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三绝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故事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殷.红/胭.脂缱绻./蜷.伏蹊.跷/蹊.径B.脸颊./狡黠.莞.尔/鲩.鱼迤.逦/逶迤.C.萌.芽/蒙.昧酒靥./梦魇.颤.抖/颤.栗D.翩跹./悭.吝嬗.变/擅.长稽.首/稽.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分别读作 yān,quǎn/quán,qī/xī;B 项分别读作jiá/xiá,wǎn/huàn,y ǐ/yí;C项分别读作ménɡ,yè/yǎn,chàn/zhàn;D项分别读作xiān/qiān,shàn,qǐ/jī。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________.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________,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
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________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
苏、黄、米、蔡等人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
但总嫌做作夸张,没有晋人的________。
A.俯拾即是巧妙深深自在B.俯拾即是隽妙遥遥自然C.比比皆是隽妙遥遥自在D.比比皆是巧妙深深自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巧妙”指精巧美妙;灵巧高妙。
“隽妙"隽永美妙。
“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对“宋代散文化的诗派”的影响强调时间跨度,因此用“遥遥"合适。
形容书法风格,用“自然”。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黄山,草木葱茏,怪石嶙峋,古迹多多,是人们游览观赏的好去处。
吴兆骞
吴兆骞:绝塞生还吴季子清朝顺治十四年发生了一次株连甚广的科举案,时被称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因仇人诬陷也卷入其中。
吴梅村为此写下一段感人心魄的诗句:"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吴兆骞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字汉槎,苏州松陵人。
其七世祖即孝子吴璋,叔祖吴易。
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
少年的吴兆骞性情狂放。
据清人笔记记载。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见同学取下帽子,他常拿来小便。
同学告诉先生,面对先生的责问他竟然回答:“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
先生叹息:“此子必以名大惹祸。
”他曾对他好友汪钝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
从此看出小年时候的吴兆骞便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怪人,史料也说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
后随父宦游楚地4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吴兆骞归隐乡里,与江南士大夫互唱,少年的吴兆骞为吴伟业赏识,并随之游。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吴郡成立“慎交”“同声“二社。
此二社都与松江的“几社”一脉相传。
松江陈子龙殉难以后,“几社”群龙无首社事逐渐削弱,其势力也转移到苏州,由于各立门户的缘故“慎交”“同声”二社势同水火。
吴兆骞,尤侗,计东,顾贞观都是“慎交社”的重要人物。
顺治十年(1653)在钱歉益的授意下,吴梅村出面为“二社”士子讲和,合九郡之人才齐聚虎丘广场,从而组织了盛况空前的结社活动。
在虎丘大会上吴兆骞与诗人吴梅村即席唱和:“吴梅村嗟叹,以为弗及”。
一时吴下英俊,都以结识吴兆骞为荣。
吴梅村更与宾客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林吴兆骞,才若云锦翔”。
从而奠定了吴兆骞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
(阳羡的陈生就是陈贞慧的公子,后来清朝词坛第一人的陈维松,彭郎当时云间词派重要词人彭宾的儿子彭师度。
【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
【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我们来看看。
古代互相帮助友谊的故事1:友谊地久天长文/***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发生舞弊大案。
开榜之后,愤怒的落第士子纷纷痛骂,作诗讽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掷石块。
