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心肺复苏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解析
93例心肺复苏仪与人工心脏按压对比分析
![93例心肺复苏仪与人工心脏按压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9866009ec3d5bbfc0a7461.png)
93例心肺复苏仪与人工心脏按压对比分析我国每年有近200万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死亡。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性猝死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出生后6个月,二是45~75岁。
其中50%~60%发生在家中,且多在床上,6%发生在厕所,8%~12%发生在工作时间,2%~3%发生在体力活动时,也有发生在进餐、看电视、聊天及情绪激动时。
男女之比约为10:1。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由于大多数心搏骤停发生在院外,因此对该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由于多种原因,该项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其抢救成功率很低。
因此如何加强复苏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摆在所有医护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
而传统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采集我们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120"呼救心脏骤停的院前患者,时间从到达现场10min至持续性标准徒手CPR30min未获得成功,而且有一线希望的以及患者家人强烈要求,回本中心急诊科进一步加强CPR的患者。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3例患者随机分为使萨勃心肺复苏器CPR75例(试验组),徒手CPR18例(对照组)。
均为1小时内出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
注明;实验组为使用萨博心肺复苏器组,对照组为人工按压组(我科只有一台萨博机)1.2方法:实验组萨勃心肺复苏器进行CPR。
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后安置萨博心肺复苏器进行心肺复苏,将背板置于患者的肩背部,底板插入背板中,按压垫置于胸部中下1/3交界处,通气管连接气管导管。
该机是一台以氧气为动力的全自动同步胸外按压,间歇时间周期正压呼吸型,预设按压频率为100次,每按压5次后,有1.25秒延迟换气(即按压与通气之比为5: 1)。
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bae11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c.png)
•论著•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朱良梅陈琨谢文林金华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浙江金华321000通信作者:朱良梅,Email:137****************【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用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金华市中心医院院内和院外实施ECPR25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例)和死亡组(19例)。
ECPR步骤根据ECPR流程图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心肺复苏(CPR)时间、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时间及上机前血乳酸(Lac)水平的差异结果本组25例患者CPR时间为(64.92±25.00)min,ECMO辅助时间为(153.79±70.12)min,上机前Lac水平为(10.30±6.11)mmol/L12例成功撤除机器辅助,其中6例患者存活岀院,存活率为24%,发生院内死亡19例。
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ECMO辅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生存组CPR时间、上机前Lac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CPR时间(min):25.00±6.16比77.53±11.14,上机前Lac(mmol/L):5.99±6.31比16.77±5.12,均PV0.05〕:结论ECPR是对传统CPR失败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新手段,制定其实施流程图对ECPR进行程序化管理,能缩短传统CPR时间,把握抢救时机,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关键词】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心搏骤停;体外膜肺氧合基金项目:浙江省金华市科技局重点课题(2017-3-014)DOI:10.3969/j.issn.1008-9691.2020.03.013Application of programmed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arrest Zhu Liangmei,Chen Kun,Xie WenlinIntensive Care Unit,Jinhua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Jinhua321000,Zhejiang,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u Liangmei,Email:13735676***********【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programmed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in rescue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Method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data of25patients withcardiac arrest who underwent ECPR inside and outside Jinhua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5toFebniarv2018were arranged and divided into survival group(6cases)and death group(19cases)according tothe prognosis.The specific steps of ECPR were operated according to ECPR flow chart.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ag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cition(CPR)time,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assistance time,and blood lactate(Lac)value before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CPRtime of25patients in the whole group was(64.92±25.00)min,the ECMO assistant time was(153.79±70.12)min,and the Lac value of blood before operation was(10.30±6.11)mmol/L.Twelve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evacuated from the machine.Among them.6patients survived and discharged,and19patients died in hospital.The survival rate was24%(6/2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age and ECMO assistance timebetween survival group and death group(all P>0.05).However,the CPR time and Lac value in pre—machineblood of surviv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death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PR time(minutes):25.00±6.16vs.77.53±11」4,Lac value in pre-machine blood(mmol儿):5.99+6.31vs.16.77±5.12,both P<0.05].Conclusions ECPR is a new method for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cardiac arrest who have failed in traditional CPR.Formulating the flow chart of its implementation,and carrying outprocedural management on ECPR can shorten the traditional CPR time,grasp the timing of rescue,and improve therescue rate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Key words】Programmatic: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Fund program:Key Subject of Jin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2017-3-014)DOI:10.3969/j.issn」008-9691.2020.03.01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体外心肺复苏(ECPR)术作为心搏骤停后的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该技术通过替代部分心肺功能.