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看舌辨证脂肪肝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脂肪肝是指肝脏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明显病因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内伤外感”范畴,即内伤因素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再受外感邪气的侵袭而发病。
根据中医辨证施护原理,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和饮食调理。
一、中医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中医辨证施护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在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中,主要从肝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浊蕴结等方面进行辨证,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改善体质和病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辨病1. 肝脏气滞血瘀辨病脂肪肝患者常出现面色晦暗、乏力、胸闷、胁肋部疼痛等症状。
此时,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针对这种病机,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适量的运动、按摩、艾灸等。
2. 湿浊蕴结辨病脂肪肝患者常伴有口苦、恶心、纳差、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湿浊蕴结于脾胃,引起消化功能异常的表现。
治疗时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如合理饮食、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食疗调养1. 活血化瘀食疗食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红花、山楂、花椒、姜黄等。
可以将这些食材煮水或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烹煮,进食时可以适当增加食欲,提高肝脏功能。
2. 健脾化湿食疗对于湿浊蕴结辨病的脂肪肝患者,可以选择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材,如山药、糯米、薏米等。
可以将这些食材作为主食或配料烹制,适量食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湿气的排除。
四、中医辨证施护的生活调理除了饮食调理,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还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调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调节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7-8小时,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2.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改善脂肪肝病情有积极作用。
脂肪肝症状 从舌头变化分辨脂肪肝
脂肪肝症状从舌头变化分辨脂肪肝--> 脂肪肝吃什么1、无花果含有脂肪酶、水解酶等成分有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的功能,可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以进而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
2、黄瓜含戊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蛋白质。
其细纤维具有促进肠道毒素排泄和降胆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尤其适合脂肪肝的防治。
3、牛奶含有较多的钙质、乳清酸,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4、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有通便、保持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的作用,并可将肠道中多余的脂类、毒素等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降脂作用。
5、燕麦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酸、甘油三脂。
6、玉米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7、海带含有丰富的牛磺酸、食物纤维褐藻酸,可降低血液及胆汁中的胆固醇;可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并能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外。
8、鱼类含优质的保肝蛋白,含有大量甲硫氨酸和类似甲硫氨酸物质,在体内可提供甲基制造胆碱,从而合成磷脂,有将肝内脂肪运转外排的功效。
9、大蒜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10、洋葱含有丙烯二硫化物和硫氨基酸,不但具有杀菌的功能,而且可降低人体内的血脂,防止动脉硬化。
11、山楂含有果酸等酸性物质,具有消食化积、降脂散淤的作用,常期饮用山楂片沏水有调节血脂作用。
结语: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判断脂肪肝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脂肪肝,你都记住了么?这些食物不但可以预防脂肪肝,而且味道也不错呢,赶快试试吧!<!-- 。
中医怎么辨治脂肪肝-
中医怎么辨治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类原因导致的患者肝脏在脂肪类物质消化、吸收、转化、分泌和氧化等一系列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理平衡性失调,其中脂肪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磷脂等。
脂肪主要是指甘油三酯在人体肝脏组织细胞当中的内蓄积量大于肝湿重的5.0%,或者肝臟组织当中有超过50%的肝细胞脂肪化病理状态就可称之为脂肪肝。
同时脂肪肝也是肝硬化疾病的前期病变,脂肪肝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同时诱发脂肪肝的相关病因机制比较复杂,例如营养失调、小肠旁路手术后、酗酒、糖尿病、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某些药物、肥胖等均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某些疾病造成肝细胞内毒性损伤,也容易诱发脂肪肝,女性处于妊娠后期也可能发生脂肪肝,而肥胖与与酗酒则是引发脂肪肝的常见原因。
临床中脂肪肝又可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其中轻度脂肪肝是指脂肪浸润量为肝脏5%-10%,中度脂肪肝是指脂肪浸润量为肝脏重量的10%-25%,而重度脂肪肝则是指脂肪浸润量超过肝脏重量的25%-50%。
