 作 为语文 老师 ,应 多鼓励学 生去
阅读 它 、 欣赏它, 扩 大 阅读 范 围 ,
学教 育
中学语文教 学与 美育教 育
圈 夸 火寥
内容摘 要 : 语 文教 材 中储存大量 审美信 息 , 由于教学导 向的偏 差 , 学生甚至老 师都 不太注重这些信 息的审
美价值 , 导致语文列入仅次于政治的第二门最不感 兴趣 的课 。针对这种 现状 , 语文教 学不仅 要传授 知识 , 更应沟
起来 。
美 ,或再现 园林 美 ,或表现 天象 美, 无 地不美 , 到处 皆景 。这 些作
品的描写 , 或 是 人 化 了 的 自然 美 , 或 是移化 了的社会美 ;有 的是 简
要进 一步理 解美 、 鉴 赏美 , 必
须把提 高学 生对艺 术形象 的理解 力 与 发 展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结 合 起
通心灵 , 激发 学生美好 的情感。 因此 , 要 改变语文教学如此严峻 的局面, 必须在语文教学 中实施美育教 育。 关键词 : 中学语文教 学 实施 美 育教 育
语 文教 学 不仅 要传 授 知 识 ,
更 应沟通 心灵 ,激 发学生美 好 的 情感 。然 而 , 由于高考指挥棒 的导 向, 语 文教学 陷入 了机 械的 、 合理 化 的及 所谓 “ 标 准化 ” 的怪 圈 , 因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VS
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美育教育可以通过艺 术手段和审美活动,丰富小学语文教 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 可以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 体,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的拓展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内容,提 高想象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文本的 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观点,能够培 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情感的疏导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抒发内心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THANKS
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图片等),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朗读和背诵优美的诗文,让学生感受 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语言感受力 和表达力。
课外阅读中的美育拓展
01
推荐优秀读物
向学生推荐适合年龄段的优秀 读物,引导他们阅读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拓宽审美视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 传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03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 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03
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强化朗读和背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等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培养 审美情趣。
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 的过程中,鉴别和评价不 同风格、流派和时代的美 。

浅谈语文教育与美育

浅谈语文教育与美育
些 作 品 ,各有 其美 。散 文美 在 “ 形 散 而神 不散 ” ,诗 歌 美在
语言精练 ,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且语言具有节奏感 、 音乐感 , 小说美在生活中的容量大 ,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

段 富有个 性 的 肖像 、言行 、心理描 写 , 一 个生 动 、 准 确 的
的顺利 完成 。
这类作品, 正确理解了其内涵, 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 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多读这类作 品,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 化底蕴 。 作为语文教师 , 有责任引导学生体验人类这些美好 、
健 康 的感 情 。
高 中第三、 四册 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 课文精选了非常美好的散文 、诗歌 、小说与戏剧 , 这
关头 ,满怀 对祖 国 的热 爱和 对侵 略者 的眷恋土地作 比喻 ,表达诗人对祖 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 ,诗人直抒胸臆 ,以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的情状 , 衬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类 似的课文还有舒婷的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梁小斌的《 我 热爱秋天的风光》 、 孙犁的小说 《 荷花淀》 ,等等。这类文学作 品讴歌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 ,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 感染,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 歌颂健 康 、美好 的 爱情 《 孔雀东南飞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叙述的是焦仲卿、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 是人类具有丰富 、 复杂的感情世 界。情感是人生最富色彩的部分。健康、美好的情感永远值
细节描写 ,都会使文章生辉。 “ 爱 美之 心人 皆有之 ” ,引 导学 生 发现 生 活 中的美 ,体 味作品中的美 , 必能提高学生阅读 的积极性 , 有了厚积 ,薄
发才会 闪出文 采 。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试论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一、美育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

”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

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

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通过品味、挖掘、探究、领悟等环节,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

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

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

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

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语文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特别是与美育相结合的语文教育。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困境和出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语文教育与美育本就是一体两面的,语文是文学的载体,而文学又是传达美的重要方式。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美育的渗透度并不高。

语文课堂上大多以文言文、现代文为主,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诠释,而较少涉及到文学艺术的鉴赏和欣赏。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不够深刻,造成了美育与语文教育的脱节。

