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是陈式太极拳超强功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松得开,合得住”与整体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门练习,常因互不相伤,故虚缓而发,虽能习得听之一、二,然日时以久,引以成习,临敌应变之际,竟多不能致用。
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当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内家一急应,其周身瞬如刚铁撞人,如虎扑羊或虎狮王扑倒鬣狗刹那颈椎折断,刹那扑踩在地上。
接手便使对方失重;在对方身形不稳时迅速进招,落掌点要入任通督,也就是从胸前的任脉打入,对准后背的督脉,轻轻将对方抛出数步之外了。
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
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
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
就是用那个“慢慢”伸出去的手打。
手还是那么慢。
想象用手拿着一个特重的水泥块慢慢的伸出去。
虽然慢的象伸懒腰一样,但是碰上对方的脸只要你不收劲,信手一挥,对方就会立扑于地并且受到重创。
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躲在水泥块后面望前迎着走。
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
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
手上不做任何变化就同时具有极坚硬和极柔软的两种效应,看着绵软碰上才知道是石头一样的坚硬。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陈式太极拳的发劲中華武術豐富多采,雖各有風格特點並自成體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
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剛。
何謂剛?在發勁時,內外和一,意氣風發,將自己的力量發出擊點乃為剛。
能將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發到出擊點就是剛勁的最高標準。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也有其獨到之處,它不僅拳、肘、肩、腳、膝、稍節和主要關節發勁,而且要求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拳譜中說:" 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非一日之功可見,拳術水平練到高級境界,不僅周身處處都能發出勁來,並且是勁由內換,連化帶發自然順遂。
太極拳是剛柔並用之拳。
發勁只是太極拳中剛的一面,太極拳練好,勁自然就能發得好。
因此,欲練好發勁須從練拳入手。
練習陳氏太極拳分兩個階段其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其二,以內氣催外形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內氣和動作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活動,內氣活動又能催動外形初學時,要按其具體要求力爭動作合度,就是遵循陳氏太極拳對各個部位的要求。
運動規律和逐漸的運動標準,尋求和進一步掌握內氣運行的方法。
先在定勢時(如預備式,單鞭等)思想專一地按照陳氏太極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來對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極拳書中對此都有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在詳述。
其中介紹的雖然比較具體,就是尺度較難掌握。
例如;松肩,究竟怎樣鬆?鬆到什麼程度;含胸,究竟怎樣含?含胸過了影響塌腰,含多少為過?這不是像木工,指出準確的尺寸。
在古拳譜中說:“只可神會不可言傳”。
說明對於這些細節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數太極拳愛好者沒有理想的條件。
因此我們須用辨證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為什為陳氏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目的是“心氣下降,氣沈丹田”。
明確了這一點,定勢時體會一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就說明,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已合格。
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
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陈氏太极拳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适当的练习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太极拳的教学也是非常多的,生活中可以经常观摩学习,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劲路的五要素一、陈冲太极拳劲路五要素怎样能做到整体螺旋缠丝以造势出劲路呢?无真中正,即无真平衡,当身上没有挂力,必然无安舒之感,就会产生向上的撑与轻。
没有向下的松沉与向上的撑轻,便无法产生真正的空胸实腹,以及分配到两腿两足两腰胯的真正的虚实变化。
故无真中正即无真虚实。
无真虚实,必然不能使肢体运动与呼吸同步,既影响呼吸的顺畅,也无法实现虚实的最佳转换,无虚实的最佳转换,也就无呼吸的内动外行。
故无真虚实即无真呼吸。
无真呼吸,即无法实现内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即不能周身一家,不能周身一家,便处处散乱,便无法形成专注的意念。
故无真呼吸即无真意念。
无真意念,便无法恰到好处指挥身体,即不能以心令气,以气运身,也就无真正的整体螺旋缠丝。
故无真意念即无真缠丝。
无真缠丝,便无真开合,必然不能真造势,也就无真劲路可言。
故,陈氏太极拳,乃至所有太极拳,其劲路修炼,必然要求同时满足以上五个要素,即真中正、真虚实、真呼吸、真意念,真缠丝。
总之,太极拳,以中正为依托,以虚实转换为枢机,以呼吸为引领,以意念为指挥,以缠丝为开合,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织中,恰到好处地借助自身重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实现用意不用力,以形造势,以势生劲。
这其中,虚实转换尤其重要,否则,变转不灵,便是双重,“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否则,必然“率皆为人所制”。