事情越闹越大,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责令严办。
查明真相后,受贿的主考官被抄家问斩,行贿者全部流放。
朝廷严惩腐败,大快人心,但是矫枉过正,此案也牵连了不少无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士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少年时便已蜚声文坛,才华横溢。
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对他赞不绝口。
但是他恃才傲物,常常愤世嫉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江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天大的喜事,却不料祸从天降。
由于受到科场案牵连,第二年,该科录取的举人全部被召到北京复试。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场,要求限时答卷。
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别站着两名士兵,手持钢刀,严密监视。
考场气氛肃杀,更像是上刑场,那些文弱书生平常哪见过这种场面,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吴兆骞并未参与科场舞弊,但由于又冻又怕,战栗中未能按时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
吴兆骞的家产被抄没,全家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县。
临行之前,好友顾贞观赶来送行,并劝他耐心等候,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患难时刻方见真情,吴兆骞不由得感动落泪,昔日好友大多唯恐避之不及,顾贞观却毫不避讳。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塞,吴兆骞度日如年,日夜巴望着好友搭救。
二十年过去了,吴兆骞依旧在宁古塔望穿秋水,顾贞观那边却杳无音信。
绝望之中,他忽然醒悟:自己落难之时,顾贞观能来相送已经很够味了,也许人家当初只是随意说了一句安慰的话,时隔这么多年,早就该忘了,自己太天真了,竟然信以为真。
想到这里,他终于彻底死心。
吴兆骞哪里知道,顾贞观一刻没有忘记对朋友的承诺。
顾贞观《金缕曲》卫东解说稿
顾贞观《金缕曲》
朋友们,晚上好,我是卫东。
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期节目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周三和周日的晚上,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古诗词,实在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看到很多朋友都说希望能继续一起读诗,我非常感动。
团队正在为大家准备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不久就会跟大家见面;我们已经读过的这一百首诗词的相关图书,也会在未来推出,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
读古诗的时候,常常觉得,诗人就像友人,诗词就是桥梁,跨越几百几千年的时光,连接他们的心和我们的心。
所以今天,想要读两首与知己有关的作品,愿朋友们都能找到心灵之友,在难过痛苦时,都有人与你心心相印。
寄吴汉槎(chá)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1节 真题真练
第一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散文阅读命题材料选材范围题干与分值考察角度2021 ?比邻而居? (王安忆) 写人记事类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4分)概括内容要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理解文中词语含义14.文章的表达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分析文章构造思路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探究语句意蕴2021?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写人记事类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分析文章构造思路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概括内容要点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欣赏作品的1.选材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表达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命题规律(1)命题样式:试题保持在4题,以主观题形式考察。
(2)命题规律:①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察内容、根本套路、设题模式根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察的能力点以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分析文章构造思路、鉴赏技巧和探究意蕴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②坚持“主题辐射〞原那么。
