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A、刘完素B、李东垣C、朱震亨D、张仲景E、张元素()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E、寒邪()4、惊则气:A、上B、缓C、结D、下E、乱()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A、脾与胃B、心与大肠C、肺与小肠D、肝与肾E、肾与胆()6、怒伤:A、胆B、脾C、肝D、肾E、心()7、肾在体合:A、肉B、骨C、皮D、脉E、筋()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E、肝()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寒因寒用C、因时制宜D、缓则治其本E、标本兼治()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正气()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1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E、感应交合的()18、阴偏胜的病机特点为:A、阴胜阳虚的实寒证B、阴胜伤阳之虚寒证C、阴胜伤阳之阴阳两虚证D、阴胜阳未虚之实寒证E、阳虚所致阴胜之病症()19、从胸走手的经脉是: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胆经E、胃经()20、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盛B、正气充沛C、肾阳的蒸腾D、肾阴的濡养滋润E、肾之纳气()21、与足太阴经起点相接的是: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手太阳经()22、主治节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C、肝在志为怒D、脾在志为惊E、肾在志为恐()24、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温阳制阴B、损益兼用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E、损其有余()25、下列何种为反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E、滋阴清热()26、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A、气滞B、气逆C、气闭D、气陷E、气脱()27、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属性的归类:直接取象比类法,间接推演法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芳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二)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

症是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一、医理基础1.请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什么,它对中医的医疗观念有何重要影响?2.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哪五行?每一行代表的是什么?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有何联系?3.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哪些体质?如何根据体质调节生活习惯和饮食?二、脏腑学说1.中医六腑分别是哪六腑?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脏腑失调引起的常见疾病。

2.中医所说的“气血津液”是指什么?说明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及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说说中医“精气神”概念,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三、证候学说1.什么是中医的“证候学”?请解释病因、病机、病位、病症四者之间的关系。

2.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治疗。

3.请简述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并举例说明在治疗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四、针灸理论1.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简述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说明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针灸的“经络”理论是什么?说明经络的走向及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关系。

3.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是怎样的?和现代医学中的物理治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五、药物学说1.中药的药性分为哪几类?每类药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何种证候?2.中药的药味分类及其作用有哪些?请以常用中药为例做详细说明。

3.请简述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及炮制药材的质量要求。

六、中医诊疗1.中医诊断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具体是怎么进行的?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哪些?针灸、药物、推拿、汤药等各有何特点和适应范围?3.请结合具体病例说明中医治疗的过程,包括诊断、辨证、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估等。

以上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题库,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相关知识。

