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课

合集下载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目标3预习指导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子曰愠罔殆谓哉焉诲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子曰教师讲解: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子曰3.通假字子曰4.朗读与背诵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子曰四、朗读指导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子曰处理方法: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例性翻译: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子曰八、小结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子曰2.背诵全文。

b类子曰3.默写全文。

c类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P10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P2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探究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如果去掉,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六课:君子之风P30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形象地表述孔子的心境,可以章和章为例;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云烟;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第八课:周而不比P40探究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难以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着落;探究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此题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探究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此题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格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P5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探究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探究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第十二课高山仰止P60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探究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章,三课章,章,四课章,五课章,十三课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探究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第十三课:沂水春风P65探究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探究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探究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人物的神情风貌: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讯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另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孔子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第十四课:中庸之道P68探究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探究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探究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论语教案第一课 巧言令色

论语教案第一课 巧言令色

论语教案第一课巧言令色,鲜矣仁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2.理解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理解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二、诵读感知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三、合作探究学习1.理解意思: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鲜:少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志气的毕沅。

论语教案第二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三、教学新课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考点:1.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2.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4.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5.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6.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8.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9.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10.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考题对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的规范。

(2分)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

(4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1.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________。

(两个字)2.根据第三段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他的人生: 孔子生平故事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 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 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 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 在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 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540——前480年), 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国有孔 子。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 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 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 武等。
《<论语>选读》的编排
(一)政治主张及实践(1-4)
(二)修身(5-9)
(三)学习与教育(10-13)
(四)哲学思想(14-15)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 待贾而沽———积极入世的态度(自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 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求诸己————道德修养的关键(自读) 周而不比———交往观 出辞气远鄙倍—言语交际观(自读)
• 这个人是谁? • 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是也。 • 孔子,名丘,字仲尼。 •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
至圣孔子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先 师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 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 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 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 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 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 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 慧……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反馈与评价
3.本节课所讲章节关于学习的是哪一章? 从哪些方面讲述的?
答案参考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2.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不求物质丰足,只求精神充实
3.思——结合当今现实 (我们应该怎么样……)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解读:理解本章的关键是“礼、乐、仁”三字的理解。礼, 就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舞蹈,是通过器乐与动作所 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仁”“礼”“乐” 2.联——联系樊迟问仁章节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解读: 立身处世——小人取利,君子取义 《中庸》:“义者,宜也。”
在《论语》一书中,还有两个论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二 )解读文本,教师示范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抵制物质的诱惑 “敏于事而慎于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就有道而正焉”——提高自身修养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食、居、敏、慎”等 关键词“君子”等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君子”一词的理解
身份君子: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 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第1课仁者爱人课件-山东省聊城二中高一拓展之传统文化

第1课仁者爱人课件-山东省聊城二中高一拓展之传统文化
的努力,靠日常点滴的积累,只要坚持去做就可达到,问题只在没有去 做,没有坚持。
【大意】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没有办法超过他的;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 德的时候,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谁能在某一天把自 己的力量用在施行仁德上吗?真要这样做,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 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只是我没见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学而》
【注释】①巧言:花言巧语。②令色:伪善的面貌。③鲜(xiǎn) : 少。 【解析】这里说的“巧言令色”, 是指专为讨好他人说出的一些花言巧语,没有真情
实意。虚情假意,自然谈不上仁。因此,仁要落实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上。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得和颜悦色,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谢 谢!
【解析】“仁”是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一种修养。只要自觉,只要努力, 人 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句话既给人以鞭策,也给人以信心
【大意】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释】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2、病:忧虑,感到为 难。3、譬:比喻,比方。 【解析】“立己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老师推己及人,这是实 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也应该成为人们普遍遵行的社 会准则。
【大意】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道,简直是圣德了!就连尧 舜尚且难以做到呢。仁是什么呢?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 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 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雍也》)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教读课。

2、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⑴教师范读课文。

⑴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习与训练: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第五册:《论语(选)上》第一课【孝为根本】

