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合集下载

韩愈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韩愈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韩愈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一身才气的韩愈在当时的社会中,若是想要斩头露角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有个一官半职,否则再怎样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韩愈在35岁调回京城的时候,遇到柳宗元与刘禹锡,三个人志趣相投,而韩愈有十分欣赏两人的才情,于是便作诗:同官尽才俊,偏善刘与柳。

但是韩愈认为自己遭遇人生困境,而这两个人又偏偏是韩愈还以的对象,这就尴尬了。

韩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就是这两个人做的,但是自己内心却难以过去这个坎。

这还要从贞元十九年时,韩愈担任监察御史开始说起。

他发现长安地区发生旱灾,颗粒无收,然而官府却照常收税,闹得民怨沸腾,所以向唐德宗进献了《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

但是韩愈这样的做法肯定的是得罪了相关的人员,也就是管理长安的京兆尹李实。

于是韩愈反而被李实污蔑在前,韩愈因此被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

就这样,汉语的这个县令当的一直到唐德宗驾崩,李实被贬都没能再将他召回朝廷。

聪明的韩愈当然在思考其中的缘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医治都留在这个小破地方,这是他就不由得想起柳宗元与刘禹锡。

欣慰当年两人都在李实的管辖范围之中,韩愈做了与李实多着干的事,这两个人一定是没有站在自己这边,所以导致自己迟迟没能被召回。

特别是,就算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信任王叔文,于是发动了"永贞革新"。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改革派的主力干将,他们却没有喊上韩愈一起干大事。

即便是他们势单力薄,也没有拉拢韩愈的想法,将他调入京城,这种态度当然让韩愈更为怀疑。

之后韩愈的出头日就是在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之后才有的太阳可见。

由此韩愈不得不怀疑二人。

于是就有了: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一件关于官场上的"格斗",本来志同道合,彼此欣赏的人就这样分道扬镳,韩愈与刘禹锡的游戏的小船就这样翻了。

也许韩愈的猜测是对的,也许只是因为之间又没能解开的误会而已,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中间的各种细枝末节我们已经无从探索。

韩柳关系

韩柳关系

一直以来。

研究韩柳的人。

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

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

其出处固不同。

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

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作人行径。

章学诚之说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

是因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

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

从不随意说人短长。

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没怨天尤人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善笔傲物。

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

怨天尤人。

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则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等遭人诟病。

遗笑千古。

说宦官“材雄德茂。

荣耀宠光”,史无几人。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

为求官职。

亲伏光范门下。

向宰相上书。

上一书不得回。

过十九天又上第二书。

仍不见回。

等第二十九天。

再上第三书。

还是石沉大海。

韩愈第一书说:“干渎尊严。

伏地待罪。

”第二书说:“情溢辞蹙。

不知所裁。

亦惟少垂怜焉。

”第三书说:“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甚惧。

”先是说唐突冒犯。

伏地求宽恕;二说心急不知说什么好。

乞求少垂怜焉;再说则诚慌诚恐,甚惧。

卑下之极,却不得一丝音信,只好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中遇藩使朝贡白鸟。

作《感二鸟赋》并序说:“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

人不如鸟。

茫茫大地。

不知奔赴何所?其实,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傲物,狂言逼人,恐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上李尚书书》谄媚奉迎,白日信口雌黄。

一日得官,立时变脸。

一前一后。

迥若天渊之别。

柳宗元和刘禹锡当年同在御史台为官,应深知其人。

永贞革新时,王叔文等人主政亦始就贬了李实,召回李贽等人。

时正用人之际,没起用韩愈,这大概不是没有原由的。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我们都知道,在柳宗元 和韩愈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文学 革命,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韩愈和柳宗元, 在唐代我们都会 将这两位诗人称为韩柳,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 就需要从下文来进行了 解? 诗歌柳宗元的诗,共集中 140 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 诗较少的一个, 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 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 派的杰出诗才。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 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 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 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 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不论何种体裁,都 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 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 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此论相当中肯。

柳宗元的辞赋继承 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

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 的精神。

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 涉履蛮瘴, 崎岖堙(户乙)。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与屈 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

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 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 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

而韩愈疾恶如仇,不平则鸣。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耿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锡。

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没怨天尤人,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

韩愈一小没了父母,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宰相三上书。

乞求垂怜,卑下之极。

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作《感二鸟赋》并序说:“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人不如鸟。