如果您对任何问题有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随时向中医医生咨询。

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循行于内踝尖八寸以上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阴脾经正确答案:E2.有“悍气”之称的气是A、脏腑之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正确答案:E3.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C,尼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正确答案:D4.“元神之府”指的是.A、髓B、胆C、骨D、女子胞E、脑正确答案:E5.“五脏六腑之大主"是B、肺C、肝D、肾E、脾正确答案:A6.“土”的特性是A、稼穑B、曲直C、润下D、炎上E、从革正确答案:A7.持续高热,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其病理变化为A、阳盛格阴B、寒极生热C、重阴必阳D、热极生寒E、阳胜则热正确答案:D8.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土C、金D、水E、火正确答案:D9.行于脉外的气是A、脏腑之气B、元气C、卫气E、宗气正确答案:C10.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特点的脏是A、肿B、肺C、肝D、心E、肾正确答案:C11.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头痛B、水痘C、麻疹D、血虚E、恶寒正确答案:D12.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C,尼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正确答案:A13.具有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A、肾B、肝C、肺D、肿E、心正确答案:C14.称为“罢极之本"的是A、肝B、心C、肿D、D,肺E、肾正确答案:A15.下列哪一项不是体质的特点A、先天遗传性B、形神一体性C、后天持续性D、连续可测性E、相对稳定性正确答案:C16.肺病及牌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B、相乘C、相克D、相侮.E、子病犯母正确答案:E17.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等症的邪气是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寒邪正确答案:B18.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A、地城因素B、精神状态C、气候变化D、体质E、饮食劳逸正确答案:E19.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疟疾B、感冒C、发热D、头痛E、气滞正确答案:E20.“决渎之官”指的是A、小肠B、胆C、胃D、膀胱E、三焦正确答案:E21.“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摄血B、气能化津C、冲血同源D、气能生血E、津能载气正确答案:C22.足厥阴肝经分布于内踝尖八寸以上的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前缘E、下肢内侧中线正确答案:E23.“气之根"指的脏是A、脾B、肝C、心D、肾E、肺正确答案:D24.寒邪的性质与政病特点是A、凝滞收引B、耗气伤律C、重浊黏滞D、干湿伤津E、轻扬开泄正确答案:A25.元气运行的道路是A、胸腔B、脉外.C、全身D、三焦E、心脉正确答案:D26.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A、下午B、前半夜C、中午D、上午E、后半夜正确答案:A27.具有“通降"生理特性的是A、小肠C、膀胱D、胃E、胆正确答案:D28.异病同治是A、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B、相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就用不同的方法治疗C、不同的疾病,相間的证就用相同的方法治疗D、相同的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疗E、相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正确答案:C29.“下极”又称为A、费门B、幽门C、吸门D、魄门E、扉门正确答案:D30.最早提出“治未病”的书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方》D、《神农本草经》E、《难经》正确答案:B31.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其最主要的是A、心阴虚B、肝阴虚C、胃阴虚D、脾阴虚正确答案:E32.血虚病证多见于A、肺肾B、肝牌C、肝肾D、脾肺E、心肝正确答案:E33.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A、五脏B、脑C、经络D、六腑E、奇恒之腑正确答案:A34.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指端B、足趾端C、C,头面部.D、胸部内脏E、E,腹部内脏.正确答案:B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E、气能摄津正确答案:D36.致病后常易困牌的邪气是A、湿邪B、燥邪C、火邪D、风邪E、寒邪正确答案:A37.具有藏精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E肾正确答案:E38.具有藏神功能的脏是A、心B、肝C、肾D、脾E、肺正确答案:A39.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A、虚热证B、真寒假热证C、阴阳兩虛证D、真热假寒证.E、虚寒证正确答案:D40.肝阳化风可见A、手足蠕动B、目睛上吊C、皮肤癌痒D、眩晕欲仆E、手足拘挛不伸正确答案:D41.“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A、阳虚B、阴阳两虛C、阴虚D、阳盛E、阴盛正确答案:C42.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则病位在.A、脾B、肾C、肺D、肝E、心正确答案:E43.属于“水”的五色是A、黄B、黑C、青D、赤E、白正确答案:B44.“水寒射肺”属于A、制化传变B、子病犯母C、母病及子D、相侮传变E、相乘传变正确答案:B45.养生中,体质偏阳者A、食宜凉B、食宜甘C、食宜酸D、食宜清淡E、食宜温正确答案:A46.肝在志为A、怒B、喜C、C,思D、忧E、恐正确答案:A47.肺在体相合的是A、脉B、筋C、骨D、皮E、E肉正确答案:D48.五行中,“木”的“母”是A、火B、木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49.肝病传脾属于A、子病犯母B、相乘传变C、母病及子D、制化传变E、相侮传变正确答案:B50.五志相胜,怒所胜的是A、喜B、思C、恐D、惊E、悲正确答案:B51.激发和促进脏腑经络生理机能的是A、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B、气的中介作用C、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D、气的防御作用E、气的固摄作用正确答案:C52.“大实有赢状”的病机是A、实中央虚B、真实假虚C、真虚假实D、虚实错杂E、由实转虚正确答案:B53.五行中,“水”是“火”的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B.所生正确答案:D54.脾其华在A、唇B、面C、发D、爪E、毛正确答案:A55.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足厥阴肝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阴肺经E、足少阴肾经正确答案:A56.