进而使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给患者机体的恢复创造机会」201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心肺复苏(CPR)指南也推荐将ECPR应用于CPR中⑵。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53ae1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b.png)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病例介绍赵某陪朋友晚饭时间突发意识丧失倒地,朋友立即拨打120并给予胸外按压,十分钟后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抢救,此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急诊科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同时紧急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心源性休克、意识丧失。
医护人员立即予以纠酸、补钾、扩容、呼吸支持等一系列治疗。
但病情的多变令人猝不及防,当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刚想喘口气时,患者就突发室颤!注释:室颤是心室肌极快速地、完全不能协调地收缩运动,此时心室已不能进行机械性收缩,不能完成泵血的功能,为功能性心脏停跳,属于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室颤后,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30多次除颤,同时辅以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除颤后,患者可短暂恢复窦性心律,但难以维持。
由于患者心跳骤停,反复室颤,胸外按压、多次除颤仍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抢救室医生赶紧呼叫院内ECMO小组进行会诊。
急诊科评估患者后,决定立刻启动ECPR,并通知科室ECMO 护理孙保证团队做好实施ECPR准备。
多学科医护人员合作抢救患者被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ECMO团队成员在5分钟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设备到达抢救现场。
仅仅15分钟,ECMO护理团队就完成了ECMO连接、预充,随后患者体内暗黑的血液被引出,经过ECMO机器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的血液再输回患者体内……ECMO运转30分钟左右,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全身花斑消退,四肢有轻微的活动,对疼痛刺激也有了反应。
看到这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至此,患者虽然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接下来依然要面临着重重难关。
ECMO只是支持手段,重要的是后续管理维护和对原发病的合理治疗。
ICU ECMO团队制定和护理方案1、目标体温管理ECMO护理小组的成员每班适时监测患者核心温度肛温的变化:24小时内控制肛温在34°-35°,48小时内控制肛温35°-36°,72小时内开始复温维持肛温36°-37°。
心肺复苏措施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心肺复苏措施的应用与效果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e81312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3.png)
心肺复苏措施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心肺复苏措施,简称CPR,在医学应急救援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应用CPR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被诊断为心脏骤停的人的心肺功能,为患者生命赢取宝贵时间。
同时,也为医疗急救队伍赢得了慈善和救援机构的尊重和敬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CPR的相关研究和效果评估,并对其应用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CPR技术的应用。
CPR是一项基础医学技能,包括人工呼吸(也称为“对气道开放技术”)和胸外心脏按压。
当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时,实施CPR是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状况的治疗性干预。
在CPR使用过程中,人工呼吸为患者补充氧气,保持肺部氧合,而胸外心脏按压则通过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避免身体主要部位缺氧和受到二氧化碳的累积。
在应用CPR中,正确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应急十字路口指南,该指南提供了最新的CPR技术和指导,高品质的证据支持每项推荐措施的可行性和最佳实践方案。
近年来,CPR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在逐渐加强。
通过对不同CPR应用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医生和急救人员能够更好地决策和执行CPR治疗方法,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一些研究显示,早期治疗CPR时,如果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过浅,效果不如深度正常的按压。
此外,可以通过低频增强胸外心脏按压,增加心脏输出量,而使用高频增强则可能会增加搏动失常的发生率。
在进行CPR治疗时,不同的参数和条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估CPR的效果时,除了目测和听诊准确地捕捉胸外心脏按压次数和效果等基本信息外,也需要考虑患者情况、使用技术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一些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会将电子技术用于CPR教学和评估中,比如使用心电图或其他监测设备来记录数据和探讨CPR的效果,同时也更好地适应了医疗科技和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在CPR应用与效果评估方面,还需要关注合理的定量方法和常规监测。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ac742709960590c69fc3760b.png)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对救治的时效性要求高,总体预后不佳。
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是心脏骤停治疗的基本手段。
但CCPR时心输出量仅为CA前心输出量的25%~40%,仅能够为心脏和脑分别提供CA 前血流灌注的10%~30%和30%~40%,通过CCPR治疗的CA患者仅有47%能够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出院存活率仅为8%~10.9%。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是全球心肺复苏领域临床和科研的热点。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是指在潜在的、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提供暂时的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
与CCPR 相比,ECPR治疗的CA患者ROSC可达到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
