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辅助治疗 4个月。经 治疗前评估 患者均不能行 B S 1%的患 C ,4 者被认为不 能手术。新辅助治疗后 , 曲唑和 T M组 临床疗 来 A
效评价总缓解率 ( er l rsos a , R ) O v —a epnert O R 分别为 5 % 和 l e 5 3 %( 0 0 1 , 6 P< .0 ) 两组 B R分别为 4 %和 3% ( 00 2 。 C 5 5 P= .2 ) 结果显示 , 来曲唑组 临床疗效评价 O R、 R 钼靶检查及超声检查
手术切除率 , 改善巨大肿瘤和不可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
【 关键词】 乳腺癌 ; 新辅 助治疗 ; 内分泌治疗 ; 第 三代芳香 化酶抑制剂
Ne a j v n n o r e te a y wi r maa e ihb t r ete t n f o t n p u a ra tc n e ains o d u a t d c i h r p t a o t s i i si t ra me t s e n h n o nh o p me o a sl e s a c rp t t b e
s t r scne ae tbfr clram n.Ma ys de aecn r dta eef t f eajvn ed c n ea t ibe t acr t ns eoe oa ete t ac a pi l t n u is v ofme th f c odua tn or et r— t h i h t e on i h
【 e o d 】 Bes n ol m ; N od vn t r y E dc n e p ; A o a s i i t s K yw rs r t ep s s a a eaj ath a ; n or e hr y u ep i t a r t en bo m a h ir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合理应用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合理应用

出血诊治推荐流程・ 中华消化杂志,07 20 ,
. o 斗 q 一u u R T , g F DvnH , 1 i 。 A a R ,e i B ea Rs n l t . k h ohg・ , ’ : a  ̄ ae 如 。
下 血, 止 起效迅 疗效确切, 作为首 予 幽门 菌治 抗溃 治 需 速、 应 抗 螺杆 疗及 疡 疗。
1 2中国 社 区医 师 ・ 医学 专业半 月刊 2 1 年 第 1 00 0期 ( 2 第1 卷总 第25 3期
e毗 n t
: : :: p
mu n m
胺 并 且 F H 和 雌 二 醇 测 定 在 绝 经 后 水 S 平 。然 而 有诸 多原 因都 可 以导 致 闭 经 , 如 化疗 、 手术 、 精神创 伤等 。当这 些干 扰 因

素消失后 , 患者 有可能恢 复月经 , 在临 这 床 治疗 过 程 中并 不 少 见 。这 些 患 者 只 是 闭经 而不 是 绝 经 。绝 经 是 指 卵 巢 功 能 丧
热凝 治 疗 和 机 械 止 血 等 治疗 ; 抑 酸 药 物 ② 药物 的应用 , 目前临床常用抑酸剂包括 质 子泵 抑 制 剂 ( P )和 H PI 受 体 拈 抗 剂
根据淋巴结转 移情况 、 肿块位 置及 大小 、 病理分级、 免疫 组 化 检查 结果 , 分为 高 、 中、 低度复发 危险 , 并制定 出相应 的 内分
20 1 (0) 09,0 1 .
评分依据。它是根据年龄、 休克状况 、 伴发 病、 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 5 项指标将 患者分为高危、 中危或低危 ^ 群 。
A V GB的 治 疗 NUI
2 中华内科 杂志编委会. 不明原 因上消化道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896年英国学者Beatsom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期前晚期乳腺癌,开创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功分离出雌激素受体(ER)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性地用于ER阳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口服三苯氧胺每日20mg已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规方法,广泛用于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使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 芳香化酶的结构与功能芳香化酶是一种由503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由定位于人15q21.1上的芳香化酶基因编码。

该基因全长123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的3′端的约30kb的基因序列编码着芳香化酶蛋白,而5′端的约93kb基因序列为调控区,内含多个启动子,参与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调节。

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启动子可能感受不同的组织内不同的微环境状态而产生组织的特异性表达[1,2]。

芳香化酶又称雌激素合成酶,在体内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其蛋白在许多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卵巢、乳腺、皮肤、肌肉等。

芳香化酶在卵巢的高表达是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重要途径,而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的表达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临床研究发现,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患者呈现男性化特征,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以及乳腺发育障碍[3]。

2 芳香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目前认为乳腺组织局部高雌激素水平的微环境,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Aebi等报道60%的绝经期前乳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4],虽然绝经期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循环血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脂肪、肌肉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转化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而来,但其合成雌激素能力远低于绝经前的卵巢,因此绝经后女性的循环血内雌激素水平较绝经前明显降低,但目前研究发现在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可高于循环血中浓度的10倍,达到了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5]。