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目前临床中对于脂肪肝患者的诊断主要借助于B超,可提示肝脏存在衰减波,同时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蛋白、胆红素以及色素排泄实验均呈现异常,也可在必要情况下进行CT、核磁共振等检查,其中肝活体组织检查是最具临床诊断意义的项目。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胁痛、痞块、肝着以及瘕积等范畴中,认为其病因多是由各类原因造成的肝、脾、肾气受损,导致肝失条达、木不疏土以及气郁血瘀。
同时认为脂肪肝属本虚而标实之证,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和痰、湿、瘀等密切相关,多是由于患者食肥甘厚味、多卧少动以及肆意饮酒而造成的肝失疏泄、痰湿内生、肝脾血瘀、脾失健运,甚则日久化热伤阴,其病位在肝脾二脏,在治疗中需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又将脂肪肝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困脾型以及痰热中阻型。
1 肝郁脾虚型该类证型患者的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四肢无力、精神抑郁、腹胀便溏、失眠健忘、舌苔淡白以及口干纳差和脉玄细弱等。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引言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常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内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舌质等病征进行诊断的方法。
对于脂肪肝患者,中医常见的辨证有:•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胀等症状。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尿黄等症状。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脂肪肝的辨证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证的治疗针对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如党参、黄芪、山药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多摄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3.轻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脂肪的代谢。
建议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湿热内蕴证的治疗针对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利湿,调理体内的湿气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石膏、茵陈、黄芩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利尿药物,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热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果。
另外,多饮水也有助于清洁体内湿气。
3.调理生活习惯: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干燥,避免潮湿环境的影响。
中医是怎样辩证治疗脂肪肝的
中医是怎样辩证治疗脂肪肝的作者:马锡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3期近年来我国脂肪肝发病率居高不下,该病病因复杂,大量相关医学文献研究发现营养失调、肥胖、糖尿病、酗酒、频繁使用皮质激素等都会增加相应人群患病风险。
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普遍有肥胖或者酗酒的特征。
西医对于脂肪肝治疗,手段有限,实际治疗效果也一般,提倡预防为主,中医对脂肪肝通过辨证治疗,可以确保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1、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与其病情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比如轻度脂肪肝患者一般临床无显性症状,中度或者重度脂肪肝患者有临床显性症状,但实际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唯一典型的即随病情发展,患者肝脏会逐渐重大,肝质地硬且无压痛。
如果脂肪肝患者肝韧带异常牵引亦或脂肪囊肿破裂、肝部炎性因子聚集,患者便可能出现肝部疼痛、黄疽、发烧、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白细胞增高等现象。
尤其重度脂肪肝患者极易发展成肝硬化,此时其临床发病症状与肝硬化发病时大体相似,患者发生病危、病死的风险也会急剧增高。
2、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总体思路从中医视角出发,脂肪肝属肋痛、瘕积、肝着等病症范畴,发病机理多与患者肝、脾、肾三脏受损,导致肝失条达、气郁血瘀有关;同时脾胃失健、湿痰内积,肾失气化、精血亏损亦会造成浊邪聚于肝处,从而引发脂肪肝。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总体思路即明确病因,对症施治,期间还要引导患者科学的调理饮食、减脂减重,以此达到有效治愈的目的。
辩证分析需贯穿始终,按照祛痰泄浊化瘀为施治目标,在尽可能减低患者肝脏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阻隔脂肪肝向重度或者肝硬化趋势发展,保障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3、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方法要点3.1辩证施治(1)中医辩证治疗脂肪肝,需先对患者所患脂肪肝病因做全面诊斷分析,比如酗酒引发的脂肪肝,应在确诊后尽快戒酒;肥胖引发的脂肪肝,患者应在确诊后配合医生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并切实增强每日运动量,减重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糖尿病或者慢性肝病等疾病所引发脂肪肝,患者则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先治疗原发病,后续再治疗脂肪肝。
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
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中医辨证观舌头对症下药2009-01-22 21:32阅读:339望舌:伸舌头要放松“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舌体表面还铺有一层薄薄的舌苔,呈白色,干湿适度,舌底血管脉络粗细度适中且平滑,长度不超舌底1/2。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说,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
中医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
观察舌头应该从舌质、舌苔、舌蕾以及舌底的血管经络等几方面进行。
其中,舌质包括了舌头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度、软硬度以及表面裂纹情况;舌苔包括了颜色、润泽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舌底血管脉络主要从长短粗细进行观察;舌蕾则主要要看大小以及颜色。