第五册:《论语(选)上》第一课【孝为根本】
淡雅论语(选) 第五册:第一课 【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 根本的事情,根本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 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劳而不 怨。”(《里仁》)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 们有不对之处,要委婉地劝 阻。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 仍然要态度恭敬,而不要冒 犯;即使忧虑发愁,也。一 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孔子说:“不可以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 方面为他们高寿而欣喜,一方面因他们 年迈而担忧。”(《里仁》)
感谢您的欣赏

论语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4)之。见其 ) 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 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 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 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 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 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 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 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 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 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 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 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 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 倡的。
•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 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 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 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 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 求的批评。
文中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
以声讨。攻,声讨。
如果让冯驩(谖)和冉有去收租税,他们分别会怎么做?
(附:冯驩事—— 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弹其剑而歌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评析】 本章内容教民。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 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 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 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 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 “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 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 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 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 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 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 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 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 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 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 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 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 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论语第一课(精品)

论语第一课(精品)

孔子标准像
在孔子诞辰 2557年祭孔大典 前夕,孔子标准 像于2006年9月 23日在孔子故里 曲阜揭幕。
上海嘉定孔庙
台北孔庙
北京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全景
山东曲阜孔林
山东曲阜孔府
山东曲阜祭孔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系鲁国的陬邑
大夫,娶施氏,生九女,但无男继嗣。后 娶妾,生一男名孟皮。但孟皮有足疾,按 习俗,残疾之人不能祭祖。
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孔子
孔子真迹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评比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
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 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 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 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 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 道。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
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 ,后来又担任了
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 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 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酱 。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
,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与朋友交往要“信”。
• 曾参以“孝”著称,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 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
儒家经典。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
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 子思 -- “子思之儒”
•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 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3.
•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 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 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第一课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第一课
直译不通,用意译)Fra bibliotek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按一定的时间复 习。时,按时。
也 yuè
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代指学习的内容 说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
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
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领悟,得到 可以
读准停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 为别人办事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与朋友交往 是否以真诚交友;
温习知识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第三章
有通“又”,用于
立身,指能
连接整数和零数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
迷惑、 疑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 不同意见
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修身(5-9)
(三)学习与教育(10-13)
(四)哲学思想(14-15)
推荐书目:
• • • • 杨伯峻《论语译注》 李泽厚《论语今读》 于丹《论语心得》 李零《丧家狗》
走 进 课 本
十 学以致其道————论学习(自读) 十一 诲人不倦————论教育 十二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十三 沂水春风————感人的师生关系 十四 中庸之道————社会理想、人生理想 的哲学基础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天道观(自读)
《<论语>选读》的编排
(一)政治主张及实践(1-4)
• 这个人是谁? • 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是也。
• 孔子,名丘,字仲尼。 • 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至圣孔子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先 师
西方人眼里的孔丘
• 黑格尔 :“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 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 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 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边我们不 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 • 伏尔泰 :“孔子是真正的圣人, 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 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 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 理。” • 潘基文:“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 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目 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 方向。”
走 进 课 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 待贾而沽———积极入世的态度(自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 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求诸己————道德修养的关键(自读) 周而不比———交往观 出辞气远鄙倍—言语交际观(自读)
走进《论语》
与另外几部书合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合成“四书”,也叫“四子书”。 “五经” 是《诗》、《书》、礼》、《易》、《春 秋》五本书的合称。
• 孔子是微博体开创者,《论语》是最 早微博集: • 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 • 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 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 流哲理; • 4、互动性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 路等进行回复互动; • 5、孔子拥有3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 加V大号。
走进《论语》
在内容上, 《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一章记独立 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 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 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走进《论语》
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 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 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 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公元前551年,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 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怀孕。待十月怀胎 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 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 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 来。”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
(2010年浙江卷)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 修《朋党论》)
• (2011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 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 •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 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走近孔子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 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 片。
走近孔子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 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 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 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 学派——儒家。
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 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 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 有四年多,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 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 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 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 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 终不用孔子。
(2012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 •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 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 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 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 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 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 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 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 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 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 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走近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主张统 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 同”理想。
走近孔子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 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者七 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 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 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 “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 所称道。
走近孔子
他先后删《诗》、《书》, 订《礼》、《乐》,修《春 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 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 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 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 《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 家学派的经典。
走进《论语》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 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 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编纂(zuǎn) 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2009年浙江卷)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 加以评析。(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