四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四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四期乳腺癌,又称晚期乳腺癌,指的是乳腺癌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疾病。

此时,乳腺癌的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负荷、转移部位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全身治疗(1)化疗:化疗是四期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化疗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1)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等;2)紫杉类药物:如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等;3)烷化剂: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4)抗代谢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

(2)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四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1)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3)抗雌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的新兴手段,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抑制剂: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3)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等。

2. 局部治疗(1)放疗:放疗是四期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减轻局部症状、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

放疗方式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

(2)手术:对于局部转移较少、身体状况较好的四期乳腺癌患者,可行手术切除转移灶。

手术方式包括:1)切除转移灶:如肺、肝脏、骨骼等部位的转移灶切除;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适用于局部转移灶较多、全身状况较好的患者。

(3)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是一种利用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机制达到治疗目的。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内容摘要:芳香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一个成员,在体内将睾酮、雄烯二酮、16-α-羟雄烯二酮转化成雌酮和雌二醇。

绝经后妇女外周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乳腺癌组织里有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可能导致乳腺癌局部的高雌激素环境而促使肿瘤增殖。

临床上根据这一特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乳腺癌组织内高表达的芳香化酶活性,减少雌激素的合成,治疗乳腺癌。

乳腺肿瘤芳香化酶抑制剂绝经后妇女卵巢停止合成雌激素,体内低水平雌激素源于雄激素在外周组织如脂肪、肝脏、肌肉、毛囊等中的芳香化酶转化而来。

乳腺癌组织里有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可能导致乳腺癌局部的高雌激素环境而促使肿瘤细胞增殖。

芳香化酶抑制剂(arimedexs,AIs)抑制该酶,减少雌激素的合成,进而抑制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1 芳香化酶及其高表达的意义芳香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一个成员,在体内以睾酮、雄烯二酮和16-α-羟雄烯二酮为生理底物,经过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酮和雌二醇。

敲除(bockeout)芳香化酶基因的雌性小鼠体内雌激素无法测出,呈现雄性化,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乳腺发育均有障碍[1]。

因基因突变而使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也出现相似的表现[2]。

绝经后妇女外周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在芳香化酶高表达的乳腺组织,雌激素的水平可以是外周的10倍,而底物雄烯二酮是外周的8倍[3]。

因此乳腺癌组织中具有高浓度的雌激素环境,促进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Brodie等[4]报道芳香化酶表达活性和乳腺癌增殖指标PCNA具有相关性。

研究显示,芳香化酶表达活性与AIs治疗敏感性也有关联[5]。

临床上根据芳香化酶这一特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用AIs治疗乳腺癌。

2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展和类型。

第一代AIs氨基导眠最初作为抗癫痫药物用于临床,20世纪代被用于晚期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但是发现此药的选择性太差,在抑制芳香化酶的同时还广泛影响其他类固醇激素代谢过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也受到影响,用此药时必须补充糖皮质激素。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素 的分 泌已对 抗雌 激 素 的减 少 , 会 诱 发 卵巢 排 卵 还 导致 意 外妊娠 。
第一 代 芳 香 花 酶 抑 制 剂— — 氨 基 导 眠 ( mn a i— olthmd ) 初作 为 抗 惊 厥 药 物 用 于临 床 ,99 g e iie 最 ut 16 年被 使用 于临 床治疗 乳 腺癌 。除 抑制芳 香化 酶活 性 外, 还刺激 肝脏 混合 功能 氧化 酶活性 , 进雌 激素 代 促 谢及 加速其 在 血浆 中 的清除 。它 能抑制 肾上 腺所 有 类 固醇激 素的 合成 , 到药物性 肾上腺切 除 的作用 。 起 在使 用时需 要 补充皮 质 内 固醇 激 素 , 使用 不方 便 , 选
Vo1 6 No 5 .1 . 0c . 0o t2 6
芳 香 化 酶 抑 制剂 在 乳 腺 癌 内分 泌 治疗 中 的研 究 进 展
沈恩 超 ,王 水 凌 立 君 , ,张 建新
( . 苏 大 学 附 属 医 院普 外 科 , 苏 镇 江 2 20 ; . 苏 省 人 民医 院 乳 腺 外 科 , 苏 南 京 2 0 2 ) 1江 江 10 1 2 江 江 10 9
维普资讯
第 l 6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期
20 0 6年 l 0月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学 版) 医
J u a o i g u U i r t ( dc eE i o ) o r l fJ n s nv s y Me ii dt n n a ei n i
位于 1q 1 1 5 2 . 。芳 香 化 酶 在 体 内可 催 化 睾 酮 、 烯 雄
二酮向雌酮、 雌二醇转化, 又称为雌激素合成酶。其 在卵巢 中的高表 达是绝 经前 女性体 内雌 激 素合成 的