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名著经典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艺术类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美的魅力,从而形成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当前,语文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并不顺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以语法知识和文学作品为主,对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的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美的认知受到了限制。

2. 教学手段传统。

语文教育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部分语文教师对美术、音乐等文学艺术领域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很好地将美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4. 学生学习压力大。

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美育活动,也影响了美育和语文教育的融合。

这些困境导致了语文教育和美育的脱节,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育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前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推动语文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1. 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可以适当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多引入一些与美育相关的素材,如美术、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

浅谈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

活动 的主体性 、情感 的活跃 性 ,都取 决于教 师的教学 艺术 。
而言 ,可分为 两类 :认识 性语 言和情感性语 言 。语 文学科美
在语 文学科教 育 中创 造美 的氛 围并不 是抽象 的。作为 教学 的 育在一般 情况下凭 借情感 性语 言进 行 ,这一 类语言不 只包括 主导 ,教师 的教学语 言美是创 造美 的氛 围的 第一要义 。教学 形 象描绘语 言 ,而且也包 括议论抒 情语言 。 “ 寡情 即无鉴赏 语言 美取决于 教师具备 热爱学 生的情感 ,科 学思 维的 头脑 , 力 ” ,激发情感便是美育 的主要 中介。 对课 文思想 内容 、情感特点的把握 ,以及语 言的表现力 。 形象性 是美 的基本特 征之一 。语文学科 美育还应 当结合
二 、 加 强 朗读 。诱 发 通 感
时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 源自总之 ,美育教 育是 强化语文教 学的重要 手段 ,对 学生 的 便于 阅读者思 考 ,发 现问题 。在这个 意义上讲 ,它具 备了一 全 面发展也 会起 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 。作为语 文教师 ,要不断 定的科 学美 的形态 。朗读时书 面语言 的有声化 ,具有 移情 的 地进行尝试 和探索 ,使美育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 作 用 ,能够激 发美感 ,唤起 内心视像 ,感受文字 意境 ,并 能 引起 群体 效应 。同时 ,朗读也是 一种解 析 ,能 以声音增强 原 作 的力 量 ,诱 发 通感 ,起 到 审美 感 知能 力 的作 用 。 听别 人 读 ,可 以 自觉进行 审美判 断 ,真切 的感受 到作品 的情 韵和气 势 ,产生共 鸣 ,受 到感染 ,怡情怡性 , 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的情感 ,取决 于对 教材 透彻 的理解 ,这样方 能做 到 “ 辞 以情 练 习 ,提高学 生对美 的感 知 的基础上又 提高 了学 生的写作 能 发 ” ,而不 故作姿 态 。教 学中 ,教 师或娓娓 道来 ,或 抑扬顿 力 。 挫 ,都应是情 不 自禁 、油然 而生 。此 外 ,教 学活 动中 ,人 的 四、直观效应 ,激 发情 感 活 动 、人 的情 感又 主要表现 在学 习主体—— 学生身上 。他们 语 文教材是 以语 言材 料建 构而成 的。语 言就其 总体作用

语文素质教育应重视美育

语文素质教育应重视美育

语文素质教育应重视美育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现事物美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几乎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音乐美、悲剧美、思辨美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使学生感悟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歌、抒情散文以及大量的游记文章中所描绘的整齐的田垅、蜿蜒的防风林带、碧波荡漾的水库、高大雄伟的建筑、经过艺术加工的园林风景,这一切都凝聚着人的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物,因而无疑都具有审美的特性。

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景中套景、画中有画的优美境界;《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美;《故宫博物院》所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风貌美等等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例子。

未经人的实践改革的自然界,也能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描绘的和煦的阳光、灿烂的星空、皎柔的月光、澎湃的大海、翱翔的雄鹰、苍劲的松柏等这类自然物的某种性质、特征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个性,人们就会从中发现美、感悟美。

歌颂它们实际上是歌颂这类对象上所体现的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操。

如《长江三峡》《荷塘月色》《游褒禅山记》等情文并美的传世佳作,都是向学生进行自然审美,增强热爱祖国河山情感的依托。

二、利用语文教学,使学生感悟鉴赏语文教材中反映的社会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社会美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代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就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赞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普通劳动者》《菜园小记》《猎户》等篇目,无不闪现着劳动主人公崇高的劳动审美观和积极乐观的奉献光彩。

