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虚词整理复习进程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 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 动词使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第 2 页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 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同“震”,威吓)2.简能而任之(同“拣”,选拔)二、一词多义1.盖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语气词,多用在句首)(《答司马谏议书》)③技盖至此乎(同“盍”,和,怎么)(《庖丁解牛》)2.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读dāng,动词,主持、掌握)②盛夏之时,当风而立(读dāng,介词,对着,面对)(《论衡·变动》)③安步当车(读dàng,动词,当作)(《战国策·齐策四》)3.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不念居安思危(名词,安全的环境)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动词,使……安宁)④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鸿门宴》)⑤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与“所”字连用,构成名词性短语,指所能养生的)(《曹刿论战》)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4.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名词,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形容词,低下的)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动词,居于……之下)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名词,地位低下的人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论语》)5.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信的)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出师表》)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曹刿论战》)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⑤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琵琶行并序》)6.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要求,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岳阳楼记》)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追求)(《出师表》)7.克①能克终者盖寡(动词,能够)②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隆中对》)③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论语·颜渊》)8.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巩固)②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固不如也。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诚、固、盖、能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点拨学习过程:一【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二【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F、形容词作动词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G.形容词做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三、一词多义:固必固其根本稳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臣虽下愚低下诚诚能见可欲如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能诚能见可欲能够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盖克终者盖寡大概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四、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6、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导读:《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15.1《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复习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下册
答案:1.树木的根 2.放纵情感,即“骄傲” 3.使心虚 4.以(之)为;把(它)当作
. 三、一词多义
必竭诚.以待下(
)
1.诚 诚.能见可欲 (
)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
)
2.下 竭诚以待下.
浚( )
黜( )
1. 峻( ) 俊( )
2. 绌( ) 咄( )
竣( )
拙( )
答案:1.疏浚 峻峭 俊杰 竣工 2.黜恶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文笔拙劣
解释相关成语
1.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复习教案 设计的目的:本教案就是把本课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 能够提升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使用说明:让学生把以下内容作为题签,先记忆再考查。
多维训练,掌握基础: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塞( )
() 答案:sāi 塞车 sài 边塞 sè 塞责
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
)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
3.当 安步当.车(《战国策》)(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
4.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复习流程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文学常识填空(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
(用原文词语回答)3、名句填写(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
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二、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承天景命(大)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终者盖寡(能够)6、将有作(建造,兴建)7、则思谦而自牧(养)8、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2、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形容词)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副词)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真实的,形容词)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词)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副词)⑥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名词)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动词)⑨忌不自信(相信,动词)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形容词)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求,动词)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惩治)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训练,整治,动词)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定、太平,形容词)5、当: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是时/ 有大石当中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一、重点实词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2、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9、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10、简能而任之简: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三、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使动,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8、乐.盘游意动,乐,以……为乐9、貌.恭而心.不服名词作状语,貌:表面上;心:在心里10、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下,居于······之下11、诚能见可欲.动词作名词欲,想要的东西1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13、塞源而欲流长.也形容词作动词,长,流的长,流的远14、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1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做名词,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1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17、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1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19、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四、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5、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五、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m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局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局部(4)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老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那么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那么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那么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那么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那么思虚心以纳下(使……虚)那么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5)动词使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即位后,拜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课文全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以重视吗。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令狐采学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之吉白夕凡创作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底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底子—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矮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矮小,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成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适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大,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克不及坚持敦厚,性情不克不及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血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实词:殷忧—深重忧患;竭诚—竭尽诚心;得志等见注释;行路—路人;董—监督;振—通“震”,威吓;威怒—使人畏惧的怒气;免—免于刑罚;貌—名词用状语,概略上;心—名词用状语,在内心;虚词:盖—连词,承接上文,暗示推断原因;前两个“以”—连词,暗示修饰关系;既—已经;则—就;虽—连词,即使;后两个“以”—介词,用、拿;两个“之”—代词,代臣民;苟—苟且;两个“而”—转折连词,但是;惟—只,只是;宜—应当,应该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肆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他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他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其实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概略上恭顺而在内心里却不信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二、古今词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
今义:谦虚。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6.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三、词类活用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好的意见、好的建议)2.乐.盘游(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4.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5.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虚)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7.宏.兹九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8.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使动用法:劳,使……疲劳;苦,使……辛苦)9.震.之以威怒(使动用法,使……震慑)10.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11.诚能见可欲.(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2.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13.欲流.之远.者(流:动词作名词,流水;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4.塞源而欲流长.也(形容词作动词长,流得长,流得远)15.不念居安.思危.(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1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恶,奸恶小人)17.惧馋邪..(形容词作名词: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18.貌.恭而心.不服(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在心里)19.则纵情以傲.物(形容词作动词:傲视)20.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使动用法:使……劳损,使……毁坏)四、一词多义1.固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下属臣虽下愚低下则思虚心以纳下下属的建议3.诚诚能见可欲如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4.能诚能见可欲能够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5.盖克终者盖寡大概盖在殷忧句首发语词,不译五、虚词、实词1.以: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拿)2.而:思慎始而.敬终(连词,表并列)貌恭而.心不服(连词,表转折)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3.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成“……的事物”、“……的地方”,这里指“加恩”)六、实词1.宏.兹九德(扩大,弘扬)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大)4.信.者效其忠(诚信)5.简.能而任之,(选拔)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7.必浚.其泉源浚:疏通8.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实:确实10.盖在殷.忧殷:深211.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12.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13.虑壅蔽..壅蔽:被堵塞、蒙蔽14.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15.简.能而任之简:选拔16.载.舟覆舟载:承载17.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18.信者效.其忠效:奉献19.代下司.职司:管理七、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虚
词整理
之
1、消独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2、的,助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
2)居域中之大
3)将崇极天之峻
4)永保无疆之休
5)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6)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他(们),它(们)
1)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者
1、者字结构,--的人(事、物)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智者--,勇者--,仁者--,信者效其忠
2、句末语气
斯亦----,塞源而欲源流长者也(或---的人)其
1、他(们),它(们),代词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那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3、加强反问语气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而
1、转折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4)塞源而欲流长也
5)功成而德衰
6)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7)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8)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承接
1)莫不殷忧而道著
2)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表递进,并且
而况于明哲乎?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表并列)
4、表并列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于
1、引出对象
而况于明哲乎?
以
1、相当于“而”
1)戒奢以俭(或来,表目的)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或来,表目的)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或来,表目的)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来,表目的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或相当于“而”)
3)则思知足以自戒
4)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用,介词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4、把,介词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5、因为,介词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6、凭借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也
1、加强判断的语气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加强疑问语气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乎
1、句末表反问语气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句末表感叹语气
而况明哲乎!
何
1、为什么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则
1、用在对比句中,就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或表假设,那么,就)2、那么,就,表假设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那么,就,表承接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8)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9)则智者尽其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