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论文---老舍对翻译史的影响

合集下载

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对我国译学史的贡献

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对我国译学史的贡献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周作人先后学过英文、古英文、日文、古日文、希腊文、古希腊文、俄文、世界语和梵文。

他一生共翻译和介绍了154位作家的326种作品,分属22个国家。

周作人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希腊文学、日本文学以及俄国和欧洲近现代文学三个方面。

希腊文学的翻译以古希腊文学作品为主,约有210万字;日本文学的翻译包括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两部分,约有170万字;俄国及欧洲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有110万字左右。

三类合计,周作人一生翻译的总量约为490万字,所涉国籍、作者之多,翻译总量之大都是现代翻译家中少有的。

按钟叔河编辑的10卷本《周作人文类编》计算,周作人的创作共有620万字,从量化的角度考察,周作人的翻译和创作几乎是平分秋色的。

1904年,还在南京学堂求学的周作人得到了一本伦敦纽恩斯公司发行的英文插画本《天方夜谭》,他很喜欢,便翻译了其中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改名为《侠女奴》发表,这是周作人翻译生涯的开端。

1966年5月31日,《平家物语》第七卷脱稿后,周作人最终放下了译笔,他的翻译生涯前后历时六十余年,可以说文学翻译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开眼看世界”的初期,周作人的思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因此他以介译他国作品为主;具备了自己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文学理想后,周作人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却仍有欲言却文思不至、想说却不便说的时候,这时他便用翻译“曲折地言说”;政治的原因,周作人晚年已“不便言说”,这时他再次进入了翻译的丰产期,翻译了大量日本、希腊的古典文学作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先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及其同时代的文学革命主将,立志变革陈旧的文言文,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吸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词汇和精密的语法,以期创造新的文学语言,为新思想找到新的载体。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发布时间:2021-08-13T15:21:04.48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侯雨薇[导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侯雨薇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凭借其独特魅力,《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也经过了无数优秀译者的翻译诠释,走出国门。

在众多译本中,葛浩文的译本因其地道表达和准确转换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较高。

以往关于《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的翻译研究大多针对译作本身的语言转换进行分析,对于译者及其行为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关注点限定在《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中的俗语翻译上。

笔者结合周领顺对该评价模式的阐释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划分了三类译者行为,即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务实。

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俗语英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葛浩文会结合西方读者对于俗语中不同意向的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优的平衡点,达到了一种“务实性求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该译本传播效果较好。

关键词:《骆驼祥子》;葛浩文;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务实1.引言《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

描写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一生。

凭借其对旧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描绘、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质朴传神的语言风格及鲜明的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成为了现代经典小说的代表。

包括伊万·金、施晓菁、葛浩文在内的诸多优秀译者都结合自身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进行了英译。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老舍在泰国的译介与影响——以《月牙儿》、《茶馆》与《骆驼祥子》为例

老舍在泰国的译介与影响——以《月牙儿》、《茶馆》与《骆驼祥子》为例

目录引言 (3)第一章译介 (7)1.1 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的译介 (7)1.1.1 1928年至1945年中国文学的泰译 (9)1.1.2“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泰译 (10)1.2 老舍作品的泰译本 (11)1.2.1两部《月牙儿》泰译本比较研究 (13)1.2.2两部《茶馆》泰译本比较研究 (19)1.2.3《骆驼祥子》泰译本 (22)第二章影响 (28)2.1 老舍对泰国作家的影响 (29)2.1.1对年腊梅的影响 (30)2.1.2对高.素郎卡娘的影响 (32)2.1.3对社妮.绍瓦蓬的影响 (33)结语 (37)参考文献 (39)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2)附录 (43)致谢 (45)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ผดพลาด! ไม่ได้กาหนดทีคนหน้า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ผดพลาด! ไม่ได้กาหนดทีคนหน้าI3引 言中泰友谊交流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学随着中泰贸易流传到了泰国。

中国文学的泰译化,从一世王朝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的文学类型和题材都在随着外部环境和读者的审美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中国文学泰译的历史,虽然在中国的古籍史料里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泰国有关的历史资料显示,中国文学泰译在泰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可以追溯到曼谷王朝1建立之初。

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这两百多年的中国文学泰译历史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通过研究这段中国文学的翻译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中国文学在泰国的发展变化的脉络,从而也能够了解到泰国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口味的变化规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对泰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泰国发生“汉语热”现象,泰国人积极尝试学习汉语,甚至将汉语作为很流行的第二语言。

老舍作品《茶馆》的隐喻翻译研究和文化解读——以霍华和英若诚英

老舍作品《茶馆》的隐喻翻译研究和文化解读——以霍华和英若诚英

引 言
翻 译是 实现 中 西方跨 文化 交 际 的重 要 手段 , “ 它 是用 一种 语 言形式 把另 一种语 言形 式里 的 内 容重新表现 出来 的实践活动 ” , 戏剧文本的翻译 , 不仅 要 考虑 到文 本 的字 面 意义 ,还 要考 虑 到其所
隐含 的文化 内涵 ,戏 剧 文本翻 译者 所要 做 的就是
如何 把 原文 的意 义准确 传达 给 目标语 读者 ,使译 文作 品在 原文 读者 和译 文读者 身上 产生 大致相 同 的效 果 .《 茶馆 》是老舍 先生脍炙人 口的代表作 , 是 一部 跨越 三个 时代 的戏剧 作 品,在 中 国现 代戏 剧 史上 占据 重要 地位 ,剧 中人物 性格 鲜 明,语 言 表达 生 动,其 中不 乏大 量 的隐喻 表达 ,使人 物性 格更加丰满 ,栩栩 如生,体现 了鲜 明的时代特征 , 同时 也为戏 剧翻 译研究提供 了大量 语言素材 , “ 文 学 隐喻 存在 的基 本动机 就在 于使 表达 更加 丰 富、 准确 , 使人物形象鲜 明、 使主题思想更加深邃 . , , 【 本文 将 以英若 诚和 霍华 的英 译作 品为 例,从 概念
基金项 目:山东省艺 术科学 重点课题 ( 1 5 0 6 1 0 1 );全国高校 外语教 学科研项 目 ( 2 0 1 5 S D 0 1 1 8 B) ;山东省社 会科学规 划研究项 目
(1 5 C WZ J 3 0)