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耿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锡。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落井下石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落井下石

【导语】落井下⽯是⼀个成语,出⾃唐·韩愈《柳⼦厚墓志铭》:“⼀旦临⼩利害,仅如⽑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引⼿救,反挤之,⼜下⽯焉者,皆是也。

”以下“幼⼉益智成语故事:落井下⽯”由⽆忧考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落井下⽯ 落井下⽯是指看见⼈要掉进陷阱⾥,不伸⼿救他,反⽽推他下去,⼜扔下⽯头。

⽐喻乘⼈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类型的⼈也常有,违背做⼈原则落井下⽯,因此,在⽣活过程中,寻求最基本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典故⼀: 语本唐代韩愈《柳⼦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学家。

⼤名⿍⿍的唐宋⼋⼤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长柳宗元七岁,⽽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在铭⽂中先概述了柳⽒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学上的成就。

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

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活艰苦,瘴疠时作,“⾮⼈所居”;⽽刘禹锡则上有⾼龄⽼母,“万⽆母⼦俱往之理”。

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激动地指出:“呜呼!⼠穷乃见节义。

”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评价。

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的⾏径。

这些⼈平时和睦相处,也能⼀块⼉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的⼿,蹦出⼏句掏⼼窝⼦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咱们死也得死在⼀块!”这⼀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

但是,⼀旦遇到⽑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便⽴即翻脸不认⼈,好像压根⼉就不认识你这个⼈了。

“落陷阱(通‘井’)不⼀引⼿援,反挤之,⼜下⽯焉”——看到有⼈要掉进井⾥,不⽴即拉他⼀把,反⽽把他挤下井,还往井⾥扔⽯头。

这种⾏为连禽兽都⼲不出来,他⾃⼰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便宜。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文丨《那些年》小小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朋友。

有患难之交,也有市道之交,有同窗之交,也有酒肉之交,有八拜之交,也有点赞之交……但不知你的朋友圈里,有没有那种可以让你卸下所有面具和铠甲,抛开一切顾虑和犹疑,毫无保留地付出与相信的朋友?柳宗元如果看到这个问题,想必会欣慰的点点头。

因为他这一生交了两个真正肝胆相照的朋友——一位是和他几度同起同落的“诗豪”刘禹锡;一位是和他共同发起古文运动的“百代文宗”韩愈。

他们彼此之间,有默契也有分歧,有陪伴也有离散,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们坚固的友情。

三人中,柳宗元去世最早,弥留之际,他写下遗书,将几个未成年的儿女,全部托付给了这两位已经数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能一走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样的朋友,能让一位父亲放心地把子女托付?刘禹锡与柳宗元“神同步”的莫逆之交先说说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人的关系,是真正好到骨子里的。

柳宗元曾写过一首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诗中所言“二十年来万事同”,可真不是夸张。

二人年龄只相差一岁,弱冠年纪同榜考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同在御史台指点江山,后来同时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又同时被贬,身在异地的他们书写同样主题的诗文,十年后又同时奉诏还京,回京后又再一次同时被贬……如此“神同步”的人生,于古于今都很罕见。

在很多人看来,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刘禹锡牵连。

因为刘禹锡一回到长安就写了首讽刺诗,结果遭人告发,被贬到播州(今贵州),同时柳宗元被贬到柳州。

尽管柳宗元无辜遭受牵连,但他此时最担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兄弟——刘禹锡还带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千里迢迢去那穷山恶水,这怎么能行?而柳州的条件多少比播州好一些,于是他几次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贬地和刘禹锡的互换。

最终,虽然贬地没交换,但朝廷还是多少照顾了一下——将刘禹锡的贬地改到了连州(广东西北部)。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摘要:
1.韩愈与柳宗元的共同点
2.韩愈与柳宗元的不同点
3.韩愈与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4.总结
正文:
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散文在形式与内容上有许多异同点。

首先,韩愈与柳宗元共同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混乱时代,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具有经世济民的抱负。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文以贯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

然而,韩愈与柳宗元在具体观点和文学风格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韩愈正直敢言,力劝君王不要太迷于佛教,他对佛教的排斥态度在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柳宗元则相对开放,他以儒为本,却也接受佛教的淡泊思想。

在文学风格上,韩愈主张文以明道,注重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散文气势磅礴,语言犀利。

