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挤出效应

合集下载

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挤出效应的研究

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挤出效应的研究

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挤出效应的研究摘要:本文没有采用IS-LM模型来研究该问题,而是通过分析国债的发行对人们储蓄、消费及投资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储蓄、消费同投资的关系,以研究人们的储蓄动机、投资动机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一问题。

最终得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和“负挤出效应”都不是很明显,政府的国债政策不能一厢情愿,它需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配合的结论,并对我国政府运用国债政策积极调节经济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债挤出效应预防性储蓄不可逆投资一、引言(一)文中“国债”的研究范围文中的“国债”是广义上的国债,包括内债和外债;本文主要分析国债的短期效应,即考虑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因而这里的国债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只在个别地方由于分析的需要才涉及长期问题。

(二)问题研究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其他人,其他人研究国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主要是应用IS- LM模型,其逻辑是:在产品市场上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储蓄是可支配收入的正函数,进而推出IS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市场上由货币需求(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同利率成正比,货币的投机需求同利率成反比)等于货币供给而推导出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进而又由两条曲线相交而得出两个市场均出清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不涉及曲线的斜率及曲线位置的具体变动的情况下,国债的“挤出效应”沿着“国债大规模发行→IS曲线的变动→配合LM曲线的变动→利率是否上升→民间部门投资是否减少”的路径,可以看出其中利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利率是市场化的,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有良好的反应,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同时再加上运用模型分析本身固存的假设条件过于严格、分析脱离现实情况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的问题的存在,因而用该模型分析问题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了。

而本文认为,分析国债这一特殊产物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还是应该回到与投资最为密切的问题上去,通过分析国债的发行对人们储蓄、消费及投资的行为的影响,及储蓄、消费同投资的密切关系(前者是说人们会针对国债采取什么行为,后者是说这种行为最终对投资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而以储蓄动机、投资动机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一问题。

公债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公债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公债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公债挤出效应不?咱就打个比方哈,就好比一群人
在一个小房间里,本来空间就那么大。

这时候公债就像一个大块头突
然挤了进来,那其他人的空间不就被挤占了嘛!公债挤出效应差不多
就是这么个意思。

简单来说,公债挤出效应就是政府发行公债,导致民间部门的投资
或者消费减少了。

这就好像是政府在资源这块大蛋糕里切走了一大块,那留给民间的自然就少了呀!比如说吧,政府发行了大量公债来筹集
资金搞建设,那市场上的资金就会流向政府这边。

那企业想借钱投资
扩大生产就难了呀,老百姓想贷款买房买车也可能受影响。

“哎呀,这
咋整啊!”这不就是挤出效应嘛。

再举个例子,你想想看,本来银行有一笔钱可以借给企业,结果政
府发行公债,银行把钱都买公债了,企业就借不到钱了。

“这不是坑人嘛!”这企业没资金了,发展不就受限了嘛,就业可能也受影响啊。

公债挤出效应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对经济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它可
能会让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老百姓的生活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那可不行啊!”
咱得重视这个公债挤出效应,政府在发行公债的时候可得好好掂量
掂量,不能一股脑儿地发,得考虑到对民间部门的影响。

不然的话,
到时候经济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啊,公债挤出效应可不是个小问题,咱都得好好琢磨琢磨,可别不当回事儿!。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1、什么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请结合中国财政政策实践说明上述效应的存在性。

所谓“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财政政策的这种“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

国债“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几点启示

国债“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几点启示

止内部勾结,监督失灵。

四是严格对派驻人员的职能界定。

派驻企业人员,只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财会制度、国有资产运营指标等实施外部监督,不能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财政“传递式”监督模式。

所谓财政“传递式”监督模式是指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业务领导和管理,协会通过行业管理实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规范,再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监督。

注册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其发展背景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而导致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是注册会计师制度问世的直接原因。

根据市场经济国家长期的实践经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达和规范,是实现政府监督企业的基本方式。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为该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也为财政间接监督职能的实现指明了基本方向。

