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五、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向特征
• ①都受到被称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 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 戏生物学化;
一、“剩余精力”说
•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 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 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是在探索文化与艺术的起源时注意到游戏问题,认为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一)格鲁斯理论的依据
• ①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 低有关。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不学而能 。游戏只局限于这样一些动物:它们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 所处的地位较高,其后代在出生时发育并不充分,如果没 有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就不能独立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必 须经过一段时期,与种族生存有关的一些重要的本能才能 成熟和完善起来。这一时期是动物的幼稚期或不成熟期, 游戏正是这一时期的特有现象。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
• 斯宾塞还试图说明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他推测,由于身 体和心理的活动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这些受到损伤的 细胞在静止期逐渐得到修复,从而为机体的再度活跃做好 了准备。游戏就是由处于静止期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 跃的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一节
精力过剩说: 精力过剩说:游戏是正常生活之外剩余精力的 发泄活动。 发泄活动。 松弛消遣说: 松弛消遣说: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 种方式。 种方式。 预演说: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预演说: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复演论:游戏是种族过去生活的再现。 复演论:游戏是种族过去生活的再现。
• 人类学研究认为游戏具有三种功能: 人类学研究认为游戏具有三种功能: • 1.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培养了 1.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 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 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 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 • 2. 游戏具备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 游戏具备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 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 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 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 3.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 3.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 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 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 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 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
• 2.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2.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 “玩”:玩赏、研习、戏弄、忽视之意。多指在手中摆弄、 玩赏、研习、戏弄、忽视之意。多指在手中摆弄、 玩赏。含有两层含义:一是研习,二是忽视,后引申出一种不 玩赏。含有两层含义:一是研习,二是忽视, 认真、不严肃的态度。 玩物丧志” 认真、不严肃的态度。如“玩物丧志”。 流动之意,引申为飘动、飘荡。比喻运动、活动、 “游”:流动之意,引申为飘动、飘荡。比喻运动、活动、 闲逛之意。 闲逛之意。 表示行走、游玩、交游来往。也表示游荡。 “游”通“蝣”,表示行走、游玩、交游来往。也表示游荡。 另还有逍遥、优游之意。 另还有逍遥、优游之意。 娱乐活动。 “游”同“蝣”,娱乐活动。古时指旗子边上的飘带及皇帝 帽上的玉串,有随意运动之意。 帽上的玉串,有随意运动之意。 游艺” 玩物适情之意。表示“游玩” 玩耍” “游艺”,玩物适情之意。表示“游玩”、“玩耍”、“游 嬉戏”等意思。 乐”、“嬉戏”等意思。 游憩” 游戏、休息。引申为闲暇、休闲, “游憩”,游戏、休息。引申为闲暇、休闲,视游戏为一种 轻松放松的活动。 轻松放松的活动。 游戏,玩耍, 常与“ 连用, “嬉”,游戏,玩耍, “嬉”常与“戏”连用,表示游戏 之意。 之意。 遨游、游逛。 “遨”:通“敖”,遨游、游逛。
第三章 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 4.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 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 力的游戏。 • 5.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 的游戏。 • 6.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 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 7.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 倒翁”等。
• 这种分类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和 目的,便于教师有意识地选用各种游戏组 织教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种分 类由于过多强调教育的价值,有较强的功 利性,在实践中容易使教育者片面理解游 戏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认为加强对幼儿 游戏活动的统治、支配,反而导致儿童游 戏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阻碍了幼儿在 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
• 寅寅是6.5个月大的男孩。一天,外公抱着他站在 屋内,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晾在阳台上的衣服。一 阵风吹过,衣服飘起来。孩子被这种现象吸引住 了,他笑着,嘴里发出“嗷嗷”的欢呼声,身体 上下跃动,非常兴奋。
• 感觉游戏随适宜刺激的出现和消失而产生和停止,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孩子从这种游戏中得到的快 感是生理性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机能性 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三、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 进行分类
• 在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中,把幼儿园游戏分为创 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 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 娱乐游戏等。
• 1.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 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 2.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 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 3.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 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 以上三种游戏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为显著 目标。
• 因此,从其发展的身心要素及其特点而言, 它是介乎游戏的感觉运动性和象征性的中 间状态,但却又因动作、技能及相关知识 的发展制约,它不会早于象征性游戏的发 展。 • 在托儿所、幼儿园实际的生活中,它是最 常见的一种游戏。它的发展与象征性游戏 的发展状况共同确定着婴幼儿游戏的象征 性水平,使象征性成为学前儿童游戏在认 知上最典型的发展特征。
儿童游戏通论第三章感受总结
儿童游戏通论第三章感受总结第一部分:中西方之不同西方:席勒观点沉浸式美国白宫观点: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亚里斯多德:游戏分阶段身体要健健康康发育,要参加很多活动卢梭:倡导儿童和成人不一样,儿童就是要游戏。
洛克:制作了儿童认识字母的积木福禄贝尔:对卢梭的认同与实践如今现实情况:信息化太多。
如这知识我们沒听过啊,会焦虑并传递给下一代,要比我强啊!太容易引发父母等焦虑情绪中方:游戏与学习的对立我们常会看不惯孩子的“玩”,自古以来有着“业精于勤荒以嬉”的理念。
深深束缚了孩子玩、创造的天性。
第二部分:早期的游戏理论儿童发展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自我意识萌芽自我意识形成,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自主性自主对羞愧和疑惑1-3如果很多次被制止,那他就会有否定自己的心理。
主动对内疚3-6也是游戏中主动做很多事,但如果父母等大人说了算,孩子不用说,那捞一子会产生“我这样想怎么不对了”未来长大会缺乏自信。
如《风是这样吹的》的案例,老师能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和思考、顺着孩子的天性引导发展他们的游戏。
这活动是孩子发起的,成人起的顺应、激发、鼓励的作用。
估计多数人的反应:太危险了,太脏了,别在这里玩。
危险的时期是要告知,如爬得高点,很多是成人觉得危险从而不敢让孩子尝试。
对危险的判断我们不要制止自我探索的机会,真危险那真的必须要说的,生活教育的底限规则没有可以商量的。
游戏的指导里要考虑自我发展的主要特征。
关键期,不要眼睛里看到交往,而是必须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位老师的做法对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是有价值的。