ECPR目前在国内部分医院已经得到应用,但规范性和经验积累还有限,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共识,为更好地指导急诊ECPR 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1 ECPR的历史和现状1966年已有学者认识到给CA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可以恢复心脏血流,特别是对于心肺复苏时间延长而未ROSC的患者。
此后,婴幼儿及成人CA患者先后应用ECPR技术。
AED与CPR配合使用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AED与CPR配合使用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https://img.taocdn.com/s3/m/6bf68c1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3.png)
AED与CPR配合使用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会想到心脏骤停这样的突发状况,但它却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
而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 CPR(心肺复苏术)的配合使用,为拯救生命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显著提升了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停止,身体各个器官无法得到氧气和养分的供应。
这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患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
CPR 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救手段,在心脏骤停的抢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发现有人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 CPR 可以通过按压胸部来帮助维持血液循环,为身体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气和养分,为后续的抢救争取时间。
CPR 的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时,施救者要将双手交叠,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以适当的频率和深度进行按压。
人工呼吸则需要打开患者气道,进行有效的吹气。
然而,仅仅依靠 CPR 可能并不足以完全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时,AED 就成为了关键的救援设备。
AED 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医疗设备,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脏节律,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可能会出现紊乱,导致心跳失去正常的节律。
AED 能够检测到这种异常,并通过电击来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使心脏重新恢复跳动。
AED 的使用非常简单,即使是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也可以在经过简单的培训后正确操作。
在使用 AED 时,首先要打开设备,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指定位置,然后 AED 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脏节律。
如果需要电击,设备会发出提示,此时确保周围人员远离患者,然后按下电击按钮。
AED 与 CPR 的配合使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在进行 CPR 的过程中,应尽快获取 AED 并准备使用。
当 AED 准备就绪后,先暂停 CPR,让 AED 进行分析和除颤。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5346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a.png)
CPR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对于心跳骤停患者来说,及时的CPR可以挽救生 命,减少脑部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CPR也是急救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与发展
历史
CP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 吸等方法进行急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CPR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和提 高。
标准化流程与培训
建立标准化的心肺复苏流程和培训机制,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 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05 实施新共识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医护人员技能不足
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心肺复 苏技能和经验,难以有效实施新
共识。
设备和资源不足
一些地区或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设 备和资源,如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高级气道管理等,影响新 共识的实施。
发展
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CPR的指南和操作流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也不断应用于CPR的实践中,如 机械胸外按压装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
现状与挑战
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在推广和普及CPR技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相关培训并掌握了这 项技能。同时,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人员,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急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自救 互救能力,对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要素
胸外按压质量与频率
01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要求按压深度足够
、频率适中、减少中断。
人工呼吸与通气
02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和通气对于维持患者氧合和排出
46例心脏骤停病例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
![46例心脏骤停病例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9bbdc3da38376bae1fae0e.png)
46例心脏骤停病例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提高救治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年龄,病因,诱因等和心肺复苏结果。
结果心脏性和不明原因所致心脏骤停占73%,其中20~29岁,40~49岁,70~79岁,三个年龄段占比例较大,心脏骤停1 min内复苏成功率80%,1~5 min复苏成功率50%,>10 min复苏95%无效,5%有效,成功率为0。
全部病例复苏成功率10.9%,有效率4.3%,无效率84.8%。
结论控制发病的高危因素,防治心血管疾病,尽早开始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提高成功率,可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本文回顾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病例46例,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资料男35例,女11例,男女比例3.2:1。
1.2 病例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心肺复苏禁忌证,排除恶性肿瘤晚期,多脏器衰竭等。
1.3 所选病例均采取积极地抢救措施,包括输氧,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支持,心电监护示室颤者立即电除颤,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静脉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纳洛酮等复苏药品。