93—
域 的隐喻意义 吲 . 例 如 ,“ L i f e i s a j o u me y . ”为 了让 读者更好地理 解较为抽 象的 l i f e( 人 生 ),根据人 类的共 同经验结构 ,将其 比喻为 j o u r n e y( 旅程 ), 喻义为 “ 人 生像旅程一样充满 未知和期待 ” ,使读 者对 l i f e( 人生 )更加容 易认知和理解 ,如 图 .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20-9-31 研究背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当某一文化的成员发出一条信息供另一个文化的成员理解消化时,跨文化交际便发生了。

翻译是一种特殊且普遍的语言活动(祝一舒,2020),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跨文化交际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刘冉冉 等,2020),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万佳琦 等,2020)。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也是让我国的戏剧作品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作品之一,对我国的戏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祝一舒,2018)。

目前《茶馆》有两个英译版本,一个是英若诚译本,另一个是霍华译本。

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以期能够激发译文文本的活力(朱昀 等,2020)。

2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茶馆》两个译本戏剧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艺术,老舍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家。

《茶馆》的语言风格突出,人物对话简洁,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

本文从文化负载词和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跨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

2.1. 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被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者词组。

由于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因此它们往往成了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

《茶馆》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负载词(章璐 等,2020),而英若诚和霍华二人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英若诚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注重追求语言的表现和感染力。

而霍华注重让外国读者了解更多中国文化,语言忠实地道。

“化境”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化境”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性,而忽视译者的创造性。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理论打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新篇章。

老舍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自1936年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已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元素。

那么,在这些《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这些极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是如何处理的呢?本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以钱钟书“化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原文中“京味语言”的翻译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共搜集了64个具有强烈北京地方风味的语言方式表达,并根据其特点对它们进行了归类。

之后,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两个译本中的京味语言表达的译文。

经过深入分析小说原文与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时,在不能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对于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策略,而对于文化色彩较淡的内容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是在《骆驼祥子》“京味语言”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基本都达到“化境”的效果,葛浩文译本的优点是在可读性、忠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译文存在缺陷;施晓菁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京味文化韵味。

本研究发现,“化境”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赏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可以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传播。

王际真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以老舍作品翻译为例

王际真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以老舍作品翻译为例

第1 4卷 第 2期
V0I 4 No 2 .1 .
王 际 真 翻译 策 略选 择 的制 约 因素 分 析
以老舍 作 品 翻译 为例
李 越
( 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 院 , 北京 10 8 ) 0 03

要: 翻译策 略选择是译者 翻译 过程 中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 的重要 问题。文章整合文化学派及解构 学派翻译理
删译了译者认为不能突出故事主线及使故事节奏减慢的部分情节小赵的背景劣迹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使故事始终围绕眼镜的丢失与寻找展开突出主题尽力增加作品跌宕起伏效果强调结尾因一副小小的眼镜而使小赵丧命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欧亨利式结尾
21 0 2年 3月
Ma.2 2 r 01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O I N I N V R IY ( O I LS IN E ) O R A FTA J U I E ST S CA CE C S N
收 稿 日期 : 0 10 -8 2 1 -3 . 0
语 言对 比研 究 , 涉 及 到本 体 以外 的文 化 和社 会 因素 还
研究 , 使分析更趋合理 , 更接近翻译本质与现实。当然 此 种理 论 并 非 尽 善 尽 美 。P m_ 就 曾质 疑 该 流 派 的 y 4
基金项 目: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 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 目( 1B 0 ) 1 JG 8 作者简介 : 李
论合理 内核并借鉴“ 优选论 ” 制约理念 , 过综合 分析 , 通 探讨老 舍短 篇小说 主要译 者 , 即海 外著名 翻译 家王 际真增 译、 改译 、 删译 的归化翻译策 略及粗 言詈语 的异化翻译策略 , 旨在 纳并分析其策 略选择 的真正制约 因素。结果表 3 - 明, 译者翻译策 略选择 受到文本 内及文本外各种 因素 的制 约, 这种制 约具有层级 性和动 态性特点 , 尤其是制 约 因素

译介学视域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探索——《“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评介

译介学视域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探索——《“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评介