与情志调畅有关的脏是A、心B、肺C、肾D、脾E、肝正确答案:E57.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摄血C、血能养气D、气能行血E、血能载气正确答案:A58.牌藏营,营舍A、神C、C,魂D、意E、志正确答案:D59.“贮爽之器”指的是A、肺B、肾C、心D、脾E、肝正确答案:A60.“生气之主”指的是A、脾B、肝C、肾D、肺E、心正确答案:D6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A、阴中求阳B、阴病治阳C、阳病治阴D、阳中求阴E、热者寨之正确答案:E62.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胂D、肺正确答案:C63.肾的功能是A、统血B、行血C、藏血D、纳气E、主气正确答案:D64.过怒影响的功能是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纳气功能D、疏泄功能E、运化功能正确答案:D65.属于“水"的五气是A、暑B、风C、寒D、湿E、燥正确答案:C66.内湿与其功能失常的脏腑关累密切的是A、肾B、肝C、脾D、心E、肺正确答案:C67.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邪气虚弱D、正气被伤E、邪盛正伤正确答案:B68.引起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阴偏褒B、阴偏盛C、阳偏衰.D、阳偏盛E、阴胜则阳病正确答案:A69.阴偏衰的主要病机是A、阳气亢盛,耗伤精血津液B、阳热盛极,格阴于外C、阴液亏损,阳气化生亦不足D、人体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E、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正确答案:D70.心在体相合的是A、筋B、皮C、骨D、脉E、肉正确答案:D71.任脉循行的終点是A、目内侧B、目眶下C、C,口唇D、上唇系带E、下唇正确答案:B72.下列选项属实证临床表现的是A、自汗盗汗B、五心烦热C、面容慵悴D、二便不通E、神瘦体倦正确答案:D73.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足走腹C、从手走头D、从胸走手E、从头走足正确答案:E74.下列逸项属于阳证的是A、虚证B、里证.C、虚寒证D、表证E、寒证正确答案:D75.脉象分阴阳,属于阴的脉象是A、迟B、滑C、洪D、浮E、大正确答案:A76.宗气的分布是A、熏于育膜,散于胸腹B、与血同行,环周不休C、上出息道,下走气街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通过三您,流行全身正确答案:C77.以上哪项是《灵枢●天年》中人生三十.岁的表现A、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B、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C、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气盛满,故好步D、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E、脾气虚,皮肤桔正确答案:C78.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A、气滞证B、气逆证.C、气陷证D、气虚证E、气脱证正确答案:D79.足阳明胃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E下肢外侧后缘正确答案:B8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A、阳虚质B、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E阴阳平和质正确答案:C81.“其华在爪"的脏是A、肾B、肺C、心D、肝E、脾正确答案:D82.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B、足厥阴肝经C、手少阴心经D、足少阴肾经E、手少阳三焦经正确答案:A83.据《灵枢.天年》,下列哪项不是长寿的特征.A、五脏坚間,血脉和调B、肌肉解利,皮肤致密C、营卫之行,不失其常D、数中风寒,嘴息晕疾E、呼吸微徐,气以度行正确答案:D84.下列哪一项不是脾胃的关系A、燥湿相济B、升清降浊C、纳运相得D、水火既济E、升降相因正确答案:D85.偏食辛温燥热饮食,则可致A、肠胃积热B、肝经湿热C、肺肾津伤D、心肝火旺E、肺胃热盛正确答案:A86.“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A、制化关系B、相侮关系C、相克关系D、相乘关系E、相生关系正确答案:A87.“生之本”指的脏是A、肝B、肺C、脾D、肾E、心正确答案:E88.气血两虚病变多见的脏腑是A、心与肺B、脾与胃C、心与脾D、心与肾E、肺与肝正确答案:C89.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A、传化C、燥化D、湿化E、寒化正确答案:E90.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A、脾B、肾C、心D、肝E、肺正确答案:A91.“生痰之源"指的是A、脚B、肺C、肝D、肾E、心正确答案:A92.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肝胆B、肝肾C、肝肺D、肿胃E、心肾正确答案:C93.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卫气B、元气C、胜腐之气D、宗气正确答案:D94.分布在胸腹面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正确答案:D95.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学藏象系统的特点A、五脏与自然之间是一整体B、五脏相互之间是一整体C、脏腑分阴阳为-=整体D、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E、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正确答案:A96.24,肝病传肺属于A、相乘传变B、相侮传变C、子病犯母D、母病及子E、制化传变正确答案:B97.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E后半夜正确答案:A98.“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脾骨阳虚,阴寒内盛B、痰湿内阻,从阴化寒C、肺气不足,寒饮内停D、胸阳不振,阴寒内盛E、志食生冷,寒伤中阳正确答案:A99.“气血生化之源"是A、脾B、心C、肝D、肾E、肺正确答案:A100.阴液不足,日久不愈,影响阳气化生,引起阳也不足的病理变化是A、阳偏衰B、阴阳互损C、阴损及阳D、阳损及阴E、阴偏衰正确答案:C。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精气血津液D. 病因病机答案:A2.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 精B. 气C. 血D. 津液答案:A3. 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A. 木生火B. 火生土C. 土生金D. 金生木答案:D4. 脏腑中,具有“将军之官”之称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5.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病因分类()A. 风寒暑湿B. 疠气C. 情志D. 药物答案:D二、判断题6.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答案:正确7.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答案:正确8.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答案:正确9.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标本兼顾”是指治疗时既要考虑病因,又要考虑病机。