6-11岁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同化和顺应游戏反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发展先于游戏,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在游戏中可以练习和巩固新进获得的技能,游戏是被认知发展所决定的。
成人指导不指导好像没关系注重解释不同阶段上游戏结构的发展0-2感知运动时期练习性游戏2-7前运算时期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如拿积木打电话、积木、乐高建构游戏。
游戏通论(教学课件)--第三章--儿童发展视野下游戏的基本问题--刘焱
儿童发展视野下的儿童游戏游戏活动的定义和特性游戏的个体发生发展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
辞海: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至少有116种关于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个多么模糊、暧昧的概念!第一节游戏的定义•定义游戏的策略:毋庸定义——是人的行为连续体上不同的节点(不精确论调)直觉判断——根据游戏的分类学观点(经验主义)特征列举——将概念看作一类具有“共同标准属性”的对象、事件或情境。
(要素主义)1.行为特征列举法2.环境特征列举法第一节游戏的定义•行为特征列举:依据动机、手段、目的等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倾向性来列举游戏行为的特征。
(一)纽曼(Neumann,1971)的游戏特征“三内说”人的活动游戏…………………………工作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内部真实外部现实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二)克拉斯诺和佩培拉(1980年)的游戏四因素说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三)加维(1982年)的游戏行为五特征说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2.游戏没有外在目标;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5.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第一节游戏的定义(四)克罗伊斯的游戏行为六特征说1.自由:游戏不是被迫进行的,否则游戏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快乐的性质。
2.松散:游戏不是精确的,没有事先预定的限制。
3.易变:没有预定的进程或结果,游戏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自由。
4.非生产性:从游戏开始到结束时,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或任何新因素,除去物品的游戏者之间的转移和变化。
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的。
6.虚构的。
(四)克罗伊斯的游戏行为六特征说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五)鲁宾等人的游戏行为的六倾向说第一节游戏的定义•环境特征列举法(与学习相比)1.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包括人与物);2.儿童能够自由选择;3.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4.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5.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儿童没有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如饥饿、疲劳或疾病等)。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6、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①内部控制;②内部真实;③内部动机。
学前游戏论第三篇
主讲人:林英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三篇学前游戏的发展及理论
1.3经典游戏理论-共同特征
1、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 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 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 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 戏生物学化; 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 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 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 础。
思维的发生,即图 象征性图式, 抓住大衣领子侧着身体躺下, 式的内在化 延迟模仿 闭眼,吮手指
3.5.1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
阶段 类型 性质 高峰 象征 期 性的 2-4 投射 岁 (前 象征 概念 性的 思维 认同 阶段) 象征 性的 联合 3-4 岁 ①把象征性图式扩 展到新对象上 ②把模仿性图式扩 展到新对象上 ①以一物简单等同 于另一物 ②假装自己是其他 人或物 ①简单的联合(游 戏的情景、人物是 幼儿虚构、想象的) ②补偿性的联合 (改造现实) ③清算性的联合 (复现不愉快) ④预期性的象征性 联合 实例 ①对他的小狗说“哭、哭”,发出哭的声 音。接下来的几天里,让他的小熊、鸭子、 帽子哭 ②拿着报纸,嘴里念念有词 ①捡起玩具起子,说“牙刷”并作出刷牙 的动作 ②趴在地上,慢慢地爬进房间,嘴里发出 “喵喵”的叫声 ;我是妈妈、爸爸等 ①把枕头叫做“阿里”。阿里是丈夫,正 在照看幼儿 ②大人禁止玩水。她走到水池边假装舀水, 说“我舀了一杯水” ③大人哄他吃药,不肯吃。过后,让玩具 动物吃药 ④以娃娃会晒黑为由拒绝父亲散步的提议
幼儿游戏理论第三章第二节
• 4.友好的气氛使儿童感到舒畅和安全;
• 5.把会使儿童产生疲劳、愤怒、疾病或其他身 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
•
6.环境必须符合文化习俗。 精品课件
•
从前述三个角度解释游戏,游戏
可能会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精品课件
二、游戏的特征
•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 • 将游戏与非游戏区别: •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 (1)探索 ①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②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 ③动作效应的探索
精品课件
• (2)象征 • 象征性动作是想象性虚构性动作,一物
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
• (3)嬉戏 • 嬉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
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精品课件
探索、象征与嬉戏性动作之间的关系
精品课件
• 3.角色扮演
•
角色扮演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
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
象征性动作。
•
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
的现实生活经验。
•
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
精品课件
• 幼儿所扮演角色的三种类型:
• (1)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 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 件的角色扮演。
• 从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中概括出来的上 述游戏特征,是一种层层深入式的讨论, 其方法是在与非游戏行为的比较中鉴别 游戏,逐步地限定游戏的范围。
• 定义的努力是凭借预先的假定,在假定 所限制的范围里研究游戏,代之以更清 楚的术语。
精品课件
(二)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游戏》课件
定义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想象和 创造,自由地表现个人意愿和情
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特点
创造性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想象自由发挥,不受规则和
限制的约束。
示例
角色扮演游戏、积木搭建游戏、 绘画游戏等。
规则游戏
定义
规则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和要求的一 种游戏形式。
前操作阶段
01
02
03
总结词
开始出现象征性思维,以 模仿和想象为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 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模仿, 使用物品代替真实的物体 ,进行象征性游戏。
举例
过家家、角色扮演等象征 性游戏。
具体操作阶段
总结词
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出现创造 性和规则意识。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较为 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开始对游戏产生规则意识。
学前儿童游戏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游戏理论 •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教师角色
01
游戏理论
游戏定义与特性
定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儿童主动模仿现实生活的行为, 通过想象和操作物体,再现生活 的一种活动。
丰富性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场景和设施,满足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适应性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创设适合他们的游 戏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
游戏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教育性
学前教育游戏指导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复习资料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其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或行动。
①游戏含义的解读:(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2)(2)游戏是儿童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3)(3)游戏是儿童非功利性参与的活动。
②中西方游戏含义的相似之处:第一,游戏的本意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
第二,第二,游戏活动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逸”,是没有沉重的任务负担的、轻松自在的休闲娱乐活动。