心肺复苏持续1 h以上。
1.4 心肺复苏疗效判定标准成功:心跳呼吸恢复,痊愈出院;有效:心跳呼吸恢复,而且持续12 h以上,但随后死亡;无效:心跳呼吸未恢复。
1.5 病因与诱因心脏外原因13例(28%),包括电击伤,中毒,过敏,脑干出血,低血糖,呼衰等,心脏性或不明33例(73%),有明确心脏病高血压19例,糖尿病8例。
3例劳累,5例情绪激动,3例饮酒,2例寒冷,3例为呼吸道感染为明确诱因。
1.6 年龄分布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52.3,其中20~29岁7例,40~49岁11例,70~79岁8例,此三个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大。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ca6e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d.png)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更新内容回顾
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
本次更新强调了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包括正确的胸外按压深度、频率和减少 按压中断等。
关注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新版共识更加注重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提出了在复苏过程中优化通气和氧合的策略。
细化复苏流程
对成人体外心肺复苏的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启动应急反 应系统、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除颤等步骤。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立即停止按压
一旦识别到并发症的发生,应立即停止胸外按压,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损伤。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稳 定生命体征。
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记录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7
(2023版)解读
目录
• 引言 •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原
理 • 2023版专家共识更新内容详解 • 实际操作演示与技巧分享 •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指南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复苏成功率
提高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水平建议
加强公众普及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 途径,普及成人体外心肺复 苏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
自救互救能力。
01
02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 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 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在紧急 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实施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f2cb3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6.png)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心肺复苏(CPR)是心脏骤停(CA)治疗的基本手段,然而仍有大约50%的患者不能恢复自主循环。
相比较而言,体外心肺复苏(ECPR)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可达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
ECPR技术迅速发展,适应证越来越广泛,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在难治性心脏骤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集束化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推荐意见1根据心脏骤停患者情况,体外心肺复苏可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实施集束化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ECPR的适应证与应用时机推荐意见2初始心律为室速/室颤(VT/VF)的心脏骤停患者更推荐使用ECPR o推荐意见3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持续40分钟以内实施ECPR。
对于年轻.有目击者、无终末期疾病且评估病因可逆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初始60分钟内,应当积极考虑ECPR oECPR多学科团队建设推荐意见4ECPR医疗中心可根据本中心特点组建ECPR多学科团队,以提高ECPR的治疗效果。
移动ECMO设备推荐意见5移动ECMO设备可应用于ECPR,以减少院外复苏低灌注时间。
ECMO置管技术推荐意见6移动的超声设备可广泛应用于ECMO股动脉置管,提高时间利用率及成功率。
V-AECMO的管理推荐意见7V-AECMo患者如出现左心室后负荷明显增加,可选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推荐意见8可使用肾脏替代治疗(RRT)在ECMO运行期间优化容量管理。
ECMO的撤机乳酸>24mmo1/1或者乳酸>16mmo1/1且pH<6.828可作为终止体外心肺复苏的一项指标。
ECPR的并发症推荐意见9右上肢脉氧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南北综合征〃,调整呼吸机参数改善顺行血流的氧合可预防〃南北综合征"。
ECPR患者的预后及其评估方法推荐意见10整体而言,ECPR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CA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但影响ECPR预后的因素众多,可使用预后模型或多个预后因素对患者进行综合的预后评估。
2023国际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2023国际心肺复苏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2a919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e.png)
2023国际心肺复苏研究报告前言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它在挽救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心肺复苏方法和技术,我们进行了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
本报告总结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不同心肺复苏方法和技术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探讨优化心肺复苏流程的途径,并提出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来自17个国家的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数据,并对不同治疗方法和技术的效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 数据收集:收集了100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记录和治疗数据。
2. 数据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评估了不同治疗方法和技术的生存率。
3. 结果总结:将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研究结果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 心肺复苏方法:从数据中我们发现,按照当前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生存率较高。
这包括正确的按压深度和频率、有效的呼吸支持等。
2.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我们发现在早期使用AED去除骤停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生存率明显提高。
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应该尽早使用AED。
