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中药的成方炮制、药材加工工
艺及配伍原理等方面,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的成方炮制
成方炮制是指根据处方中所列药物的性味归经,采用一定方法将多味药物按照
一定比例炮制成剂型合理、易于吸收的药物制剂。
中药的成方炮制过程包括入药品种及其比例、炮制方法、炮制顺序等方面的考虑。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往往应注意选用药材的新鲜度、炮制方法的正确性、炮制时间的掌握、火力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制得的中药剂型符合医学要求。
药材加工工艺
药材加工工艺是指将采集的新鲜或干燥的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适合炮制
药物制剂的工作过程。
药材加工包括药材的清洗、切割、蒸、炒、煅等步骤。
在这些过程中,应根据药材的性味、功效及其制剂的需求,合理选择加工工艺,以充分发挥药材的药效。
配伍原理
中药的配伍原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指的是根据中药药性、归
经相通、相配相济、药物作用相得益彰等原则,合理搭配多味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配伍药物时,应根据中医辨证、病症及患者的体质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组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达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的成方炮制、药材加工工艺及配伍原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挖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名詞解釋)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名詞解釋)一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
如盐制知母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如米泔水制苍术二具体方法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姜栀子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胆黄连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3.增强药物的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有效成分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2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术。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药途径发生改变,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增强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
下面将解释一些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
1. 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形态、性质和功效。
炮制方法包括炙、炒、炮、焙、制、制曲等。
炮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增加对特定病症的疗效。
2. 炙:炙是将中药材暴露在明火中,使其受热、烘烤露出色泽。
炙制后的材料性味更温和,能引起气机活络,常用于治疗寒热不调、气血不畅等病症。
3. 炒:炒是在铁锅或砂锅中炒制中药材,使其受到热量的加热,并使材料内部的水分逐渐挥发。
炒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功效,增加其药理活性,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病症。
4. 炮:炮是将中药材置于铁锅或砂锅中,进行爆炒,使其迅速受热,表面产生变色和开裂。
炮制可以提高中药材的温性,增强其温经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和寒凝病症。
5. 焙:焙是将中药材放置于灶上,进行加热烘烤。
焙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增强其药性,常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和寒湿阻滞的病症。
6. 制:制是用特定方法加工中药材,去除不必要的成分,提纯有效成分。
常见的制法有水洗制、蒸制、煮制等。
制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其药效和理化性质,常用于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7. 制曲:制曲是一种特殊的炮制方法,用于制作中药曲。
制曲的原料一般为普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制成的中药曲可用于酿造中药酒,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方法对中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药力可以更好地发挥,适应各类疾病的治疗需求。
然而,对于不同的中药材,炮制方法是有所区别的,需要根据其性质、功效和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质、功效和用药途径可以得到优化。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一中药炮制学概述
1.中药炮制学的定义
2.中药炮制的意义
3.中药炮制作用的论述
4.中药炮制的发展趋势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
1.中药炮制的原则
2.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3.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三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2.切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3.加热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4.辅料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5、多种方法炮制、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医疗效果
四中药炮制增效减毒的途径
1.中药炮制增效的途径
2.中药炮制减毒的途径
五中药饮片质量现状与分析
1.中药饮片的类型
2.中药饮片的现状分析
3.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
4.中药饮片质量研究展望
六中药炮制技术的保密与发展
1.中药炮制技术的保密
2.我国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相关规定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炮制技术发展。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工艺、方法和原理的学科,它对保证中药的疗效 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概述
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了解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
炮制的定义和分类
详解炮制的含义及其不同分类,包括炙、煨、炒、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
炮制的目的及意义
探讨炮制在中药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炮制对药药炮制中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药材选择、炮制工艺、温度调控等方面。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具
介绍炮制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包括炒锅、炉灶、温度计等。
传统炮制方法与现代技术
比较传统炮制方法与现代技术在中药制备过程中的优缺点,如传统炒制与机械化炮制。
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讲解炮制过程中温度调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控制不同药材的适宜炮制温度。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中药炮制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中药炮制过程的学科,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研究炮制原理中药炮制学的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