所谓主题辐射原那么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管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构造,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21 ·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公毋渡河-毋渡河-名人故事
公毋渡河,毋渡河同永厚先生相识,是在30多年前。
他从合肥来到北京,客居于紫竹桥附近的中国画院,一位朋友约我一道去拜访他。
未见之时,只能凭对他兄长永玉先生的印象想象,不料一见之下,大為意外。
若论模样,兄弟二人颇为相像,一旦交谈又似迥然有异。
永玉先生稳健深沉,虽然健谈,但对初次相识的人,总保有一份矜持,令人敬重之余也有几分敬畏。
永厚不同,他热情洋溢,毫无遮拦。
我们去时,他正在作画,迎我们进去,便道:“等一下,我画完这几笔。
”桌上铺着纸,已经画了大半,尚看不清总体模样。
这时,他对着镜子张嘴龇牙,做威猛状。
端详片刻,回到桌前,勾勒几笔,正是鼻口须胡部分。
抛下笔,又忙着倒水。
待到坐定,才说,这画的是李逵。
先前画过,被朋友要去,这才又画一张。
待到我隔几日再去,那张李逵已经画好,贴在墙上:足蹬芒鞋,挺胸凸肚,一臂抚胸,一臂提斧,下垂无力,脚下是一只跌碎的酒碗,当是被宋江下毒后愤怒、痛苦的情状。
上方题道:“世上几多开山戏,每到收场总伤怀。
”这幅画最初作于“文革”中。
永厚当过兵,对老帅们深怀敬意。
偷偷作画,也是为了“抒愤懑”,只能供朋友们偷偷观赏,终被一位朋友攫去。
这幅画被他一位也是姓陈的朋友(若没有记差,是叫陈梦麟)看到后,填词一阕,调寄“念奴娇”。
词曰:“杀星下凡、旋风起,难分须黄鬓绿。
刚肠一条斧一对,真正中华民族。
不顾身躯,不求功绩,赤膊迎飞镞。
太平时节,竟遭楚州鸩毒。
人赞将军,生平曾杀虫捉鬼,地天难服。
我更重之,山寨上、怒砍杏黄大纛。
宋氏大哥,赵家皇帝,任谁弄鬼蜮。
铁牛在此,咬牙磨斧深谷。
”永厚用画笔将这情感记了下来,引起了读画人心头的共鸣。
他这一类的作品还有很多。
另一幅《大王过长安》,画的是一只卧虎,匍匐于地,然雄风犹在。
跋语注明是丁巳清明旧作,正是为祭奠周总理、呼唤邓小平复出而作的。
图之所喻,不言自明。
图上题诗:“大王过长安,经年雷不散。
似闻吼声远,恶云惊复见。
忆昔菜花繁,碧血荐白幡。
天公应抖擞,不许隐南山。
“流放宁古塔,永不得入关”宁古塔的可怕
“流放宁古塔,永不得入关”宁古塔的可怕说道宁古塔,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清宫剧里皇上大发雷霆判处罪人说谁的“流放宁古塔,永不得入关”,那么清朝所说的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判决?《研堂见闻杂录》一书记载宁古塔可谓地狱,流放者很多在去往宁古塔的路上死去,甚至饿昏了的人会被其他人分而食之,能活着到地方的人不多。
宁古塔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塔,其实宁古塔是满语“六个”的意思,当地可能根本就没有塔,而这个名字也给人一种这地方至少有建筑的感觉,其实是很早的时候有六个兄弟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兄弟可能是清室的远亲,因此得名,它现今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在古代也就是关外苦寒之地。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刑法是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相较于各式各样的刑法来说,流放宁古塔于砍头凌迟一比,会轻一些,但其实不然,只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一点点折磨着人们的心灵。
流放到宁古塔最可怕的不是单一的人,是株连九族,所有远近的亲戚包括邻居,全成了流放者,往往队伍百余人,浩浩荡荡。
人多有照应,这是不存在的,毕竟流放还要查抄全部财产,并且“流放宁古塔,永不得入关”之后往往还要接上一句“给披甲人为奴”这样就算活着到了地方也是一辈子的奴隶。
到了流放地美貌的女性可能就被主人糟蹋,男性要么去做苦力,要么去换马,据后世考证,单单清朝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总数可能在一百五十万人以上,在清朝统治者看来这样的流放是很好的刑法,可以将不听话的人连带家族全部除去,已决后患。
既然永不得入关,那么有没有活着回来的例子?还真有!康熙年间有一个叫顾贞观的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好友吴兆骞从宁古塔回到中原,他是怎么做到的?吴兆骞被流放已经很多年了,顾贞观想让吴兆骞回来安享晚年,因此他开始叩拜朱门而集资,但是光有钱也没用,必须要大人物点头才可以啊,所以他找到了当时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是我们小时候背的那首“山一程,雪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古诗词的作者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文品都不错的人,但顾贞观提出的要求事关重大,难以答应,顾贞观就拿出为吴兆骞所写的《金缕曲》两首给他看就是我们熟悉的“盼乌头马角终相救”,以及“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就是出自这两首词。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new)