柳宗元则主张文以贯道,注重治世之道,散文结构严谨,讲究修辞,寓言深刻,山水游记也极为出色。

尽管韩愈与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存在诸多异同,但他们的散文均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福祉。

他们的散文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

总之,韩愈与柳宗元的散文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异有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为我们呈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柳子厚墓志铭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浅析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关系论

浅析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关系论
文 艺鉴 赏
浅析韩愈 、柳宗元的文道关 文道 关 系一直 是 中国古代 文 学 的重要 论 域 ,从 先 秦 两汉 到齐 梁 时期 ,再 到 隋唐 、 北宋 、 明清各 代 ,“ 文” 与 “ 道 ” 的 内涵及 其关 系一直在 不 断变化发 展 。文章着 重分析 韩愈 和柳 宗元 的文道 关系论及 其异 同 ,并 简要辨 析 “ 文以 明道 ” 、“ 文 以载道 两个 不 同的理论 主张。 关键词 :文道 关系 ;韩愈 ;柳 宗元 ;文 以明道 ;文 以载道
( 二)韩柳 观点 的不 同之 处 在 “ 文” 、“ 道 ”概 念 上, 韩 愈 的 “ 道 ” 偏 重 道 德 教 化 ,柳宗元 则偏 于辅 时及物 。对 “ 道 ” 的认 识 方面 ,韩愈

注重 儒 家传 统 的道 统 思想 ,崇 尚经典 ;柳 宗元 所 谓 “ 道” 则包 括 “ 辅时” 、“ 及物 ”两 方面 ,一方 面要 适应 社会 发展 的需 要,有 利于 政治清 明,符合 时代潮 流 ,一方 面要切 合 客观 实际 ,有利于 民生 。 对 “ 文 ”的作用方 面 ,韩愈 作文 章力求 “ 陈言务 去 ” 、 “ 文纯 ” 、“ 道真” ,强调 作文 的理 论意 义 ;柳 宗元 则是 “ 施 于事 ,及 于 物 ” 、“ 有 益于 世 ” ,重 视 文 章 的社会 效 用 。韩 愈作文 以宣传 为宗 旨;柳宗 元作 文则 以社会 实践为 目的。 在 “ 文 以明道 ” 的古文创 作纲 领上 ,柳 宗元 比韩愈 论 述 的更 明确 。E 2 ] 他在 《 答韦 中立 论师 道 书 》 中说 :“ 始 吾 幼且少 ,为 文章 , 以辞 为工 。及长 ,乃 知文 者 以明道 ,是 固不 为 炳 炳 娘娘 , 务 彩 色 、夸 声 音 而 以为 能 也 。凡 吾 所 陈, 皆 自谓近 道 ” 。这个 “ 道 ”的具 体 内涵 ,清 楚指 的 是 儒 家 之道 ,体现 在 经 书之 中 :“ 本之 《 书 》 以求 其 志 ,本 之 《 诗 》 以求 其 恒 ,本之 《 礼 》 以求 其 宜 ,本 之 《 春秋》 以求其 断,本之 《 易》 以求 其动 ,此吾所 以取道 之原 也 。 ” 同时 ,柳 宗 元 主 张为 文 在 “ 原 ”儒 家 之 “ 道 ” 的 同 时,要 博采 其 他 著作 之 长 :“ 参之 谷 梁 氏 以厉其 气 ,参 之 孟 、苟 以畅 其支 ,参之 庄、老 以肆 其端 ,参之 《 国语》 以 博 其 趣 ,参 之 《 离 骚 》 以致 其 幽 ,参 之 《 太 史 公 》 著 其 洁 ,此 吾所 以旁推 交 通而 以之为 文 也 。 ”这是 他 比韩 愈 的 古 文 理 论 通达 、 灵 活 之 处 。为 了 真 正起 到 “ 明道 ”的作 用 ,他 还提 出 “ 文之 用 ,辞 令 褒贬 , 导扬 讽 谕 ” 的主 张, 认 为文 章 、文学 都应 该做 到激 浊 扬 ,实行 讽谏 美刺 , 并 且 要做 到 “ 言畅而 意美 ” 。 在 论 道 的理 性 品格 上 ,韩 愈 局 限在 传 统 儒 学 的 体制 内,“ 非三 代两 汉之 书不敢 观 ,非圣 人之 志不敢 存 ” ,把文 章和 文 章的作 者都 限制在 封建 的樊 篱之 中。柳 宗元 则 以儒 为 主 、兼 收并 蓄 ,其 “ 文 以 明道 ”着 重在 “ 明” ,因 而他 的认 识更开 放也 更富于 理性 。 凡事 都要 “ 明 ”后 “ 出 ”之 ,是柳 宗元 与韩 愈 的不 同 之处 。二人 在对 佛教 的看法 上就 是很 好 的例 子 。与韩 愈坚 定 的辟 佛 思想不 同 ,柳 宗元 与佛 家 的渊 源颇 深 。在 对 佛家 的态度 上 ,韩柳 之 间争论 的焦 点有三 :一 是夷夏 之防 ,韩

