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
今义:景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乐:意动,以......为乐。
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
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形同陌路。
今义:走路。
[1]三、【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
心:指内心里。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形。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言文作品。
文中用辞严谨,思辨精妙,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领略当时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
首先,这篇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例如,文章开篇即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人主之难,于进言警谏焉乎?”这种反问的表达方式既征引读者的注意力,又暗示着文章将要阐明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设问、排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意的表达、加强感情的表达和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文章中展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第一思中,作者指出要“反思尊崇……所生荣养之由”。
通过对皇权的讨论,作者强调了法治和贤良政治的重要性,旨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审慎行事。
在第五思中,作者则明确指出“无益之谋,必恐别离之技”,不支持一味依赖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来凝聚民众的支持。
再次,这篇文章中涉及了广泛的文化知识。
作者引用了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典故和格言,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深度。
例如,在第四思中,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孔子名言:“君子之失,如日月之蚀”,用以比喻一个国家和政权的衰退和堕落。
这些文化知识的运用既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
最后,这篇文言文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症结所在,以及皇权专制所带来的弊端。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望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这使得这篇文言文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言文具有严谨、精辟的特点。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政治和文化综合运用的产物。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讲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第一节:一、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2. 人君当.神器之重3. 永保无疆之休.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2. 欲流之远.者3. 必固.其根本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一、重点实词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词类活用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五、重点虚词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第三节:一、重点实词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1. 则思止以安.人2. 则思江海下.百川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役聪明之耳目四、特殊句式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五、重点句子翻译1.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七、重点句子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总结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即古代臣子向皇上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文书。
其特点是逐条论述。
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通假字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同“毋”,不要简能而任之:同“拣”,选拔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古义:大。
今义:景色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喻至亲。
今义:亲生骨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地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
⑤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宏:使……光大何必劳神苦思劳:使……劳累⑥动词用作名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⑦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忧:以……为忧,担心。
重要虚词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2、形容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名词8)明哲:而况于明哲乎4、使动用法1)固:必固其根本(使……牢固)2)远: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3)安:思国之安者(使……安定)4)安:则思止以安人(使……安)5)虚: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6)正: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7)宏:宏兹九德(使……光大)8)覆:载舟覆舟(使······翻)9)尽、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使······尽,使······竭)10)劳:何必劳神苦思(使······劳)5、意动用法1)乐:乐盘游(以……为乐)6、名作状1)貌、心:貌恭而心不服(在表面上、在内心)二、一词多义1、危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2、诚1)诚能见可欲:如果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3、盖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4、以1)用、行:戒奢以俭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3)用:振之以威怒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三驱以为度;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5、则1)就:则纵情以傲物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思……6、之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结构助词,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代百司之职役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代词: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是一篇旨在谏诤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表文章。
该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真诚的态度,对李世民在统一中国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对于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魏征的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供参考。
文章开篇即指出统一天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魏征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而不是单一的统治者集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理念的变革,即逐渐从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体制向官僚主义制度转变。
魏征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君主依赖过多的宦官和贤臣。
他建议太宗在重要政务上,应当亲自参与决策,并与官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体现了魏征对于君主的参政思想和对于官僚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君主与官僚的互动关系。
此外,魏征还批评了李世民过于重用宦官的行为。
他认为,宦官容易得到君王的信任,却很难被制衡和监督,容易产生贪婪和腐败的现象。
这一观点揭示了唐代宦官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李世民过度奖励功臣的问题。
魏征认为,李世民对功劳大臣的奖赏过分慷慨,导致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他建议太宗应当合理的分配奖励,保持朝廷的财政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不善的现象。
同时,魏征还指出了李世民重文轻武的倾向。
他认为太宗应该平衡发展武功和治国能力,通过智慧治理和儒家教育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朝廷对于文学和儒家礼制的重视,也表达了魏征对于李世民政策取向的担忧。
此外,《谏太宗十思疏》还涉及了对外战争和对内政治的批评。
魏征指出,太宗过多地发动战争,使得国内资源消耗过大,民众生活不稳定。
他建议太宗应当尽快结束战争,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保持国家的繁荣。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和大规模战争对于社会的冲击。