这包括探讨中药材的炮制方式、工艺流程、加热方式等,以促进对中药材药性的深入理解。
2.优化炮制工艺中药炮制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优化中药炮制工艺。
这包括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炮制流程、如何提高炮制质量、如何减少炮制时间等,以提高中药材的疗效和品质。
3.标准化炮制过程中药炮制学的另一关键任务是探讨如何制定中药炮制标准化过程。
这包括研究如何确定炮制参数、如何设置炮制设备、如何制定炮制规范等,以确保不同地区的中药炮制效果一致。
4.评估炮制产物中药炮制学还致力于评估中药炮制产物。
这包括研究如何检测炮制质量、如何评估药效、如何进行临床研究等,以确定炮制对中药材疗效的影响。
5.传承与创新中药炮制学还承担着传承与创新中药炮制技术的任务。
这包括如何保护传统炮制工艺、如何创新炮制方法、如何推广炮制技术等,以推动中药炮制学的不断发展。
6.开展临床研究中药炮制学临床研究是验证中药炮制理论和优化炮制工艺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介绍如何开展中药炮制学临床研究,包括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等。
7.培养专业人才中药炮制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培养专业的中药炮制人才。
这包括如何设置专业课程、如何实践训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以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8.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药炮制学还致力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包括如何推广中国文化、如何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开展合作项目等,以推动中药炮制学的国际发展和应用。
总之,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从炮制原理研究到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中药炮制学将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安全、有效、高品质的中药材。
中药炮制学教案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中药炮制技能, 完成中药材的加工和炮制任务,并能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 的问题。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01
02
03
课堂表现
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 参与度、回答问题等情况 进行评分。
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 、完成度、创新性等方面 进行评分。
小组讨论表现
中药炮制学教案教学 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9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材分析与选用依据 •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基本概念及目的
01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定义和内涵,理解中药炮制在中医 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药人才。
谢谢聆听
案例分析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 药炮制品案例进行分 析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 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 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 的炮制方法、工艺流 程、质量标准等方面 的问题
实验、实训操作演示法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 操作中药炮制的实验过程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中药 炮制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参与 中药炮制品的生产过程
适应不同层次需求
根据学生层次和专业需 求,选择难度适中、内 容全面的教材。
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优先选择注重实践性和 创新性的教材,以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 创新思维。
结合多种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纸质教材、电 子资源、网络资源等多 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 效果和质量。
05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理论考试形式及内容设计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2.炮炙:炮炙古代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现代一般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炮制方法;3.饮片: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的所有中药;4.反制:药性相对立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制约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称为反制;5.从制:药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称为从制;6.炮制辅料: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7.炮:炮古代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指高温砂烫至发炮泡鼓起;8.净度:净度系指饮片的纯净度,亦即中药饮片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分的限度;9.泛油:泛油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変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10.变色:变色是指饮片的天然色泽发生了变化;11.风化: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的现象;12.潮解溶化:潮解溶化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13.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是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14.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技术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虫、防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的;15.净制: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和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的一类炮制方法;16.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中药材称为净药材;17.分档:为了便于炮制,把药物按大小、粗细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分档;18.挑选:挑选是用手挑拣去混在药材中的杂质、霉败品;或区分不同药用部位;或将药材分档的方法;19.筛选:筛选是根据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或罗,以除去杂质或进行分档的方法;20.风选:风选是利用药材与杂质的轻重不同,借助风力,将药材与杂质分开的方法;21.水选:水选是用多量清水洗涤或浸漂药材,以除去杂质的方法;22.芦:芦又称芦头,一般指药材残留的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非药用的部位;23.