韩愈与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与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与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与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两个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八位文学家。

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和辛弃疾。

其中,韩愈与柳宗元是这八大家中最早的两位,也是唐宋文化之街的瑰宝。

本文将以韩愈与柳宗元作为主题,探讨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个性特点及贡献。

一、韩愈:状师之风,义利之辩韩愈,字退之,陕西咸阳人,是唐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早年求学于洛阳,师从卢仝,深受其影响。

韩愈以其犀利的笔锋和积极的社会观念闻名于世。

韩愈在文学创作上一直追求真实性和力量感,他的作品三六主义与唐代旧体诗有很大不同。

他提倡“状师之风”,主张文学应该具有对社会不公和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尤其是在言辞用词上更为贴近现实。

韩愈的“状师之风”在他的散文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比如他的《师说》中就直接指责陶渊明的田园诗过于憧憬而不切实际。

韩愈以鲜明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农民的务农观念提出批评。

此外,韩愈还对于利益相关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文章《进学解》对唐代的科举制度不胜其批判。

他认为科举制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使得科举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选拔能力。

二、柳宗元:谏官之风,伶人之辞柳宗元,字子厚,河南许昌人,是唐代文坛的又一位巨擘。

他的文学才华出众,以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散文、诗歌和戏剧等。

他的散文作品以《北溟行》最为著名,该文中记述了他在北方巡官时深切感受到的辽阔壮美的景色和淳朴善良的人民。

柳宗元以精湛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柳宗元对于政治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主张忠诚于朝廷,但也勇于谏言,不惧权贵。

他的《答皇甫曾谏议书》是一篇被广泛传颂的文章,他在文中以谏官的身份,对朝廷的政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这一作品使得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此外,柳宗元还以其喜剧性的戏剧作品而闻名于世。

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亦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不过,也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始终能够与他交流情感、讨论学问,并与柳宗元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韩愈。

韩愈和柳宗元曾是同事韩愈与柳宗元的朋友关系可以追溯到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博学宏词科考试。

在此期间,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科的考生,但彼此之间是比较熟悉的,何况韩愈连续考了四次,已经是非常著名的考生了,而且文章的名气也是有的,所以他们作为诗文之友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成为同事。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更是朋友。

这里需要对韩愈和柳宗元的微妙关系做一些必要的交代。

其实,他们的这种朋友关系主要是在诗文创作领域,在政治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或者说,柳宗元在政治上所受到的器重与当时韩愈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对等。

当时,柳宗元与革新集团的首领王叔文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韩愈却与王叔文等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对王叔文等人为政的风格以及做人的品质也颇为不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愈和柳宗元原本是政敌关系。

文人相轻:韩愈为何写诗阴指刘禹锡柳宗元为小人

文人相轻:韩愈为何写诗阴指刘禹锡柳宗元为小人

文人相轻:韩愈为何写诗阴指刘禹锡柳宗元为小人前文我们谈了永贞革新失败的深层原因,这一篇我们来说说关于永贞革新的评价问题,这也涉及到了与革新主将刘禹锡柳宗元原本私交颇好的韩愈,最后选择与好友反目的深层原因。

关于永贞革新的评价,从来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时候由于观点不同立场不同而评价正好相反甚至于令人大吃一惊,因为古今十分悬殊,从来没有定论。

我们只知道,最初记述和评价永贞革新的文字,是据说和刘禹锡柳宗元私交颇好又同是文学大家的韩愈所撰《顺宗实录》,不过交情归交情,韩愈却在该“实录”里没有给好朋友多少历史面子,因为他对刘柳参加领导的永贞革新评价不高。