精做10 谈中国诗【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
【最新2019】宁古塔 余秋雨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宁古塔余秋雨阅读附答案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王开岭写顾城
“点灯的人也是黑暗道路上的匆匆过客,他们每个人都把小火炬高举在头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路上点燃灯光,活着时无人知晓,工作不被重视,随即便像影子一样消失。
”(普鲁斯《影子》)哪一位天才领受过他那个时代的荫庇和恩泽?哪一块金子逃得脱灰尘的嘲讽与淹没?孤独而凄凉。
不记名的遗产……这类道路从来就这样。
许多年以后,碰到较公正或记性好的历史,或许子嗣们能从尖埃中救出他的著作……“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在十年之后蓦然回首,惊讶于顾准之先知,顾准之预见!而这个社会最需要思想家的时候,它产生的思想家即已被早早地扼杀了。
”(朱学勤《迟到的理解》)今天,当豪华的顾准《日记》、《文集》火爆书肆榜首,当遗产继承者们喜气洋洋活像哪家的“接收大员”——而不是些手捧骨灰盒的忍泪人之时,我感到恍惚、茫然、犹疑。
长歌当哭。
如此隆重的“隔世交流”何独体味不到悲剧思考的庄严、神性与感动?难道这就叫“幸运”——顾准的幸运还是子嗣的幸运?不公正之后的“公正”究竟有多大诚意偿还上时代的债务?其中包含着多少灵魂拷问和理性觉悟?未挖净的烂根是否仍在野地里暗恣汹涌……再比如,面对一场大火,如果不是为了将火除去,而仅仅是想从火里抢出点什么值钱的东西,此番英勇值得称道吗——这种“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做法!不要做只盯住遗产而不讲痛感的“遗孀”!否则,那罪一百年后仍是罪,假寐的灰烬伺机还要复猖。
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序言中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仅仅是:我们从未由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此语虽残酷,但对很多时代很多地方都是适用的。
多少耻痣在岁月淘洗中流失了它的“质”,多少悲剧被作践地“以旧换新”。
多像一个频频堕胎的妇人。
由于年轻时的荒淫无耻,当她真诚地想做母亲时,却落下个“习惯性”的病。
对于后世,对那些无辜被消灭的孩子,这个母亲,不——这个自私的妇人该作何忏悔呢?写下这个题目的冲动,缘于一幕偶得的画面。
晚上打开电视,见一部旧时西语片。
我视力不佳,不关心那些细匝的中文旁白。
历史趣闻京华三绝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京华三绝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故事
导语:顾贞观吴兆骞顾贞观是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的伟大词文,而且也都取
顾贞观吴兆骞
顾贞观是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的伟大词文,而且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除此之外顾贞观也交到了一些感情好兴趣相投的好朋友,而他们之间的友情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在这些人之中顾贞观吴兆骞之间的友情被众人所熟知,而他们之间的事情也十分让人感动,那么顾贞观吴兆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顾贞观和吴兆骞在很久以前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在1658年的时候吴兆骞本来已经中了举人,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进入仕途的时候,一件科场舞弊案发生了,而吴兆骞也因为仇人的陷害而蒙冤受到了牵连,尽管很多人都看出他是被冤枉的,可是最终他依旧被判处流放到了宁古塔。
顾贞观看到昔日的好友受到了冤屈,一直想要将他营救出来,可是对于这件事皇帝却并没有平反的意思,顾贞观看到吴兆骞写来的信中悲苦的生活,不禁十分的心痛和焦急。
为了营救出吴兆骞顾贞观一直费心奔走着,他知道自己的好友已经不能再受这种苦楚了,于是向纳兰性德等人求助,希望这些人可以看在之前的情分上将他救出来,可是却一时间无法做出任何的事情,顾贞观甚至还为他写下了《金缕曲》。
直到1681年的时候顾贞观还在不断的为了这件事努力,而纳兰性德等人也竭尽全力的进行周旋,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心力,终于将吴兆骞营救出来,而顾贞观和吴兆骞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们十分的感动。
顾贞观是什么人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
生活常识分享。
书简阅中国,最感动的一个故事
书简阅中国,最感动的一个故事有些思念,仅凭文字传递。
其中深情,惟有笔尖懂得。
在通讯落后的古代,书信是联系亲人与游子的最主要纽带。