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是加强财政间接监督的根本所在。

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去年月开展全面清理整顿以来,已有家问题较多的事务所分别受到撤销、警告、暂停执业等项处理,理论分析和几点启示国债挤出效应的○门庆兵 杨大楷问题的提出 国债最初直接产生于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为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产生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扩大,国债又成为财政和金融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我国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

但1994年以前我国主要是采用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

这样有一个很大的负作用,即透支会造成财政性货币发行,容易导致和加剧通货膨胀,尤其当经济出现供给短缺、需求膨胀的情况时,财政性发行货币的危害更大。

1994年我国改变了财政在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而以国际通行的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

近年来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张,从1981年的近50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2500多亿元。

国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宏观经济学或财政学中我们经常接触的一个概念是“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国债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将导致政府借款的增加,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将减少私人部门可借资金的供给,也就是说政府的国债活动将引起私人部门投资支出的减少。

政府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

政府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

政府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降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2、形成原理(1)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完全挤占了私人投资,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2)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即政府支出挤占部分私人投资,具有部分“挤出”效应。

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利率升高。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消费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实际或不供应量m减少,所以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3、“挤出效应”的IS-LM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1)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会导致IS趋向右移,此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示意图4、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r Y0 AE∆r 2r 1Y 1Y 2Y 3)1(112323<-=∆=∆-Y Y b I Y Y I b(2)增加税收增加税收会导致IS 曲线左移,此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下降。

YrO2 Y 1r 1r 2⑴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 (正向)Kg 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成熟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国债挤出效应

国债挤出效应

国债挤出效应如修建公路,同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财政政策。

但是,因而国债被大量购买,也就是说私人会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产生一种悲观看法,可以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绿化环境,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接着。

挤出效应便是在特定情况下,这样自然会拿出储蓄去消费和投资.163。

当然.163,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便被减到最小。

这一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往往采取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方法。

未来有保障了、充分就业等与挤出效应有关的内容,不向企业投资了,这时私人便会减少投资,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时,从而带动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实际上是投资于非生产领域,它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税收。

另外,有着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果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由于涉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知识、通信建设,产生挤出效应,生产所需的投资因此大为减少,由于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可以将之称为“挤进效应”,智者见智”。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在当今世界。

这时在市场上是个受欢迎的。

在这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发行国债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便会不再保守,政府经常会遇到需要筹资的情况,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

以上所涉及的国债,即拉动私人投资,它们将用于国家项目投资(即用于社会生产)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这些都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所提出,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政府支出增加便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这就是挤出效应。

不过,如果政府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时,将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国债买得越多,形象说来,很明显,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它能吸引很多投资者通俗而言,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政策产生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

