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知识: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答()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倔强挺立(juè)B、开垦(kěn)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虬枝(qiú)C、锤炼(chuí)秀颀(qí)外壳(qiào)恹恹欲睡(yàn)D、毡子(zhān)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出坦荡如砥(dǐ)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答()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B、视野贱视挺拔积雪初溶C、靠拢错综质朴诸如此类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答()A、旁逸斜出以逸待劳名人逸事B、视野旷野野蛮C、参天参考参拜D、潜滋暗长滋蔓滋芽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着西北风。
A、映入屹立露出抵抗B、扑入耸立泛出对抗C、进入矗立显出抵御D、闯入直立现出抗拒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六、解释词语。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统编版 · 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1)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文中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不仁者的反感”,还表现出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痛恨和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孙叔敖.(áo)法家拂.士(fú)B.拂.乱(bì)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C.域.民(yù)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D.傅说.(shuō)衡于虑.(lǜ)空乏.其身(fá)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恒过.B.劳.其筋骨C.必先苦.其心志D.空乏.其身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衡于虑。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B.必先/苦其心志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7)人恒.过( )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5 《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第1段、第4段、第6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①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景美;②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③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2.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
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的象征;两者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楠木代表“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课后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篇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汇编
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
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作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读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教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6.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水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家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积累拓展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待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体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皱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皱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老含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皱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皱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炼含蓄,富有表现力.9.三峡——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通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10.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入”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yín)夜闲游赏月;又有自许的意味一一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二、参考译文1、《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图,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眼,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吧了.11.与朱元思书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激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在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三、东西,向东向西;此处是动词.2上,在上;名词作状语.3.上,向上此处是动词,4下,向下;此处是动词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方面都与《与朱元思书》有相近之处,文章较短,语意也不深,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阅读钱锺书、郑振铎等学者对“吴均三书”的评价(分别见于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全梁文卷六十”和郑振铎《中国文学史》第二十ー章“六朝的散文”),初步接触文学评论.二、参考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伤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面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核在上面交错遮敲,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12.唐诗五首思考探究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仿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楼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摩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积累拓展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洁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六、背通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的方面的特点.律诗的格律要求比较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对仗方面,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或四联,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比如《野望》《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均为颔联和颈联对仗.每一对仗联要求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押韵方面,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黄鹤楼》,二、四、六、八句“楼”“悠”“洲”“愁”押韵:而《使至塞上)则“边”“延”“天”“圆”“然”押韵.粘的规则,较为复杂,可不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初唐、盛唐时期,律诗尚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格律方面未必非常严格,可能有一些不合格律之处,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存在失粘的情形.又如《黄鹤楼》在平仄、对仗方面并不太严格.如果学生问到,可向其指出.13.背影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11与朱元思书二[00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练习题及答案11与朱元思书二第二课时课时训练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全文描写的富春江景色。
B.第2自然段写水的颜色、清澈、深度、静态和动态,都突出表现一个“异”字。
C.第3自然段中,“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给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超然尘世的归隐之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2自然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自然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B2.D3.D4.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5.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完整word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5.藤野先生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
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注意区别形近字的不同部位。
)2.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1)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________(2)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________(3)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________(4)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_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现在常用来指经过处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语言特点是________。