第三,第三,游戏一词带有“无意义的”“无价值的”等贬义。
(二)游戏的类型:①练习性游戏: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联系的游戏活动形式。
②象征性游戏: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境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
③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
④规则游戏:是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⑤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
领会:①游戏分类的依据及类型:(1)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包括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2)以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其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对儿童游戏进行分类包括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3)根据教育实践中游戏如何促进幼儿发展为依据包括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三)儿童游戏的特点:①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与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中的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产生的。
自主性体验是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
学前游戏论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游戏是儿童快乐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指导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为儿童提供一种愉快、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游戏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游戏的作用、分类、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1. 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倾听,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3.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不同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根据游戏的性质和目的,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动手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通过手工制作、搭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儿童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 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角色,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3. 游戏玩具。
这类游戏主要依赖于一些特定的玩具,如积木、拼图、填字游戏等,通过玩具的操作和组合,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4. 户外游戏。
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可以让他们接触到自然环境,锻炼身体和感知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方法1. 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
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类游戏材料和玩具。
2. 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3.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松弛说
代表人物: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 的活动。艰苦的劳动,使人的体力消耗,产 生疲劳,游戏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法。儿童 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预演说
代表人物: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生物学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 来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在初生时很不完 善,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是无法适应复杂而 充满竞争的生活的,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游戏的觉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 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是受到压 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层 面。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 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降低
多样化 探究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 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
理论观点: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原的 交往手段。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 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 实与基础。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
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 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4.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新异刺激
《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目录结构: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2)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 (2)(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游戏 (2)1.游戏是带有过去或未来倾向的现时行为 (2)(1)带有过去倾向 (2)(2)带有将来倾向 (2)2.游戏是实现的愿望和控制(优势) (2)(二)从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游戏 (2)1.游戏作为一种分类框架 (2)2.游戏的背景 (2)二、游戏在学龄前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2)三、在教育实践中对游戏的界定 (3)四、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3)(一)游戏被看作对“整个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二)游戏活动有益于儿童认知过程及其支持系统的进行 (4)(三)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4)(四)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 (4)第二节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 (5)一、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合 (5)(一)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5)(二)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5)二、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 (6)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阐述了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作用。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游戏1。
游戏是带有过去或未来倾向的现时行为(1)带有过去倾向皮亚杰将游戏看作是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用过去的经验去“改变现实”。
(2)带有将来倾向维果茨基认定,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是为导向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教学的背景。
2.游戏是实现的愿望和控制(优势)例如,儿童期的愿望之一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般的本领,像大人一样生活,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通过想象,模仿大人的行为,扮演大人的角色,使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二)从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游戏文化的角度强调游戏的背景及其有关的方面。
有人认为,在一段时间和一个地方,什么可能是游戏,谁可能参与游戏,是由当地当时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根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根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根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根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控与外控〞;真实;动机: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部控制、部真实、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构造要素1、学前游戏的构造:〔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1-3章