“观察舌态时一定要定心静气,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杨志敏说,首先要面对光线,使得光线可以直射口中,以免影响了对舌质和舌苔色彩的辨认。
杨院长还提醒市民,伸出舌头的时候也要注意,应该缓慢伸出,不宜太快太紧张,伸出后放在嘴唇边上,尽量放松。
注意舌头伸出时的形态其实也是对舌态的观察。
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
因此,只要善于每天早晨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让你及时就医。
脸色:气血是否顺畅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
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
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脸上长斑:警惕妇科疾病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
?中医辨证脂肪肝
中医辨证脂肪肝
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脾虚湿盛、痰瘀阻络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经脉络而形成。
1.肝郁气滞
辨证: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胃口欠佳,善叹息、恶心、口苦,遇情绪不舒畅则症状加重,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
原因: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痰湿内停造成。
2.肝胆湿热
辨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常因饮食油腻而诱发加重,口苦口粘,脾气暴躁,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苔厚腻。
原因:由于长期嗜食甘肥厚味之品,积蕴湿热,或加之外感湿热,导致肝胆湿热蕴结,气失疏泄,络脉失和,湿热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3.脾虚湿盛
辨证:症见乏力,胃口欠佳,餐后伴胸闷、嗳气恶心,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边有齿印。
原因:由于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虚失于运化,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4.痰瘀阻络
辨证:体胖、胁肋胀满或刺痛,按之加重,头晕目眩、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紫暗。
原因:痰瘀阻络型脂肪肝一般病情重,病因杂,调理需仔细辨证,多方兼顾。
常伴肝肾亏虚,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痰瘀痹阻于肝,酿成脂肪肝。
脂肪肝高血压的中医辩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治疗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一、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1、临床表现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病因病机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痰内停,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3、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二、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1、临床表现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病因病机由于长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着情志失调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3、治疗原则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三、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1、临床表现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脾虚失于运化、痰瘀痹阻于肝,成为脂肪肝。
3、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四、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1、临床表现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病因病机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于肝络,致使肝区刺痛胀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
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中医平肝降压散采用“平肝潜阳法”,通过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德阳市旌阳区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邬学蓉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应酬也比较多,经常大鱼大肉,并且一般都缺乏运动,因此得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
对脂肪肝的治疗,目前多综合采取控制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原发病、调节饮食、运动、药物和物理治疗等疗法。
其中,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认识和诊治源远流长,当代诸多中医专家在秉承历代医家对“痞满”“胁痛”“痰痞”“症瘕”“积聚”等脂肪肝相关疾病认识的基础上,积累了有效的辨治经验,现介绍如下——痰湿阻络型【病症】患者多体形肥胖,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喜欢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经常感觉腹部胀满、困倦乏力,大便比较油滑或者黏腻,小便混浊,舌苔白腻。
【治则】祛湿泄浊,理气化痰。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枳实、草决明、明矾、陈皮、木香、清半夏、萆薢、竹茹、醋柴胡、苍术、泽泻、厚朴各10克,生山楂15克。
痰热症状明显,可加川贝母和胆南星;大便黏腻不爽,可加秦皮、白头翁、川军;肝热头晕,可加龙胆草、栀子、苦丁茶;伴血压升高、头痛,可加生石膏;伴失眠多梦,可加首乌藤和炒枣仁。
肝郁气滞型【病症】胁肋胀痛,每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肝脏大或不大,胁部胀痛,脘闷食少。
舌质淡,苔白,脉弦。
【治则】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白术、柴胡、牛膝、白芍、当归、枳壳、元胡、香附、川楝子、郁金各10克,生山楂15克,甘草6克。
两胁刺痛明显,可加丹参和赤芍;气短乏力显著,可加党参和黄芪;腹胀感明显,可加川朴;女性患者伴有痛经,可在药方中增加益母草、茜草。