3. 高质量基础生命支持: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基础生命支持非常重要。
包括清除患者呼吸道、有效通气和按压等。
4. 自动化CPR设备:使用自动化CPR设备代替传统手动按压和通气,可以提高生存率。
这些设备具有稳定的按压频率和深度,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结论与建议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心肺复苏流程:医护人员应该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建议进行心肺复苏流程,包括正确的按压深度和频率、清除呼吸道、有效通气等。
2. 草率使用AED:急救人员在遇到骤停心脏患者时应该尽早使用AED,以提高生存率。
3. 基础生命支持:提供高质量的基础生命支持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2d0f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4.png)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在难治性心脏骤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急诊医学专家团队在 2018 年发表的《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系统阐述实施成人体外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大大推进了国内急诊 ECPR 技术的开展。
我国 ECPR 的发展远未满足临床需求,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存在地域不均衡、部分医院缺乏经验、在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展等情况,加之 ECPR 发展迅速,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及临床实践对 2018 年共识进行补充及更新。
ECPR 的应用现况欧洲、北美、日本和韩国对 ECPR 的研究较为领先。
欧洲的注册研究显示 2011 年 5 月到 2018 年 1 月间发生的可疑心源性院外心脏骤停中大约 4% 的患者使用了 ECPR。
截止 2022 年10 月,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注册的成人 ECPR 病例共 12 125 例,其中 42% 的患者能成功撤除 V-A ECMO,30% 能够出院或者等候至器官移植 [3]。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建成了区域性 ECPR 中心,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 2015—2022 年 OHCA 患者出院存活率 22.5%,存活患者中77.8% 神经功能预后良好。
然而,部分医疗结构技术不全面、受制于伦理及费用昂贵等,ECPR 技术的发展仍处于瓶颈期。
建立完备的分级转诊机制、做好定期专业培训、资质认证和后续质量控制将成为我国 ECPR 技术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ECPR 联合其他急救技术的集束化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ECPR开始后,即使尚未恢复自主循环,体外循环仍可为全身脏器提供灌注。
与传统心肺复苏相比,ECPR 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压、ROSC 率以及除颤成功率,并且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颈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ECPR 能够提供充足的器官灌注,减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风险。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患者94例分析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患者94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17f566d4d8d15abe234efe.png)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患者94例分析标签: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猝死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经常遇到,虽然原因多种多样,发生机制复杂、但其处理方法大致相同。
猝死患者能否急救成功,最重要的是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故及时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脏骤停(CA)4 min抢救的黄金时间,是提高CPR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现将沈阳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猝死患者94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6年9月~2008年9月,在急救中心院前出诊现场抢救的猝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4例,其中,73例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其余21例为药物中毒、溺水、电击伤等。
将94例猝死者分为两组,A组为心肺复苏术(CPR)成功,基本存活能安全转送到院内急诊室继续抢救监护者54例,B组为CPR最终不成功者40例。
1.2猝死患者的诊断标准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
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及发绀、呼吸停止等征象。
并经ECG证实。
1.3复苏方法均按照《国际心肺复苏2005指南》进行。
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0~100次/min,深度30~50 mm,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一般对成人首次除颤电能为200 J,若首次无效,再以200~300 J进行第2次除颤,无效时,再以360 J行第3次除颤。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多巴胺及碳酸氢钠,脑保护措施包括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维持血压、控制呼吸、降温疗法等。
1.4CPR成功标准①心跳恢复;②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规则或不规则呼吸),或由机械通气心跳恢复正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顯著性差异。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138f4a8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4.png)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ECP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医学界开始研究使用机器替代心脏功能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CPR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ECPR已成为心脏骤停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ECPR的适应症和禁忌症ECPR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中那些无法通过传统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心律的个案。
这些患者可能有严重的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病因,需要快速实施ECPR来提供循环和氧合支持。
然而,并非所有心脏骤停患者都适合接受ECPR。
禁忌症包括不可逆的病因、晚期终末期癌症、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在决定是否实施ECPR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等因素。
3 ECPR的实施过程ECPR的实施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急诊医生、心脏外科医生、心脏麻醉师等。
首先,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
接下来,通过引流管和回流管,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膜肺氧合装置(ECMO)中进行氧合处理,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