2021年3月外㊀文㊀研㊀究Mar.2021第9卷第1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1译介学视域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探索‘ 熊猫丛书 英译中国文学研究“评介广东财经大学㊀林嘉新㊀徐坤培摘㊀要: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路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在这方面做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㊂本文结合该书内容,解析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赞助主体,描绘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图景,建构了面向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归纳了该书的编写特色㊁理论价值与启示意义,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与重视㊂关键词:中国文学;译介学;熊猫丛书;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1-0095-04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华兹生汉语古籍译介模式㊁传播与影响研究 (19CYY025)㊂㊀㊀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实践,其 翻译行为的动机来自源语社会文化系统内部 (耿强2019:31),属于典型的国家行为,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性㊂这一类型的对外翻译实践影响显著,但相关学者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褒贬不一,观点各异,故有必要反思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现状,归纳其译介与传播模式与路径,以期探索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的运作规律㊂201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耿强的专著‘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 熊猫丛书 英译中国文学研究“(下称‘传播“),该书从译介学的视域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㊁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探究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推动与指引作用,体现了学界对当前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思考㊂本文结合该书内容,描绘新时期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图景,建构面向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国家机构主导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 走出去 积累经验,探寻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适切路径与模式㊂一㊁新时期中国文学译介传播图景描绘与国家机构翻译模式建构㊀㊀自1981年起出版的 熊猫丛书 (ThePandaBooks)主要以 英语㊁法语(后有少量德语和日语)向西方主动译介中国文学 (耿强2013:83),尤其是现当代文学, 可以说为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 另修了一条路 (耿强2014:67),是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 的有益尝试㊂‘传播“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熊猫丛书 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剖析了影响其译介传播的因素及译介效果,既包含丰富的翻译史料价值,又不失译介研究的学理价值㊂赞助主体的资本推动在中国文学译介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㊂在 熊猫丛书 译介过程中,赞助主体是国家外宣机构,呈现出 动机强烈㊁过程复杂和产品多样 (耿强2012:1)的特点㊂国家外宣机构是中国对外传播国家顶层设计㊁意识形态㊁文化形象等的权威部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和接受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并发挥了强弱不同的作用 (魏家海2019:25)㊂第一章从翻译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 思想解放运动 与 双重意识形态结构 加以阐述,并据此分析了 熊猫丛书 的社会历史语境,揭示了 熊猫丛书 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译介过程中 官方意识形态 与 非官方意识形态 的运行,进而论述政府译介活动的组织形式㊁翻译过程㊁销售状况与翻译规范㊂该章较为详细地诠释了新时期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赞助主体 国家机构及其在译介过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作用,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㊂第二章建构了 熊猫丛书 译介与传播的理论框架,阐述了 熊猫丛书 的发生场域㊁资本运作与施为者,分析了 熊猫丛书 的传播过程,进而剖析其接受效果㊂此外,作者还从诗学㊁意识形态与政治审美角度解析了熊猫丛书 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㊂该章绘制了1981年至1989年 熊猫丛书 对外传播的历史图景,提出了该时期 熊猫丛书 对外传播的理论框架,为描述与梳理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史与接受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㊂第三章考察了 熊猫丛书 1990年至2007在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语境变化㊁本土生产与翻译的规范,简述了 熊猫丛书 在域外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影响其域外传播的关键因素,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供了经验教训㊂作者在第四章阐述了 熊猫丛书 的本质及国家机构对外翻译实践的特点,深度剖析从 熊猫丛书 译介与传播过程得出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经验㊂整体而言,该书以 熊猫丛书 为个案,为读者描绘了自1981年至2007年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指导下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大致蓝图,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缺憾的感悟,但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思考与总结㊂‘传播“论述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形成原因㊁文本生产㊁译介传播㊁模式特点㊁现存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并借助 场域 资本 与 施为者 等社会学概念分析了1981年至2007年 熊猫丛书 的传播过程,总结了社会语境㊁翻译规范变化等对 熊猫丛书 文本生产的影响以及 熊猫丛书 的域外传播现状,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与中国文学 走出去 之间的关系,是探索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典范之作㊂毋庸置疑, 熊猫丛书 是 在特定的历史时刻由政府赞助主动向英美国家译介中国文学的努力和尝试 (耿强2019:26),是国家机构作为翻译实践策划者㊁赞助者或赞助主体的代表㊂基于此个案,该书尝试性地建构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指出了该模式指涉的六大内涵:第一部分 形成原因 ,涉及思想解放与文化生产两个维度;第二部分 文本生产 ,涵盖翻译概况㊁组织形式㊁翻译过程㊁翻译规范㊁译著销量等环节,其中翻译规范主要包括机构规范㊁产品规范㊁过程规范;第三部分 译介传播 ,囊括传播过程㊁传播渠道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传播渠道主要是出版商及英美的专门图书经销商㊁各类图书馆与各种纸质媒介,而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审美㊁意识形态与诗学;第四部分 模式特点 ,包括实践动力源自源语文化和社会系统,系统性㊁规模大㊁效率高两大方面;第五部分 现存问题 ,涉及译本接受的不可控性㊁文化资本折损㊁译本质量㊁选材问题㊁读者面狭窄和传播渠道狭窄等方面;第六部分 对策出路 ,涵盖转变对外译介目的㊁拓宽译介渠道㊁调整翻译策略㊁重视译介的阶段性㊁关注译者身份等措施㊂该模式的建构是‘传播“一书的核心思想,刻画出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基本图景,对中国文化外译研究㊁文学译介传播研究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㊂二、写作特色与学术价值该书在在理论运用㊁语料收集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㊂首先,该书基于译介学理论,综合运用传播学㊁社会学㊁翻译社会学㊁多元系统理论等学科与翻译研究分支的理论知识,为分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㊂作者在第二章借用社会学的 场域 资本 施为者 等概念为 熊猫丛书 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分析其在目标语国家的译介史与传播史㊂这一尝试不仅拓宽了文学译介研究的视角,更为翻译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实践场所㊂跨学科研究是 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吁求与实践情境复杂性的客观要求 (王洪才㊁汤建2019:1),也是 是翻译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韩子满2018:74)㊂虽然国内诸多学者不断探索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传播“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既借用了拉图尔(BrunoLatour)㊁卡隆(MichelCallon)㊁约翰㊃劳(JohnLaw)等学者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又以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视角切入展开论述,凸显出强烈的跨学科研究特质㊂其次,纵观‘传播“一书的内容构成发现,该书例证丰富,理据清晰㊂在论及 熊猫丛书 翻译规范之 操作规范 时,作者以‘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译文于语言层面所存在的翻译转移为研究个案,列举了在诗学与意识形态层面的强制性转移,以此阐明翻译转移现象的表现与本质;为展现普通读者的阅读情况,作者摘录了‘老舍小说选“‘芙蓉镇“等代表性著作在亚马逊网站的读者评论;为阐明政治因素对 熊猫丛书 选材的影响,作者罗列了 熊猫丛书 1990年至1992年出版的英译本种数㊂鉴于对相关论题说服力与可信度的考虑,适当的案例列举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论述问题较常运用的手段㊂另外,在附录部分,除中英文参考文献外,作者悉数附上了 熊猫丛书 英译本1981 2007的出版目录,这些名目的获取较为不易,实属珍贵㊂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与原中国文学出版社中文部编审徐慎贵先生取得联系,就相关问题对其进行访谈,内容颇为翔实,真实勾勒与再现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国家机构翻译实践情况,并将访谈内容附于该书结尾,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与启示意义㊂最后,作者撰写了1981年迄今中国文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大事记,极大方便了读者了解相关事实与史记㊂译介学理论经历了多年发展,为学界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参照, 也改变着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廖七一2019:113),其学术价值集中地体现在 对翻译实践的历史文化效应的描述性研究,对文本之外的译者主体及其文化身份与立场的关注,对翻译策略及其文化语境间关联性的关注,对文学性文本与非文学性(科技㊁信息类)文本之区分的关注 (宋炳辉2019:106),译介学也 启发了国内译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学㊁文化 走出去 的问题 (谢天振2019:13)㊂作为一个颇具 