二、劲路的目的在于造势譬如一根有弹性的橡胶管,将之按某一方向拧转,使之盘旋曲折成一根弹簧,然后松开手,它便自动展开,恢复形变,即重新变直,变长,变匀称,变鼓胀。
我们将盘旋曲折的过程叫顺缠,将重新展开的过程叫逆缠,从这个意义上看,顺缠是真缠,内合而柔蓄,逆缠是解旋,外开而刚发。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陈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丝、松活弹抖等独特风格为人们所喜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陈式太极全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动作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做到“劲起脚根,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节”。
这是太极拳的发劲规律,只要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管杂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陈式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它发劲前的松柔有一定的特殊性。
要求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肌肉全部放松,更要注意的是意念不能丢。
在发劲前要做到身体像不在了似的,意念一动,全身皆动,在腰的带动下,按照发劲规律,节节贯穿地使劲迅速达到发力点,并使这部分肌肉在全身之劲达到发力点的一瞬间紧张,这就会产生摊抖力。
此力极高弹性,有力而不僵硬。
也就是我们说的发劲干脆、落点稳。
练陈式太极拳的螺旋劲,要以自己身体中心为轴,即以腰为轴心,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边转动,正好形似两个旋转轴:腰胯一个,肩部一个,也就是自下而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旋转轴,以腰胯转动带动肩部并使力达梢节。
同时要注意在发力时保持平衡,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发力时做到对称发力。
以“掩手肱拳”为例,具体分析一下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这个动作发劲的预备式:重心在右腿上,右脚尖内扣(有利于发劲时蹬地反弹),右手变拳放于右胁侧。
左腿在前,左手成掌放于左前方。
两眼自然平视,做好蓄势。
拳谱讲:“身如弓弦,手如箭。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所以在蓄势时要求做到一身备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劲,全身肌肉放松,身体自然中正。
发劲时,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松左胯,同时通过右腿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转膝、扣挡、合胯、拧腰、顺肩,使劲迅速传递到拳面。
整个身体向左旋转,左肘在右拳发出的同时,迅速向后发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对称力,使身体受到一个平衡力,使自己不至于在发劲时身体前倾而失去重心,在实战中则不被对引动而失势,并且左肘向后发劲,还有助于右拳的发力,做到了集全身之力于一拳,这就是力学上讲的旋转离心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三百多年来陈氏太极拳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有踢、打、摔、拿和推手。
推手是陈氏太极拳的专门技法。
它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喂招,等对方掌握以后才能变劲,这叫招熟。
目前练陈氏太极拳的比其它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要丰富的多,有打法、摔法、拿法、腿法和巨大的暴发力。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陈式太极拳的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一、打法――打法分长劲和短劲两种,即慢劲和劲两种。
长劲是太极拳的宽面打击,如肩的周围、肘和周围、掌、胸、腹都为宽面部位。
象拳、肘尖、肩的尖部这些都为窄面。
窄面容易伤人,现在一般都练习宽面。
宽面一般都为长劲(属慢劲),用窄面打人一般都为快劲(即短劲)。
陈氏太极拳除了螺旋运动外,另一个特点是暴发力强它分为惊弹劲和劲两种,有时在打击中是好几个劲。
用一个组别来打击对方的方法叫闪惊巧取。
通过闪战、惊弹组别方法打击,最后用一个重劲、沉劲打击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虚弄诈诱只为一转”这一转就叫闪惊巧取。
太极拳要求在进攻中两手相系,它经常出现重手不重人,打人不重手。
打人的手正好回来转为轻手。
所以说它有一个协调的关系,给别人的感觉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用肩、肘也等于手),境界高了,叫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二、摔法――摔法是三点着地算输。
它有上下结合的问题,上面有压力,下面有管脚。
如使人头向左斜而右去,头向前倾而脚向后去,这样才能把人摔倒。
摔法要有三个点:(1)上管手;(2)中管躯干;(3)下管脚。
三点打击才能把人打倒。
有人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
腿在用摔法的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採取杠杆原理的支点的力点。
延伸阅读:陈式太极拳的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扬扬几十万言总结太极拳为“开合”二字,说明“开合”很重要。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太极拳就是“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虚实开合”,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是:一般认为虚是无,实是有。
里指的是腿上分虚实,有重心的腿为实,负担重心少的为虚,手轻腿为实。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是一项灵活的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太极真功夫,若想学好技击和推手一定要先学会发劲。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1、丹田吞吐逆呼吸开合是太极,吞吐是内功。
