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蜡烛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蜡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
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 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 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 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 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 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 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 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 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的象征。 • ……..
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 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 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 藏到今天。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 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 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教学课件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 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 本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 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 “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 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 •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 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 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 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 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 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 •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 •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在感人因素上着力描写;突出蜡烛,突出 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老妇人的形象
•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 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 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 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 葬烈士。 •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 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 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匍 匐 瓦 砾 桥头堡 腋 下 地 窖 拂 晓 育乞西 鞠 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新人教版
第三十二页,共45页。
对蜡烛(làzhú)的描写
⒈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 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 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⒉ 炮弹爆炸的当儿(dāngr),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⒊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
这篇战地通讯(tōngxùn),你能找 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第二十页,共45页。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gùshì)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第十四页,共45页。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 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 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第十七页,共45页。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 (guómín)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第十八页,共45页。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 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nán sī lā f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3课《蜡烛》课件(共60张PPT)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 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 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 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 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 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 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 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 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 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鞠躬: 瓦砾:
地窖:
弯身行礼. 破碎的砖头瓦片. 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 地下室.
颤巍巍(chàn wēi):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 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 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 的人和事更系统。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 事 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 件 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 : 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 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 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 美什麽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 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 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 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 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 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 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 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 新人教版
对黑围巾(wéijīn)的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 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 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ɡuì xià),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 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 了。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 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hélǐ)的安 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 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第二十页,共42页。
二、认定(rèndìng)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 情。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战地通讯的特点。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 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 (níngjié)的友谊。
艰
摄
难
——
影
地
V Yudin
: .
19 44 年
的 情 景 。
把 弹 药 运
到
前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yā sònɡ)着经过莫 斯科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第十二页,共42页。
苏军对德国国会大厦发起总攻。1945年5月。 摄影(shèyǐng):沙金
第十三页,共42页。
第三十一页,共42页。
对蜡烛(làzhú)的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 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 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 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 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là lèi)淹没了, 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 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优质课课件(共12张PPT)
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 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 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 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 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 唇和脸颊,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 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 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蜡烛
蜡烛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
中,一点昏暗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 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抒写蜡烛。例如,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 常拿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 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 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理清思路
一、(1~7段)一个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 二、(8~31段)一位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 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 三、(32~42段)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动 人事迹感染了每一位红军战士。 四、(43、44段)再现并赞美蜡烛。
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
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那 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3次“跪” (3次“爬”、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 深痛哀悼。
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例
如: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红军战士的过程 的片段。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 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 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 烛有特殊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 (共10张PPT)
找出主旨句。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及主旨句的含义 末段
1、她仇恨侵略者,渴望和平。 2、看到苏联红军牺牲在南斯拉夫土地上,满怀沉痛和敬意。 她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 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最崇 高、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 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是 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述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前的广场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 了三次。”(23段)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1时27分37秒13:27:3722.4.13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下午1时27分22.4.1313:27April 13, 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1时27分37秒13:27:3713 April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课件《蜡烛》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红军战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回首页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 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 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回首页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 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 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回地首点页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插在那老地方。”(40段)
回首页
事件感人的因素小结: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蜡烛 课件(共22张PPT)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读准这些字音
契(qì )柯(kē)拉耶夫
瓦砾(lì ) 地窖(jiào) 揣(chuāi)在怀里? 匍(pú )匐(fú ) 腋(yè )窝 僵(jiāng)硬 颤(chàn)巍巍 肃穆(mù )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 头。 [问题]: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 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 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问题]: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 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 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 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问题]:句中“耸立”是什么意思?用在 这儿有什么作用 ?
“耸立”是高高直立的意思。“耸立”在这里表明瓦砾堆之高,表明战争的残酷和 严重的破坏性。
4.“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 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问题]: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 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
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 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 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 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共34张PPT)
这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采写的真实的故事——
1944年9月,苏联红军根据协议,与 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 土上共同对法西斯德国作战。
9月19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实际上已经被苏联红军拿下,只有萨伐 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 德国人的手里……
检查课后任务:(25-30分钟,提高效率)
3、原句(1)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 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对世界人民 的践踏;
学科网
(2)点出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 老妇人对苏联战士的敬佩、感谢之情;
(3)不点出具体的人名,更具普遍意义,是 一种不分国界的军民感情。
勇气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 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 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 吗?” ------ “哦,当然啦。” 几分钟后,六 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 人,把他从橱碗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 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 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 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 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 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有
结果:红军战士打败德国鬼子。战士们想埋 葬牺牲的战友时,发现了他的坟墓。老妇人 又在坟头燃起另一根蜡烛,并向战士们鞠躬 致意。战士们深受感染和鼓励。
小结:请z由xxk 故事归结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猛 烈的炮火,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一名苏联红军 战士,还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坟头并彻夜陪 伴,并向其他战士鞠躬致意,表现出她的勇 敢坚毅、深沉而炽热的母亲般的爱和对红军 战士的敬意。令人敬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蜡烛》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中文版)一、导入新课1.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蜡烛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出课文《蜡烛》。
二、课文概述1.讲述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一位老妇人育乞西不顾生死,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并点燃蜡烛祭奠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育乞西的形象特点,展现其深沉的母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2.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3.蜡烛的象征意义:探讨蜡烛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如生命、希望、和平等。
四、主题思想1.强调战争中人性的光辉,表达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五、课堂练习1.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讨论蜡烛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并阅读有关战争与人性的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英文版)Slide 1: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1.Display images of candles and prompt students to recall poems orstories related to candles, leading to the text "The Candle".Slide 2: Overview of the Text1.Introduce the story backgroun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old Yugoslavian woman named Yuqi Xi disregarded her own safety to bury a Soviet Red Army martyr and light a candle in his memory.Slide 3: Text Analysis1.Character Analysi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qi Xi'simage, revealing her deep motherly love and desire for peace.2.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Feel the cruelty of war and theglory of humanity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s.3.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ndle: Explore the multiple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andle in the text, such as life, hope, and peace.Slide 4: Theme of the Text1.Emphasize the glory of humanity in war and express a deep desirefor peace.Slide 5: Classroom Practice1.Retell the story plot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2.Discuss the meaning of candles in real life and reflect on them in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Slide 6: Homework Assignmentplete th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learned.2.Collect and read articles or books about war and humanity tobroaden their horizons.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中英文课件框架,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和扩展。
第3课《蜡烛》(共15张PPT)
四、文章还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它们 又各有什么作用? 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 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的大围巾”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 红军战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跪”、三次写 “爬”、三次“休息”。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 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破碎的砖头瓦片。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 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 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 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 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 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 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 那老地方。”(40段)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 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 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 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 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 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 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 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 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 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 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 —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 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 苏联青年。今天,就让我们重温 60 多年前 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 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 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 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 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 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 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 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 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 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 有利条件。
西蒙诺夫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 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 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 烛呢?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 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 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 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结婚蜡 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 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 的意义。
zhuó
bǎo
jià o
烧 灼
pú fú
桥头堡
yè
地
fú
窖 晓
qǐ
匍 匐
lì
腋
下
wēi
拂
瓦 砾
qì kē yē
颤巍巍
yǎo
育乞西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 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 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 在那老地方。”(40段)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 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 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 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 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 爱。
抗战胜利
一个侵华日本 老兵的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 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 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 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 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 《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1.炮火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连天,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环境险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 恶。 进了方场。”(15段)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 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 坟堆。”(26段)
贝尔格莱德战役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二战风云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南京大屠杀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 的铁丝站笼(刑具)
诺曼底登陆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4.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 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 额。”(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 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 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 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