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耿强2019:2),‘传播“一书基于译介学思想从文本生产㊁传播㊁接受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学术价值颇多㊂第一,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历史悠久,内容涉及领域知识庞杂而宽广㊁浩瀚而博大,如何将大量的史料按照一定的研究方法进行编写是相关研究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科研难题㊂目前就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书写方面,国内学者已做出不少尝试㊂尽管相关学者已做出大量努力,但在研究思路的突破性与新颖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㊂‘传播“极为新颖独特,为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书写提供了创新思路㊂该书从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出发,提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并以 熊猫丛书 对外译介的影响为例子,钩沉1981至2007年间 熊猫丛书 的海外传播状况,深度剖析政府机构翻译与中国文学 走出去 间的关联㊂在描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时,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将1981年至2007年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串联起来㊂如此行文结构与研究思路一扫传统译介史与传播史的书写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研究的新模式,颇具拓展性与启迪性㊂第二,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路径是翻译学学科发展在一定阶段所衍生的新领域,国内学者如傅敬民(2014),王传英㊁田国立(2017),汪宝荣(2019)等,从文化社会学㊁社会实践论㊁反思社会学等角度,借助 规范 场域 惯习 资本 行动者网络 等概念,同翻译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的摩擦与碰撞,产生诸多创新性理论成果,论述了社会学与翻译学研究结合的建设性,为后续的研究突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㊂基于前人的研究与思路,‘传播“将社会学的相关概念运用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过程分析之中,不仅为1981年至2007年政府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下的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证明了社会学理论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的可行性,更为翻译社会学在国内的传播与深入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证据㊂该书也再次印证了翻译研究社会学路径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充分说明了这一路径已成为分析翻译现象与问题的重要方法与理论支撑㊂第三,新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趋势愈发显著㊂如有学者借助计量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工具综述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亦有学者援引社会学相关理论解释信息化时代新的文学翻译生产模式等,这些都为文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㊂‘传播“也是跨学科翻译研究的范例,作者借鉴社会学㊁译介学㊁传播学㊁翻译社会学㊁描述翻译学等学科与研究分支的理论成果与方法论,将其融入熊猫丛书 的译介与传播分析过程,展现了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凸显了翻译学理论概念与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机制的融合发展㊂毋庸置疑,该书的理论框架设计与内容阐述为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范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开创了文学翻译跨学科研究范式的新思路㊂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实语境下,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依旧可以发挥其对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指引与启迪作用, 搭建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平台,为中国 文化走出去 的战略服务 (刘宏伟㊁王湘玲2020:104)㊂然而,如何推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进入新的征程却是新的挑战,加强对过去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建构出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一般形式或许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努力尝试㊂然而,该书仍有不足之处㊂首先,‘传播“在理论架构方面较多地运用了译介学相关概念和术语,但对于理论的整体架构㊁运行机制与哲学思源缺乏深入探讨,导致理论高度与话语逻辑有待深入㊂其次,个案研究挖掘了一段时期内译介活动的时代共性,但对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惯习缺乏细致比较,似乎有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之感㊂最后,该研究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但对史料档案建立没有提出深入建议,史料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㊂但瑕不掩瑜,‘传播“借力译介学思想,对国家机构对外翻译模式主导的 熊猫丛书 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赜,分析了1981年至2007年间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理论运用适切合理,案例列举丰富到位,创新了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史的编写方法,推进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路径,更拓宽了文学翻译研究跨学科范式发展的新思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政府机构对外翻译模式的前沿之作,更是一部缕析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过程的典范之作,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㊂参考文献傅敬民.2014.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问题与前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01-111.耿㊀强.2012.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 以 熊猫丛书 英译中国文学为例[J].上海翻译(1):1-7.耿㊀强.2013. 熊猫丛书 英译本的跨文化传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3-88.耿㊀强.2014.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 以 熊猫丛书 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1):66-77.耿㊀强.2019.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 熊猫丛书 英译中国文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韩子满.2018.跨学科翻译研究:优劣与得失[J].外语教学(6):74-79.廖七一.2019.译介学与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学刊(4):108-114.刘宏伟,王湘玲.2020. 人己通 外译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9-106.宋炳辉.2019.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J].外语学刊(4):103-107.汪宝荣.2019.国家外宣机构发起中国文学外译机制社会学分析 以鲁迅作品英译出版项目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16.王传英,田国立.2017.马恩著作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的社会学分析[J].河北学刊(2):191-197.王洪才,汤㊀建.2019.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源起㊃机理㊃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1):1-7.魏家海.2019.鲁迅小说杨译本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7-26.谢天振.2019. 创造性叛逆 :本意与误释 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4-13.(责任编辑㊀炎㊀萍)收稿日期:2020⁃03⁃27通信地址:528100㊀广东省广州市㊀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pretersshowinaccuracyandfluency.Secondly,asthedependencydistanceincreases,thecog⁃nitiveloadsofthestudentinterpreters short⁃termmemory and listeningandanalysis in⁃crease,leadingtothedeclineoftheirinterpretingquality.Finally,studentinterpretersadoptthetacticsofsegmentation,ellipsisandgeneralizationtoimprovetheinterpretingqualitywhendeal⁃ingwithsentenceswithgreaterdependencydistance.Anexplorationofstate⁃runinstitution stranslationmodefromtheperspectiveofmedio⁃translatology:Reviewof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onofChineseLiteraturefrom1981to2007byPandaBooks(p.95)LINJiaxin&XUKunpei(SchoolofForeig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Guangzhou528100,China)ThestudyoftranslationandtransmissionpathofChineseliteratureiscurrentlyoneofthehotspotsindomesticacademia.ThebookChineseLiterature 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onofChineseLiteraturefrom1981to2007hasconductedanin⁃depthexplorationinthisrealm.ThispaperanalyzesthepatronsanddescribesthepictureofthetranslationandtransmissionofChi⁃neseliterature.Italsoconstructsthestate⁃runinstitution stranslationmodeforChineseliterature sforeigntransmission.Itsummarizesthebook swritingfeatures,theoreticalvalueandinspirationalmeaningsoastodrawattentionfromscholarsinacademia.AReviewofSensoryLinguistics Language PerceptionandMetaphor(p.99)YANGJixue(SchoolofEnglishStudies,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DENGYu(CollegeofLanguageIntelligence,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Sensorylinguisticsisanewsubject,whichmainlystudiestherepresentationofsensesinlanguageandcognition.SensoryLinguistics Language PerceptionandMetaphorprobesintosensorylinguisticsandEnglishsensorywordswithquantitativecorpus⁃basedmethods.Thebookoffersaninnovativeaccountofthefolkloremodeloffivesenses,embodiedlexiconhypothesis,synesthesia,metaphorandineffability.Thisreviewpresentsthemaincontentsofthebookandmakescommentsonitsmeritsandlimitations.。