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24.拌衣:拌衣是指将药物表面用水湿润,使辅料粘附于药物表面上,从而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方法;25.败片: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不符合切制规格和片型标准的饮片,统称为败片;26.吸潮回润:吸潮回润是将药材摊放于湿润而垫有席子的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达到合适切制程度的方法;27.个货:个货是指需单个或2~4个一起切制的药材;在中药行业中,对于未被切制的完整中药材,不论何种形状,也习称个货;28.把货:把货是指需要理成一把一束切制的药材;29.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30.看水头:看水头是指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吸水量是否合适,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31.下色:下色是指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32.淋法:淋法水中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的方法;33.泡法:泡法是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34.润法:润法是指保持润湿的外部环境,使已浸湿药材的外部水分,徐徐渗入内部,使其柔软适宜切制的方法;35.洗法:洗法是用清水洗涤药材的方法,由于药材与水接触时间较短,又称抢水洗;36.火力: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37.火候: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38.清炒法:清炒法是指药物不加辅料的炒法;39.炒黄:炒黄是将净药物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或鼓起爆裂,并透出香气的方法;40.炒焦:炒焦是将净药材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色泽加深,并透出焦香气味的方法;41.炒炭:炒炭是将净药材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存性”的方法;42.黑色存性:内部存性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内部存性;即炭药的表面应呈焦黑色、黑褐色或焦褐色;内部断面或粉末应部分炭化,而不应完全炭化甚至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辨别原药材的形状;43.加辅料炒法:加辅料炒法是将净药材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44.麸炒:麸炒是将净药材用麦麸熏炒的方法;45.米炒:米炒是将净药材与米同炒的方法;46.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47.砂烫:砂烫是将净药材与受热均匀的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48.滑石粉烫:滑石粉烫是将净药材与受热均匀的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49.炙法: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方法;50.酒炙法:酒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酒拌炒的方法;51.醋炙法:醋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醋拌炒的方法;52.盐炙法:盐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53.姜炙法:姜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54.蜜炙法:蜜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55.油炙法:油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56.煅法:煅法是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中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57.明煅法:明煅法是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中或装入适宜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进行煅烧的方法;58.煅淬法:煅淬法是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淬液中骤然冷却,使之酥松的方法;59.扣锅煅法: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60.煅炭存性:煅炭存性是指将药物密闭煅至全部炭化,不灰化;61.蒸法:蒸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程度的方法;62.炖法:炖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置于密闭容器内隔水蒸制的方法;63.煮法:煮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共煮的方法;64.燀法:燀法是将净药物置多量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除去或分离种皮的方法;65.上水:上水是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66.圆汽:圆汽是指蒸制药物时,水蒸气从容器内大量溢出的现象;67.复制法:复制法是将净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的程度,反复炮制的方法;68.发酵法:发酵法是净药物,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69.发芽法:发芽法是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70.去油制霜法:将药物种仁碾成泥状,经过适当加热,压榨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称为去油制霜法;71.渗析制霜法:药物通过物料渗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称为渗析制霜法;72.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73.干馏法:干馏法是将药物置于适宜容器内,以火烤灼,使其产生汁液的方法;74.烘焙法:烘焙法是将净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75.提净法:提净法是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重结晶处理,使之进一步纯净的方法;76.水飞法:水飞法是将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成细粉后,利用其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的特点,而分离、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临床中药炮制学
临床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材化学成分、药效、药性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炮制的历史、炮制方法、药材炮制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炮制的历史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中药炮制方法是烤制。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烤之,以为熟,去其皮,取其肉”等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开始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炮制。
例如,唐代李时中的《千金要方》中就有用酒浸泡、蒸制、熬制等方法进行炮制的记载。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烤制:将药材放在火上烤,使其变干或变软。
2.蒸制:将药材放在蒸锅中蒸制,使其变软或变硬。
3.熬制:将药材放在水中熬制,使其成为浓缩液或糊状物。
4.浸泡:将药材放在酒、醋或水中浸泡,使其吸收其中的成分。
5.焙制:将药材放在炭火上烤制,使其变干或变软。
以上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药材的性质、用途、炮制后的效果等因素。
三、药材炮制后的变化中药炮制后,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药性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药材的炮制后的变化:1.人参:经过蒸制后,人参的皂甙含量会增加,同时还会有一些糖类成分被破坏,药性也会发生变化。