(4)常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4.读下边4个句子,仿照其句式,再写2句: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③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④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词有没有毛病?请选出其中一则作简单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6.根据下面的情况,按要求回答。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
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
(1)大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对观众说:________________()榭()谢() ()鉴()签()()沼()昭() ()嶂()障()()峋()殉() ()墙()蔷()1 2 3 4 5 6 ⎧⎨⎩⎧⎨⎩⎧⎨⎩⎧⎨⎩⎧⎨⎩⎧⎨⎩(2)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___________(4)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_______________(要扣住各人的年龄、身份回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收获平台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晕.圈()虬.枝()婆娑.()坦荡如砥.()秀颀.()无垠.()倦怠.()恹恹..欲睡()二.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答:(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答:三.仿照例句造句。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答:四.文中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假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决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2.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3.找出文段中体现白杨树品质的句子。
团结:正直:进取:坚强:朴质:4.茅盾曾写过一首“题白杨图”诗,请概括本节内容为这首诗续一个颔联。
《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5.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答:6.当你面对这么一排或几株白杨树的时候,你会对它们诉说些什么?答:7.请你选择一种树木,也对它作一段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鼓励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坚强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⑤“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酒店客房治理制度为配合客房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标准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制定此制度。
一、严格遵守客房部治理制度〔一〕自觉遵守店规店纪,要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
要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特长学习,掌握技能。
〔二〕要着工装、工牌上岗效劳,要仪表端妆,举止大方,标准用语,文明效劳,礼貌待客,主动热情。
〔三〕客房效劳员,每天要按程序,按规定和要求清理房间卫生,要认真细致;要治理好房间的物品,发觉问题及时汇报。
〔四〕不得随意领外人到房间逗留或留宿,未经领导同意不准私开房间,为他人提供住宿、休息及娱乐等。
〔五〕检查清理客房时,不得乱动和私拿客人的东西,不准向学员和客人索要物品和接收礼品;拾到遗失的物品要交公。
〔六〕不准他人随意进入前台;前台电脑要专人治理与操作,不准无关人员私自操作;打字、复印、收发,要按规定收费。
〔七〕工作时间不准离岗,有事向领导请假,不准私自换班和替班,不准打扑克,织毛衣,看电视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八〕认真做好平安防范工作,特别是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要勤检查,发觉问题要及时汇报和处理。
酒店卫生治理制度一、目的为提高酒店卫生治理工作质量,向顾客提供清新、整洁、卫生的消费环境,特制定本规定。
二、内容 1、卫生治理包含个人卫生治理、物品及设备卫生治理和食品卫生治理三个方面。
2、每一级人员都对各自工作地域的卫生负有保持清洁、进行清理的责任。
治理人员对下级的卫生工作负有治理连带责任。
3、专业卫生清理部门和人员对所负责的地域和工作工程进行专业化清洁与治理。
主要指公共卫生清洁,餐饮部膳食部管事、厨房及厨师、诊治部门及其人员。
4、个人卫生治理标准:〔1〕员工仪容仪表和个人卫生。
〔2〕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
〔3〕身体、心理健康,须持《健康证》上岗。
5、食品卫生治理标准参见《关于酒店食品卫生的治理规定》。
6、物品及设备卫生治理标准:保持物品及设备外表平坦、光亮、无异味、无损坏、无抹痕,摆放齐整有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习题(含答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题。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不辍.(chuò)勉强.(qiánɡ)B.外甥.(shēnɡ)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耐何的事情啊!B.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慕。
C.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D.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缀劳作,尤喜纺棉。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叫卖着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B.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实巧夺天工....。
D.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也是,作者是,选自,作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二、阅读理解题。
(一)回忆我的母亲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采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的背影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汇总1~4无课后习题。
5.《藤野先生》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各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统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野望》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课后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给加点字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簪.()燕脂.()提携.()折戟.()殷.勤()长嗟.()【答案】zān zhīxié jǐyīn jiē【解析】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注意积累这些易错词语。
2. 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又自号“”。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
(2)杜甫(712—770)字,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代表作有《》《》《》等。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答案】(1)东晋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2)子美现实李杜三吏三别春望(3)诗鬼昌谷集【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 古诗默写填空:○1问群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5《春望》中写诗人思亲之深情的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采用议论方式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3浑欲不胜簪○4此中有真意○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古诗默写填空书写要工整,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因此要格外注意同音字不要用错。
理解性默写要对整首古诗内容有所了解,按题目的要求确定需要默写哪一句,之后正确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藤野先生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
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
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
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读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
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
“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
“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
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教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6.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水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家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积累拓展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
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待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
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体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
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皱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
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
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
皱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
老含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皱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
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皱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
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炼含蓄,富有表现力。
9.三峡——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通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