问候亲人,道声平安,倾诉衷肠,文字或直白,或细腻,或粗糙,或温婉。
在它展开的方寸之间,不变的,是那一腔赤诚。
正因为书信所担当的角色与所赋予的内涵无可替代,书信才具有无穷的魅力。
如今,在各类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下,传统的书信渐渐远去。
但是它的感染力并不会因此消退,那份凝固在纸上的温情,只会随着岁月的积淀,变得更加浓厚持久。
六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着重从书信中挖掘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去窥探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去领悟潜藏在书信中的先贤智慧。
希望沉淀千年的哲思,可以给当下的我们以启发;希望历史的真相,在这些个体的描述中,变得更加生动。
本片将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天下这6个主题出发。
每5封信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
试着从30封书信中,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世间百态,体味中国文化之气度情怀。
第一集名为《小人物大历史》。
顾名思义,本集讲述的是历史上几位小人物的故事。
黑夫和惊、宣、赵义深、二娘子和米薇,在正史上没有任何的记载。
如果不是发现了这些书信,他们或许将继续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得以触碰到千年前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也正是他们,筑构起了中国历史的血与肉。
古人对待爱情,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第二集《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本集选取了卓文君、李商隐、王献之、乌林答氏以及秦嘉和徐淑的书信,探讨爱情的真谛。
爱情应该是卓文君那样“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坚持?还是像乌林答氏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或是像汉代的秦嘉和徐淑那样,追寻平淡是真?面对挚爱之人的离去,才子李商隐和王献之又作何感想?不同的书信,为我们勾勒出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千金易得,知己难寻。
友情,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好友。
古代友谊故事
古代友谊故事导读:本文古代友谊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代友谊故事:友谊地久天长文/姜钦峰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发生舞弊大案。
开榜之后,愤怒的落第士子纷纷痛骂,作诗讽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掷石块。
事情越闹越大,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责令严办。
查明真相后,受贿的主考官被抄家问斩,行贿者全部流放。
朝廷严惩腐败,大快人心,但是矫枉过正,此案也牵连了不少无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士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少年时便已蜚声文坛,才华横溢。
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对他赞不绝口。
但是他恃才傲物,常常愤世嫉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江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天大的喜事,却不料祸从天降。
由于受到科场案牵连,第二年,该科录取的举人全部被召到北京复试。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场,要求限时答卷。
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别站着两名士兵,手持钢刀,严密监视。
考场气氛肃杀,更像是上刑场,那些文弱书生平常哪见过这种场面,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吴兆骞并未参与科场舞弊,但由于又冻又怕,战栗中未能按时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
吴兆骞的家产被抄没,全家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县。
临行之前,好友顾贞观赶来送行,并劝他耐心等候,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患难时刻方见真情,吴兆骞不由得感动落泪,昔日好友大多唯恐避之不及,顾贞观却毫不避讳。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塞,吴兆骞度日如年,日夜巴望着好友搭救。
二十年过去了,吴兆骞依旧在宁古塔望穿秋水,顾贞观那边却杳无音信。