社会美还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即存在于爱情、友谊、家庭、社交、科学文化活动等方面。

凡是能显示出人的健康、向上的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都是美的。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

语文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出路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的学科之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而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样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和美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出路。

1. 学习压力过大2. 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语文教育以应试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过分关注课本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导致学生缺乏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的思考,也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3.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学水平不一、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一些语文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

而另一些语文教师则积极创新,并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由于种种限制和条件,很难将这些方法和手段真正付诸实施。

4.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欠缺。

这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美育的困境1. 美育资源匮乏美育资源的匮乏是当前美育面临的一个困境。

许多学校缺乏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导致了美育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甚至因为经费不足而放弃了美育教育,这使得学生的美育教育相当薄弱,无法真正得到良好的培养。

2. 美育教学理念陈旧目前,一些学校的美育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能培养”层面,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绘画技巧、音乐节奏感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语文教材提供的美的内容是美育的依据,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

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真善美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刑场上的婚礼》一文,记叙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两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这两位共产党员毫不动摇,他们面对死亡大义凛然,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他们视死如归,壮怀激烈,这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他们明如镜,清如水的美好心灵,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当然语文教材中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还很多,古代有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等等;现代人物中,有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鞠躬尽瘁》),有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起炸药包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师在讲到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中得到陶冶,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策略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环节,而美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两者在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进一步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艺术表演是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一些艺术表演的元素,如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或戏剧表演。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演技和表演能力,培养出自信和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教育;融合策略引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融合策略,包括设置多元化的阅读材料、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融合的意义和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阅读并欣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培养起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组织课外活动和引入艺术表演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只有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一、美育教育的概念美育教育是指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一要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美的情感课堂。

要通过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进一步创造美,使学生从美的旁观者、欣赏者变为美的实际创造者,这是美育的终极目的。

1.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指人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一种意识。

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语文通过形象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这些形象是现实的提炼和加工,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审美活动要求学生领会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学形象从生活中走出来,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形象的审美实际上就是对自我、对人自身的审美。

从这些作品形象身上,学生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人”的影子。

这好比照镜子,透过文学形象这面镜子,学生认识到“我”的形象和本质,从而就知道“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才美,而“穿衣服”的过程正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2.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创造力是一种影响活动实际效果和素质质量的力量。

人类产生的本质特点即是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

美源于创造,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审美类活动要以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形象或文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创造的魅力,让他们懂得“为了更高的美,没有一个规律是不可打破的”(贝多芬语)。

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对作品形象进行再创造,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创造出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此推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任意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由于没有受到任何定量的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和广泛地思索,更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会在自然状态下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由刺激引起的,良性刺激会激发积极的高效能的情感,对人的行为产生明显的推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学习包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会感受到美的力量,发现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 体悟文章情感美。

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

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

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

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

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

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

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传授经典文学知识: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美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字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开展文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5. 引导审美情感教育:通过选取优秀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6. 教学环境的美化:创造温馨、美观、富有文化氛围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美的空间,激发他们对美和艺术的热爱。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育需要美育

语文教育需要美育

语文教育需要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一提到美育,人们往往认为它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任务,忽视其他学科的美育作用,如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极大的。

众所周知,汉语言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是世界语言宝库的精华。

在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一、以情动人,激发美美育具有交流性,这意味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应处于平等的、相互交流的状态,要求教师以诗人般的激情、诗人般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与教师同悲同喜之时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寓教于乐,渗透美寓教于乐就是以讲故事、游戏、表演、听音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加知识、涵养性情、认识美、创造美。

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其效果是强制性的灌输、空洞枯槁、干瘪乏味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三、强化延续,创造美实施美育,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美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强化、延续。

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通过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以课堂为中心,延伸到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

最后,创造美还体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必须运用多练习的方式,教师应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启发他们运用语文学习中掌握的美的知识,确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收集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又必须在文学作品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贯彻美育的四种方法

在语文教育中贯彻美育的四种方法
四 、 诗 必 背 。 机 使 用 逢 择
浓 文 美 、 人 肺 腑 、 人 泪 下 。 当语 文课 能 让 孩 子 们 流 感 催
下 眼 泪 的 时候 , 么 这 一节 语 文 课 也就 成 功 了。 那
二 、 入 意境 引