陈式太极拳所练的是内劲,除预备式外,所有的形体动作都不离开合变化。
通过动作的开合来调整气息的吞吐,以拳练功,从而达到内外兼修,产生内劲的目的。
口鼻之呼吸,不过借以通内外而已。
太极拳之吞吐,是“气沉丹田”之谓,为丹田之内呼吸之称。
口鼻呼吸之外气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
丹田是习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两种,即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练好丹田劲,发劲才会有力量。
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心肾相交),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如此方是拳经所云之:“上下相连,内外合一”。
所谓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所以,太极拳的身手开合、丹田吞吐即是内劲习练之法。
陈式太极拳发劲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上下鼓荡,激发真气,从而达到以内摧外的目的。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2、擤气口呼“哼”与“哈”将逆腹式呼吸与丹田吞吐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劲,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劲已发出,只有“运劲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才能在实战中自由运用,此时,“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内劲是在恰当时机中瞬间激发,可以在呼气、吸气、闭气三种状态下运用,其发出的劲决定于气的长短、强弱。
一般的说,擤气即上颚与舌微合,合而有隙,发劲时,部分气息从口鼻可呼出,气压下降,与丹田之气相交,鼻中自然发出“哼”的声音,冷弹脆快。
纯粹以口呼气,自然发出“哈”的声音,相对于擤气,气息沉降,丹田之劲上升,力猛劲长。
在太极拳发劲中巧妙采用“哼,哈”的发声来协助各种发劲.特别是在技击中,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促使肌肉具有较高弹性,还能使肌体得到放长,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动,达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效果。
太极:如何练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如何练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若练多年后能将发劲打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
如果真正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
笔者在多年随陈正雷老师练习陈式太极拳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妙,现就陈式太极拳发劲方面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陈式太极拳发劲的练习,必须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按照“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则,循序渐进,用心揣摩。
只要能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通过不懈的训练,就能达到无论从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弹抖爆发。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放能够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
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
另外,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也就是说,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
意、气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发劲要想到达一定的水平就必须结合意念和内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
意念一动,则全身皆动,在腰的带动下,按照发劲规律,节节贯穿得使劲迅速达到着力点,劲到落点的同时肌肉高度紧张,并要结合吐气发声,腹部抖弹坚实,气沉丹田,这就会产声弹抖力。
此力极富弹性,有力而不僵硬,如金狮抖毛,干净利落。
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练习螺旋劲,要以自己身体中心为轴,即以腰为轴心,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
按照力学原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出击点,但要按圆的切线方向发出,且发劲到落点时要讲究前后左右的配合,也就是要注意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太极拳是一项舒展大方的有氧运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要保持身体立身中正,每个姿势都要施展准确。
一、陈氏太极拳的特性大家知道,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
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学习陈氏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包涵缠丝劲的运用,通过缠丝掌握太极拳的原理。
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二、陈氏太极拳对放松的理性与目的及放松状态下的发劲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松、柔、慢,这是太极拳练功的独特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放松、柔和、缓慢的练习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相机的结合起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气到时,形就会随气而动,气不到,形依旧不动,逐渐内气充实、壮大、饱满,也就是习武之人常说的丹田之气充实,才会相汇合的感觉。