肝郁脾虚型【病症】两胁胀痛,脘痞腹胀,尤其是吃过饭之后这种症状更为明显,并且大便溏薄,女性病人还会出现月经不调。
【治则】健脾益气,疏肝理气。
【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木瓜、醋柴胡、党参、郁金、香附、当归、茯苓、白术、白芍各10克,生甘草、砂仁、薄荷各6克。
两胁胀痛明显,可加赤芍和川楝子;腹胀甚者,可以增加枳壳和川朴;大便稀溏严重,可加薏苡仁和苍术;存在水泻,则去当归,加柯子肉、莲子肉和山药;伴有头晕乏力,可加生黄芪;伴恶心呕吐,可加代赭石、旋复花和竹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是一种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或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引起。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
根据临床体会,脂肪肝可分为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应理气化痰,祛湿泄浊,可使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包括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苍术、厚朴、泽泻、醋柴胡、萆薢、木香、明矾、生山楂、草决明等。
此方可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
1.加减运用在临床上,本证型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痰热明显,可以加入胆南星和川贝母;如果大便黏腻不爽,可以加入川军、白头翁和秦皮;如果乏力气短,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出现肝热头晕,可以加入苦丁茶、栀子和龙胆草;如果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失眠多梦,可以加入炒枣仁和首乌藤。
2.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为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如果两胁刺痛,可以加入赤芍和丹参;如果气短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如果痛经,可以加入茜草和益母草;如果纳呆,可以加入炒莱菔子和焦三仙。
3.肝郁脾虚型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更甚,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性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紧张,运动减少,以及检测手段的普及,脂肪肝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且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什么是脂肪肝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是痰湿、水饮、湿浊、肝胆湿热的证候。
阳气虚衰,导致水饮留滞,壅滞日久,则生痰饮。
发病之初,大都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大量油脂和高蛋白类物质来不及代谢,留积体内。
如果这时候加上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
如果还出现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产生有形之物,滞于肝脏,因其病位在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了。
所以说,脂肪肝的病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
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系列症状。
脂肪肝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
但若迁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肝的临床症状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左闷胀腹隐痛等症状。
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目前西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为降脂药物和保肝去脂药物两大类,短期效果好,但停药后易反弹,且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
而中医的调理方法却能够起到多向调节作用,在改善肝功能、调降血脂、阻止肝细胞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特别是中医营养学的调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同时,中医治病重视辨证论治,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同病不同方,要同时考虑体质、舌脉、症状、体征、四时气候、五运六气等多个因素。
若想真正治好脂肪肝,选择中医调理方时非精确辨证不可,因此还是请明医面诊一下才好,。
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
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4.34%,其中酒精性脂肪肝占0.94%。
博粹堂老中医说,本病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酗酒或缺乏运动所致,致使肝失疏泄,湿热蕴结,瘀血不化,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一、肝胃不和型:症见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脘闷食少,或有恶心,腹胀,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香附、佛手、枳壳、丹参、枳实、姜黄、郁金、法夏、陈皮、茯苓、厚朴,泽泻、山楂、荷叶。
二、肝胆湿热型:症见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脘闷食少,口苦口干,恶心,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中药:法半夏、黄芩、大枣、泽泻、草决明、竹茹、枳壳、黄连、茯苓、陈皮、郁金、丹参、姜黄,荷叶,生姜,甘草。
三、脾虚湿盛型:症见乏力,纳少,餐后腹胀,或伴胸闷,恶心,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连有齿印,脉濡细。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六君子合平胃散加减。
常用中药:木香、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苍术、大枣、泽泻、胆星、山楂、扁豆,甘草、砂仁,荷叶。
对于无明显症状而B超或CT检查有脂肪肝者,可用疏肝降脂法,常用柴胡、何首乌、草决明、姜黄、郁金、山楂、泽泻、佛手、丹参、枳壳、荷叶等,水煎服,或制成丸药应用,均可获效。
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
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
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辨证施治