4 ECPR的效果评估和后续管理ECPR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ROSC的恢复情况、出院生存率以及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
对于ROSC恢复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监护和治疗,以保证其心脏和脑部功能的恢复。
此外,患者的家属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应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问题。
总之,ECPR作为一种新兴的心脏骤停治疗手段,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率。
1966年,学者们意识到对于心跳骤停(CA)患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以恢复心脏血流,尤其对于心肺复苏时间延长而未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
随后,婴幼儿和成人CA患者开始应用ECPR技术。
1983年,Philips等研究发现,在5例成功实施ECPR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存活。
1989年,美国成立了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对全球范围内使用ECMO的病例进行登记。
ECPR适应症与应用时机、院外心脏骤停、撤机时间、并发症、预后及其评估方法等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ECPR适应症与应用时机、院外心脏骤停、撤机时间、并发症、预后及其评估方法等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51d2f1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9.png)
ECPR适应症与应用时机、初始心律、院外心脏骤停、移动ECMO设备置管、撤机时间、并发症、预后及其评估方法等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意见推荐意见1:(1)根据心脏骤停(CA)患者情况,ECPR可联合TTM、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实施集束化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2)ECPR适应症与应用时机目前尚无统一ECP适应症。
由于可逆原因导致的CA患者,专业人员可尝试ECPR进行抢救。
本期专家共识更推荐初始心律为室速/室颤(VT/VF)可电击心律的CA患者使用ECPR治疗。
缩短CA 患者低流量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预后。
推荐意见2:初始心律为VT/VF的CA患者更推荐使用ECPR。
推荐意见3: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CPR持续40min以内实施ECPR。
对于年轻、有目击者、无终末期疾病且评估病因可逆的CA患者,在初始60 min内,应当积极考虑ECPR。
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组建与协调尤为重要。
使用ECMO科室涵盖心脏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急诊科与呼吸科等多个科室,此种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在CA现场第一目击者启动CPR后,在30min内可以完成ECMO运转,有效地提高抢救效率和ECMO后期脱机率。
推荐意见4:ECPR医疗中心可根据中心特点组建ECPR多学科团队,以提高ECPR治疗效果。
近年来,移动ECMO设备可允许更快速地实施ECPR。
由于神经功能预后随着院外复苏时间延长而恶化,当低灌注时间成为关注的要点时,移动ECPR设备可以减少低灌注的时间。
推荐意见5:(1)移动ECMO设备可应用于ECPR,以减少院外复苏低灌注时间。
(2)ECMO置管技术超声能够在CA情况下快速识别动、静脉,为动、静脉导管的置入提供了精确、可靠参考,超声引导下置管能够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
ECPR 后即刻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动脉插管,连接远端灌注管置入股浅动脉,可以减少肢体急性缺血损伤的发生率。
快速反应系统影响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和死亡的荟萃分析
![快速反应系统影响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和死亡的荟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941e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79.png)
快速反应系统影响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和死亡的荟萃分析刘旭;秦历杰【摘要】目的探究快速反应系统(RRS)对住院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发表的文献,将数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54篇文献,最终纳入9篇前后对照研究,包括8886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快速反应系统的实施有助于降低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发生率(RR=0.59,95%CI:0.53~0.66,P<0.01)和死亡率(RR=0.89,95%CI:0.87~0.92,P<0.01),对重症监护室(ICU)入室率的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较大放弃Meta分析.结论 RRS的实施能够降低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和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24【总页数】6页(P4417-4422)【关键词】快速反应系统;院内心脏呼吸骤停;院内死亡;荟萃分析【作者】刘旭;秦历杰【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 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 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在美国,每年有将近209 000名住院患者发生院内心脏呼吸骤停,其院内死亡率为60%~80%,每年有48 000~98 000名住院患者死于医疗过失,其中包括未能及早识别并预防的心脏呼吸骤停的发生[1-2]。
有研究显示,医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占入院率的4%~17%,包括心脏呼吸骤停的发生和病情急性加重未及早识别而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治疗[3]。
临床上严重的不良事件通常会有生理病理征象改变,制定相关的识别标准,及时给予预防和治疗能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快速反应系统(rapid response system,RRS)包括快速反应小组(rapid response team,RRT)或紧急医疗小组(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能及早识别并干预住院患者的急性病情恶化,但其干预对院内心脏呼吸骤停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尚存在争议[4-6]。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cfa03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d.png)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 CPR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包括提高 按压质量、优化通气策略、加强团队 协作等方面的改进。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心脏骤停、呼吸骤停或濒临骤停的患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如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创伤等 。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 共识更新(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02
目录
• 引言 •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概述 • 2023版共识更新内容解读 • 实际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培训、考核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02
03
提高复苏成功率
通过更新共识,推广最新 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成 人体外心肺复苏(CPR) 的成功率。
。
团队协作
重视急救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每个步骤的无缝衔接。