将内气渗透到四肢百骸,循环不已,才能起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
太极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气,返朴归真;应放弃后天之气,僵劲拙力。
什么叫后天之气,僵劲拙力?就是人刚出生后,脱离母体,为了生存长大,劳动生产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气,产生的一种力量,叫后天之气,也叫僵劲拙力,这种力是学太极者必须舍弃而不取的。
认识的越早,放弃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气。
怎样练好“发劲”
怎样练好“发劲”太极拳的“发劲”,也称“爆发力”、“弹抖劲”、“寸劲”等,它是太极拳“刚”劲的直观表现,陈式太极拳尤为突出。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喜欢“发劲”,特别是青壮年习练者,看到他人将“发劲”打得如雷霆闪电、淋漓尽致,更是羡慕不已,希望自己亦能如此。
然自己亦曾下功苦练,但终不如愿,究其因乃不得法。
“学拳须先明理,理明学拳自然容易”,要想练好太极拳的“发劲”,自然也须先明白其练法、掌握其要领,进而不懈练习,功久则自显。
“发劲”在陈式太极拳套路演练中,有几个不同方法、身体多个部位的多种表现,其中常用的几招有“掩手肱拳”、“小擒打”、“青龙出水”、“蹬一根子”等;身体部位不外乎拳、掌、肩、脚。
虽然招式及部位不同,但其练法和要领是相同的。
根据我三十多年的练功体悟,总结出要想练好“发劲”,首先要知“劲”起的“源”、运动的“线”、落劲的“点”,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要发劲就需知劲从何而来,此即为劲的“源”,何谓“源”?即“源头、源源不断”之意,陈鑫拳论讲“劲非本身之拙力,乃打拳中正直养之浩然正气,如有源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身元气皆出于肾,肾水足则气自壮”、“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此论即说明所发之“劲”乃丹田所储之“内劲”;“发劲”的运动路线要根据发劲的部位而定,但所同之处必须经腰部,“气如车轮、腰如轴”、“腰是上下体之关键”,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腰”至关重要,气发于丹田达于稍节,腰部是必经之路;“发劲”落点即劲到达的终点,也称“着力点”,只有将劲集发于一个“点”才极具杀伤力,因此发劲不管是何部位所发必须找准落点。
其次要练好“发劲”,还要掌握几个要领,拳论曰:“蓄劲如拉弓、发劲如放箭”、“蓄要蓄的紧、放要放的尽”、“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箭能否放的远要看弓拉的是否满,劲发的是否猛脆要看内劲是否蓄的足,具体操作步骤一松、二紧、三再松。
(1)虚领顶劲、两肩松沉,松胯塌腰、气沉丹田、自然合住劲做蓄而待发之势;(2)发劲到落点的一瞬间肌肉要高度紧张,但劲发时先拧腰,以腰为轴带动丹田之气旋转;(3)劲到落点后,随即全身放松,使之产生旋转离心力(因太极拳的发劲多是以腰为一轴心,而同时向两个相反的点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太极拳的发劲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好的了劲,练习太极拳才会更加轻松。
练好陈式太极拳就要练好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发劲方式。
陈氏太极拳的发劲如何练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发劲招势主要就是建立在大松大柔、周身松沉、内劲充盈的情况下的,而且是爆发出来的劲。
没有柔劲就没有刚劲,要发出刚劲,先要练好柔劲。
此时松是周身彻底的松,所发之劲是从团聚丹田的力到周身的力所发出的劲,是裆内的弹抖劲、腰部的旋转劲。
如“掩手肱拳”这一式,发劲之前,身体中正周身松沉,屈膝松胯塌腰,含胸束肋,松肩沉肘。
劲合于右腿,右胯放松下沉,使右腿形成一个螺旋缠丝劲,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越大。
此时要意识集中,以静待动,如猫捕鼠,有一触即发之势。
总之要全身松沉蓄劲,为冲拳做好准备。
然后随即右脚蹬地,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裆劲内扣,拧腰转裆,旋转发劲。
陈正雷说,陈式太极拳发劲靠的是速度,是速度的力量,而不是力量的力量。
我想就是不要用蛮力拙力,不是靠肌肉的力量。
应该是什么力量呢?再如“左蹬一跟”或“右蹬一跟”,在蹬脚前身体下沉,提腿、屈膝、松胯,上下相合、周身松沉、聚于丹田。
配合吸气,蓄而待发。
此所谓“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蓄要蓄得紧,开要开得尽”,“蓄紧开尽,如纸卷炮,卷得越紧,崩得越响。
”此言大妙也。
周身放松下沉是为了蓄劲,蓄劲是为了发劲蹬脚。
蹬脚要用腰裆的弹力,以腰脊为源动力,劲贯四梢,脚和左、右拳同时发劲,所谓“缩身如猥形,吐气贯长虹”,“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合;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
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
所以称之为内劲。
”所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所发之劲,应该是由内达外的内劲,统领全身的内劲。
要用意不用力“当头炮”的两拳合力向前冲拳发劲时,必先“劲随两手下捋合于丹田,蓄于右腿”,然后,心意一动,砰然抖发。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
56刚柔太极练法有些杨式太极拳传人不承认曾经有杨式太极长拳的存在,但是成书于杨澄甫在世时的《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却有专门章节论述“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拳长拳动作名称”。
而在陈式太极拳一路里仍保留着发劲的拳式,二路拳中发劲更是拳拳不断,势如鸣鞭燃炮,声声不绝。
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一书中,也谈到杨式拳“快太极”的练习方法:“据传杨澄甫先生生前单练野马分鬃式发劲时,两袖生风,噼啪作响。
可想见其速度之快和内劲之充盈非同一般。
”凡内家拳都有“气与力合”的练法,当动作、呼吸、力量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发声的方法“以气催力”,形意拳称这种情况为“雷声”,发声不但能够以声助气,而且能够从心理上震慑对手。
太极拳各派发声不大相同,杨式太极拳发声按劲向上、远、下三个不同方向,分别以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鼻音的哼、喉音的哈、口音的咳发三种不同的声音。