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老舍《茶馆》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

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老舍《茶馆》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

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老舍《茶馆》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方式,戏剧翻译则在表达文化的同时又包含着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的要素。

其中,语境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戏剧翻译中特别明显。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其中英文翻译版本也非常多。

从不同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语境顺应的程度及其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将选取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翻译中如何顺应语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探究戏剧翻译中的语境顺应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若干特点,并尝试从语境顺应的角度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1. 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之间在语境顺应方面的差异;2. 探究两个英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的优劣,并分析其原因;3. 从老舍《茶馆》的英译本翻译实践出发,探究语境顺应对戏剧翻译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三、研究内容1. 老舍《茶馆》的英译本介绍2. 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3. 语境顺应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4. 能否完美顺应语境的影响因素5. 语境顺应对戏剧翻译的意义和应用方法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语境分析和文本分析,分别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探究语境顺应在翻译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具体方法包括:1. 翻译文本对比法: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找出语境顺应的差异和原因。

2. 语言学分析法:研究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如语义、语用、语法等,找出不同译本在翻译特定语言现象时的差异。

3. 文化背景分析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文化语境,分析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老舍《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本文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两个英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翻译和对文化背景的考虑方面。

2. 不同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接受者背景作适当调整,达到最好的传递效果。

老舍 毕业论文

老舍 毕业论文

老舍毕业论文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老舍的毕业论文为主题,探讨他在青年时期的学术思考和对文学的追求。

老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戏剧的现状与前途》,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也是当时中国戏剧界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论文中,老舍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当时中国戏剧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老舍在论文中指出了中国戏剧的现状。

他认为,中国戏剧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和突破。

剧本创作中缺乏真实和生活感,角色形象单一,情节陈旧,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有待提高,缺乏真实感和情感的表达。

接着,老舍在论文中探讨了中国戏剧的前途。

他认为,中国戏剧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他提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观察,创作出真实、生动的作品。

他认为,戏剧应该是观众与舞台上的角色之间的对话,通过观众的共鸣,戏剧才能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在论文的结尾,老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

他主张改革剧本创作,推动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

他呼吁戏剧界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真实的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此外,他还提倡改革演员的表演技巧,培养他们的真实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老舍的毕业论文虽然只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起点,但却展示了他对戏剧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戏剧前途的关切。

他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对当时的戏剧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后来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舍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一直紧密相连。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示。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_茶馆_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_茶馆_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get a move on.(英若诚,17)
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
SIXTH 一 BORNKANG: I…ah!…I’ve got to talk it over 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
with myd aughter.
也必然会出现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在翻译策略
学科园地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 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陆 军 马春芬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
摘 要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 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 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茶馆》 异化 归化 文章编号 1671-0703(2009)10-293-02
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 性。
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
第二类:小唐、小王、老刘、老杨……
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来作为
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 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称呼“老刘”、“小王”并一定表示年长,
译策略,尽量保持原语的民族特色,使读者能学习和欣赏到更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 突出了死与活的区别,可以说更
多的异国文化。欲使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达, 确切的表达了原语言的意义。然而,英若诚采用归化的翻译

从_茶馆_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1)

从_茶馆_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1)

影视翻译/MO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8期 从《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尧文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剧作家老舍三幕剧《茶馆》(1957)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对于翻译者是个不小的挑战。

结合等效翻译理论,本文客观地评析《茶馆》两个英文版本文化信息翻译的差异。

本文目的不是要得出采用哪个版本更好的结论,而是研究等效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较好的应用实例,并且讨论在具体作品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文学作品;等效翻译;英译本;《茶馆》 17世纪A 1F 1Tytler 第一次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源文本中重要的思想观点通常都已经完全转化至目标语文章中了,目标语受体能够得到像源语受体从源文本中得到的一样清晰的思路和强烈的感觉。

(金堤:2000:14)前苏联的翻译学家A 1V 1Fedor ov 提出翻译必须自然并且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目的语的标准,即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应与源文本相当。

20世纪70年代翻译专家J I .C .Barhudar ov 在L anguage and Translation 中把翻译当做是一个把原文内容保持不变地从源语言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

他同时指出保持内容不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达到100%的等价。

(1998:127)翻译学家Eugene A 1N ida 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信息进行再创造———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即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1)“目的语言和目的语受体之间的关系应大致与源语和源语受体之间的关系相当。

正是这种双重关系为动态对等提供了基础”。

(N ida:1984:85)(2)“等价”不能按其数学意义理解,而只能是以接近的形式理解,也就是在贴近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N ida:2001:87)金堤是另一位等效翻译理论的专家,他很欣赏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独特视角,但他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他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英若诚《茶馆》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英若诚《茶馆》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英若诚《茶馆》译本的开题报告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描绘了北京城一个茶馆里的人物和社会生活,并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英若诚所翻译的《茶馆》译本,探讨翻译中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其对文本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介绍老舍的《茶馆》本身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分析其文学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学、戏剧和文化的影响。

其次,对英若诚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包括对汉字和文化内涵的转换、对直译和意译的运用、对特定文化语境和历史事件的解释等方面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这些翻译策略对英译文本的表现效果。

