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雨量器的使用。
3.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测量工具。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数据。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引入新课《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讲解并示范雨量器的使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关注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量的概念,了解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概念。
2.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际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降水量的概念,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量的概念,使学生对降水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降水量测量的问题,学生回答,加深对降水量测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利用降水量数据来改善生活和环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一周的降水量数据,并在课堂上分享。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降水量的测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降水量的测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过程与方法: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2学情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五课,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及科学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的能力,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学生对降雨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降雨的多少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认知降雨量的测量。
而且,学生对雨量器也未接触过,对降雨量也从未了解,但通过以往的课堂活动,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持着很浓的兴趣。
本课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更多的在如何测量降雨量。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教学难点: 课后持续的观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直接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雨、下雪这样的天气,有时还会碰到下冰雹。
雨、雪、冰雹都是自然界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水,所以,我们可以把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称。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
降水量的测量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是天气一个基本特征,降水量用毫米为单位来表示。
过程和方法: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能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收集降水,测出降水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认真做记录的习惯,能在以后日期中持续的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出降水量(毫米)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四、教学准备:玻璃杯、纸片、胶带纸、直筒塑料杯、刻度尺或直尺、矿泉水瓶、瓶盖用大头针打上十二个小孔、水槽。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当一回天气预报员,这是一份2009年1月2号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请同学们仔细听,你能从中听到些什么信息?(播报一份2009.1.2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桂林 7℃--11℃小雨杭州5℃---12℃大雨长春-4℃--6℃大雪广州 9℃--14℃中雨西安3℃-- 6℃中雨哈尔冰 -7℃--2℃中雪预想生:温度普遍较低。
(听的很认真,也用心思考了)生:广州最低温度9℃,最高温度14℃。
如果学生没有朝预想的方面回答,可追问一句师:你听到了哪些天气现象?生:小雨、中雨、中雪、大雪师:非常好,这些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的形式,那么,我们怎样能知道降水的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量的测量。
2.揭题:降水量的测量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降水量(黑板上)雨水雪、冰雹降水量高度蓝色的线条表示土壤,红色的线条表示到地面的积水。
师:现在雨水、雪和冰雹等下落到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生:地上会有水坑。
生:水会往低处流走。
生:水会堆积起来。
马上追问师:雨水、雪和冰雹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会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生活理解)即积水,那我们所讲的降水量就是积水的高度(结合图形)但是,我们能很方便的测量吗?这里有什么问题?(水会从土壤渗透下去)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容器),科学上把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叫雨量器。
(板书)3.简单介绍下雨量器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简易雨量器,并介绍工作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知道降水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 教学准备1.量筒、雨伞、水桶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用量筒测量一次降水量,记录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降水量,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呢?降水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或附近的降水情况,尝试用量筒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是针对《降水量的测量》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降水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测量仪器、实验材料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对生活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测量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测量数据,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8.板书(5分钟)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量的概念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3.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的教学情境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力求营造一个既轻松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学习测量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降水量的概念,雨量器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适量的雨量器,每人一个。
2.准备一个测量降水量的容器,用于对比和验证。
3.准备一份降水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让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的重要性。
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展示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将测量到的降水量数据填入降水量记录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了解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从测量降水量延伸到对水资源的关注。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意义,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可能还很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会使用量筒测量降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难点:量筒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意义。
2.演示法: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3.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筒、雨伞、水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筒,用于练习测量降水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下雨天?你们知道下雨天的雨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降水量的概念,展示图片和数据,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测量降水量的工具——量筒,并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测量降水量,步骤如下:1.将量筒放在固定位置,保持水平。
2.在下雨过程中,及时将雨水倒入量筒中。
3.雨停后,观察量筒中的雨水量,并记录。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选用一个量筒,模拟下雨过程,测量降水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第5课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下雨动图,你们觉得这场雨下的大吗?你怎么判断出来的?生自由回答并简要陈诉理由。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降水量的测量。
(揭题:降水量的测量)(教学意图:用下雨的动图引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引出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活动一:制作雨量器1.要研究降水量,首先我们得下场雨,今天天气晴朗没有雨,怎么办?出示模拟降雨器,师生共同操作,模拟降雨,让学生初步感知降水量。
2.介绍降水量的定义。
3.雨量器的选择(雨量器口径大小的讨论)4. 出示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刻度、剪刀、透明胶。
5.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科学地贴好刻度条,并开始黏贴刻度。
6. 教师巡视,并且拍摄作品,上传电脑,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二次修正。
引导注意以下几点:(1)刻度条的0刻度对准杯底的上缘。
(2)刻度条垂直于杯底。
(教学意图:教师示范模拟降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步了解降水量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完成雨量器的制作,再通过生生相互纠错,二次改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活动二:测量降水量。
1. 播放微课,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2.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归纳并小结:(1)小组分工合作(2)轻拿轻放,防止水溢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并能够对降水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学生可能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降水量的测量过程,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降水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雨量器的使用。
2.难点:降水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和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分析,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雨量器、测量尺、数据记录表。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雨量器,数据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降水,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展示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和记录的重要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将雨量器放置在地面上,用测量尺测量雨量器的深度,并记录数据。
降水量的测定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⒌降水量的测定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是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