陈式太极拳则根据不同拳势,有呵、哂、嘘、吹等四种不同声音。
修炼者不必拘泥于上述种种,根据自己的感觉择善而从即可。
练陈式太极拳,一路拳的发劲动作熟练之后,二路炮捶各式动作发劲则唾手可得。
陈小旺二路炮捶打得呼呼生风,由此可以窥见前辈太极拳名家“英雄所向无敌”的雄姿。
其下肢的发劲动作,如蹬一根、金刚捣碓等,遵循的原则依然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不过蓄劲由双腿变为单腿,形于手变成形于脚罢了。
初学者也可以不发劲的方式练习这些动作,待练得掩手肱捶打好之后,再以相同的过程练习下肢的发劲。
将陈式太极拳中发劲跳跃动作稍作调整,不发劲、不跳跃,同样适用于中老年修炼者。
将玉女穿梭的蹿跳改为插步转体,将摆脚跌叉改为摆脚仆步,将左右擦脚改为左右拍膝,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显然,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否则就做不到“急应”和“缓随”。
现在风靡全国的杨式太极拳,以架子轻慢圆柔、中正安舒为主要练习形式,其他各家的太极拳大多也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太极拳多数流派有快速度练习。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怎样练习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怎样练习太极拳刚柔并济、柔中带刚,所以太极拳也需要一定的力量与爆发,那么你知道陈式太极拳的发力该怎样练习么?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式太极拳发力练习要打好陈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去僵求柔,周身放松。
所谓放松,即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
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是指这种放松还必须有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力在里面,建立在棚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在任何时间爆发出来的力,完全不加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一种意念和气力相结合的运动。
所以,必须要做到内气与外形协调统一。
练习陈氏太极拳开始要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
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运用时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
”这里的梢指的并非是四梢,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
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脚下稳健,弹抖发力才会更有劲,足下蹬地发力,拧裆转腰,瞬间借地面的反弹力,向上传递,弹抖爆发,源源不断地将力传输到发力点。
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所以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腰部要放松,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
胯关节也要放松,松则腰部圆活。
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这样裆劲才有力而又不失圆活。
拳论上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腰应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柔劲时腰应松而随之,发劲时腰应快而拧之,定势时腰应塌而合之;裆也应配合腰的变化而变化,转化腰时裆松而随之,发力拧腰时裆应拧而扣之,定势塌腰时裆应圆而稳之。
陈氏太极拳发劲技巧
陈氏太极拳发劲技巧1、丹田吞吐逆呼吸开合是太极,吞吐是内功。
陈氏太极拳所练的是内劲,除预备式外,所有的形体动作都不离开合变化。
通过动作的开合来调整气息的吞吐,以拳练功,从而达到内外兼修,产生内劲的目的。
口鼻之呼吸,不过借以通内外而已。
太极拳之吞吐,是“气沉丹田”之谓,为丹田之内呼吸之称。
口鼻呼吸之外气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
丹田是习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两种,即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练好丹田劲,发劲才会有力量。
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心肾相交,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如此方是拳经所云之:“上下相连,内外合一”。
所谓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所以,太极拳的身手开合、丹田吞吐即是内劲习练之法。
陈式太极拳发劲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上下鼓荡,激发真气,从而达到以内摧外的目的。
2、擤气口呼“哼”与“哈”将逆腹式呼吸与丹田吞吐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劲,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劲已发出,只有“运劲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才能在实战中自由运用,此时,“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内劲是在恰当时机中瞬间激发,可以在呼气、吸气、闭气三种状态下运用,其发出的劲决定于气的长短、强弱。
一般的说,擤气即上颚与舌微合,合而有隙,发劲时,部分气息从口鼻可呼出,气压下降,与丹田之气相交,鼻中自然发出“哼”的声音,冷弹脆快。
纯粹以口呼气,自然发出“哈”的声音,相对于擤气,气息沉降,丹田之劲上升,力猛劲长。
在太极拳发劲中巧妙采用“哼,哈”的发声来协助各种发劲.特别是在技击中,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促使肌肉具有较高弹性,还能使肌体得到放长,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动,达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效果。
擤气、呼气与发声的内在关系要在不断的发劲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劲法门。
陈式太极拳劲力的发与放