绝望之中,他忽然醒悟:自己落难之时,顾贞观能来相送已经很够味了,也许人家当初只是随意说了一句安慰的话,时隔这么多年,早就该忘了,自己太天真了,竟然信以为真。
想到这里,他终于彻底死心。
吴兆骞哪里知道,顾贞观一刻没有忘记对朋友的承诺。
二十年来,他四处奔波,每天都把吴兆骞的诗文带在身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给别人看,希望能得到贵人相助,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近日,读纳兰容若的词,知道了顾贞观,所以便知晓了吴伟业,也知道了吴季子,知道了“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是梅村送给季子的诗。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画家。
字骏公,号梅村,世居江苏昆山。
崇祯四年进士,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娄东诗派的开创者,并继承了初唐四杰七言乐府和格律和元白长庆体的基础上,创新而成长篇七言歌行梅村体,才名与清代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
清代的各种诗派,都不及吴、钱二人的门户。
钱谦益在为《梅村诗集》作序时,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
吴梅村长于七言歌行,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世,现存诗1000多首。
《扬州四首》是七律中的名篇。
他的七言歌行乐府诗《圆圆曲》,在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描写抗清将领的《临江参军行》,讽刺洪承畴降清的诗作《松山哀》有“诗史”之称。
吴梅村词作不多,但流传很广。
这首诗写在和吴季子分别的时候。
吴季子,原名吴兆骞,清初诗人,“江左三凤”,之一字汉槎,季子是他的号。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出生在江苏吴江的著名书香门第,颖异不凡少有才名,十岁写《京都赋》声震文坛,名满江南。
吴家兄弟四人皆有才名,以吴季子最为出众,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才情最美,内敛光华。
可偏偏吴季子他性情倨傲狂放,不拘小节。
清代三大家之一汪婉来江南,吴季子,对他说“江东无我,卿当独步”,一派天骄的疏狂之态。
一直随父亲宦游在楚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吴兆骞回到南方,与江南士大夫结社互唱,14岁的吴兆骞与吴伟业相识,并得到吴伟业的赏识,并跟随他一起宦游。
吴伟业比吴兆骞年长22岁,二人却因为文学结为忘年交。
文人结社在明清时期颇为盛行,彼时的吴江地区,依然继承了明朝时的好传统,文人结社之风蔓延了吴江岸,成为吴江地区文化的特色。
彼时文人结社并非参与政治活动,也并非我们知道的东林复社这类明代晚期的政治集团。
比较教学法例谈——关于几首词的备课札记
词赠送的对象顾贞观,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生于明崇帧十年(1637),无锡县
328
泾皋里(今张泾桥)人。他是顾宪成之曾孙。幼习经史,尤喜古诗词。少时就与江南名士如 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该社中他年 纪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清康熙三年(1664), 他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中举,改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 为扈从随侍左右。在国史院任典籍期间,曾修订其曾祖顾宪成的年谱《顾端文公年谱》,又为 其父编定文集《庸庵公日钞》。康熙十年,因受排挤,落职归里。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学士明珠慕其才名,聘为子纳兰性德授课,二人遂成忘年交。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网罗汉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学者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 姜宸英等都被荐至京,会试中式任翰林院检讨等职。顾贞观、纳兰性德与他们经常聚会,吟 咏唱和,促进了清初词坛的兴盛。顾贞观在京期间,还为纳兰性德编订了《饮水词》集。这实 在是清代词史的盛事。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 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 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以饱满的感情,描绘了春燕重归1日巢,软语多情,花间竞飞,轻盈俊俏的神态。也抒 写了“E1日画栏独凭”者所希冀和追求的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上片写春来双燕重归 旧巢。下片写双燕飞游的适意和楼中妇女的幽思。全词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形象优美,委 婉多姿;清新柔丽,不落俗套。洋溢着生活情趣,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有集评云[113(10一