2.黄芪:经过炮制后,黄芪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会增加,同时还会有一些糖类成分被破坏,药性也会发生变化。
3.当归:经过炮制后,当归的挥发油含量会减少,同时还会有一些糖类成分被破坏,药性也会发生变化。
4.川芎:经过炮制后,川芎的挥发油含量会减少,同时还会有一些糖类成分被破坏,药性也会发生变化。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药性等方面,使其更适合治疗某些疾病。
中药炮制学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5.制霜法:去油制霜法渗析制霜法,创造新药3.饮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品规格4.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5.炒炭存性:药物在炒炭时能使其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6..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又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7.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8.酒制升提:苦寒沉降的药物以酒作为辅料来进行炮制,可改变药性,起到引药上行的作用8.川乌的炮制原理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将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其变化如图12-2所示。
炮制减毒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9..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拌炒,是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10.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漂洗的方法。
操作时,将药材放入大量的清水中,每日换水2-3次。
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异味11.雷敩《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12.中药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及附子等 2.增强药物疗效。
如莱菔子、紫苏子等炒熟后,种皮爆裂,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解析版)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一、名词解释1.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2.反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3。
抢水洗:对药材进行快速洗涤,缩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 4。
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5.毒性: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
6.上水:是指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7。
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8。
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9.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10。
圆气:是指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二、填空题1。
中药材必须进行炮制才能入药。
2。
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为宜。
3.山楂经炒制后破坏了部分有机酸,减弱酸味,又增加苦味_,对胃的刺激性降低,增加其消食导滞的功能。
4.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砂烫,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5。
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作用增强.6.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炙药多用药酒,浸泡药多用白酒。
7.含鞣质类的药物在炮制时不能用铁器工具进行处理。
8。
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为宜。
9.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等10.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根茎类药材的切制,不适宜于团块、颗粒状药材的切制。
11。
饮片切制一般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
12.药材软化的要求是“软硬湿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13。
全草类药材宜切成段。
14。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15。
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全草类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以免引起燃烧。
三、简答题1.中药炮制的目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疗效;③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⑧矫嗅矫味,利于服用.2。
中药炮制学课件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3.酒的发明与应用
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此时, 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明 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 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件。
7.唐代苏敬等修定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 容。
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至今仍沿用的很多。
▪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药物炮制,最初多着眼于解毒,后世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处理后功效的变化。
1.金元以来,对中药炮制的作用,逐步有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 炮制理论——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 如炭药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 如川、草乌等。
▪ 规格、标准——南、北差异或标准不客观。 如阿胶等。
▪ 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
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 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汉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作一定的解释。
3.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
4.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并增加了许多炮制方法。 5. 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唐代药王孙思邈把炮制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称“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之者殃。”这 种认识被历代医药学家奉为临床用药的准绳。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一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1、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3、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4、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游离生物碱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成盐而溶于水。
