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98岁的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但是他留下的这个问题却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绕不开的一个难题。钱学森博士带着他的疑问,其实不如说是遗憾,离开了我们。是我们,是这个社会,真的给不出这个问题的真正解答吗?我想事实绝非如此。

如今,不论是中学还是所谓的高校,都始终存在着教育效率低下,教育成效不明显,学生学习热情低等很多阻碍杰出人才培养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在驱使着这些现象一再猖獗呢?追根到底就是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在口口声声说着素质教育的背后,却反复着机械化操作、死板的有着很强筛选性质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看起来正符合中国现阶段人口基数大的国情,所以想要改革之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么多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了,而人才培养的脚步,却根本跟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杰出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作为一个学生,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长久以来给我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自身为例,很早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从书本上学了这么多知识,到底有多少对今后的生活派得上用场?到以后几十年后,我们还可以记得多少?学习永远都是为了应试,而总是有做不完的试卷,解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课文和公式。重重应试压力下,即使想有创新的想法,还有多少人顾得上呢?课堂不知从何时变得不再活跃,老师的讲述也是死气沉沉的不停重复炒冷饭。高中过去,步入了大学,但是几个月来感觉日子过得与自己设想中的模样有太多不同。复杂且繁多的课程,有多少学生可以自觉到每节课都到场,不迟到不旷课?有多少学生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不去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听老师的讲解?坦白的说吧,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少数。而以我们的习惯去给杰出的人才下个定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严于律己的态度一定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如今的大学生可以自信的大声宣布自己拥有这些优良品德的,又有多少呢?由此可见,其原因之一是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个人品质日渐低下,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迷茫没有方向也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种条件下叫我们如何去奢望还能给钱学森博士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呢?另外,教育的急功近利又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

如何处理好这些中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给钱学森之问一个解答,需要有高度智慧,需要作冷静思考,需要下狠心革除种种弊端,需要创建人才可以脱颖而出的法律、规章、评价制度乃至文化环境。但有些高校的应对之策,却是开展一场新的生源争夺战,纷纷拨出专款到中学去重金预定高分尖子。这种结果,我相信不会是钱老所愿意看到的,也不会是人民群众所愿意看到的。

直面钱学森之问,刻不容缓。唯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推进教育改革,促使学校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首先应该从教育思想入手,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杰出人才具备的品质也基本相同,比如具有能够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光依赖大学教育,应该从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进行。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提问的兴趣和欲望在中小学阶段便已经被大大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记、背标准答案的教育导向,而这些,恰恰是钱学森博士生前最为担心的,“对知识没有兴趣”,

继而丧失“独特的、创新的”能力。

破解“钱学森之问”,当务之急是要推动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它的关键在于:一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三要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四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劳动人事制度。五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本质,决不能只是停留于做表面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