有人认为这是老韩出于个人恩怨和嫉妒心而不能如实记述和评价。

如清人陈祖范云:“退之于叔文、执谊,有宿憾;于同官刘、柳,有疑猜。

”(《陈祖范文集》卷一)。

而著名学者陈寅恪还从政治高度上认为涉及内廷党争,他说:“永贞内禅尤为唐代内廷阉寺党派竞争与外朝士大夫关系之一最著事例。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

反正,陈老断定韩愈与宦官头目俱文珍关系密切交情深厚,所以记述永贞革新多是从宦官集团等反对派的意见入手,还在老韩他自己的诗歌《永贞行》中斥责改革派是“小人乘时偷国柄”,还说什么“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

公然白日受贿赂,火齐磊落堆金盘”,几乎把改革派描绘成了董贤(汉代著名同性恋大官)、侯景等奸佞宵小式人物,把他们等同于谋反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指责不可谓不严厉。

文人相轻起来比谁都狠,这个连清代大学者何焯评论韩愈这首诗时也曾为革新集团鸣不平,大思想家王夫之也为革新击节赞叹,认为大快人心。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怀疑学问很大却气量很小的刻薄韩愈,恐怕是出于对革新集团包括老朋友在政坛的迅速冒起有强烈的妒忌心,然后趁机削他一顿阴其一把以解恨也。

这正如曾控告刘禹锡的侍御史窦群讥讽王叔文的那句话一样:“事固有不可知者!”一样诡异,宁可信其有也可(此是窦群诅咒王叔文有大贪官李实的下场的话),据说韩愈确实是对刘柳心存怨恨过。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一生挚友刘禹锡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不相离弃的挚友,他们年青时相识,同一年中科举,同在御史台为官共事,后来又一起因参加永贞革新遭贬,一直到柳宗元死,他们始终书信往来。

同命相连,同喜同悲,情同手足,不离不弃。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代为抚养子嗣。

两人之间的苦乐之声,至今还在时空里回荡。

我在这里想说一件具体的事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忽然接到朝廷诏书,召八司马等人进京。

这让贬居十年早已心灰意冷的柳宗元猛然间激起了一阵惊喜。

一路跋山涉水,这年二月,柳宗元回到了京城长安。

可来到京城后不久,一件不经意的事情让柳宗元等人的命运又陡然逆转。

这年三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

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

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

八司马随即又被贬放到“五谷不毛处”。

韩泰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

刘禹锡观花诗是让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导火索,他也为此被放置最远的播州。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当时异常荒凉,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

刘禹锡有八十岁老母,同去必就死地,分离也是死别。

面对此情此景,柳宗元做出了让世人惊叹的举动。

柳宗元要与刘禹锡交换地方,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危难之时才见朋友真情,世上能冒死救友者古有几人,足显柳宗元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时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刘禹锡才改贬去连州做刺史。

人生的事往往都是性情使然。

刘禹锡不是柳宗元内敛的性格,也不是韩愈任情使性的人,可他也是率性而为的书生。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一次回到京城。

柳宗元被贬后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被贬后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被贬后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人生态度的确是不豁达,尤其是第二次被贬柳州。

原因有这么几个:1、年轻气盛,从仕途辉煌到前途无光,反差太大;2、出身世家,却无法光宗耀祖;3、高堂老母跟随自己到蛮荒之地而不得善终,耿耿于怀;4、身处瘴疠之地,身体受摧残严重;5、渴望回北方调养身体为柳家留后,而在永州一窝就是十年;6、刚返京城一个月,就又遭贬,没像屈原那样投江就已经算豁达,四年后抑郁而终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柳宗元遭贬后心态不豁达却不甘沉沦,写下了大量哲学散文,寓言杂文,山水游记。

且能为百姓鼓与呼,像《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名篇,正像司马迁说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柳宗元当然也是心有郁结而使其文学成果辉煌。

也如他的挚友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言:“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以仕途多舛换来后世对其文学的景仰,倘柳宗元泉下有知,也足够了。

一,被贬之后的柳宗元并没有一蹶不振,虽然仕途不利,但是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与道德品质。

二,柳宗元热爱生,所以才“独钓寒江雪”。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锡并称“刘白”。

中唐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韩愈和白居易,有不少结交成为好友的客观条件:年龄相近。

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相差只四岁。

登第相近。

韩愈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相差只八年。

仕历相近。

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过官,顺逆、级别也大致相当,韩愈做过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理想相近。

韩愈跟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与元发起“新乐府”运动,都有关心现实、革新诗文的理想。