最好的惩罚
20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清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在“丁酉科场案”中因重考时交白卷,被杖责四十,全家发配宁古塔。
他被流放后,顾贞观一直在奔走,试图相救。
后经友人介绍,顾贞观到明珠府邸任塾师,并结识明珠之子纳兰性德。
顾贞观请纳兰性德帮忙把吴兆骞救出来,并写了两首《金缕曲》词请他“鉴赏”。
纳兰性德展纸一看,顿时百感交集。
他为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情谊动容,提笔回赠了一首《金缕曲》,并承诺一定帮忙救出吴兆骞。
纳兰性德把吴兆骞的事讲与父亲听,明珠也很感动,让他把顾贞观请来家中。
席间,明珠斟了满满一杯酒对顾贞观说,要想让他施以援手就必须饮了这杯酒。
从不喝酒的顾贞观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明珠接着又说,光喝酒可不够,如果顾贞观能给他跪下,那么他就想法子救吴兆骞。
顾贞观当即屈膝就要跪下去,明珠连忙双手将顾贞观搀起,原来此举是为测试其真心。
数年后,康熙东巡长白山,在明珠等人的安排下,吴兆骞向康熙帝献上了一篇《长白山赋》。
康熙很高兴,让吴兆骞交些罚金恢复了自由。
这时距吴兆骞当年被流放,已过去三十年。
吴兆骞回京后,到明珠府上做了教书先生。
一次,吴兆骞与顾贞观因小事生嫌隙,吴兆骞面红耳赤拂袖而去,顾贞观则始终以沉默应之。
明珠把吴兆骞带到家里的两根柱子前,他看到第一根柱上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第二根柱子上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
吴兆骞看过之后深感惭愧,遂亲自登门道歉,两人言归于好。
三十年的岁月,顾贞观救不出吴兆骞誓不罢休。
为了救人,他宁愿伤身体也要饮下满杯烈酒,甚至七尺男儿屈膝下跪;而当吴兆骞立誓不与顾贞观往来时,顾贞观选择沉默,并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这种君子之风,令人钦佩。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黄政芳1946年,沈从文到北京大学任教,很多学生对沈从文的教学水平存在质疑。
一次上课时,沈从文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面对沈从文的询问,学生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还态度轻慢地与他争辩,最后连其他同学都看不下去,站出来指责、制止。
明朝患难见真情的例子
明朝患难见真情的例子清代文学家顾贞观,原籍江苏无锡,他的祖上是明代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
顾贞观有乃祖之风,很早就以文章名闻天下。
当时苏州吴江还有一位大才子吴兆骞,他们两个人脾气禀性相投,彼此惺惺相惜,来往十分密切。
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一举考中了南元(明朝惯例,北京顺天府的乡试,不受户籍限制,每个省的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但是第一名解元一定要从直隶省秀才中录取,第二名一定是南方人,称为南元)。
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喜事,可是有人举报这一科考试存在严重的舞弊行为,要求严加查处。
顺治皇帝下旨让所有中举的人都到金殿上参加复试。
不巧的是,吴兆骞生了重病,根本没有办法提笔,只能交了一份白卷。
顺治皇帝认定吴兆骞的南元是花钱买来的,一怒之下,抄没了他的家产,将他本人连同一家老小都发配到了边疆。
吴兆骞被发配的时候,顾贞观也正好在京师,他亲自送吴兆骞离京上路。
临别之际,顾贞观握着他的手:“你放心前去,你现在才三十岁,要是能活到五十岁,这二十年间,我一定拼尽全力救你回来。
”康熙年间,顾贞观因为文才出众,写下了“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这样的名句,得到了尚书龚鼎孳等人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下开始做官,但是官职不显,还没有能力救吴兆骞。
直到康熙十五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顾贞观进了内阁大学士明珠的府中当塾师,在这段时间,他和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因为都酷爱填词,志趣相投,成了相交莫逆的好朋友。
《清稗类钞》中说起两人的交情时有过这样的记录:“容若(纳兰性德的字)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
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不淡则日夕。
”在这期间,顾贞观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友吴兆骞,更没有忘记自己要救他回来的承诺。
只是这个案子是由顺治皇帝亲自审定的,要想翻案并不容易。
吴兆骞被流放边疆,生活十分艰难,他给顾贞观的信中描述道:“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
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古代友情小故事:友谊地久天长