(1.辉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辉县453600;2.郑州东方医院,河南郑州450053)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iR256.42 文献标识码:B
令人四肢不收”。中医认为脂肪肝多因嗜食肥甘厚 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安逸少 动,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 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变部位与肝、胆、脾、胃、肾等 脏腑关系密切。 1.1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痰饮
等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 恋,以脾虚、肾虚为本,肝郁气滞、痰湿、瘀血为标。
2辨证施治 轻度脂肪肝可无症状,重度者可有肝脏肿大,两 胁胀闷或痛,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纳呆腹胀等。西 医检查多以ALT、AST、r—GT、TG异常,结合B超、CT 等可作诊断,肝穿可确诊。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中
津为痰,湿热痰火留着肝胆而成本病。正如《金匮翼 ・积聚通论》所说:“气滞成积者,忧思郁怒,久不得解
者,多成积”。 1.3劳逸失度 过度安闲、少动不劳,筋骨懈堕,气血不畅,壅遏不
脘闷食少,肌肤不泽,面黯或发青,舌苔薄,舌质暗或 有瘀斑,脉弦细或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 选膈下逐瘀疡加减,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
内聚,壅滞肝胆;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赙,壅遏中
焦,湿热内生,熏灼肝胆;饮食不洁,湿热疫毒或秽浊 之物从口而入,损伤脾胃,化热生毒,移聚肝胆;嗜酒 过度,气血逆乱,损伤肝胆,日久必湿热蕴结,热毒内 攻,终成“酒积”、“酒癖”、“酒黄”之病。
1.2情志失调
七情过激,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或气 滞不行,则血行不畅,血瘀内阻;或肝气横逆,损伤脾
舌质红,脉弦数。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用小 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常用柴胡、黄芩、半夏、黄 连、枳壳、泽泻、决明子、茵陈、大黄、栀子、虎杖、川楝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现代人因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原因,年纪轻轻就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
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
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属“积聚”、“痞证”范畴。
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
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
脂肪肝中医辨证调理护肝养肝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1)临床表现: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治疗原则:当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1)临床表现: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1)临床表现: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
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
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脂肪肝痰瘀互结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脂肪肝痰瘀互结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脂肪肝痰瘀互结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脂肪堆积过多而引起的。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的产生和病程发展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脂肪肝属于痰瘀互结型证候,即痰湿与瘀血相互交织并影响肝脏功能的证候类型。
一、脂肪肝概述脂肪肝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内脂肪的异常积聚。
通常,正常人体的肝脏中含有少量的脂肪,但当体内脂肪摄入过多时,肝脏的代谢功能会受到破坏,导致脂肪在肝脏中沉积过多。
若不及时干预和治疗,脂肪肝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疾病。
二、痰瘀互结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的病因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绪因素等有关。
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这种习惯和因素可能导致体内湿气聚积和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形成“脂肪肝痰瘀互结”的证候类型。
三、脂肪肝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表现1. 瘀血症状:脂肪肝痰瘀互结型的患者常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症状,如肝区疼痛、肝区不适、乏力、筋骨酸痛等。
2. 痰瘀症状:痰湿和瘀血在体内相互纠缠,表现为黏腻的舌苔、口臭、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
3. 内分泌紊乱:脂肪肝痰瘀互结型的患者常伴有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如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失眠等。
四、针对脂肪肝痰瘀互结型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脂肪肝痰瘀互结型主要目的是调理肝脏,消除痰湿和瘀血,并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脂肪肝痰瘀互结型的主要方法。
中药可以通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化湿等作用,改善肝脏功能,并帮助消除湿气和瘀血。
2. 针灸: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循环,促进痰湿和瘀血的排解。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肝俞等。
3. 推拿和艾灸: 推拿和艾灸可以通过按摩和热疗,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痰湿和瘀血,缓解肝脏不适和疼痛。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病因病机经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证;当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而成本证。