“三段论式”: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 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 开始阶段: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布置游 戏环境 • 进行阶段: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结 • 结束阶段: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 进行总结评价。 缺点:教师介入过多,教学游戏成为教师传 授知识技能的辅助手段
(2)我国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以卢乐山为代表:主张幼儿园应该把创造 性游戏、活动性游戏及教学游戏作为教育 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实施,提出游戏就是幼 小儿童的学习方式。 (3)总的特点:带有照搬照抄和机械模仿的 倾向,游戏的中国化的研究不足。盲目对 欧美理论和实践的排斥。
其主要有6种: 第一种:6个小球,6种颜色,都绑着一根 线。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空间观念以及 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它使儿童认识 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 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以及创 造性的组合能力。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从游戏的价值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 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 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2)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 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其关于儿童 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3)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4)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 师。儿童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 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儿童可以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活的“中间 环”。
•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儿童不再被看作是“微型 的成人”,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所具有的长久的 幼年期的意义以及这种幼年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可 塑性。儿童的游戏,开始作为童年期所特有的现 象而受到关注。人们不仅仅通过研究游戏来探讨 艺术的起源,而且也开始探讨游戏本身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
• 游戏就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这里 的“无目的”应当理解为“无任何功利目的”。
• 席勒把游戏分做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的 过剩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人所 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 首先出现的是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在这个基础 上,上升到人所特有的想象或审美的游戏。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
• 现代游戏理论则关注作为个体的“人”,更多地把游戏看 作是个体的人的行为,并试图在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框架 中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等现代游戏问题。 这些理论都认为游戏能够以某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时代背景
• 一个时代的理论总是受到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
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 即使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剩余精力”说的人也只是把游
戏当作一种“导泄”的手段。 • 一些理论家也都责备这种游戏理论对于人们贬低游戏的价
值负有责任。
• 然而,席勒所谓“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是对工作 (满足机体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而言的,它只是一个 性质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而且,席勒、斯宾塞都未曾反对 过儿童游戏,并曾给予这种“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的活动以很高的意义估计。
• 正是通过这种追求美的自由活动,人类才能不断 地超越功利,不断地远离动物界而走向理想的人 生境界,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主体。正如席勒 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 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 是完全的人”。
• 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哲学高度来看游戏的本 质,把“游戏”理解为一种自由状态,是席勒关 于游戏的基本观点,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与人的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自由活动之 间的相互依存性。
(二)斯宾塞的游戏思想
•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但是,动物所 从事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 生存活动上。除生存外,它们没有力量来游戏。随着种系 演化阶梯的升高,机体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 经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因此,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 动。
•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活动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 的强迫,也要受理性法则的强迫,是不自由的。而审美活 动则不然,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 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叫做“游戏”。
• 游戏虽然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的 支配的自由活动,但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进 行游戏首先需要一个物质前提:基本的物质生活 的需要的满足。“狮子”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称古典的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2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出现的游戏理论。
• 早期的游戏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一般本性而不关注个 体特点,它们主要是在“游戏——工作”二元论框架中, 来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 的看法和思维方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问 世以及它在思想领域中的胜利,赢来了人们思想 的大解放。进化的思想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关键性 概念”为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所接受。
• 以人的起源问题为核心,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 来探讨人的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
一、“剩余精力”说
•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 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 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是在探索文化与艺术的起源时注意到游戏问题,认为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 斯宾塞还试图说明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他推测,由于身 体和心理的活动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这些受到损伤的 细胞在静止期逐渐得到修复,从而为机体的再度活跃做好 了准备。游戏就是由处于静止期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 跃的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 斯宾塞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他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 、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由于儿童 不需要像成人一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因此 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这种本能活动相 似的、但并不具有其实际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游戏 。
• “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 “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 种形式:
①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②艺术——美学的游戏; 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④模仿。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 “剩余精力”说: “剩余的”“无目的” •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