()答案:错误10. 中医学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1.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

答案:气12. 脏腑中,具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______。

答案:脾13. 中医学病因分类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______。

答案:病理产物14.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______来制定治疗原则。

答案:病因病机15.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四气五味,其中“四气”指的是药物的______。

答案:寒热温凉四、名词解释16.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7.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术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个腑。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相互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D.脾气散精于心肺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体现了中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析。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人体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外部表现,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与特定的疾病有关。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煎煮、炮制等工艺制成药物。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独特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资料

1百骸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3.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6.阴阳10.阴阳交感13.阴阳互根14.阴阳互藏15.阴阳自和16.中和17.阴阳消长18.阴平阳秘19.阴阳转化20.重阴必阳21.重阳必阴22.阳胜则阴病23.阴胜则阳病24.阳病治阴25.阴病治阳26.阴中求阳27.阳中求阴28.阴损及阳29.阳损及阴30.五行36.五体38.五行相生39.五行相克40.五行制化41.五行胜复42.五行相乘43.五行相侮44.五行学说50.母病及子51.子病犯母52.虚则补其母53.实则泻其子54.滋水涵木55.益火补土56.培土生金57.金水相生58.抑强扶弱59.抑木扶土60.培土制水61.佐金平木62.泻南补北6.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10.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②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及关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一系列变化),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疾病过程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是病机的外在反应,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附:证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症)构成。

(二)辨证论治①辨证: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信息→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的过程②论治:得出证候后→确立治则和法方→处理疾病的过程:分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①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疾病阶段、体质有异而证候不同,证异则治异。