财政金融-财政赤字、国债及其挤出效应的ISLM模型分析

财政金融-财政赤字、国债及其挤出效应的ISLM模型分析

!金融与经济"!""#年第!期硕博论坛财政赤字!国债及其挤出效应的!"#$%模型分析曾青春!#刘松竹"$"#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杭州%&""&’$$#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青春#女#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刘松竹#女#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微观投资与管理&!!!!摘要"本文运用#$%&’模型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投资增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建议%我国现阶段仍然可以发行国债’扩大支出#但是要注意强化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稳妥把握国债规模和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关键词"赤字$国债$挤出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问题的提出政府支出超过政府收入的差额就是财政赤字!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最佳方式#所谓国债的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增加对某些领域的投资而导致企业和民营部门对这些领域投资减少$二!挤出效应的!"#$%模型分析在!"#$%模型中!!"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政府宏观经济的实施效果!赤字和国债发行产生的挤出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曲线与$%曲线的斜率!两条曲线的斜率表示投资需求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一"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总需求!政府决定发行国债"增加支出$按照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即&每增加一笔需求支出而引起的国民产出的增加量是原来支出的若干倍$如图&所示&在原有的利率水平!"上!较高的政府支出水平提高了总需求水平!为了满足增加的产品需求!产量必须上升$若利率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经济中有闲置资源(前!导致国民收入从#$增加到#%!但是因为产量的增加会扩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上升至!&!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私人的投资支出下降$投资的降低反过来又会降低产量!这就部分抵消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效应$即!政府增加支出图&配合适当的货币政策&可避免挤出效应图’!金融与经济"!""#年第!期使得!"#平移至!"$!利率从%&上升至%$!’(与’!之间的距离就是因国债发行及使用而挤出的产量损失"以上分析阐述了国债发行通常具有挤出效应!但是挤出效应也有强弱之分"!二"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小#挤出效应较弱$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弱!!"曲线较陡峭!意味着利率的较小幅度上升将引起投资的较小下降!挤出效应越小"如图#所示#政府支出增加使得$"%右移至&"’!导致利率由(%上升至()!对私人投资的挤出部分为*’)一’$+!挤出作用相当弱"!三"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挤出效应不明显$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需求!,-曲线的斜率实质是取决于投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机货币需求的弹性越强!,-曲线越平坦!则政府发行国债$增加支出导致的利率上升越少!对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从而财政政策越有效"如图#所示!政府增加支出使得&".平移至&"’!利率从(.上升至(!!当,-曲线较平坦时!挤出部分为*’)一’$+!挤出的作用不强"反之!如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则,-曲线较陡峭!挤出部分肯定大于*’)一’$+"就我国,-曲线的形状决定而言!一方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且中低收入者尚占社会成员的主体!大多数企业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持有货币还是以交易与预防动机为主!而增加货币供给会被几乎不受利率影响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所吸收!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居民的金融意识不强烈#首先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很少!其次即便是我国目前相对具有投资意识的家庭!其投资意识也不强烈"这些都导致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很少!因此我国,-曲线较为平坦"所以!政府发行国债$增加支出正好弥补了私人部门的有效需求不足!挤出效应较小"三!结论与建议#$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弱!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强!在企业和民间投资大幅萎缩的特殊情况下!通过吸纳社会的闲置资源!扩大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民间部门投资需求的影响也较小!还会有效地刺激社会总需求!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所以!现阶段增加赤字$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实为确保经济增长的权益之计"%$明确投资方向#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首先一定要确定国债收入的投向问题!为使国债政策的扩张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大化!国债使用时应保证投资性支出的优先地位!因为国债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不能直接增加国民收入!而投资支出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支出却具有相当可观的宏观经济效益"第二!公共资本不要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这些领域的公共投资就很有可能挤出民间投资"另一方面!要确保投资项目的效率!政府必须加强国债资金及项目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认真做好项目收尾工作!加大宣传$检查$审计力度!杜绝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的现象!保证工程质量"&$配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防止挤出效应$增加财政赤字会提高利率!如果中央银行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图0+!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制止利率升高*使得,-曲线也右移+!这时挤出效应抵消!财政赤字还很有可能&挤进’投资"’$强化风险意识与防范机制#稳妥把握赤字与国债的合理规模$以扩大国债发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作为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其未来的走势取决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基础相对脆弱$国债未完工程的资金需要$西部大开发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以及国债投资对经济的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决定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适当扩大!尚不会引起风险!通过赤字和国债将企业和个人乃至全社会的闲置资源动员起来!增大了总产出!企业$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都会增加!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是短期性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不能主要依靠发行国债来支撑!否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无穷后患!国债政策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社会成本!不能长期过度使用"从今后中长期的趋势看!我们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原则!把控制赤字和国债规模纳入中长期财政发展规划!把政府的短期支出政策与长期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参考文献")1卢锋1经济学原理2-3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4!*5+141石良平1宏观经济学2-3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6+101杨大楷等1国债综合管理2-3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7)151类承曜1国债的理论分析2-3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4181李新1中国国债市场机制及效率研究2-3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161吴利明1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通货紧缩的&"*,9模型分析2:3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4%%5!()%)1图!投资的利率弹性小!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挤出效应不明显硕博论坛。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一、引言为了刺激需求,消除通货紧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从2001-2003年已连续三年实行了增发国债,扩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反过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

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增加,综合债务负担率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越来越小,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