我在 教学 中 , 非常重 视诵 读教 学 , 是在 课 文 中出 现 凡
的 诗歌 , 部 背诵 , 他 课后 练 习要 求背 诵 的段 落 , 要 全 其 也
全部 过关 , 并坚 持在 课堂 上检 查背 诵 或默 写 , 还在 作 文训 练 中鼓励 学生 贴切 地 引用所 背诵 的诗 歌。因此 , 次考试 每
篇 篇范 文 , 或记 叙 , 写景 状 物 , 是说 理 抒 情 , 或 或
三 、 迪 想 象 启
写 好 日记 , 录 好 段 好 句 , 是 教 师 所 要 求 的 , 摘 这 也
是 处于 这 个 年 龄 段 学 生喜 欢 做 的事 情 ,但 多 数 教 师 只 是要 求 而 已, 并没 有 做 进 一步 的工作 。我 以 为学 生 摘 录 的精 彩 章 句 , 同样 也 应 要 求他 们 熟 练成 诵 。这 些 内容 蕴 涵 了他 们 内心 真 实 的情 感 , 他们 因 为喜 欢 而 摘 录 , 为 因 喜 欢 而 熟 悉 , 们 本 身 就 有 熟读 咸 诵 的意 愿 , 他 为何 不 因
各 有 它 们 特 定 意 境 , 王 维 的 《 居秋 暝 >, 过 细 腻 如 山 通
的 笔 墨 勾 勒 出秋 天 特 有 的 景 象 。作 者 正 是 借 助 山、 、 水 松 、 、 、 等 为我 们 描 绘 出一 幅城 乡秋 居 图 , 现 了 泉 竹 莲 展
清 丽 、 泼 的 雨 后 城 乡 的 自然 美 , 种 恬 静 、 谧 的 空 活 一 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育与美育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歌颂真、善、美,扬弃假、丑、恶,永远是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文化底蕴的厚薄、人文精神的多寡,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

而要获得这些,需要大量地阅读、吸收。

要想获得有益的滋养,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要想教好语文,也必须具备一双善于挖掘美的眼睛。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必要的审美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任务。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不仅是音乐、美术科教师的任务,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虽然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却不可忽视,处理得好,它能促进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类具有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情感是人生最富色彩的部分。

健康、美好的情感永远值得文学作品歌颂。

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四册为例,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健康的情感。

一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写下的诗。

诗歌的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了
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类似的课文还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等。

这类文学作品讴歌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歌颂健康、美好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焦仲卿、刘兰芝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为了忠于爱情而双双殉情的故事,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令人敬佩。

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难忘。

类似的课文还有《我愿意是急流》、《卫风·氓》、《邶风·静女》、《迢迢牵牛星》、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等戏剧,它们用精美的语言讴歌了人类美好的情感,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鉴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三抒写亲情、抒写离愁别绪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全文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它们正是抒写人类的这类感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人情味。

这些感情具有人文
性,学生阅读了这类作品,正确理解了其内涵,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

多读这类作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体验人类这些美好、健康的感情。

高中第三、四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文精选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诗歌、小说与戏剧,这些作品,各有其美。

散文美在“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美在语言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且语言具有节奏感、音乐感,小说美在生活中的容量大,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一段富有个性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一个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都会使文章生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作品中的美,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了厚积,薄发才会闪出文采。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则显得更为重要。

现在很多的中学生怕写作文。

原因何在?一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写。

前者看生活总觉得很平淡,没什么可写。

作为语文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从自然界,从家庭生活、邻里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领域寻找、发现生活的美,抛砖引玉,指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身边,就在平凡的生活中。

同时,从作文中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分辨、批驳、摒弃生活中的丑,天长日久,就能“给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对于后者,则要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分析范文、指导学生适量阅读课外书籍,让范文、优秀作文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关键是要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容忽视。

文学的审美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需要想象才能完成。

教师如能尽可能制作一些形象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人的心理研究表明,对单调、枯燥的东西,人是最易感到厌倦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法必须灵活多样,教态、教学用语必须体现美感。

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当然,美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美必须把握“度”。

由于中学生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限制,美在他们的心中只是“朦胧”、“零星”的概念,在教学中讲得太多,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但处理得好,审美与语文教学又能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