某些胁痛(如肝火)病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虚弱,痰浊不能及时排泄,积留体内,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脂肪肝虽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结合原发病,找出辨证要点,现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体会把其分成如下几个证型。
01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泄浊。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处方: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苍朮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醋柴胡10克,萆薢10克,木香10克,明矾10克,生山楂15克,草决明10克。
主治: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
加减运用:临床上以本证型最为多见,也效验最好。
若痰热明显者加胆南星,川贝母;若大便黏腻不爽加川军、白头翁、秦皮;乏力气短者加生黄芪、党参;若见肝热头晕者可加苦丁茶、栀子、龙胆草;血压升高伴头痛者加生石膏;失眠多梦加炒枣仁、首乌藤。
02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两胁刺痛加赤芍、丹参;气短乏力加生黄芪、党参;腹胀加川朴;痛经加茜草、益母草;纳呆加炒莱菔子、焦三仙。
03肝郁脾虚型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为甚,大便塘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子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中医良方〗改善齿痕舌和脂肪肝
〖中医良方〗改善齿痕舌和脂肪肝【中医良方】改善齿痕舌和脂肪肝(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聊,齿痕舌和脂肪肝之间的关系。
齿痕舌,就是舌边有齿痕。
脂肪肝,那不必我多说,是很多人都有的代谢性疾病。
我想提醒你的是,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来看一个典型的医案故事吧。
医案里的医家,乃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李振华老前辈。
话说2010年5月2日的一天,李师接待一个患者。
此人,年纪才45岁,为男性。
他为啥来看病啊?原来,在一个月之前,他因为工作劳累和心情压抑,右侧胁肋部位出现了不适感。
同时,全身感觉乏力。
来看病,就得看舌脉。
李师让患者伸出舌头。
谁知,此患却有些吞吞吐吐。
他说,我的舌头,跟别人不一样。
李师道,看了一辈子病,什么舌头他都见过,患者不必为难。
听到这话,患者这才伸出舌头。
原来,他的舌头舌苔白腻,而且舌边有非常明显的齿痕。
痕迹之深刻、明显,确实比较少见。
李师问,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舌头有齿痕的?患者回答说,已经好多年了。
他一直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这样子,无法改变。
接下来,患者做了一个B超。
检查提示,为脂肪肝。
结合其它化验指标,可确定为重度脂肪肝。
细问得知,患者除了感觉右侧胁肋部位胀闷不适外,还容易嗳气、吃饭胀肚不消化,厌恶油腻,整个人非常疲惫,没精神。
大便稀溏不成形。
另外,此人看上去面白体胖。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白胖白胖的,看上去倒有几分可爱。
看脉象,属细弦脉。
李师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就给拟了一张方子。
但见:【配方】:白术10克,茯苓20克,泽泻18克,玉米须3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砂仁8克,木香6克,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橘红10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莪术15克,甘草3克。
中医如何从舌象辨证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从舌象辨证肝胆疾病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舌诊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舌苔等变化,可以获取有关身体内部状况的信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对于肝胆疾病,舌象也能提供诸多线索。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活动自如。
当肝胆出现问题时,舌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舌头的颜色。
如果舌头呈现红色,尤其是舌尖或舌边发红,这可能提示肝胆有热。
肝胆火旺时,火热之邪上炎,导致舌色鲜红。
若是舌色深红,甚至绛红,那就表明肝胆热盛,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舌苔的变化也能反映肝胆的状况。
舌苔黄腻,多为肝胆湿热。
湿热蕴结于肝胆,上蒸于舌,就会出现这种舌苔。
患者可能伴有口苦、胁肋胀痛、黄疸等症状。
而舌苔薄白,一般表示肝胆的病邪较轻,或者病情处于初期阶段。
舌头的形态同样具有诊断意义。
如果舌头胖大,两边有齿痕,可能是肝胆疏泄失常,导致体内水湿停滞。
舌头瘦小、干燥,可能是肝胆阴虚,津液不足的表现。
再说说舌下脉络。
舌下脉络青紫、曲张、增粗,这常常提示肝胆血瘀。
血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在舌下脉络表现出来。
患者可能有胁下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
此外,舌体的润燥也能反映肝胆的情况。
舌面干燥,缺乏津液,多为肝胆火盛,灼伤津液。
而舌面湿润,甚至有滑腻感,可能是肝胆湿邪较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以及其他体征,结合舌象来准确判断肝胆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心烦易怒,同时舌边红、舌苔黄腻,那么很可能是肝胆湿热证。
治疗时就会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舌象只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舌象就确诊肝胆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而且,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某些生理因素、饮食、药物等也可能会影响舌象。
对于常见的肝胆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肝炎等,中医的舌象辨证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舌红、苔黄腻,伴有右胁下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结石、脂肪肝的人舌头是什么样的?舌像分...
调理方向:
补中益气、疏肝利胆、健脾除湿、驱寒化瘀
少吃肉喝酒,加强运动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胆结石、脂肪肝的人舌头是什么样的?舌像分...
胆结石、脂肪肝的人舌头是什么样的?