仅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刚刚开始,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利因素,析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分,在这时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增长可能大幅下滑,这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承受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近两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我国财政赤字率和国债依存度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在财政能力较为脆弱的情况下,这种较高的赤字和国债比例引起了政府和百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大,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抵消或削弱财政政策的效力,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拟结合我国实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国债挤出效应及其学说国债“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是指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非政府)部门的资金供给,同时形成金融市场上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减少。

国债挤出效应是近年来在西方财政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按照西方大多数财政学者的观点,国债挤出效应是通过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的。

从资金供给来看,国债的发行直接减少了民间可用投资资金总额。

其原因在于人们购买国债,并不是减少消费基金,只不过是进行一次资产持有结构的调整,导致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权由个人或企业让渡给国家。

因而大规模举借国债,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民间企业争夺资金。

挤出效应宏观经济学

挤出效应宏观经济学

挤出效应宏观经济学挤出效应宏观经济学是指政府财政政策对于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在一般和简单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功能。

通过控制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这可能会抵消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复杂的。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政府支出来激发经济活动,通过促进企业投资和提高消费者信心来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但是,这种政策也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政府财政开支的增加会导致债务的增加,进而加剧财政赤字和国债问题。

此外,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利率可能会上升,从而进一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

挤出效应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支出会抑制私人投资。

这是因为政府开支的增加可能会增加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的需求。

因此,银行的借贷利率可能会上升,从而限制了企业贷款和扩张业务的能力。

此外,政府的支出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减少私人投资的吸引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使整个经济增长过程受到限制。

然而,财政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会导致挤出效应。

例如,当经济在萧条时,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此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政府采取刺激性财政政策有助于恢复经济活动,使经济重新回到正常增长状态。

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提高失业率,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能力。

如果政府支出以增加有效性为目的,则私人投资和消费可能会增加,而非受到抑制。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减少可能会导致增加私人投资和消费。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税收减免的形式来提高消费者的收入和信心,从而刺激消费。

这样,消费者可以更多地花费,商业企业可以增加更多的订单,从而保持经济活动的增长。

因此,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增加私人投资和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会导致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国债“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

国债“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

国债“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张瑞琰朱晓红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由于社会总资金一定,将会影响私人部门可融资金的供给,减少私人资本的投资,从而抵减一部分政策作用,这种由于政府的国债活动而导致的私人资本投资减少的情况就被称为国债的“挤出效应”。

西方国家社会各项投资的主体主要是私人部门,减少了这一部分的投资,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

而且,受市场机制约束,私人部门往往比政府等公共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率当然也包括投资效率,减少了来自于这一部分的投资而代之以公共部门的投资,必然导致对整个市场经济整体效率的损害。

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促进社会投资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彻底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认真分析国债“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有利于区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各自的有效活动范围,从而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来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债“挤出效应”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

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私人部门的投资往往能有更高的效率,而政府作为一个非生产性的单位,其活动不受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公共投资支出基本上是无偿的,缺乏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约束,往往容易导致低效率。

另外,由于在增加公共投资的同时,减少了私人资本的供给,从而会减少对未来商品的供给。

其次是限制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国债发行可能引起社会资本供应紧张,使得市场利率上升,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其投资行为,减少企业的自我投资,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这样反过来又减少了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使得资本市场处于一种较低的均衡水平上。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调整货币供给,那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而单纯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和支出受到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即在繁荣和就业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在萧条和出现失业时,或减少税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双管齐下,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这样就产生了财政赤字。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分岐点在于: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直接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手段只通过利息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间接地作用于总需求,而挤出效应则是单纯的财政手段所产生的一种政策效应。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摘要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一起价格上升削弱了不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The tendency for a goverment budget deficit to decrease investment.编辑本段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挤出效应的概念

挤出效应的概念

挤出效应的概念挤出效应概念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政府通过增加自身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时,可能造成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当政府增加支出并通过财政赤字进行融资时,会导致市场上的利率上升,从而影响到私人部门的投资决策。

引起挤出效应的原因挤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1.资金需求增加:政府增加支出需要大量资金,这会引起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增加。

2.融资方式调整: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这会导致债券市场上的供给增加。

3.利率上升: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增加和债券供给增加会推动利率上升,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债券。