活动开始时先了解气象学家是怎样观测和区分下雨的等级的。
接下来介绍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
如果用饮料瓶制作雨量器的透明杯子,应选择底部平的那种。
第二部分:降水量的观察与测量让学生拿着做好的雨量器到室外,用喷壶模拟降雨,使学生们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考虑到雨量器的摆放地点,读取降雨量的方法。
对照降雨等级判断各组雨量器测得的雨量等级。
对学生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
二、教学背景: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
三、教学设计:四、教学反思: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1、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
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
讨论最忌一言堂,讨论杜绝个人英雄主义。
2、历探究的全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
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
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3、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使学生直观了解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降水量的测量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天气预报做准备。
通过测量不同降水的量的多少,体会用测量的方法来了解天气状况。
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容器收集雨水的实验过程,用简单的器材做简易的雨量器。
2、描述并记录收集雨水的过程。
3、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究。
5、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
难点:如何准确记录雨水的多少。
四、教学准备:塑料瓶、杯子、直尺、剪刀、记号笔、自制雨量器(教师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降水的情况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和判断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板书:降水量的测量)2、讲述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3、学习新课前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天气现象。
出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学生观看并说出天气情况。
引出降水现象。
4、学生讨论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并回答问题。
5、引出降水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或者降雨时某一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我们把它叫做降水量。
并告诉学生单位是毫米。
6、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降水量?引出雨量器。
教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
(出示教师自制的雨量器)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学生练习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并让学生明确使用方法。
(板书:雨量器)教师演示使用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使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板书:结果)学生讨论并回答怎样才能准确测量降水量。
(出示书上58页的讨论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引出用杯子等简易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出示书上59页制作方法)学生阅读制作方法并按照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汇报自己的作品。
(板书:作品展示)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1)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1)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习降水量的测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概念。
2.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
2.演示法:演示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过程。
3.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实验。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的课件。
2.实验器材:准备雨量器、尺子等实验器材。
3.数据资料:收集一些降水量的数据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降水量的测量》。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降水量的测量。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降水量的记录。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特点,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中的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仪器、降水量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降水量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的形式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科版科学四上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1.5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对降水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降水量的定义、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方法、降水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对降水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分析降水量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雨量器,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实践活动。
2.准备一些降水量的数据,用于课后拓展。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5分钟)讲解降水量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降水量是什么。
然后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并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使用一个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然后讨论: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5《降水量的测量》名师教案 (新版)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较: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成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前两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二、制作雨量器
1、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水量来区分雨的等级。
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雨量器呢?
2、阅读课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讨论:
A、需要哪些材料?
B、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径大底小或小底大对测量降水量各会有什么影响?)
C、刻度单位以什么计算?
D、0刻度在什么位置?(与杯子内测底部对齐)
4、分组制作雨量器
三、模拟测量降水量
1、模拟测量降水量
A、用喷壶模拟降雨30秒。
B、观察降水量。
(雨量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平放。
(2)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视或仰视。
)
2、交流:
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
4、分析:刚才模拟降水中下雨的等级是多少。
5、指导画降水量的柱状图。
四、课后练习,观测记录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气里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
2、记录每次的降水量并画出柱状图。
3、记录、统计一个月的降水量。
1。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意义,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记录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记录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增强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2.教学难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对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讲解:讲解降水量的概念,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包括雨量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进行一次降水量的测量,示范如何使用雨量器和记录降水量数据。
4.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实验,亲身体验并记录数据。
5.分析: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的重要性。
7.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
创境自学引思入情
10分钟
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我们如何判定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看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刻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依照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
互动交流
深思激情
20分钟
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依照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现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阻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能够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如何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看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
拓展测评融思表情
10分钟
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如何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教学
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科学)
第(3)册第(1)单元
单元名称
天气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第(5)课时
课题名称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重难
点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重点:明白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降水量是天气一个基本特征,降水量用毫米为单位来表示。
过程和方法: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能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收集降水,测出降水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认真做记录的习惯,能在以后日期中持续的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出降水量(毫米)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
四、教学准备:玻璃杯、纸片、胶带纸、直筒塑料杯、刻度尺或直尺、矿泉水瓶、瓶盖用大
头针打上十二个小孔、水槽。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当一回天气预报员,这是一份2009年1月2号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请同学们仔细听,你能从中听到些什么信息?(播报一份2009.1.2的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信息)
桂林 7℃--11℃小雨杭州5℃---12℃大雨长春-4℃--6℃大雪
广州 9℃--14℃中雨西安3℃-- 6℃中雨哈尔冰 -7℃--2℃中雪预想生:温度普遍较低。
(听的很认真,也用心思考了)
生:广州最低温度9℃,最高温度14℃。
如果学生没有朝预想的方面回答,可追问一句
师:你听到了哪些天气现象?