性情相近。

都不是离群索居喜欢清静的宅男,都喜欢结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相之人,都喜欢提携后辈。

他们各自身边,都围绕着一大批诗文朋友。

共同偶像。

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艺术上都深受杜甫的影响。

共同朋友。

诗人张籍既是韩愈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等人,跟白居易也有交往。

其中,张籍曾介绍韩愈、白居易相识。

有过交往。

从白居易的几首诗歌看,他跟韩愈曾同游长安名胜曲江以及两处私家园林,一起饮过酒,并有诗歌唱和……但是,韩愈与白居易终究只有蜻蜓点水的交情,并没有成为莫逆于心、诗文创作上互相推崇、呼应的朋友。

从现存韩愈、白居易的诗文看,白居易有如下几首诗跟韩愈有关:《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见韩侍郎》《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

另外,《老成》诗有“我有白头戒,闻于韩侍郎”两句。

而韩愈的《昌黎集》中,则只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导语: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 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 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 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 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 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 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 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 没怨天尤人, 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 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

韩愈一小没了父母, 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 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 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 《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 宰相三上书。

乞求垂怜,卑下之极。

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 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 作 《感二鸟赋》 并序说: “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人不如鸟。

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 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 耿 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 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柳宗元从不和韩愈说冤情 而柳宗元在永州贬放了十年, 其冤情也没见一字和韩愈道说过。

元和十一年 (公元 816 年),韩愈官拜中书舍人转右庶子,转年兼御史中丞,充彰义军行军司 马,不久又拜刑部侍郎,从宰相裴度讨淮蔡,可谓权高位重。

据说,韩愈在袁州刺史离任时曾举荐八司马之一的韩泰自代,可却对柳宗元自始一字不提。

韩愈为人行事很奇特,许多时候求利做事不计其他。

元和年间平淮西时,韩 愈态度坚定,力主平藩。

在当时情势万分危险的形势下,他扶助裴度,“一掷赌 乾坤”。

战前他独自冒险去汴州说服藩镇韩弘助朝廷平乱, 这是要冒杀头危险的。

接着他又向裴度献计,请自“领精兵千人”入蔡州,去取叛贼吴元济。

虽此计后 由武将李愬执行,可一介书生有如此之勇令人敬佩。

李翱在《韩公行状》记述了 这件事:“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不灭。

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 招讨之。

丞相请公以行。

于是以公兼御史中丞,赐三品衣鱼,为行军司马,从丞 相居于郾城。

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

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

亟白丞相,谓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 城壘,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

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

公与语奇 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

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 祸福以招之,彼必服。

’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不用起草而随口成文)为丞相 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

丞 相归京师。

公迁刑部侍郎。

” 淮西平叛成就了韩愈一段可圈可点的经历。

而韩愈谏佛骨, 又是一件是震惊 史界的事,当时没有第二人敢做这种事,他也因此而扬名传世。

可他因此事得罪 宪宗被贬到潮州时的表现, 以及 《潮州刺史谢上表》 却让后人不耻。

“戚戚嗟嗟, 与死日迫”,其卑下不及庸人。

这时柳宗元已过世了。

如在,观此行径,不知会 作何感想。

柳宗元贬柳州时也有《柳州谢上表》,例行公事,不卑不亢,心静如 水。

古人写墓志不是白写的。

元稹与白居易 是一生的密友, 死前用价值六七十万的财物托白居易写墓志铭, 这相当于州 司马一年的奉钱。

按当时的惯例,唐时州郡分几等,元稹是上州司马五品,柳宗 元下州司马是六品,年奉不会有这么多。

韩愈很恋财,常替人写墓志赚钱。

韩愈 与藩镇关系暧昧, 宦官窦文场的养子裴均, 是参入围剿永贞革新运动的藩镇之一。

《旧唐书》 记载: “愈前左降江陵掾曹,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裴均死时, 声名狼藉,人所不耻,使重金,也没人肯为之作铭。

