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哲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在探讨艺术的起源问题;在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在探讨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 系问题。
• 儿童可以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活的“中间 环”。
•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儿童不再被看作是“微型 的成人”,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所具有的长久的 幼年期的意义以及这种幼年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可 塑性。儿童的游戏,开始作为童年期所特有的现 象而受到关注。人们不仅仅通过研究游戏来探讨 艺术的起源,而且也开始探讨游戏本身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 种形式:
①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②艺术——美学的游戏; 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④模仿。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 “剩余精力”说: “剩余的”“无目的” •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
• 斯宾塞还试图说明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他推测,由于身 体和心理的活动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这些受到损伤的 细胞在静止期逐渐得到修复,从而为机体的再度活跃做好 了准备。游戏就是由处于静止期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 跃的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 斯宾塞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他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 、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由于儿童 不需要像成人一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因此 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这种本能活动相 似的、但并不具有其实际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游戏 。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称古典的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2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出现的游戏理论。
• 早期的游戏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一般本性而不关注个 体特点,它们主要是在“游戏——工作”二元论框架中, 来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活动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 的强迫,也要受理性法则的强迫,是不自由的。而审美活 动则不然,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 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叫做“游戏”。
• 游戏虽然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的 支配的自由活动,但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进 行游戏首先需要一个物质前提:基本的物质生活 的需要的满足。“狮子”
一、“剩余精力”说
•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 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 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是在探索文化与艺术的起源时注意到游戏问题,认为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 “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 “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正是通过这种追求美的自由活动,人类才能不断 地超越功利,不断地远离动物界而走向理想的人 生境界,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主体。正如席勒 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 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 是完全的人”。
• 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哲学高度来看游戏的本 质,把“游戏”理解wk.baidu.com一种自由状态,是席勒关 于游戏的基本观点,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与人的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自由活动之 间的相互依存性。
• 游戏就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这里 的“无目的”应当理解为“无任何功利目的”。
• 席勒把游戏分做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的 过剩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人所 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 首先出现的是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在这个基础 上,上升到人所特有的想象或审美的游戏。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 的看法和思维方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问 世以及它在思想领域中的胜利,赢来了人们思想 的大解放。进化的思想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关键性 概念”为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所接受。
• 以人的起源问题为核心,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 来探讨人的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
• 现代游戏理论则关注作为个体的“人”,更多地把游戏看 作是个体的人的行为,并试图在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框架 中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等现代游戏问题。 这些理论都认为游戏能够以某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时代背景
• 一个时代的理论总是受到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
(二)斯宾塞的游戏思想
•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但是,动物所 从事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 生存活动上。除生存外,它们没有力量来游戏。随着种系 演化阶梯的升高,机体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 经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因此,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 动。
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 即使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剩余精力”说的人也只是把游
戏当作一种“导泄”的手段。 • 一些理论家也都责备这种游戏理论对于人们贬低游戏的价
值负有责任。
• 然而,席勒所谓“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是对工作 (满足机体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而言的,它只是一个 性质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而且,席勒、斯宾塞都未曾反对 过儿童游戏,并曾给予这种“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的活动以很高的意义估计。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
• 儿童可以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活的“中间 环”。
•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儿童不再被看作是“微型 的成人”,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所具有的长久的 幼年期的意义以及这种幼年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可 塑性。儿童的游戏,开始作为童年期所特有的现 象而受到关注。人们不仅仅通过研究游戏来探讨 艺术的起源,而且也开始探讨游戏本身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 种形式:
①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②艺术——美学的游戏; 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④模仿。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 “剩余精力”说: “剩余的”“无目的” •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
• 斯宾塞还试图说明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他推测,由于身 体和心理的活动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这些受到损伤的 细胞在静止期逐渐得到修复,从而为机体的再度活跃做好 了准备。游戏就是由处于静止期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 跃的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 斯宾塞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他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 、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由于儿童 不需要像成人一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因此 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这种本能活动相 似的、但并不具有其实际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游戏 。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称古典的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2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出现的游戏理论。
• 早期的游戏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一般本性而不关注个 体特点,它们主要是在“游戏——工作”二元论框架中, 来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活动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 的强迫,也要受理性法则的强迫,是不自由的。而审美活 动则不然,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 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叫做“游戏”。
• 游戏虽然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的 支配的自由活动,但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进 行游戏首先需要一个物质前提:基本的物质生活 的需要的满足。“狮子”
一、“剩余精力”说
•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 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 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是在探索文化与艺术的起源时注意到游戏问题,认为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 “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 “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正是通过这种追求美的自由活动,人类才能不断 地超越功利,不断地远离动物界而走向理想的人 生境界,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主体。正如席勒 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 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 是完全的人”。
• 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哲学高度来看游戏的本 质,把“游戏”理解wk.baidu.com一种自由状态,是席勒关 于游戏的基本观点,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与人的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自由活动之 间的相互依存性。
• 游戏就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这里 的“无目的”应当理解为“无任何功利目的”。
• 席勒把游戏分做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的 过剩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人所 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 首先出现的是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在这个基础 上,上升到人所特有的想象或审美的游戏。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 的看法和思维方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问 世以及它在思想领域中的胜利,赢来了人们思想 的大解放。进化的思想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关键性 概念”为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所接受。
• 以人的起源问题为核心,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 来探讨人的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
• 现代游戏理论则关注作为个体的“人”,更多地把游戏看 作是个体的人的行为,并试图在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框架 中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等现代游戏问题。 这些理论都认为游戏能够以某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时代背景
• 一个时代的理论总是受到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
(二)斯宾塞的游戏思想
•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但是,动物所 从事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 生存活动上。除生存外,它们没有力量来游戏。随着种系 演化阶梯的升高,机体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 经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因此,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 动。
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 即使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剩余精力”说的人也只是把游
戏当作一种“导泄”的手段。 • 一些理论家也都责备这种游戏理论对于人们贬低游戏的价
值负有责任。
• 然而,席勒所谓“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是对工作 (满足机体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而言的,它只是一个 性质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而且,席勒、斯宾塞都未曾反对 过儿童游戏,并曾给予这种“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的活动以很高的意义估计。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