②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及证,证同则治同。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一、精气概念精的概念:源于“地说”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广义指人体最基本物质,狭义指生殖之精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元气一元论”精气的概念: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精、精气、气所指实为一物;“精”首见于《老子》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③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的运动——升、降、聚、散;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第三单元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一)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阳——相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二)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属性不可变相对性:相互转化、阴阳中复有阴阳、随比较对象改而改变①四季:春属少阳(阴中之阳),夏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属太阴(阴中之阴)②昼夜:后半夜属阴中之阳,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③五脏:肝为阴中之阳,心为阳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在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1、脏腑形体(1)十二正经: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阳少太,太厥少)(2)奇经八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燥邪不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题作业一、A型题: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C.长夏2.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E.恶寒3.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张子和4.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C.风寒感冒5.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D.《诸病源候论》6.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 B.昼7.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 D.秋季9.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C.五脏10. 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D.朱震亨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2.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B.心13.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 B.《伤寒杂病论》14.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E.张元素15.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16.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B型题:A.善病鼽衄B.善病胸胁C.善病洞泄寒中D.善病风疟E.善病痹厥1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春是 A.善病鼽衄1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冬是 E.善病痹厥A.旦B.昼C.午D.夕E.夜19.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加重的时间是 D.夕20.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最重的时间是 E.夜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21.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刘完素22.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D.朱震亨23. 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C.李东垣24.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D.朱震亨A.脑B.肝C.心D.五脏E.经络25.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D.五脏26.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C.心作业二A型题:1.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B.阳虚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B.互根互用3. 引起虚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B.阳偏衰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A.阴病治阳5. 冬至到夏至的阴阳变化为 E.阴消阳长6. 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C.寒者热之7.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阴阳之间什么关系的正常?B.阴阳制约与消长8.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9. 《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肺的阴阳属性是 B.阳中之阴10. 属于阳的事物或现象是 D.洪脉11.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 E.阴中求阳12. “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B.阴阳互根13. 阴液不足,日久不愈,影响阳气化生,引起阳也不足的病理变化称为 D.阴损及阳14.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B.阳虚15.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E.阴阳制约16. 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A.阳病治阴17. “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 B.互根互用18. “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19. “热者寒之”适用于下述哪项病证 A.阳偏胜20.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下述哪个方面 E.互相转化21. 下列除哪项外,都体现了阴阳的互根关系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22.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反映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23. 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称为 B.阳中求阴24. “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25. “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E.阴阳转化26. 《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脾的阴阳属性是 E.阴中之至阴2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升降的道路是 E.左与右28. 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B.下午2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水与火30. 属于阳的味是 C.辛、甘、淡31. 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32. “重阴必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E.阴阳转化33. “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B.阴阳互根34. 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阳偏胜B型题:A.心B.肺C.脾D.肝E.肾35. 称“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36. 称“阴中之阳”的脏是 D.肝A.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B.动极者镇之以静C.阴在内,阳之守也D.寒极生热,热极生寒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7. 可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C.阴在内,阳之守也38. 可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B.动极者镇之以静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阳两虚39. 寒者热之适用的病证是 C.阴偏胜40. 热者寒之适用的病证是 A.阳偏胜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41. 阴偏胜所致的证候性质是C.实寒证42. 阴偏衰所致的证候性质是 B.虚热证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43.“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44.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B.阳虚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阳两虚45.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适用的病证是 D. 阴偏衰46.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 B.