古代友情小故事:友谊地久天长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发生舞弊大案。
开榜之后,愤怒的落第士子纷纷痛骂,作诗讽刺,并向主考官的官船投掷石块。
事情越闹越大,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责令严办。
查明真相后,受贿的主考官被抄家问斩,行贿者全部流放。
朝廷严惩腐败,大
快人心,但是矫枉过正,此案也牵连了很多无辜者,其中就有江南名
士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少年时便已蜚声文坛,才华横溢。
袁枚曾
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的《秋茄集》,对他赞不绝口。
但是他恃才
傲物,常常愤世嫉俗,所以得罪了很多人。
在这个年,吴兆骞参加了
江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天大的喜事,却不料祸从天降。
因为受到科场案牵连,第二年,该科录取的举人全部被召到北京
复试。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所有考生被押到露天考场,要
求答卷。
每名考生的身后分别站着两名士兵,手持钢刀,严密监视。
考场气氛肃杀,更像是上刑场,那些文弱书生平常哪见过这种场面,
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吴兆骞并未参与科场舞弊,但因为又冻又怕,战栗中未能按时答完卷,不幸遭到冤判。
吴兆骞的家产被抄没,全家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县。
临行之前,好友顾贞观赶来送行,并劝他耐心等候,将来必定设法营救。
患难时刻方见真情,吴兆骞不由得感动落泪,昔日好友大多唯恐
避之不及,顾贞观却毫不避讳。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塞,吴兆骞度日
如年,日夜巴望着好友搭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三绝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故事
顾贞观吴兆骞顾贞观是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的伟大词文,而且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除此之外顾贞观也交到了一些感情好兴趣相投的好朋友,而他们之间的友情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在这些人之中顾贞观吴兆骞之间的友情被众人所熟知,而他们之间的事情也十分让人感动,那么顾贞观吴兆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顾贞观和吴兆骞在很久以前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在1658年的时候吴兆骞本来已经中了举人,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进入仕途的时候,一件科场舞弊案发生了,而吴兆骞也因为仇人的陷害而蒙冤受到了牵连,尽管很多人都看出他是被冤枉的,可是最终他依旧被判处流放到了宁古塔。
顾贞观看到昔日的好友受到了冤屈,一直想要将他营救出来,可是对于这件事皇帝却并没有平反的意思,顾贞观看到吴兆骞写来的信中悲苦的生活,不禁十分的心痛和焦急。
为了营救出吴兆骞顾贞观一直费心奔走着,他知道自己的好友已经不能再受这种苦楚了,于是向纳兰性德等人求助,希望这些人可以看在之前的情分上将他救出来,可是却一时间无法做出任何的事情,顾贞观甚至还为他写下了《金缕曲》。
直到1681年的时候顾贞观还在不断的为了这件事努力,而纳兰性德等人也竭尽全力的进行周旋,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心力,终于将吴兆骞营救出来,而顾贞观和吴兆骞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们十分的感动。
顾贞观是什么人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小顾贞观就开始学习各种书籍和历史,尤其喜欢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创作,他一直表
现的十分聪慧,在少年的时候就曾经参加过一些诗社,以至于最后终于扬名天下,成为一代难得的人才。
那么顾贞观是什么人呢?关于顾贞观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所记载,顾贞观在1664年的时候成为中书舍人,两年之后又成功的成为举人,一直到1676年的时候又成为内阁大学士,并且和纳兰性德成为好朋友。
从1681年之后他回到老家丁忧,之后又经历了好友去世的打击,于是一心隐居起来,日夜只顾着读书。
纵观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等。
因为诗词尤为出众,所以被人们称为是词家三绝之一,同时又因为性情高洁才高八斗而和纳兰性德等人共称为京华三绝。
另外想要知道顾贞观是什么人,从他的诗词中也能看出一些品格,他的词一直都是舒写心灵的,而且非常至情至性、淳朴自然,但是也能从中看出一些新的变通,曾经就有人说过当朝所有的词作品中,以弹指为最高最好,而这个弹指指的就是顾贞观的作品了。
他的其他作品也都表现的十分幽艳圆朗,主要还是以情韵制胜。
所以说顾贞观在清朝时期是一位十分有名的人,他也是当时最为著名和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