最后,通过对英若诚译本与中文原本的比较,着重分析其译文的翻译风格。

通过对翻译文本的风格进行分析,揭示英若诚翻译风格的内在因素及对翻译的定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若诚所翻译的《茶馆》,论文的研究方法在于对文本的分析和对比研究。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探讨翻译中的策略和风格,从而揭示作者的翻译意图和效果。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译者与作者的差异和翻译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茶馆》这部经典剧作及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英若诚翻译风格的特点和译本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可以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案例,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示。

汉译英中动态向静态转换的方法探究——以老舍《骆驼祥子》的翻译为例

汉译英中动态向静态转换的方法探究——以老舍《骆驼祥子》的翻译为例
一、汉语语言的动态特点 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往往采用动词连用的手法, 这种手法极为常见。最为常见的就是连动式、兼语 式、被字句以及把字句这四种常用句式。上述四种 常用句式经常相互套用,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多动 词的谓语句。汉语中的动词连用另一个常用表现 形式为叠字 构 词 法,如 “飘 飘 荡 荡 ”等 就 是 典 型 的 动词叠字词语。 由于汉语动词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所以汉语 动词既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谓宾语,还可以充当定状 补语,甚至还可以充当介词和助动词等。当汉语中 的动词做介词使用时,就是 常 说 的 “以 介 为 动”。 当动 词 作 为 助 动 词 使 用 时,往 往 处 于 动 词 前,如
在英语中,不仅可以用介词和名词来表达动词 含义,还可以用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动词含义。例 如,英语中以“a-”为前缀的一系列形容词:astir、 aglow等表达静态特征的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在某 种情况下,也可以表示一些动作,但从其整体上看, 仍属于静态词语。
三、汉译英中动态转换为静态的相关方法 在《骆驼祥子》文本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动词来 表达语句的情况,突出体现了汉语的动态特点。在 汉译英的实际操作中要结合英语自身所拥有的静 态特点,将汉语的动词有效地转化为英语中的名词 或者是其他具有显著静态特征的形容词和介词短
70
中将“别的 都 甭 说 了,你 别 忘 恩 负 义 就 得 了 ”译 为 “Aslongasyou’renotungrateful,Idon’tcareabout therest.”其将汉语语言中的动词转化为具有英语 静态特点的形容词或副词。
(一)汉语语言中动词与英语语言中名词间的 转化
汉语语言中动词拥有极大的优势,而英语语言 中名词则占据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语言中 并不存在英语语言中以 “-ing”为词缀的抽象名 词,中 国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王 力 曾 说 过,英 语 中 的 “choice”“invitation”等 由 动 词 所 拓 展 出 的 抽 象 名 词,在中国字典中并不存在与其相似的词语。在中 国语言的诸多形式中,无法分辨英语语言中抽象名 词所拥有的特征。英语语言中所存在的名词化表 达手段,汉语只能通过使用动词来表示,反之亦然。 动词与名词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英语语言中常见的 构词方式,同时也是英语的特点之一。名词在英语 语言中受到更多关注,现在依旧是如此。据统计表 明,在 《6000 Words:A SupplementtoWebster’s 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中所收录的 6000 新单词中,其中 S部共 465个词条,其中名词占有 370个,高达总数的 79%。英语对于名词的重视不 仅于此,还能够作为前置定语来修饰其他名词。随 着语言的逐渐发展,上述情况更为普遍,诞生了一 系列更为简便的表达方式,这更加突出了英语的静 态特点。因此,当汉译英时,往往将汉语动词转化 为名词,并且往往该名词是动词所拓展形成的名词 或是表示动作的名词或动名词等。例如,《骆驼祥 子》中“想 想 她 的 模 样,他 只 能 摇 头。”在 施 晓 菁 的 译本中将其译为 “Themerethoughtofherappear ancemadehim shakehishead.”该例句将汉语语言 中的动词“想想”转换成了英语中拥有静态特点的 名词“thought”。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老舍,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国外翻译研究的角度,对老舍文学作品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Step1. 了解老舍作品的翻译情况老舍作品的翻译在国外已经有着相当完善的体系,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获取,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翻译成果:1.英文翻译:老舍的小说《茶馆》、《骆驼祥子》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在国外,为英语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学精品的观感。

2.法语翻译:老舍的《四世同堂》被翻译成法语并出版,引起了法国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3.德语翻译:老舍的《檀香刑》、《龙须沟》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德语,已经成为德语读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Step2. 简要介绍老舍作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多以生活为蓝本,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在其作品中,对现实状况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檀香刑》、《寒夜》等。

此外,他的小说和剧本《雷雨》、《故乡》等也都是具有深刻寓意和艺术追求的杰作。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Step3. 分析翻译现状和问题虽然老舍作品的翻译已经相对完备,但在其它语言的翻译方面仍存在问题。

1.西班牙文翻译:老舍作品在西班牙语区的翻译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译名统一问题:由于老舍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是由不同的翻译者和出版机构完成的,因此在译名统一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3.文化背景问题:老舍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某些西方读者来说是新奇的,需要尽量地加以解释和讲解。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老舍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但在语种覆盖、译名统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

作者: 舒济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47-66页
主题词: 老舍先生;《骆驼祥子》;文学作品;猫城记;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黑白李;骆驼祥子;鼓书艺人;《老张的哲学》
摘要:最近两三年来,不断有同志询问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国外翻译与研究情况。

因搜集工作做得不够,许多国家的资料还没有见到,加上翻译力量缺乏,一些论文还没有翻译过来,现在仅就所能见到的资料整理出一份很初步、很粗略的材料,供大家参考。

下面仅介绍两个问题:一,四十年来国外翻译研究概况;二,国外对几部作品的评论摘要。

最后附一份按国家分类整理的国外翻译与研究目录。

四十年来国外翻译研究概况。

浅说老舍的翻译传播策略

浅说老舍的翻译传播策略

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5期 总第23期翻译的价值有多种,从语言的层面去加以思考去探讨,我们目前至少可以从以下诸家的论述中得到启发:一是鲁迅,他认为翻译的最大功绩在于通过翻译,吸引国外的新思想,输入新的表达,以改造国人的思维,丰富汉语的表达。

二可参照赵元任,他翻译了不少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就出自其手。

在他看来,他翻译这部书,主要是想试验白话文的翻译能力,通过白话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所接受的考验,锻炼白话文的表达能力,让白话文在抵抗中成长,变得成熟而丰富。