此类中药常用酒、醋等辅料炮制,以提高疗效,如延胡索。
所含成分易溶于水,则采用少泡多润的原则,减少损失,如槟榔。
遇热活性降低者,宜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
有些有毒生物碱成分,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利用加热炮制降低含量,使毒性降低,如乌头。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易溶于水、乙醇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故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
如大黄、甘草、秦皮。
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以免增加成分复杂性,且降低了苷的含量。
常用炒、蒸、烘、燀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药效。
如槐米、杏仁、芥子、黄芩。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宜阴干,加水处理“抢水洗”。
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苍术。
四、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学.pdf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 中医炮制的起源二 中医炮制的发展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一 研究内容二 研究方法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三节 传统只要的原则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二 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三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四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第五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一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二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二 炮制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三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四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五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六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七 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八 炮制对含蛋白质 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九 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十 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第四章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第一节 炮制的分类一 雷公炮灸十七法二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三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四 以药用部分的来源分类法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一 液体辅料二 固体辅料第五章 炮制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第一节 炮制的质量要求第二节 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一 贮藏中的变异现象二 变异的自然因素三 贮藏保管方法第六章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及饮片厂的设计 第一节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一 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概况二 饮片工业改革的思路与改革方向三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第二节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一 中药饮片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 厂房 设备及技术力量的设计三 饮片车间设计第三节 饮片厂的废水处理一 废水的预处理二 活形物泥法三 生物膜法第七章 净选与加工第一节 清除杂质第二节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第三节 其它加工第八章 饮片切制第一节 切制前的水处理第二节 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第三节 饮片的干燥第四节 饮片的包装第五节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第九章 炒法第一节 清炒法第二节 加辅料炒第十章 灸法第一节 酒灸法第二节 醋灸法第三节 盐灸法第四节 姜灸法第五节 蜜灸法第六节 油灸法第十一章 煅法第一节 明煅法第二节 煅淬法第三节 扣锅煅法第十二章 蒸煮燀第一节 蒸煮法第二节 煮法第三节 燀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一、基本概念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
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中药炮制具有传统性、地域性、经验性的特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为地方标准。
传统制药的原则概念及举例,具体方法为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举例四、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游离生物碱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成盐而溶于水。
此类中药常用酒、醋等辅料炮制,以提高疗效,如延胡索。
所含成分易溶于水,则采用少泡多润的原则,减少损失,如槟榔。
遇热活性降低者,宜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
有些有毒生物碱成分,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利用加热炮制降低含量,使毒性降低,如乌头。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易溶于水、乙醇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故应 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
如大黄、甘草、秦皮。
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以免增加成分复杂性,且降低了苷的含量。
常用炒、蒸、烘、燀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药效。
如槐米、杏仁、芥子、黄芩。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性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
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宜阴干,加水处理“抢水洗”。
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苍术。
荆芥炒炭后,从其所含挥发油中检出9种新成分,并具有止血作用。
由于成分的质变,导致药理作用的变化。
4、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性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
为强的还原剂,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鞣红。
耐高温,加热处理对其影响不大。
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