最后,《谏太宗十思疏》还对于太宗的个人修养和忠诚提出了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1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一、字音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其源塞(sè)源载(zài)舟壅(yōng)蔽谬(miù)赏二、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三、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四、重点实词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树根)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4.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水的源头)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6.虽在下愚..(最愚昧无知)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10.承天景.命(大)11.能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12.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14.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1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20.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养)21.惧满溢..(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22.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与……之下)23.乐.盘游(以……为乐)24.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25.虑壅蔽..(指耳目被堵塞、蒙蔽)26.惧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27.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排斥)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29.宏兹..九德(使……光大)(此)30.简.能而任之(选拔)31.信者效其忠效:奉献五、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F、形容词作动词1、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2、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G.形容词做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六、一词多义善:择善而从之 (好的人或事,名词)善始者实繁 (做得好,动词)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就,连词)则智者尽其谋 (那么,连词)虽: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连词)长:臣闻求木之长者 (成长、生长,动词)塞源而欲流长也 (远,形容词)下: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下游,动词)必竭诚以待下 (下面的群臣,名词)虽在下愚(智力低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待人,动词)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攻克,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使放下)诚:诚能见可欲 (如果,果真,连词)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诚意,名词)以:纵情以傲物 (不译,连词)戒奢以俭 (行,动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不译,连词)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用,介词)振之以威怒 (用,介词)则思知足以自戒 (来,连词)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连词)则思谦冲以自牧 (来,连词)能:诚能见可欲 (能够,副词)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名词)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安定)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能愿动词)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破,动词)奉公克己(克制,动词)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动词)当:A、dāng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有大石当中流。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1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文言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青铜镜
韩愈的人生经历从小因贫寒而 努力求学,正如他所写的诗句: “破镜重圆子,窗前复列仙。”
平民立场
尽管来自平民出身,韩愈坚持 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勇敢地表 达了他的意见和批评。
儒家和佛教影响
韩愈的思想受到儒家和佛教的 影响,他主张正义和善良,追 求国家的和民众的福祉。
3 尊重与致敬
韩愈对李世民表示了深深 的尊敬,并以此为基础提 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复习文言语法和词汇知识点
1
文言语法复习
通过回顾文言语法规则,加深对古代汉语结构和用法的理解。
2
常用文言词汇
复习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并阅读《谏太宗十思疏》。
3
练习与巩固
通过练习和巩固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文 言知识点
准备复习《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知识点?跟我一起来回顾韩愈的人生经历、 疏中的哲理和价值观,以及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吧。
唐代名臣韩愈简介
韩愈: 文学家与政治家
韩愈,唐代文学家与政治家, 以文学才华和反对奢靡风气 而闻名。
诗人与散文家
他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散 文家,他的作品既充满激情, 又富有思想性。
反对奢靡风气
影响后世文人
韩愈通过疏反对奢侈的宫廷风气, 呼吁李世民回到廉洁、节俭的道 德标准。
《谏太宗十思疏》被后世文人广 为传颂,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 深远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核心内容
1 劝谏与思辨
韩愈通过疏向李世民提出 谏言,思考国家和民众的 福祉。
2 责任与义务
他从领导者的角度思考, 阐述了领导者应承担的责 任和履行的义务。
《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一、语音疏浚(jùn)壅(yōng)蔽谬(miù)论黜(chù)恶堵塞(sè)二、重点实词1. 必浚.其泉源疏通2. 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3. 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4. 承天景.命大5.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6. 则思谦冲.而自牧.谦虚约束,修养7.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地 8. 宏.兹九德扩大,弘扬9. 代下司.职管理 10.亏.无为之大道哉毁坏,减损三、词类活用1. 臣闻求木之长.者形作动长得高2. 欲流之远.者形作动流得远。
3. 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牢固4. 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5. 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6. 貌.恭而不心服名作状表面上7. 则思止以安.人使动,使……安。
8.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于……之下9.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10.想谗邪..形作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11. 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使……端正形作名,邪恶的人12. 简能.而任之形作名,有才能的人。
13. 择善.而从之形作名,好的意见。
14. 何必劳.神苦.思使动用法使……劳使……苦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二)介词结构后置1.董之以严刑 2.振之以威怒(三)省略句:1.奔车(以)朽索2.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四)被动句:1.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五、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树根2.役聪明之耳目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六、重点虚词1.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2.以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足以自戒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相当于“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之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间取独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代指“天下”虽董之以严刑代指“臣民”4.而表递进:而况于明哲乎?表转折:貌恭而不心服(却)表并列:则思慎始而敬终七、重点句子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第一节:一、重点实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永保无疆之休■5.情不胜其欲■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二、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4.人君当神器Z重■2.欲流之远者 3.必固其根本• •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Z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一、重点实词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2.能克终者盖寡■3.则纵情以傲物4、虽董之以为严刑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二、词类活用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必固其根本四、特殊句式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五、重点虚词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第三节:一、重点实词1. 则思谦冲而自牧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6.宏兹九德7.代下司职• • •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1. 则思止以安人2.则思江海下百川3.乐盘游• • •4、想谗邪5.则思正身以黜恶 6.简能而任之• • • • •7.择善而从之8.何必劳神苦思• • •三、古今异义役聪明之耳目四、特殊句式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五、重点句子翻译1.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七、重点句子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信。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六.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七、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