三是可以参照当代作家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所表达的观点。

王小波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作家,他认为作为作家,其语言的学习与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家王道乾、查良铮的翻译,是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中的语言表达给了他以滋养。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叶兆言,他对傅雷的翻译有一份独有的尊敬,因为在他看来,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让他看见了汉语表达的奥妙。

语言之于翻译,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翻译而言,涉及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渡问题。

从一种文字出发,经过转渡,以另一种文字为归宿。

如果说文学是文字的艺术,那么文学翻译,便是与文字打交道,是语言转换的艺术。

在作家的眼里,语言是否有文学性,语言表达是否有个性,是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标准。

然而,作家们看到的是翻译的语言,翻译语言的文学性固然是评价的一条标准,但译者的翻译之于原作语言的关系,却是一般读者,包括不通外文的作家或批评家所难以评估与判断的,而文学翻译的研究,恰恰要关注的,或者说不能忽视的,就是这一层面的问题。

讨论翻译的语言问题或语言价值,尤其思考当下我们所关注的中国文学外译问题,需要从文本出发,在微观的层面去发现抵抗的原因,触及抵抗与考验的张力,去观察抵抗的种种表现,在异的考验中,在语言探索的层面,去拓展翻译有可能为母语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浅说老舍的翻译传播策略毕冰宾老舍先生《四世同堂》的后16章中文手稿不幸散佚半个多世纪,但前两年出现了奇迹,完整英文译稿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被发现了。

翻译史论文

翻译史论文

翻译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老舍与文学翻译课程名称:翻译史任课教师:孟凡君班级:2012级语言文学班学号:222012310032069姓名:杜修恋2015年5月18日目录一、译者老舍:被忽视的身份 2二、老舍的翻译观 31. 翻译中的创作 32. 对翻译方法的解释 43. 对翻译功能与作用的认识 44. 繁荣文化交流的途径 5三、从老舍看文学翻译 5四、个人对老舍的看法 6参考文献: 6老舍与文学翻译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但他的翻译实践却长期不为人所知。

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老舍共著有16部译文,其规模为25万字左右。

因此,为全面、深入、彻底地了解老舍起见,其翻译实践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从目前翻译界对老舍的认识出发,解释老舍的译者身份被忽略的原因。

在对老舍译作的理解上,探讨老舍先生的翻译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文学翻译的意义.关键词:老舍;翻译;文学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ao She has enjoyed high reputation with his literary works.However, it is obscure to almost everyone that meanwhile he hasassumed a translator。

S role.In fact,as a translator,Lao She translated at least 16works,nearly 25,000 words in total.Given the truth mentioned above,we insistedthat Lao She's translations be studied and valued,SO that we could read Lao Shecompletely and deeply.This paper begins with conventional ideas about Lao Sh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nd digs out the reason of people ignoring his identity of translator.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s of Lao She's literary works, the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his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Keywords:Lao She;Translation; Literature一、译者老舍:被忽视的身份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外国文学的译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这一译介工作的主力,也正是中国的现代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史论文---老舍对翻译史的影响摘要:说起中国现代剧作界,有三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老舍、曹禺和郭沫若。

他们不但是剧作大师,也是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作为文学大师的老舍,鲜有人提及他的翻译事业.历史告诉我们,老舍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个奖是和他的翻译事业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梳理史实,系统地呈现了老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念,从侧面反映老舍鲜为人知的翻译事业,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同时或许也能够对当代剧作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老舍、翻译、文学、诺贝尔一、老舍的简介及翻译实践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

这些作品除掉小说、散文,还有话剧、京剧、儿童剧。

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戏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表彰他对中国戏剧艺术作出的重要贡献,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也是一名翻译家,翻译过很多作品,如Schopenhauer(叔本华)的《学者》)、R.W.Church(丘奇)的《但丁》和《维康韦子惟兹》、F.D.Beresford的《隐者》、Aiqernon.Black.Wood的《客》、C.Hedley.Barker的《出毛病的大么》、Anare.Maurois (安德烈.莫洛亚)的《战壕脚》、萧伯纳的戏剧《苹果车》(The Apple Cart)等。

老舍还与别人合作将自己的作品译介到国外,如与浦爱德(Ida Pruitt)合作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翻译成删节的英文本The Yellow Storm;与华裔女作家郭镜秋合作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译成英文本The Drums Singers,等等。

老舍对翻译理论也有独特见解,写过两篇谈翻译的文章:《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

老舍一生共出国两次,1924--1930年在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第二次是1946--1950年,美国国务院根据文化交流的需要,邀请他和曹禺赴美讲学。

这样老舍一生将近有十年的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占了他写作生涯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剧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十年的国外生活造就了老舍的翻译事业。

老舍的翻译活动,是贯穿其一生的,涉及范围很广,有诗歌、文论、散文、教材、小说和戏剧。

人们都知道他的作品好,其实他的译作也是很有质量的,只不过他的译作都给他的中文作品的光环所掩盖了。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

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全能作家。

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

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仅是个“写”家,还是个“译”家。

他能在现场作英语同声翻译,也能从事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笔译。

他参与进行翻译的方式与事实,提示我们关于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元因素。

老舍的口语好,只是偶或一露风采。

抗战期间,一次公众集会,有许多外国朋友在场,他熟悉的朋友负责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累得出汗了。

老舍不忍,提议那一位只管翻译法语,把英语留给自己时举座皆惊,老舍竟然说得流利的伦敦英语。

这样的口头翻译机会不多,老舍与翻译相关者主要还是笔译。

老舍不享翻译家之名,涉及的译述范围却很广。

1930年从英国回来就任齐鲁大学教授,他就开始书面翻译。

他主讲的文艺思潮、世界文学史、近代文艺批评、小说作法和世界名著研究五门课程,主要参考文献是外文。

他的《文学概论讲义》引述了数十位西方作家理论家的观点,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较多的是当代前沿外国理论,当时这些文献十九没有现成译文。