阳偏衰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47.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B.阳虚48.“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 A.阴虚A.上午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后半夜49. 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B.下午50. 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E.后半夜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51. 上午被称为 A.阳中之阳 2. 前半夜被称为 C.阴中之阴作业三A型题:1. “木火刑金”属于D.相侮传变2.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B.益火补土3.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 C.制化关系4. 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是 D.心病及肝5.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火”的是 D.征音6. 属于“五行相侮”的脏病传变是B.心病及肾7.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8. 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是 C.心病及肺9. 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C.子病犯母10.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D.藏11. 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B.相乘12. 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 D.相侮13. 下述哪项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 C.抑木扶土14.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D.曲直15. 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E.白16. 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C.土17. 五志相胜,怒胜 B.思18. 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B型题:A.益火补土法B.金水相生法C.抑木扶土法D.培土制水法E.泻南补北法19. 治疗肝郁脾虚宜选用 C.抑木扶土法20. 治疗脾肾阳虚宜选用A.益火补土法A.肝B.心C.脾D.肺E.肾21. 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青色,脉见弦象,则病位在 A.肝22. 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则病位在 B.心A.苦B.甘C.酸D.辛E.咸23. 属于“金”的是 D.辛24. 属于“水”的是 E.咸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制化D.五行相乘E.五行相侮25.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生26. 泻南补北法的理论基础是 B.五行相克A.益火补土法B.金水相生法C.抑木扶土法D.培土制水法E.泻南补北法27. 治疗肺肾阴虚宜选用 B.金水相生法28. 治疗心肾不交宜选用 E.泻南补北法A.母病及子B.相乘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制化传变29. 水气凌心属于 B.相乘传变30. 木火刑金属于 D.相侮传变A.母病及子B.相乘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制化传变31. 肝病传脾属于 B.相乘传变32. 肝病传肾属于 C.子病犯母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33. “土”的特性是 C.稼穑34. “水”的特性是 E.润下A.母病及子B.相乘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制化传变35. “土壅木郁”属于 D.相侮传变36. “水寒射肺”属于 C.子病犯母作业四A型题:1.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2. 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 A.肝3. 称作“娇脏”的是 D.肺4. 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 C.脾5. 与情志调畅有关的脏是A.肝6. 具有“主肃降”生理功能的脏是D.肺7. 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D.肺8. “肾为气之根”主要指 B.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长9. “五脏六腑之大主”指的是 A.心10. 具有“主宣发”生理功能的脏是 D.肺11. 具有“主运化”功能的脏是 C.脾12. 具有藏精功能的是E.肾13.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E.传化水谷14. 主管生殖机能是E.肾的功能15. 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 D.肺16. “胃之关”指的是 E.肾17. 《医学集解》所说的“水之上源”是指D.肺18. 具有“主升清”功能的脏是C.脾19. “刚脏”指的是 A.肝20. 主脉是何脏的生理功能 B.心21. “将军之官”指的是 A.肝22. 气之本指的是哪个脏 D.肺23. 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作用的是B.脉24. 具有“体阴而用阳”特性的脏是 A.肝25. “君主之官”指的是:A.心26. 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 E.肾27. 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B.脾主运化水谷28. 五脏阳气的根本是 E.肾阳29. “生之本”指的是 C.心30. 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促使气机畅达作用的是 A.肝的功能31. 化生“天癸”的物质基础是 B.肾精32. 称作“华盖”的脏是 D.肺33. 五脏阴液的根本是 E.肾阴34. 主行水是下述哪个脏的功能D.肺35. 具有“运化水谷”功能的脏是 C.脾36. 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最主要的依据是 E.功能特点37. 奇恒之府的特点是 D.形态空腔,贮藏精气38.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C.贮藏精气39.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E.肾40. 《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丈夫六八”的表述是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41. 水脏指的是 E.肾42. “封藏之本”指的是 E.肾43.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是指女子哪个年龄段的生理表现? C.“四七”44. “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哪一个脏 C.脾45. 具有“主藏血”功能的脏是 A.肝46. “通调水道”依赖于肺的哪项功能 E.主宣发肃降47. 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E.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48. 主管生长发育是 E.肾的功能49. “相傅之官”指的是 D.肺5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 C.脾作业五A型题:1. 有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 E.脾与肾2.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B.胆3. 心在志为 B.喜4. “主津”的腑是 D.大肠5. “元神之府”指的是 A.脑6. “中精府”指的是 A.胆7. 胃的生理功能是 D.受纳腐熟8. 大肠的功能是D.传导9. 肺之“门户”是 C.喉10. 阑门指的是E.大小肠会11. 具有“喜润恶燥”生理特性是的 B.胃12. 与血液生成及运行关系密切的是 C.心与脾13. “主四肢”的脏是 C.脾14. 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 A.心与肺15. 有“太仓”之称的是 B.胃16. “精血同源”指的是 D.肝肾关系17. “在液为汗”的脏是 B.心18. “州都之官”是 E.膀胱19. 孤府指的是 D.三焦20. “血之余”是指 A.发21. “决渎之官”指的是 D.三焦22. 肾所化生的液是 E.唾23. “筋之余”是指 B.爪24.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通行元气25. “在窍为二阴”的是 E.肾26. 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是 C.肺与脾27. 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腑是 C.小肠28. “乙癸同源”指的是 D.肝肾关系29. 肾的“外华”是 A.发30. “髓海”指的是 D.脑31. 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 C.心与脾32. 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特点的脏是 A.肝33. 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E.肺与肾34. “中正之官”指的是 A.胆35. 泌别清浊是 C.小肠的生理功能36. “罢极之本”指的是 A.肝37. “在窍为目”的是 A.肝38. 心在体为 A.脉39. 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 C.肾与肝40. 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 D.心与肝41. 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E.肺与肝42. 五脏藏神,与魄关系密切的是 B.肺43.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两脏是 C.肺与脾44. “水谷之海”指的是 B.胃45. 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E.心肝肾46. 胆的生理功能是 E.主决断47.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C.调节气机48. 女子胞的功能活动与下述哪项关系密切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49. 