陈式太极拳劲力的发与放陈式太极拳劲力的“发”与“放”劲与力的关系是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意见各不相同。
劲与力之间是相互联系但是又有区别的,劲是协调力的时间积累,在运动中力量的运用。
推手运动中所要求的“劲力”,在长年拳架子的练习中练就一种既灵活又集中,且运动自如的弹性“劲力”。
这种劲力不仅要重视肌肉收缩紧张的练习,而且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的练习。
同时也强调正确运用技术,有机地发挥肌肉群的作用“力”。
这与一般练拳不熟练的紧张僵死力是不同的。
劲力可分为内劲力和外劲力,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进行收缩和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可产生弹性力,在拳术中称为内劲力。
“外劲力”则是由于地球对人体所产生的吸引力所产生的人体与地面支撑时的地皮反作用力,在运动产生的摩擦力。
劲力的发放正确与否,对任何流派拳术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太极拳的劲力发放,是取各家之长,融合贯穿而发展的,有其独特的风格。
太极拳推手时的劲力,与其它拳术所不同的是延长粘着点的“力”的作用时间。
使对方身体在失重的状态下加速运动,使被击的一方旋转着跌出,而又不伤人,这才是太极拳的神威之处。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发放,首先要将四正手、四偶手练得圆满柔顺周身一家,先学柔化后学发劲。
发劲的时候要求双足离地、或向前、或向后,劲力发放的时候需要和劲力相结合,呼吸对劲力的发放是关键。
呼发得愈透,劲力愈足,在推手时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
丹田为内劲的总根源。
气呼下沉丹田,能使重心下降增大稳度,使身体处在于万变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而不易跌倒;又能聚集全身各处分散的力量汇集为整体之劲力。
陈式太极拳劲力的练习方法“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
究竟是力重要,还是招重要呢?答案是力重要。
所谓“一力降十会”,是指当一个人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战胜那些会一些招式但力量明显不足的对手:而“一巧破千斤",是指运用功力便可以破解更大的拙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是通过自身肢体的巧妙运动,将力作用于对手身体,达到将对手击倒或击伤之目的。
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方式
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方式陈氏太极拳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因为时常练习陈氏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非常适合。
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方式有哪些?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方式。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方式介绍陈氏太极拳的发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借法,二是截法,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借中有截,截中也有借,这样才才是最好的。
发劲的方式有四个一个是轮子边沿的劲,这种劲发的远,对方来劲越大越快就越远,却伤不着人。
二是轮条的劲,如同人把什么东西伸到旋转的轮条上,会被折断。
三是钻头劲,如演手红捶等,触及人体而旋转钻进。
所以武术界有个成语--拳打寸劲。
有人解释为离目标一寸发劲,以求稳准,也有人讲为忖度之意的。
陈式则要求接触人体向前发劲一寸,这就于稳准方面加一“狠”字(以上二者,不可轻试)。
其四为崩炸劲,如有人贴身搂腰,劲发如同爆炸,非功夫深厚的不易做到。
双摆莲下跌岔震脚不是使劲跺,而是将全身三五百斤的气力,整体松沉下去的。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陈式太极拳最有特色的招式是缠丝,缠丝劲贯彻整套陈式太极拳练习中,陈式太极拳24式也是围绕缠丝原理练习。
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
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
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随的地方。
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
练习陈式太极拳24式要掌握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特点,在实战练习中,需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穿插到快慢之间。
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
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一、两袖生风,劈啪作响“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显然,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否则就做不到“急应”和“缓随”。
现在风靡全国的杨氏太极拳,以架子轻慢圆柔、中正安舒为主要练习形式,其他各家的太极拳大多也是这种情况。
太极拳多数流派有快速度练习,有些杨氏太极拳传人不承认曾经有杨氏太极长拳的存在,成书于杨澄甫在世的《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更有专门章节论述“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拳长拳动作名称”。
而在陈氏太极拳一路里仍保留着发劲的拳式,二路拳发劲更是拳拳不断,势如鸣鞭燃炮,声声不绝。
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一书中,也谈到杨氏拳“快太极”的练习方法,“据传杨澄甫先生生前单练野马分鬃式发劲时,两袖生风,劈啪作响。
可想见其速度之快和内劲之充盈非同一般。
”本文谈谈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太极拳带有普遍性意义。
二、快速、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就显现于人体的肩、臂、肘、手等部位的发劲而言,陈氏一路拳发劲有掩手肱捶、指裆捶、护胸捶、青龙出水等。
其中掩手肱捶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能打好这一式,其它有关陈氏拳的发劲动作就不难掌握。