4.私人投资减少:由于利率上升,私人部门的借贷成本增加,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挤出效应的影响挤出效应可能对经济产生以下影响:1.投资减少:由于私人投资减少,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就业率下降:私人投资减少会导致企业扩张及新项目开展减少,从而造成就业机会的减少。

3.通胀压力减轻: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减轻。

4.资金利率上升:挤出效应造成市场上的利率上升,这可能对个人消费和企业借贷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挤出效应的措施为了减轻挤出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调整财政政策:通过控制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减少对债券市场的冲击,以降低利率上升的程度。

2.加强监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减少利率上升的风险。

3.优化投资环境: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投资成本,鼓励私人部门增加投资。

4.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减少对政府支出的依赖。

总结挤出效应是政府增加支出可能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于政府融资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影响到私人部门的投资决策。

为了减轻挤出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加强监管、优化投资环境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来应对。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比如压缩总需求,控制消费,但这样市场购买力不足,需求下降,产品剩余,生产萎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

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

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

如果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法淡出,这个时间跨度显然已经超出“短期”的范围。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也可以这样说,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

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

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挤出效应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挤出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增加了借款需求,导致借款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借款需求,进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具体来说,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会增加借款需求,从而导致借款利率上升。

这会使得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借款需求减少,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

这种情况下,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借款需求减少,会导致整个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下降,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挤出效应的出现,通常是由于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过度依赖借款,而导致借款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借款利率上升的情况。

因此,为了避免挤出效应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增加税收收入、削减开支等,来减少对借款的依赖,从而降低借款需求,避免挤出效应的发生。

总之,挤出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政府融资对经济的影响,提醒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借款需求,避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挤出效应的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的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的名词解释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是一种经济现象,它通常指的是由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导致私人投资或消费减少的情况。

具体来说,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时,由于资源有限,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往往会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涉及到政府支出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

然而,这种增加公共支出的做法,也会对私人部门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挤出效应通常会导致利率上升。

当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来增加公共支出时,会增加借贷需求,从而推高利率。

高利率会对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融资成本的增加会使得投资回报率下降,因此私人部门可能减少投资,延迟购买耐久消费品。

其次,挤出效应还涉及资源配置的问题。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提高经济活动时,公共部门的需求会增加,这可能导致私人部门的资源受到挤出。

例如,政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会导致建筑和材料行业需求增加,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的资源供给减少,对私人部门的其他行业产生影响。

同样地,政府的补贴和福利项目可能也会导致私人部门的劳动力流向公共部门,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

最后,挤出效应还可能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时,往往会偏向于具有直接效应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可能导致私人部门的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投资减少。

这种结构性的挤出效应可能使得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影响全面的经济增长。

总体来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时,对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的削弱效应。

它反映了资源有限性和政府与私人部门的相互作用。

尽管挤出效应是一种理论观点,但在实际经济中,它可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政府需要权衡和考虑这种效应,以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的双重目标。

公债挤出效应分析课件

公债挤出效应分析课件
市场利率水平
如果市场利率水平较低,公债的吸引力相对较高,可能导致私人投资被挤出。 相反,如果市场利率水平较高,公债的吸引力相对较低,挤出效应可能较小。
政府支出状况
政府支出规模
政府支出规模越大,对私人部门 的资源需求越多,可能导致私人 部门投资被挤出。
政府支出结构
如果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 建设等公共产品,可能对私人投 资产生“挤入效应”,促进私人 投资的增长。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政府通过公债发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导致货币贬值,从而提高了实际利率,使得私人部门的借 贷成本上升,进而减少了其投资和消费。
公债挤出效应的背景和重要性
公债挤出效应是在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需要通过增加公债发行来筹集资金,以 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
私人投资状况
私人投资规模
私人投资规模越大,公债挤出效应可 能越明显。
私人投资结构
如果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某些领域, 如房地产或股市,公债挤出效应可能 更加显著。
利率水平
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水平越高,公债的相对吸引力越低,挤出效应可能较小。
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水平越高,公债的相对吸引力越高,挤出效应可能更加明显。
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和披露,提高财政 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管理, 规范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防范债务 风险。
CHAPTER
05
公债挤出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公债挤出效应的内在机制
深入研究公债挤出效应的内在机制, 包括其产生的原因、作用方式和影响 范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债对经 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我国国债投资效应