吸门指的是C.会厌50. “主液”的腑是 C.小肠作业六、B型题:A.怒B.喜C.思D.忧E.恐1. 心在志为B.喜2. 肾在志为 E.恐A.筋B.脉C.肉D.皮E.骨3. 肺在体为D.皮4. 肝在体为 A.筋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5. 具有“主津”功能的是 D.大肠6. 具有“主液”功能的是 C.小肠A.胆B.胃C.小肠D.三焦E.膀胱7. 具有受纳水谷功能的是 B.胃8. 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是 C.小肠A.爪B.面C.唇D.毛E.发9. 脾的华为 C.唇10. 肾的华为 E.发A.泪B.汗C.涎D.涕E.唾11. 心在液为 B.汗12. 肾在液为 E.唾A.肝B.心C.脾D.肺E.肾13. 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 D.肺14. 具有主生血功能的脏是 C.脾15. 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是D.肺16.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是 C.脾17. 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 C.脾18. 具有主藏血功能的脏是 A.肝19. 具有司呼吸功能的脏是D.肺20.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E.肾21. 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 A.肝22. 具有主闭藏功能的脏是 E.肾23. 具有主血功能的脏是 B.心24. 具有主气功能的脏是 D.肺A.目B.舌C.口D.鼻E.耳25. 肝在窍为A.目26. 肾在窍为 E.耳A.肝B.心C.脾D.肺E.肾27. “君主之官”指的脏是 B.心28. “相傅之官”指的脏是 D.肺29. “生之本”指的脏是 B.心30. “气之本”指的脏是 D.肺31. “娇脏”指的脏是 D.肺32. “刚脏”指的脏是 A.肝33. “气之根”指的脏是 E.肾34. “气之主”指的脏是 D.肺35. “生气之源”指的脏是 C.脾36. “主气之枢”指的脏是 D.肺37. “生痰之源”指的脏是 C.脾38. “贮痰之器”指的脏是 D.肺39. 具有主行血功能的脏是 B.心40. 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 C.脾作业七A型题:1.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B.脾肺肾的功能2. 观察“虚里”的变化,可以了解什么气的盛衰 B.宗气3. 有“悍气”之称的气是 D.卫气4. 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5. 连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B.积于胸中的宗气6. 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 B.宗气7. 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 E.气化作用8. 下注于气街,并下行于足的气是 B.宗气9. 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C.营气10. 脏腑功能活动的维持依靠气的 A.推动作用11. 脉内之气是 C.营气12. 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 B.宗气13. 血液生成与哪个脏的关系最密切 C.脾14.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 D.津15. 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E.三焦16.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E.17. 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 B.宗气的生成18. 胸中之气是B.宗气1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 B.心脾肝肺的功能20.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D.固摄作用21. 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D.卫气22. 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23. 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D.血能载气24. 膻中又称作 A.气海25. 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B.宗气26. 由水谷精微之气中慓疾滑利部分化生的气是D.卫气27. 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依靠气的 A.推动作用28. 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的气的什么作用 D.固摄作用29.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C.肺、脾、肾3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D.津能载气31. 营气的分布特点是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32.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 D.血能载气33. 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 B.宗气3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E.津血同源35. 走息道的气是 B.宗气36. 具有温养全身作用的气是 D.卫气B型题:A.宗气B.清气C.营气D.精气E.元气37. 肾所摄纳之气是指 B.清气38. 三焦所通行的气是 E.元气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39. 精血转化依靠气的 E.气化作用40. 人体生长发育依靠气的 A.推动作用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1. 脉内的气是指C.营气42. 脉外之气是指 D.卫气43. 具有生化血液功能的气是C.营气44. 具有推动心脏搏动功能的气是 B.宗气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45. 宗气的分布是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46. 卫气的分布是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作业8 A型题:1. 足阳明经分布在:B.下肢外侧前缘2. 足少阴经分布在:E.下肢内侧后缘3. 手太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4. 足阳明经属于:B.胃5. 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6.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E.奇经7.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联系的是:C.经别8. 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D.手少阳三焦经9.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是:A.带脉10. 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B.手厥阴心包经11. 分布在胸腹部的经脉是:E.足阳明胃经12. 手足三阳经交于:C.头13. 下列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B.十二经别14. 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B.总督一身之阳经15. 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D.肩胛部16. 手太阳经络于:B.心17.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18. 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C.关节和骨骼附近19. 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C.足厥阴肝经20.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B.从头走足21. 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E.手少阳22.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C.从胸走手23. 任脉又称:B.阴脉之海24. 经筋的生理功能是:D.主束骨而利机关25. “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C.冲、任、督脉26.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膀胱经上交的经脉是:D.手太阳小肠经27. 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B.分肉之间B型题:28.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冲脉29.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D.带脉30. “阳脉之海”指的是:C.督脉31. “阴脉之海”指的是:B.任脉32. 分布在头侧的经脉是:C.少阳经33. 分布在后头部的经脉是:A.太阳经34. 冲脉的功能是: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5. 跷脉的功能是:E.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36.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B.上肢外侧前缘37.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D.上肢外侧中线38.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的是:A.冲脉39. 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E.阴阳跷脉40. 司下肢运动的经脉是:E.阴阳跷脉41.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E.阴阳跷脉42. 别络的生理功能为:B.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43. 经别的生理功能为:C.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44. 足三阳经的走向是:C.从头走足45.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B.从手走头46. 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E.任脉47. 称为“血海”的经脉是:A.冲脉48. “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A.