用水处理时防止成分损失,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
槟榔、白芍等切片时露置空气中有时泛红,是其所含鞣质氧化成鞣红所致。
鞣质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大黄炒炭,蒽苷含量减少,鞣质变化不大,泻下缓和,收敛作用增强。
为避免与铁反应。
五、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十七个字2、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
4、以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依据药物来源属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类等分类,把炮制分述于各药之后。
目前,《中药炮制规范》等工具书多以药用部位分类,每味药下列其炮制方法。
此分类法便于查找。
但体现不出炮制工艺的系统性,不利学习。
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此分类法能较好的体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既能体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又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一般多为教材所采用。
本教材是以工艺为纲,辅料为目。
六、炮制品的质量要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包括哪些。
1、水分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一般在7%~13%。
2、灰分灰分:是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
是控制纯净度的基本指标。
生理灰分:将干净而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炮制品质量稳定时,两者都在一定范围之内。
3、有效成分对于一般药材,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评价炮制品质量的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
凡是一药有多种有效成分的亦应建立多个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
4、有毒成分有毒中药,建立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其限量指标一般包括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属的含量、农药残留量等。
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亦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
七、传统的贮藏保管法: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如丹皮和泽泻同贮,丹皮不变色,泽泻不生虫。
发霉、虫蛀、风化、潮解、泛油八、净选净选加工的概念和目的1、清除杂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
2、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有哪些方法,举例。
去毛:有的药物表面或内部密生大量绒毛,煎煮时易脱落,会刺激咽喉,引起呛咳或喉头水肿。
去毛的目的在于去除非药用部位,消除其副作用。
去毛的方法主要有:(1) 刮去毛:如鹿茸,酒火燎后刮去毛;(2) 刷去毛:如枇杷叶、石韦,用毛刷或刷毛机刷去毛;(3) 烫去毛:如骨碎补、狗脊、马钱子,砂烫后撞去毛;(4) 挖去毛:如金樱子,切开挖去毛核;(5) 撞去毛:如香附等,在容器内与瓷片相互撞击,以除去毛。
3、其他加工:(1)碾捣-某些药物由于形体特殊或细小,不便切制,均须碾或捣碎,以便调配和制剂,使其充分发挥疗效。
传统上有“逢石必捣”和“逢子必捣”之说。
举例。
(2)制绒-某些药物碾成绒状,以缓和药性(麻黄绒缓和发汗作用)或便于应用(艾绒,用于艾灸)。
(3)拌衣-将药物用水打湿,加入辅料细粉拌匀,使辅料均匀粘于药物表面,晾干,可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如朱砂拌衣和青黛拌衣。
(4)揉搓-某些质地柔软的丝条状药物,质轻体大,需揉搓成团,便于调剂及制剂。
如竹茹、谷精草、荷叶、桑叶等。
九、饮片切制切制的程序:净选-软化-检查-切制-干燥-包装1、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饮片,在狭义上是指为制备中药汤剂而切制的片状药物,广义上指为调配中药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段、丝、块等炮制工艺。
2、饮片切制的目的(1)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切制成大小、厚薄均匀的饮片,增大了药物与溶媒的接触面积,则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便于发挥药物的疗效。
(2)提高煎药质量:饮片,具有“细而不粉”的特点,不仅消除了糊锅现象,而且保证了汤剂的提取效率。
(3)利于进一步的加工炮炙:药物切制成饮片后,大小、厚薄均匀,还便于在进一步炮炙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均匀受热,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从而保证炮炙的工艺质量。
(4)利于调配及贮存:药物切制成饮片,体积适中,洁净度增高,含水量下降,即方便配方调剂,又可减少贮存中虫蛀、霉变现象的发生。
(5)便于鉴别:对于性状相似的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便于区分;且显露了药物的组织结构特征,防止混淆。
(6)利于制剂:在制备液体剂型时,药物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
制备固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药物比例相对稳定。
3、水处理软化药材的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浸。
水处理软化药材的方法有:淋法、洗法(抢水洗)、泡法、漂法、润法。
注意事项。
采用闷润的方法使药材的水分内外一致的软化方法称为润法。
润法操作时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短,有利于减少成分溶失,保证药物质量,旧有“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之说,又有三分浸泡七分润的说法。
因此多与上述淋、洗、泡法结合使用。
操作具体方法及举例。
4、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
5、饮片类型及选择原则6 饮片的切制方法:切(机械切制、手工切制)、镑、刨、锉、劈。
适用范围。
7 饮片的干燥:水处理后的饮片,含水量较高,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如果不及时干燥,则饮片宜于变色,甚至发霉变质,影响疗效。
饮片的干燥方法较多,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大类。
一般药材干燥温度不超过80℃,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干燥温度不超过50℃。
阴干法:将药物置于阴凉通风处缓缓干燥的方法。
下列药材宜用“阴干法”:⑴芳香性药物,⑵色泽鲜艳、日照易变色的药材(白芍、槟榔等)⑶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天冬、玄参、玉竹)。
第九章炒法分类: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清炒法又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炒法的基本操作程序:1. 预热。
将锅烧热或烧烫后应用。
2. 投药。
药物大小分档,少量分锅炒。
加辅料者,需先处理辅料,再投入药物。
3. 翻炒。
要快而勤,使药物均匀受热。
要求亮锅底。
4. 出锅。
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并摊开晾凉。
用辅料者应及时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炒药为什么要用热锅?炒制容器即炒药锅在炒药前要预热,即“热锅炒药”。
1.利于炒制温度的掌握,缩短炒制时间。
2.避免有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
如王不留行。
3.避免有些药物炒制时“粘锅”,如蒲黄。
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
炒黄多用文火(小火),炒焦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强火、大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火候:是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影响药物炒制质量的因素1.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