近年我国国债投资效应

浅析近年我国国债投资的效应一、引言国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老课题。

但九八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进行国债投资,规模之大,政策实行期限之长,令世人瞩目。

经济界众多人士担忧不已,纷纷站出来为当前局势献言献策。

笔者也愿意就这一课题做一些研究。

二、近年来我国国债投资的现状自1998年8月,国家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此后几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逐年提高。

连续七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有效带动了各方面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带动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7200亿元,在促进内需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8~2004年国债投资占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8.9%、75.9%、54.36%、35.1%、23.8%、11.6%和7.6%,累计创造就业岗位一千多万个。

根据测算,1998~2004年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2%、28.2%、21.3%、24.7%、25%、20.2%和23.1%,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债规模的迅速膨胀,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会影响经济的自由发展,国债的偿付给政府将来带来沉重负担,可能因政府国债投资决策的失误或执行不利而劣化资源配置等。

三、我国国债投资的效应分析(一)我国国债投资的正面效应分析1、宏观的乘数效应分析政府公共投资刺激经济的关键在于投资乘数作用。

投资乘数是指由于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

根据乘数原理,投资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值越大;反之,投资乘数可以表示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的值则越小。

从具体投资项目上看,投资乘数的大小则取决于产业关联度和投资意愿。

产业关联度越高,投资乘数越大;投资意愿越高,投资乘数越大。

因此,国债投资对象不同,投资乘数不同,国债经济效应大小也就不同。

2、微观的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1)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债挤出效应
我国自1997年经济出现软着陆以来,近几年经济存在轻微的通货紧缩。

具体表现为: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GDP增长率低于1978—1997年的平均水平;从1997年10月开始,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已经连续下降了15个月。

尽管中央银行先后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收效甚微,而增发国债是财政政策一项重大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增加赤字,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挤出效应的担心。

所谓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一是指政府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向社会借款导致政府在资金需求上和民间进行竞争,从而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二是指政府的资金需求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阻缓经济增长的后劲;这两方面都会抵消财政扩张对社会总支出的扩张效应。

通常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的数学模型是IS—LM曲线模型。

IS曲线表示投资等于储蓄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的不同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所有利率和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IS—LM曲线模型:
从IS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IS曲线斜率: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消费等于投资I=S,消费函数C=a+bY,储蓄函数S=Y-C,则均衡收入Y=[a+I(r)]/(1-b),因此,IS曲线斜率由b与I(r)决定,其中b是边际消费倾向。

从LM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LM曲线斜率:货币市场的均衡是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而M主要由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L分为交易需求L(Y)和投机需求L(r),即M=L(Y)+L(r)=kY-hr,k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h为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所以Y=(hr+m)/k,因此,LM曲线斜率由h和k决定。

如图,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若没有利率上升因素,相应产出将从Y0增至Y2,但考虑到增发国债对市场利率的推动及因此对民间需求的抑制,新的均衡点E1的利率水平R1要高于初始利率R0,而产出Y1要低于Y2,其中Y2与Y1之间距离就是被挤出的产量损失,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通常IS越陡峭,LM越平缓,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政策效果也越好。

普遍认为我国财政扩大支出是存在“挤出效应”的,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挤出效应”并不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我国的IS—LM模型中,IS曲线陡峭,LM曲线平缓。

首先,IS曲线由边际消费倾向b和投资函数I(r)决定。

边际消费倾向b受许多因素制约。

第一,受制度变迁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多项改革措施集中出台,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居民预期未来支出水平上升,而相应的未来可支配收入相对不足。

居民为适应这一持久性支出下降的局势,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倾向于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

例如,从1998年7月1日起,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被货币化分房方式所取代,虽然该项改革措施的初衷在于启动居民住宅消费市场,但实际的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一方面由于房价与居民年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另一方面,消费信贷不发达,人们即期消费受到抑制。