持续监测
在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 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按压深度与频率调整
按压深度
根据最新研究,调整按压深度范围, 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反馈机制
引入按压深度与频率的实时反馈机制 ,提高复苏质量。
按压频率
保持稳定的按压频率,确保有效的心 肺复苏。
强调除颤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04
实际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胸外按压技巧及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按压位置
胸骨下半部分,两乳头连线中 点处。
按压深度
至少5cm,不超过6cm,以 避免胸骨骨折。
心脏骤停怎么办——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仪
![心脏骤停怎么办——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仪](https://img.taocdn.com/s3/m/1cd3bf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1.png)
心脏骤停怎么办——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仪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仪心脏骤停怎么办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怎么办?什么是心肺复苏?什么是自动体外除颤仪?本文将与大家分享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仪相关的小知识.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一旦发生心脏骤停,4~6min后便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
研究表明,对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有效心肺复苏与电除颤,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著文章探究了丹麦院外心脏骤停的全国数据。
文章指出,从2001年至2012年期间,在没有紧急医疗服务人员在场的2084位心脏骤停患者中,非医疗人员CPR率从66.7%上升至80.6%(P <0.001),非医疗人员除颤率从2.1%增加至16.8%(P <0.001),脑损伤或护理院入院率从10.0%降至7.6%(P <0.001),全因死亡率由18.0%降至7.9%(P = 0.002)。
由此可见,正确的普及心肺复苏及电除颤有助于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
心肺复苏1什么是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心肺复苏通过对患者胸腔及心脏加压,改善全身血液供应。
2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CAB步:C:compressions,胸外按压改善循环。
A:airway,目的是打开气道。
B:breathing,人工呼吸。
1、确认环境是否安全,拍患者双肩并呼喊,判断患者意识2、拨打120急救3、进行胸外按压按压要点(1)按压部位为胸部中央(胸骨中下1/3)(2)按压时两掌相叠,手指伸直或相互交锁(手指抬高),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肩手垂直,按压后完全放松,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
(3)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
按压30次为一组4、进行人工通气人工通气要点(1)清理气道: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手指伸入口腔,清理口腔分泌物、异物、义齿。
(2)仰额抬颏并进行人工呼吸:保持仰额抬颏、气道通畅,捏住患者鼻子,双唇完全覆盖住患者的口,吹气,持续1s,潮气量应使患者胸廓起伏,听到患者有呼气声;松开捏住鼻子的手,双唇离开患者,令患者胸廓自主回缩,再重复一次吹气。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83d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6.png)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章楠;邵俊;方诗园;黄妍【期刊名称】《中华灾害救援医学》【年(卷),期】2022(10)6【摘要】目的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因素,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救治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至2021-01宜兴市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的329例OHCA患者的院前病例资料,根据是否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复苏有效组(ROSC)和复苏失败组。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发病季节、发病时间、基础疾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肾上腺素剂量、按压方式、呼吸支持方式、除颤次数、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CPR持续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及急救团队人员配置的16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有329例OHCA 患者符合准入条件,院前ROSC率为19.76%(65/329)。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SC组和复苏失败组两组之间首次心律、现场除颤次数、CPR持续时间、第一目击者按压、肾上腺素剂量、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肾上腺素剂量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OHCA患者院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低剂量肾上腺素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影响OHCA患者ROSC,政府部门可依据相关参数指标加大急救资源投入,大力提升OHCA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总页数】5页(P314-318)【作者】章楠;邵俊;方诗园;黄妍【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急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相关文献】1.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现状调查研究——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2.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影响因素分析3.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4.基于脑功能监测指标构建预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5.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
Emergency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r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Wei
HY,Hu CL,Li日,Li HJ,Liao
XX);Department of
ICU,People’s Hospital
oxygen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syndrome,PCAS)。PCAS是导致患者
(cardiac arrest)AND(English[Language])。除此
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为心脏骤停患 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促进其自主循环
裁定。 1.5统计学方法
风险和并发症,关于ECPR能否改善CA患者的预 后尚有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其 进行荟萃分析。
1
1.1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已公开发表的队 列研究,语种限定为英文;②研究对象为成年心脏 骤停患者,性别、种族不限;③在心肺复苏过程中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
10080,China(Li X)