陈氏拳的发劲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修炼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用不正确的练习方法又容易形成弊病,初学者最好以杨氏拳的练法,从头至尾都不要发劲,这种方法也适合中老年陈氏太极拳爱好者。
每见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在演练42式竞赛套路中的掩手肱捶时,用力部位仅显现于手、腕,非常蹩脚勉强,都是因为发劲部位和方法不正确所致,这样就不如藏拙,以不发劲为好。
练好掩手肱捶的发劲,首先要从拳理上明白太极拳的发劲原理,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这是指太极拳发劲时劲路而言。
陈氏拳发劲讲究松、活、弹、抖,特别是抖劲,陈照奎曾形象地将这样的发劲方法,比喻为北方农村的牲畜干完活,卸去身上的挽具后在地上打滚,起身后霎时间用劲猛地一抖,事实上是用了全身之力,陈氏拳的发劲惊炸之势就很像这种情况。
陈氏太极拳推手劲法的练习
陈氏太极拳推手劲法的练习推手中若想做到发放致远,应注意下列几方面练习:一、合拍——对方向我发手时,我应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原则顺应其势,不丢不顶,接住彼手,引进使其落空,待其力尽,必有回意,我即可顺势而发。
《打手歌》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字应该是指对方力尽我即发出的转化时刻,即合拍时刻。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最后就是放,转化并不明显,但是要掌握这一时刻,才能顺势发出:二、牵动——引进对方来手时如对方来手停止不前,对方重心稳定,我若发劲必然效果不佳,难将对方发出,我应牵动对方来手,使其重心前倾,对方必急回撤,我即顺势而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骤发——对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发力骤然发劲,如迅雷闪电,疾风骤雨,引发之间,合而为一,使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下骤然被发出,不及走化。
已故太极拳家顾留馨老师曾称赞扬澄甫先师推手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
故牵动手法更能得到顺势借力的效果。
四、寸劲——向对方发动时,应以在极短之时间发出的最大之劲发之才能将对方发之致远,即所谓“寸劲”。
这样就会使对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五、劲整——上述所发之寸劲亦应集周身之劲,所谓“周身一家”。
《拳论》中也指出“发动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运劲如百炼纲,何坚不摧”。
故如欲使发放效果最大,必须劲整。
六、螺旋——在向对方发劲时,无论用单手或双手均应画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对方不知我劲之所向,陈式太极拳中曾强调缠丝劲,杨式大极拳亦然,发动时画极小之圈,而后适时发出,所谓“意在惊弹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发之致远。
七、略偏——在向对方发劲时,一般是向对方之正面方向发动,对方之抵抗方向也多在正方,故双方之劲可能抵消一部或全部,如我发动时方向略偏,不论上下左右,随机应变,必然能出其不意,其抵抗力必小,使我之发动效果更大。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发劲和抖劲的关系是一个概念中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
发劲包括长劲和短劲,抖劲只是短劲,又称寸劲。
他们都是在周身松沉蓄劲后产生的暴发劲。
发劲、弹抖劲均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梢。
发劲是经过长期练拳和推手实践练出来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劲。
要练出这样的弹性劲,不仅要注意到周身肌肉松弛与收缩的锻炼,而且更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同时十分强调运用正确的技术,合理发挥肌肉的力量。
所谓“用意不用力”,这里是指不用紧张的僵力、笨力和呆力。
在练习推手时,必须明辩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揣摸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外力,主要是重力。
重力是地心引力,人的体重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体受到的力。
此外,还有支撑力及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力、螺旋力、直力、横力等。
推手时对方所进之力属外力,如果自己的引化劲达不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么你就无法走化、利用、分解和消化外力。
此时彼此双方的外力都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内劲,并在内力合劲相争的情况下,胜负取决于各自内劲大小、灵敏度以及发挥的好坏。
否则,即使取胜,把对方击倒,也相当勉强,只是拖泥带水而已,难以达到斩钉截铁的刚、猛、冷、脆,一哼一哈,内劲抖发而胜负立判。
这与平时培养先天元气,周身气劲浩然流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只有平时多下功夫,内劲充实,在发劲时双足抓地,借用大地的反弹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合为一家,劲专注一方,与人交手时弹抖发劲才能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决无拖泥带水现象。
化、蓄是发劲的前提,所谓化蓄是欲击人之意,击人不化而发劲生硬,化而不蓄则发劲无力,故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化与蓄是相辅相成的,化中含蓄,蓄中有发,方可化蓄发一条龙。
但发劲一定练得非常熟练、灵活、协调,经常在周身放长的情况下,练习长劲和弹抖劲的短劲。
如:在打上挑肘时,身体要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前面以肚脐,背以命门为界限,在发肘的一侧,肚脐命门以下气向下行,肚脐命门以上气则上行,另一侧气向下行,为发击一侧发挥好辅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发劲和抖劲的关系是一个概念中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
发劲包括长劲和短劲,抖劲只是短劲,又称寸劲。
他们都是在周身松沉蓄劲后产生的暴发劲。