同期医疗体制改革措施亦全面出台,中小学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高校收费教育逐步推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均导致预期未来可支配收入减少。

第二,贫富差距的拉大进一步压低了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

近年来,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据有关统计资料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已经达到了0.4,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不仅如此,收入的不公平还通过降低社会总的消费倾向作用于社会消费需求。

其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总需求的削弱也就越强:就高收人者来说,其消费的价格弹性相当低,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固然很高,但需求量又受收入水平制约;至于需求变化余地较大的
中等收入阶层,又大多面临上述住房、医疗和退休等重大改革,消费扩张乏力。

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DI/DR,我国情况是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和产权激励机制,投资行为具有极端性倾向,在经济繁荣时一味追求规模,不讲效益,而在衰退时又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动力与冒险精神,投资的利率弹性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非国有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的特点,更具效益意识,投资决策直接取决于预期的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但是非国有经济受到正规融资渠道的歧视。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表明,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以上贷给了仅占经济总量30-40%的国有经济,贷给非国有经济的还不到13%,而同期非国有经济创造了GDP总量的63%以上。

同银行信贷相比,资本市场的计划色彩更为浓厚,从确定总体的发行额度,到选定具体的上市公司,全都是计划框架内行政分配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利率对投资的作用不可能很强,投资的利率较低。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投资的利率弹性不大,IS曲线的斜率很小(绝对值很大),曲线很陡。

LM曲线斜率取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及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

就我国LM曲线的形状决定而言,一方面是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而且中低收入者尚占社会成员的主体,大多数企业资金短缺,因此对于大多数人(包括企业)来说,其持有货币还是以交易与预防动机为主,即是以L(Y)为主,而增加的货币供给会被几乎不受利率影响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所吸收;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家庭投资意识的淡薄又导致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有限。

1996年以来我国曾先后7次降息,但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要小于预期,由此有人提出我国事实上是出现凯恩斯所预言的“流动性陷阱”。

但通过以上对我国货币需求状况的剖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情况与凯恩斯所预言的“流动性陷阱”有着根本区别:后者的货币供给增量是由投机性为主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我国的情况则是由预防性为主的货币需求所吸收。

因此才呈现LM曲线异常平缓的特点。

从我国国债政策的运行来看,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财政赤字都在500亿元以上,1998、1999年赤字分别为922.2亿元和1797亿元,发行国债分别达3808.7亿元和4015.3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持续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有没有挤出效应呢?财政扩张产生挤出效应的前提是资金供应紧张和利率升高。

1998年银行超额准备率各季度分别为9.89%、12.51%、7.67%、9.32%,1999年相应数字分别为7.01%、6.47%、5.82%、9.78%,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仍有充足的超额准备,扩张性财政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而较高的实际利率并不是由财政扩张引起的,而是我国利率非市场化造成的。

据以上分析,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情况下,挤出效应作用还相当的弱。

在国债“挤出效应”较弱的情况下,实施扩张性的国债及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扩大总需求。

由于我国目前资源闲置资源问题比较严重,现阶段通过发行国债吸纳社会的闲置资源,扩大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民间部门投资需求影响较小,这样将会有效地刺激社会总需求,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仅依靠政府支出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不能压缩更多的私人投资和淘汰更多的运作不良的企业。

因此,在财政支出投向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税收手段等去压缩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相吻合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企业、单位及私人投资。

挤出效应通常会随着国情还本付息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我国“挤出效应”较弱,使我国在国债发行期限上有更空间。

当前,由于以前大量发行中短期债券而造成近年出现偿债高峰,使中央财政支出压力大大增加,为此我们应选择发行更多的长期国债,这当然会加强“挤出效应”,但在当前我国“挤出效应”较小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低价高效的政策选择。

挤出效应是把双刃剑,必须谨慎运用。

目前我国“挤出效应”不明显,为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承担重任提供了条件。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性将有所增强,“挤出效应”也会相应加强,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削弱,而总量型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丹尼斯·谬勒·公共选择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
2.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4.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98
5.《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