生:小雨、中雨、中雪、大雪
师:非常好,这些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的形式,那么,我们怎样能知道降水的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量的测量。
2.揭题:降水量的测量
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降水量(黑板上)
雨水雪、冰雹
蓝色的线条表示土壤,红色的线条表示到地面的积水。
师:现在雨水、雪和冰雹等下落到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地上会有水坑。
生:水会往低处流走。
生:水会堆积起来。
马上追问
师:雨水、雪和冰雹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会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生活理解)
即积水,那我们所讲的降水量就是积水的高度(结合图形)但是,我们能很方便的测量吗?这里有什么问题?(水会从土壤渗透下去)
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容器),科学上把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叫雨量器。
(板书)3.简单介绍下雨量器
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简易雨量器,并介绍工作原理。
(重点介绍上下口径一样,直筒型;
时间是放置24小时测量。
)
(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动手、探究兴趣。
)
4.活动1:自制简单雨量器
师:雨量器这么有用,那我们也来制作一个,材料老师都提供给大家了,想知道怎么制作吗?
师:那大家应该怎么做?(强调下纪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雨量器制作步骤:1.把刻度尺上的刻度画在纸条上,特别注意强调这时的最小刻度是多少;2.用胶带纸把有刻度的纸条黏在塑料杯的外侧;3.注意零刻度要与杯底对齐,纸条要垂直与杯底平面,
师:这时候刻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毫米。
(能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突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这个难点,减少毫克、毫升等单位的混淆。
)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
5.活动2:测量降水量
师:有了雨量器,我们就可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了,那今天有下雨吗?我们可以进行人工降雨。
师:降水量测量的是24小时的数据,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以老师在这里把一分钟当成24小时,请同学们雨量器放在水槽中,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来模拟降雨,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模拟测量,停的时候要马上停下来。
(引导学生,每个小组模拟降水的时间是一样的,每个小组的降水量可以当成柱状图中每日的降水量,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柱状图的统计)
活动开始、停。
学生交流、汇报。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的读数方式,
(雨量器读数方式要平视,液面凹面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会漏掉单位,这时要及时纠正过来,也正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单位理解。
)
师:如果出现用口径不一样的雨量器,它们水位的高低会变化吗?
学生讨论
解决方法:一是利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明白
二是用口径不一样的两个直筒杯子现场实验,让学生信服。
(做的时候,注意矿泉水瓶里水位高低必须一样,给的压强一样,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
6.降水量等级表
师:有很多小组数据不一样,我们分不清大雨,小雨等,所以要想像气象预报员那样说出一些中雪、小雨等,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大家来看下降水量的登记表。
师:对照降水量等级表,我们就可以确定下雨的等级了,如果出现位于中间的数据,如50毫米,我们取下一个等级。
7.总结:今天学习到了什么?
8.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及把自己所想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9.板书设置及教学反思
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毫米)
降水量的等级表
教学反思:学生制作雨量器的兴趣很强,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画刻度花了很多时间,这一点得想办法帮学生改进,并且在其中,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刻度尺最小的单位(毫米),以致有些学生的刻度错误了,还有在模拟人工降水的时候,矿泉水的喷嘴还需改进,因为水流喷的不顺畅,影响实验效果;还有就是对于不同口径的雨量器,它们的高度是一样、还是各有高低,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个难点可以通过先前的画图方式让学生明白,如果画图还不能明白,就在课堂上用实验验证,验证的时候用喷水壶比较好,注意里面的水要一样多,提到相同的高度,倾斜角度要接近,以把水洒出雨量器的为合适,这个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用什么方法可行。
只是这样的话,课堂的时间怕安排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