冲脉49.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E.手少阴经50. 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B.手太阴经作业9A型题:1.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2.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B.寒邪3.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4.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E.传染性强5.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C.为阳邪,性炎上6.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D.突然受惊7.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D.刺痛8.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C.脾阳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10.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它经病症的发病类型是:E.并病11.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A.伤气12. 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原因是: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13.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肝、脾14.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B.心15.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16.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B.为阳邪,其性开泄17.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C.伤津18.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A.风性善行19. 饮在肠间的为:A.痰饮2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21.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C.过怒22.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D.风性数变B型题:* 23. 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24. 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25. 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B.寒邪* 26.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 27. 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C.气上* 28. 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29. 具有重浊粘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C.湿邪* 30.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D.燥邪* 31.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E.火邪* 32.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33. 具有易袭阴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C.湿邪* 34. 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C.湿邪* 35.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D.燥邪* 36.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B.正气不足* 37.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C.邪气* 38. 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C.暑邪* 39. 易袭人体阴位的邪气是:D.湿邪* 40. 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D.湿邪* 41. 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E.燥邪* 42. 寒邪的致病特点是:B.易伤阳气* 43. 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D.易于伤肺* 44.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D.肉胝皱而唇揭* 45.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A.脉凝泣而变色* 46. 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E.火邪* 47. 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E.火邪* 48. “行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A.风邪* 49. 情志为病,过喜则:C.气缓* 50. 情志为病,过悲则:E.气消作业10A型题:* 1. 阳偏胜,主要指的病理状态是:C.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 2. 阳偏衰,一般以哪些脏为主:A.脾肾* 3. 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运化无力形成的病理变化是:D.真虚假实4. 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A.气虚* 5. 真热假寒的病机是:B.阳盛格阴* 6. 与湿浊内生关系关系最密切的是:C.脾失健运* 7. 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E.阳盛格阴* 8.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形成的病理变化是:A.真实假虚* 9. 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10. 气滞多见于以下哪几个脏腑:D.肺、脾胃、肝* 11. 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D.肺、胃、肝* 12. 阴偏衰多见于:C.肝肾* 13. 虚证是指:A.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反映* 14. 阴盛格阳的证候是:B.假热证* 15.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A.邪气亢盛* 16. 津伤化燥以下述哪几个脏腑为多见:D.肺、胃、大肠* 17.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18. 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D.正邪盛衰B型题:* 19. 阴盛格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C.真寒假热证* 20. 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D.真热假寒证* 21. “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E.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22. “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B.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23. 气脱属于:B.气的出入异常* 24. 气闭属于:B.气的出入异常* 25. 内风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A.肝* 26. 内湿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C.脾* 27. 气升举无力形成的病证是:C.气陷* 28. 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D.气虚* 29.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30.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31.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形成的病证是:C.虚实夹杂证* 32. 邪气亢盛,正气不衰形成的病证是:A.实证* 33. 正气不足,邪气已尽,形成的病证是:B.虚证* 3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证是:E.真实假虚证* 35. “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C.真实假虚证* 36. “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D.真虚假实证* 37. 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B.虚寒证* 38. 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D.实热证* 39. 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A.实寒证* 40. 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C.虚热证* 41. 气停留阻滞于局部的病理变化为:B.气滞* 42. 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E.气脱* 43. 肝阳化风可见:A.眩晕欲仆* 44. 阴虚风动可见:C.手足蠕动* 45. 气脱病变,常见:E.汗出不止* 46. 气逆病变,常见:B.面红目赤* 47. 气闭可见:D.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48. 气滞可见:A.闷胀疼痛* 49. 阴阳互损引起的病理变化是:E.阴阳两虚50. 过食生冷引起的病理变化是:B.阴偏胜* 51. 阳气不足引起的是:A.内寒* 52. 津液不足引起的是:D.内燥作业11 A型题:* 1. 反治法指的是:D.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2. 属于反治的是:B.以寒治寒* 3. 属于正治的是:C.热者寒之* 4. 塞因塞用适用于:D.脾虚腹胀* 5. 寒因寒用适用于:C.真热假寒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