Corresponding author:Liao Xiaoxing,Email:liaowens@163.com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cardiac arrest
文献检索包括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计算机
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
为英文,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到2015年11月。
检索方式为主题词加自由词检索,检索方法
(ECMO)OR(extracorpeal OR(extracorpeal
membrane
The 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prognosis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meta—analysis Wei Hongyan,Hu Chunlin,Li Xin,Li Hui,Jing Xiaoli,Li Hengfie,Liai Xiaoxing Department
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一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质量评价。由 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该量表共包括3个类别8个条 目,评价研究的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和结局三个 方面。该评价方式采用了星级系统的半定量化原 则,满分为9颗星,6颗星以上为高质量研究。如 遇分歧,则通过双方讨论解决或由第三研究者进行
to
Web of Science
searched
to
collect
Nov
2015,and two reviewers strictly distinguished the studies,assessed
the quality of studies and picked up the valuable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using RevMan 5.0.Results A total of 8 studies involving 27 1 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spontaneous
1.1.2排除标准
①非队列研究,如个别病例报
of
circulation,ROSC)也在不断提高,但
告、综述、横断面研究、动物实验等;②非英文语 种;③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以至于统计分析时无法 转化且未能从作者获得详细资料;④年龄<16岁
的儿童患者。 1.2检索策略
出院存活率依然较低,神经功能预后也较差。对于 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即使进行了及时的抢救,现行 的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也无法为其脏器提供足够的 氧供和灌注,有研究指出…,即使高质量的CCPR 也只能提供25%~33%的心输出量和氧供,由此 引起的全身脏器缺血缺氧及继发再灌注损伤,导致 患者发生复苏后脑损伤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 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
恢复,保障重要脏器的灌注,避免或减轻PCAS,
之外,从综述中追踪取
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1976年,Kennedy等心1提出可以在心肺复 苏过程中使用辅助循环,即进行体外心肺复苏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r
review.Of them,46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CPR and 2 256 patients were discharge
cared with CCPR.The me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survival rate(OR=2.97,95%
of
science等数据库在1980年1月到
2015年1 1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获得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使 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8个研究,共计2 718例,其中ECPR组462
例,传统心肺复苏(CCPR)组2 2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PR比较,ECPR可以提高成人 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存活率(OR=2.92,95%C/:2.24~3.81,P<0.01),长期存活率(OR= 2.97,95%C/:2.11~4.19,P<0.01)和神经功能状态(OR=3.50,95%C/:2.36~5.81,P< 0.01。在纳入的8项研究中,4项建立了倾向评分匹配的队列,其中ECPR组与CCPR组各182例。 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提高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存活率、长期存活率和神 经功能状态方面,ECPR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结论ECPR可以改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 循环恢复率、出院存活率、长期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效果优于CCPR。 【关键词】体外心肺复苏;传统心肺复苏;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预后;Meta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023)
over
survival discharge rate,long—term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status in ECPR were superior
万方数据
生堡叁趁匡堂盘查呈Q!鱼生!!旦箜垄鲞筮!!塑gb垫』垦塑!疆丛塑:盟!!!里b曼!兰Q!鱼:y!!:垄:堕!:!!
rate(OR=2.92,95%CI:2.24—3.81,P<0.01),long—term
CI:2.11—4.19,P<0.01)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status(OR=3.50,95%CI:2.36—5.81,P< CCPR(n=182).In
4 studies,propensity
1.4文献质量评价
ECPR),狭义上的ECPR主要是指体外膜肺氧合
(extrae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随
着技术的进步,ECMO的机器越来越小、可携带及 便利,2000年左右,ECMO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 使用。但因I临床上CA患者病情危重,抢救时间紧
迫,环境复杂,ECMO上机需要一定的技术,且有
rate
score
0.01)of ECPR(n=182)were
matching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used
to
minimize bias and heterogeneity.The meta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ROSC,
生堡急趁匡堂盘查兰Q!鱼生!!旦筮兰i鲞箜!!塑垦堑望』垦里!垡堕盟:盟!!!地坚呈Q!鱼:∑!!:兰主:盟!:!!
・1433・
・临床研究・
体外心肺复苏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
影响的荟萃分析
魏红艳
510080
胡春林李欣李慧
荆小莉
李恒杰廖晓星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魏红艳、胡春林、李慧、荆小莉、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病医学部(李欣)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and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on
The PubMed and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were
adult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Methods relevant 1iterature from Jan 1980
2
2.1
性研究,3项为前瞻陛研究,共纳入患者2 718例,
其中ECPR组462例,CCPR组2 256例;有4项研
究进行了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matched,
M),其中M—ECPR组和M—CCPR组各182例,各
研究NOS评分在6~8颗星之间,文献方法学质量
较高(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