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木 水
克 侮
火
金
土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
10
克
土
10
木
10
侮 侮 侮
土
20
木
5
土
10
木
5
土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此长彼亦长 阳长阴长 血虚补气以生血 阳中求阴
阴长阳长 气虚补血以养气 阴中求阳
此消彼亦消 阳消阴消 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消阳消 阴损及阳
5、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l 木: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 条达
l 火: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l 土: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l 金:金曰从革 清肃(清洁、肃杀)、
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 ➢ 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 血液指标检查 ➢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
➢ 辨证:阴虚火旺 ➢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
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 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亢 进
的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减 退 的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
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
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
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
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
《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中医的哲学基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
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 哲学是外来词汇, 对于中国人而言, 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
哲学事实上是论道之学。
道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世界的本源, 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 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
“道”听起来觉得玄乎, 有点像凌空倒叙, 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
其实不是, 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 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
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 医学是人事, 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 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
规定道, 就要先寻找规律。
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 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 以数学为基础。
特别中国是农业大国, 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限度更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 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 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 相对而言, 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 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 所以, 宇宙对地球的影响重要归结于日地运动, 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
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这就是规律。
一天之中, 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 还是规律。
天地呈现出规律, 人就要遵循规律。
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 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 人就要服从规律, 这就叫顺应自然, 或者叫道法自然。
中国版图之大, 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 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
但是, 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 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
尚有空间是有形的, 时间是无形的, 空间可以截断, 时间则是截不断的。
如此看来, 时间与道的本质更加接近。
道看不见摸不着,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道是连续的, 时间是连续的;道有规律, 时间有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 体验到了风的流动,还发现蒸煮食物会冒出蒸气、草木燃烧可冒 出烟气等,从这些现象中推想出有形之物中存在着无形之物。
水气升空而化为云,风吹云动,云聚成雨,和风细雨滋润养育万 物,从而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认识到自然界有形之物皆由风、 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又变化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谓 “有生于无”。同时,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悟和感 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的“热气” 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1.精
是指宇宙的本原之气《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 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 认为精即精微的、能运动变化的气。因此该观点认为精是宇宙万 物的本原,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2.精气概念的产生
源于“水地说”《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 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 也。”古人在观察自然界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 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变化,因此把 水、地并列为万物生成之本原。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 嬗变为精是万物之源。
综合上述,气的本义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泛义是指任何 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其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 几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世 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或气是构成天 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中医学阴阳五行
再到后来,阴阳概括描述的对象从具体的事
物、现象延伸到抽象的事物、现象时,阴阳 学说才真正成熟,继而成为一个哲学。 阴阳的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别,阴阳交替被视 为万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平衡、和谐则被视 为最理想的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 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 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说起“阴阳五行”,
一般中国人都不会感 到陌生。但真正了解 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 文化方方面面密切相 关的理论,以及这种 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 关系的人,或许就不 是很多了。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 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指导疾病治疗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附录
元气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关系
元气论、阴阳学说 和五行学说,都是 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华,虽各有所指和 特点,但又是相互 关联的。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人 体 分 阴 阳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阳——六腑 阴——体内——内脏 阴——五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 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 学思想。 一、精、气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cuìpure,essence)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 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寒凉下行闭藏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第三节五行学说在波浪理论中最困难的地方是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气机:气的运动。运 动形式主要有升、降、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聚、散。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
理(jīlǐ mechanism);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宇气化宙化:各气种的变运化动的产过生程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气介与:形维系着天地万
《素问.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
7
2.阴阳的转化性
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 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医学
8
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医学
9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医学
10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医学
5
(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对待性: 2.阴阳的转化性 3.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医学
6
1.阴阳的对待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 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
医学
30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医学
31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医学
32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医学
33
医学
34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医学
13
(四)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医学
阴偏衰 20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其它
阳
阴
鲜明
晦暗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热、燥、动
数、浮、大、 洪、滑
表、外、上
寒、润、静
迟、沉、小、 细、 涩
里、内、下
……
……
医学
21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第
一
哲中
章
学医
基学 础的
医学
1
【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医学
2
阴阳五行
医学
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医学
4
(二)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 性的两类特 定的相反趋 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医学
2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医学
27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医学
28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医学
29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医学
18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阴虚(阳胜则阴病)
调
阴不制阳
阴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偏衰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医学
19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医学
17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 (阳)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医学
35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医学
36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木生
水
火
生
生
生
金
土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医学生者为子。
37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医学
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医学
1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手
阳表
上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心 腑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医学
16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 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医学
11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
相互为用的特点。
医学
12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 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医学
22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阳盛
伤阳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医学
23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医学
24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医学
25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木 水克 克克 火
克克
金
土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医学
38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生
木
火
克 生
土
医学
39
4.相生相克的反常
1)相乘相侮 2)子母相及
医学
40
1.相乘相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