而韩愈竟“为序饯锷(裴均 子), 仍呼其字”。

古时相互间称字是表示关系亲近密切, 为此韩愈遭朝臣攻击, 元和十一(公元 816 年)年五月, 被改官右庶子。

看来作墓志铭写序也不能只图钱 不看人。

韩愈为裴均儿子作序让他在人生留下了难看的一笔。

可柳宗元从来没见 为钱而做这种事。

柳宗元一贬十四年。

以至于死,除己身镕铸经史,发为伟词, 以自列于后世外,所有人事来往,及内外行谊,绝无一丝供人訾议之隙也。

(章 士钊语)这些前人都看的很清楚,清人何焯说:“韩、柳二公,在道义上东西相 望,鸿沟宛然。

”柳之品行,高韩一等。

不是挚友是朋友综观韩柳诗文, 二人的政治取向是不一样的, 韩柳思想上许多地方是南辕北 辙。

柳宗元主张民本思想, “利安元元为务”; 韩愈 《原道》 持诛民学说, 言“民 不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侍其上,则诛”。

把百姓当成俎(zǔ 古代割 肉的砧板)上肉,任意宰割。

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论天道,痛批他天能“赏功 而罚祸”之说。

柳宗元主无神论,反封禅;韩愈则上表请封禅。

韩、柳后来论史 官,论为师,论从僧游种种,随处皆异。

韩愈诗文,气势磅礴,电闪雷鸣,可他 骨子里是守旧保守的, 他不敢越皇权雷池一步。

这也是宪宗为什么喜欢他的原因; 而柳宗元奥古叛逆,时时刺痛那个社会的命脉,这也是宋以后,尤其是清代行文 字狱,士大夫不喜欢和不敢学柳宗元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官的学柳宗元,不但得 不到好处,还会招灾惹祸。

就是今人评柳也有说柳宗元不识时务的。

尽管如此, 两人终生都以朋友相称。

韩愈“坦夷尚义,待朋友始终”。

韩愈这个人很仗义,提携了不少年青后进,这都是很让人敬佩的。

两人的个 人私交还是很深的。

梳理二人一生的交往,韩愈长柳宗元五岁,前后一年中第, 御史台一起共事,年轻气盛,交往甚欢。

随后柳宗元十四年处贬地,而韩愈前十 年也浮沉名场,不得善处。

期间文字交往,虽看法有异,可没有交恶可寻。

这在 古时人生交友是很值得称道的。

韩愈一生狂放傲世。

这里有一件事很有意思。

崔群是韩愈和柳宗元的共同朋 友,胆略机智过人,做过宰相,平生致君及物,不计文章小道,纳才结友,求同 存异。

韩愈对此不解,曾对李程说:他与崔群交往二十年了,敦诗(崔群字)不与 退之(韩愈字)说著文章。

沾沾自喜,以为崔群文不及己,不敢与他谈说文事。

其 实,崔群和柳宗元都深知韩愈为人,就是听了这样的话,也只会莞尔一笑。

刘禹 锡说韩愈太轻薄,只不过别人不与他计较罢了。

所谓朋友,唐代孔颖达解释说: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友字在甲古文里,是两只同一方向的手,表示以手相 助,引申为同志,志趣相投的人。

而挚字源于《诗经 毛亨传》 说: “鸟挚而有别。

”是说雌雄鸟情意深篤, 和别的鸟表现不一样。

人要是挚友应象挚鸟那样诚恳亲密无间。

韩柳之交不是如此。

韩柳是一生的好朋友,是古文运动的战友,但不是挚友。

清代全祖望《韩柳 交情论》说:“古人于论交一事,盖多有难言者。

”看来他对韩柳的交情也是看 不透的。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有一段关于当时人际交往的描述,恐怕会解 开这一奥秘。

韩愈绝不会无来由的在文中单独添加这样一段话。

韩愈说:“士穷 乃见节义。

”这显然是有感而发。

韩愈说:你发达了,人们酒食游戏追逐你,装 模作样,强以笑语取悦你。

可一旦你失势了,就反目象不认识一样,不但“落陷 阱”不伸援手,反而排挤你,落井下石。

现在的人都是这样。

而这些是禽兽夷狄 都不忍做的事。

韩愈慨叹说:“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愈对柳宗元为人佩服之至。

韩愈很少有他佩服的人,唯 有柳宗元。

象韩愈这样性情的人都能和柳宗元终生相交不易, 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是可以想见的。

时光过去千余年了,韩柳两人的影子还在相互交织着。

历史就是这样奇妙,它总是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和遐想。

韩愈是柳宗元一生交往的朋友, 虽其思想及处事理念不同,可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情。

社会和生活是多样的。

古 人交往和相互间的友情, 今人有时会看不懂, 可是他们传流在历史长河里的情感 和友谊还是总会不断地让后人感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