舌像分析
先看整体,两边高中间低:中间肾、脾、肺区域低陷,这是气虚,两边高是肝胆气有瘀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胆区域:舌边胀大,这是气滞的表现
胆区瘀斑:颜色暗、发点黑,这一般是有胆结石的表现
肝区轻微瘀斑:脂肪肝或者肝区瘀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富贵病”。
其起病原因常常是人们饮食过度或者饮食不足,所导致肝脏脂肪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功能。
这种疾病短时间看起来不严重,但是长久发展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舌酸
自觉舌上及口中时有酸味,但无酸水泛出。
多由脾运失常,食滞不化,或暴食伤脾,食积肠胃,肝脾不和,浊气上泛所致。
虞抟《医学正传》说:“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肝胃不和,气滞湿阻,痰停血瘀,痹阻肝络,故见脘腹时痛,胁胀欲呕,嗳气嘈杂,大便不调或腹痛下利秽浊,舌厚腻或黄,脉弦滑或沉实。
舌甘
自觉舌上有甜味。
临床多有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恶心,面色淡黄,或便溏不爽,身体困倦,舌白腻或厚,脉缓或濡,但亦有症状不明显,仅舌感甜味者。
舌甘甜多为湿浊上泛,与脾关系密切。
脾喜燥恶湿,湿易困脾,气机被阻,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发为脂肪肝。
舌苦
自觉舌有苦味。
临床多有腹胀胁痛,眩晕耳鸣,或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但多数仅有口苦便秘,余症缺失。
盖苦为胆味,与肝之疏泄有关;苦属火,火盛则口苦。
《素问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
”
舌辛
自觉舌上有辣味,或麻辣或腥味,临床少见。
以心胆不宁,无形气火夹痰浊为主,符合脂肪肝发病机理。
《通俗伤寒论》:“口辛者,肺热入胃”,朱丹溪说:“肺热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
临床见脘腹痞满,胸闷气短,或痰涎壅盛,不能平卧,甚则面目浮肿,大便不实,舌质暗苔薄腻,脉弦滑。
舌咸
自觉舌上有咸味,甚则有咸味痰涎排出。
咸味入肾,一般说来舌咸多与肾虚或寒水上泛有关。
如《通俗伤寒论》说:“口咸吐白沫者,肾水上泛”,《张氏医通》认为:“口咸,肾液上乘也”;口咸也与七情、五味太过有关:“夫口之多病……或见酸、苦、甘、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烦扰、五味过伤所致”(《医学正传·口病》)。
脂肪肝发病多以中年和老年前期为多,此时往往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或因劳神过度,生活无序,脏腑功能受损,久必及肾。
肾精亏虚,阴阳失衡,水不涵木温土,血脂失于正常运化,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
常见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耳鸣耳聋,胁腹痞满。
若肾阳虚者见畏寒肢冷,遗精早泄,性欲淡漠,或伴面目浮肿。
舌淡
口中自觉无味,即味觉减退,或味觉迟钝不敏锐,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中医临证备要·口唇症状》云:“口淡无味,饮食不香”。
临床常见胁腹胀满,食欲不振,或吐或泻,四肢倦怠,嗳气时作,舌白或腻,脉缓或细弱。
舌麻
指舌麻木而感觉减退,甚则刮、戳、搔其舌,麻感仍不解。
舌麻多血虚、肝风、痰阻等,《辨舌指南》说:“舌麻者,血虚也。
麻木而伸不出者,内风挟痰也……皆宜柔润、养血、熄风。
挟痰者,兼豁痰、宣痰”。
若脂肪肝兼血虚,乃因心绪烦扰,忧思暴怒,阴血暗耗也,常见头晕目花,心悸健忘,盗汗虚热,面色暗黄,舌苔薄白,舌质淡或有齿痕,脉细缓或细数。
舌灼热疼痛
舌上有火烧样疼痛感,多因火邪内盛所致。
常与舌尖红赤、口舌生疮同时出现,酒精性脂肪肝多有此种舌觉。
常伴胸脘闷热,呕恶少食,大便秘结,目赤头昏,舌红少苔或干燥缺津,脉弦细或洪大。
舌胀
自觉舌体肿胀,但未必见舌体增大。
脂肪肝患者多有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木火上炎,故有舌胀之感。
常伴失眠心悸,胸胁满闷,或心下痞硬,嗳气频作,舌淡苔薄,脉弦有力。
舌涩
指舌上有食生柿子的感觉,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主要为燥热伤津所致。
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或燥热伤津,致舌干涩。
陈无择《三因方口病证治篇》说:“烦、燥则涩”;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口舌》中指出:“舌涩是风热,通圣散去芒硝、大黄治之”。
脂肪肝见舌涩与肾虚失衡,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有关。
此时水不涵木,脾失运化,津液不布,痰浊、血瘀痹阻血络。
常见咽干口燥,胁胀而痛,午后潮热,或耳鸣耳聋,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中剥为地图舌,脉细或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