发劲、弹抖劲均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梢。
发劲是经过长期练拳和推手实践练出来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劲。
要练出这样的弹性劲,不仅要注意到周身肌肉松弛与收缩的锻炼,而且更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同时十分强调运用正确的技术,合理发挥肌肉的力量。
所谓“用意不用力”,这里是指不用紧张的僵力、笨力和呆力。
在练习推手时,必须明辩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揣摸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外力,主要是重力。
重力是地心引力,人的体重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体受到的力。
此外,还有支撑力及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力、螺旋力、直力、横力等。
推手时对方所进之力属外力,如果自己的引化劲达不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么你就无法走化、利用、分解和消化外力。
此时彼此双方的外力都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内劲,并在内力合劲相争的情况下,胜负取决于各自内劲大小、灵敏度以及发挥的好坏。
否则,即使取胜,把对方击倒,也相当勉强,只是拖泥带水而已,难以达到斩钉截铁的刚、猛、冷、脆,一哼一哈,内劲抖
发而胜负立判。
这与平时培养先天元气,周身气劲浩然流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只有平时多下功夫,内劲充实,在发劲时双足抓地,借用大地的反弹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合为一家,劲专注一方,与人交手时弹抖发劲才能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决无拖泥带水现象。
化、蓄是发劲的前提,所谓化蓄是欲击人之意,击人不化而发劲生硬,化而不蓄则发劲无力,故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化与蓄是相辅相成的,化中含蓄,蓄中有发,方可化蓄发一条龙。
但发劲一定练得非常熟练、灵活、协调,经常在周身放长的情况下,练习长劲和弹抖劲的短劲。
如:在打上挑肘时,身体要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前面以肚脐,背以命门为界限,在发肘的一侧,肚脐命门以下气向下行,肚脐命门以上气则上行,另一侧气向下行,为发击一侧发挥好辅助作用。
只有这样,发劲时才能保持下盘稳固和发击力点清晰、准确,发劲才能迅猛疾速。
只有把握好发劲的关键,才能在一吸一呼、一开一合的瞬间,达到向预期目标发劲之目的。
长劲虽然急速猛烈,但其属“三阴七阳尤觉硬”和“四阴六阳类好手”的过度阶段,虽发击勇猛逼人,但却不可取。
这也是由中级向高级阶段过度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没有远打一丈,就没有近打一寸。
这样远打一丈,让人观之也可算得高艺,但发击时生猛激烈,是以迅猛疾速取人,并非十分干净利落,故曰此功夫只是向高级阶段弹抖寸劲的过渡。
在以上水准的基础上,再刻苦研练,就可迈入高层次境界。
那时发击全在用心意巧发,心意一动,自然弹抖,周身协调一致,上下形成一个合劲,处处皆是自
然反应。
如果发击对方,只要弹抖一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儿之势,使对方腾跳躲避不及,飞掷而出,此则为玄妙的上乘功夫。
初学者可根据发劲的要点及要求,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在由小圈到圆点,由慢而快,由快而速,由速到疾,直至自然反射弹抖。
循序研练,探讨攀登,逐步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进入化境。
陈氏太极拳发劲探奥
陈氏太极拳之所以深受海内外武林界之推崇,我想其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松活弹抖、拿跌掷打;特别是松活弹抖的发力是其吸引众多青年太极拳迷的关键之所在。
陈氏太极拳也正是以其独具特色的发力才奠定了其坚实的地位,可以说,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风格。
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无论前辈太极名家还是当代陈氏太极高手都对其作过一些论述,但是在多年的训练及教学中,我发现如以“一身备五弓”论或“力由脚跟生,行于腿而主宰于腰,以腰为轴,运气于臂,行于手指”等理论来指导训练,总令人感到牵强别扭甚至有时竟会令学员不知所措,那么能否在前辈高手们理论指导下以较为具体客观形象的通谷易懂的假想(即意念力)来有效地指导训练呢?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在研习过程中,总结出陈氏太极拳发力时的几点假想。
实践证实,这,几种假想力在训练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试述于下,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弹抖力:发力要求蓄劲时放松自然,周身相合,在发力一瞬间,犹如火星灼皮肤,猝然一惊,冷弹而出,干脆有力,而
在推手当中也要求周身犹如触电,犹如火星烧灼猝然抖发,所谓“灵机一动鸟难逃”是也。
陈氏太极拳发力皆以此为基础。
(二)穿透力:发力时专注一方,意想发力点触胸膛,力透脊梁,将敌手五脏六腑全部穿透击烂,如掩手肱拳及各种肘法,凭借此种假想训练而出的发力,如在实践中将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推手时一定要注重武德,点到为止。
(三)惊炸力:蓄劲时意想自身被钢筋水泥所封固,发力一瞬间将自身封固物全部崩飞,如裹鞭炮、顺鸾肘、披架子等。
(四)刹车力:发力时如同汽车撞墙,快速有力,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犹如刹车。
这种力在陈氏太极拳所有发力中都要求如此,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既可作为蓄劲再连续发力,又能顺遂自如地承接下势而不产生断劲、丢劲或顶劲。
(五)十字撑力(或称对拉力):如掩手肱拳,以腰为轴,右拳迅速向前抖发,裆扣膝合,而左肘必须有向后撑拉之力,不但使立身中正无偏,无前俯之病象,又可产生反弹顿措力。
(六)冲击力:发力时犹如巨浪冲击一般,一浪高过一浪,意将对方五脏击裂,如连珠炮。
(七)合力:发力时周身相合,力点要稳、准、狠,特别要注意腰裆劲的配合,如搬拦捶,双拳向左横抖,以腰带动发力,而左腿须内扣膝合,方可使周身一体,毫无松散之处。
以上陈氏太极拳发力假想虽分七点,但各点之间是相互融合、灵活运用的,尤须注意以腰来带动发力,而裆膝必须有扣与合之意,方可显陈氏太极松活自然、整体作业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