老舍译过R.W.church论华兹华斯的论文,译过Elizabeth Nitchie的《文学批评》,前两章刊载于《齐大月刊》(后改为《齐大季刊》)。

所译作品有近现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署名舍予、絮青等。

这些翻译作品,大都集中在30年代前期。

一旦文学刊物对他的创作需求增多,老舍就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了。

老舍最为重要的译事是老舍不署名的“中译英”。

中心是翻译明代小说《金瓶梅》和老舍的《离婚》、《四世同堂》。

这是中外文人的跨文化合作,也是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学穿越古今的世界流播。

此事又分为两段,一段是20年代后期在英国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一段是40年代末在美国翻译老舍看重的自己的作品。

前段充满了真挚与诚信,平静的湖水波一澜不惊,后一段在友谊之外,打上了现代社会的市场文化经济的烙印,如太平洋上的风生水起;前一段欧洲保守与中国诚信结合,后一段金钱与文化展开角逐,人本尊严与商业经济法则抗争;前一段是双向互助基础上的无私,后一段则是多元互利与争夺的关系,最大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不平等。

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文洁若在回忆性散文《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中写道:一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由于研究萧乾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开始和他通信。

转年初春,她为了研究“易卜生与中国”,专程访华。

记得她是用英文这么说的:“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

然而查明老舍确实已于八月间去世,而按照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只颁发给仍在世的人的,所以就给了另外一个人。

”二、老舍的翻译观就翻译而言,老舍的译文十分重视整体效果。

老舍的译文,语言流畅,很少有翻译腔和欧化语言,这一方面与他能够精通和驾驭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重视整体效果的翻译思想。

他认为,“译者能够保持原著的风格……我们看出特点所在,就应下功夫,争取保持。

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乎它说了什么,而且在乎它是怎么说的。

假如文学译本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就索然无味。

”‘‘有诗才的译者便应该以译诗对待译这些作品,让读者不但知道书中说了什么,而且怎么说的……”他还说,“保持原作的风格若做不到,起码译笔应有译者自己的风格,读起来有文学味道,使人欣赏。

”可见他认为翻译的忠实,要看其内容是否与原文相符,要看叙事语气与行文风格是否与原文一致,但是当词、字效果与整体效果发生矛盾时,要对前者进行相应的变通,努力保证译文的整体效果与原文相近。

此外,老舍翻译的戏剧十分重视语言的口语化,这也是从译文的整体效果考虑的结果,因为剧本是用来表演的,而口语是活的语言,活的语言才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好懂,使观众感到亲切有味。

老舍一生的翻译理论呈书面形式的只有两篇文章:《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老舍1979)。

文章少不代表没有理论,严复仅以《天演论译例言》一文中的“信达雅”三字而驰骋中国译坛百余年。

文不在多,而在质,在精辟。

另外老舍的一些笔谈中,也涉及到了翻译,其中不乏有精辟之论,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和事业,仍很有启示作用,总结如下:1、翻译中的创作。

老舍本人是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所以他非常厌恶翻译腔。

他认为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要发挥译者的能力。

他说,“谈到风格,最好是译者能够保持原著的风格……我们看出特点所在,就应下功夫,争取保持。

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乎它说了什么,而且在乎它是怎么说的。

假如文学译本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就索然无味。

…‘有诗才的译者便应该以译诗对待译这些作品,让读者不但知道书中说了什么,而且怎么说的……”(老舍1979:99)他还说,“保持原作的风格若做不到,起码译笔应有译者自己的风格,读起来有文学味道,使人欣赏。

”(老舍1979:98)可见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其次要求才有译者的东西,但他认为文学译作一定要有流畅的语言。

老舍认为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能力,所以他认为翻译是“再创造”。

他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译本,比原著更美,是翻译中的创作。

”另外,他对译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翻译者也不例外。

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

”还说,“最保险的办法是我们要深入生活,每事必问,连一草一木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知道的够多,我们才能处处译得明确。

”(老舍11979:103)他还明确提出译者要精通和驾驭两种语言。

2、翻译的语言和翻译策略他认为汉语的特点是简练,富有神韵,所以他要求译文既要“善于运用自己语言的简练特制,也须尊重外文的细腻明确。

”他认为翻译时,适当地收敛,“不使译文冗长累赘,而仍能不损失原意。

”同时,他反对随便使用陈词滥调,为言简意赅而损伤了原文的精致细密。

他明确提出反对欧化句式,“有的译文中往往把欧化语法的句子与中国的句子杂糅在一起,而一句之中又把文言与白话的字词汇掺杂在一起,就难怪字句生硬,读不顺了。

”(老舍1979:102)所以,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去翻译,而不是顺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3、翻译的层次性这在同时代的译论中鲜有提及的,他认为翻译是可以有层次的,低层次可以供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阅读,使他们知道这些作品都说了些什么。

但是优秀的译者要译出优秀的译作来,不但使读者知道作品中有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写的。

可见当时他提出的有不同层次的翻译与今天所谈论的翻译上的高标准和多元标准是不谋而合的。

4、翻译的规划这也是老舍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他提出对翻译事业有战略性的建议,他说要对译者加强组织和规划。

规划可以分为个人规划和集体规划,对科学和哲学的名著“应进行集体翻译,个人不便独立工作。

集思广益,能够保证精确。

集体工作对于规划译名也有好处……”。

对待文学翻译他认为应个人单干,即使二三人合作,也应由最后一个人执笔,以便风格统一。

(老舍1979:98)他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和别人合作翻译,都是由一个人来执笔的。

他的翻译规划思想对今天的翻译事业也很有借鉴意义。

5、翻译的价值他首先认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智慧和知识,而翻译工作又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应该鼓励翻译。

他把优秀的翻译文学提升到了与本国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视其为本国文学的重要的地位,视其为本国文学的重要的来源。

他说,“译本外国杰作,若要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用。

”(老舍1979:97)把翻译提升到这样崇高的地位是极为可贵的。

他的这一思想就是今天译坛上争论很激烈的翻译文学的民族化的译论的先兆,可见他对翻译价值的见解是多么的具有真知灼见。

三、老舍的作品的“被译”任何人,只要能在某个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成绩,其影响就绝对不会一直局限于本国。

而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其作品如果不能走出国门、进入外国读者视野,那么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值得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