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

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一、激素治疗方案概述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或降低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

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则是通过干扰雌激素或雄激素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二、药物选择1.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和抗雌激素抗体。

其中,AI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SERM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作用,可调节雌激素受体活性;抗雌激素抗体可特异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抑制其活性。

2. 抗雄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和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

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合成,降低雄激素水平;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与受体结合,降低雄激素作用。

三、治疗方案制定1.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1)单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如他莫昔芬(Tamoxifen)或芳香化酶抑制剂。

(2)联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他莫昔芬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抗雌激素抗体。

2. 抗雌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雌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3. 抗雄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雄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四、疗效监测1. 临床监测: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2. 生化指标监测:定期检测血清雌二醇、睾酮等激素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3. 肿瘤标志物监测:如CA153、CEA等,观察病情变化。

五、不良反应处理1. 抗雌激素药物不良反应:(1)潮热、出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内分泌治疗有其毒副反应较小,且能长期应用的优点,主要适用于雌或/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内分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三苯氧胺(TAM),是非甾体类的雌激素受体拮抗药物。

1986年通过美国FDA论证成为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不论绝经状态的乳腺癌患者均可用作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内分泌治疗。

长期以来TAM已作为激素受体阳性病例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1998年EBCTCG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TAM5年可使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7%和26%,在辅助化疗结束后再用TAM 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其中50岁以下组序贯应用化疗及TAM较单用化疗组的复发或死亡危险分别下降40%和39%,与单用TAM相比分别下降25%和21%。

50岁以上组则分别下降54%和49%,及19%和11%。

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应用TAM五年的辅助治疗可使10年绝对生存率提高5.6%,局部复发率降低14.9%,对淋巴结阳性病例分别为10.9%及15.2%。

对TAM应用的时间EBCTCG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是术后应用二年或一年可使肿瘤危险性下降28%或21%。

如果应用5年的辅助治疗可降低50%的复发危险性,超过5年以上未能证实其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NSABP B-14的研究证实TAM用药超过5年反而降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可能是由于TAM长期应用所获得的耐药性所致。

TAM的常见副反应有潮红(39.7%)、肌肉、关节酸痛(21.3%)、乏力(15%)。

此外可增加血栓性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及子宫内膜癌等危险。

但发生率均低于2%-3%。

其他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剂有托瑞米芬(Toremifene法乐通)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等。

这些药物疗效与TAM相似。

但其副反应略低。

近年来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现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上又一重大的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不同于TAM,而是抑制外周组织及肿瘤细胞中的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时所需的芳香化酶。

来曲唑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来曲唑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2021年3月第19卷第5期ONCOLOGY PROGRESS,Mar2021V ol.19,No.5*综述*来曲唑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孟春艳#,张付菊,苏永平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药剂科,天津301500摘要摘要::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的全身性疾病,因此内分泌治疗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曲唑是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

来曲唑的作用具有强选择性,可强烈抑制雌激素水平,而对皮质激素、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很小。

因此,与抗雌激素药物相比,来曲唑的抗肿瘤作用更强。

因其作用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对全身各系统及靶器官无潜在毒性,故安全性较好,为多数患者耐受。

2001年来曲唑在美国被批准上市,目前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被推荐作为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

目前中国已将来曲唑作为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二线首选用药,以及转移性乳腺癌的首选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

本文对来曲唑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来曲唑;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7737..9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21.19.05.02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多数发达国家中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前几位[1]。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国沿海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较快[2]。

临床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或全乳根治术、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全身性疾病。

乳腺癌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者约占70%[3]。

因此,辅助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4-5]。

他莫昔芬又称三苯氧胺,是在临床中使用多年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

来曲唑等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是最常见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其他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还包括阿那曲唑、依西美坦[6]。

芳香化酶抑制剂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耐药的老年性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研究

芳香化酶抑制剂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耐药的老年性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研究

noduat n or eteayw r cm aa l ( 1 7 ,= . 7 . eC Rw s 2 % i ns ooe eajvn d c n rp ee o prbe x= . 9 P 05 ) h B a . nA at zl e i h 5 4 T 65 r
caat s c f ae t r evdA at zl( = 6 ,E e etn ( = 4 n e ooe ( = 1 s h rc r t so tns e ie ns ooe n 1 ) x m s e n 1 )a dL t zl n 1 )a e i i pi c r a r
Br a t T mo ne ,S n Y t e m r lHapi , u a —e n v r i G a g h u 1 1 0 e s u rCe tr u a — n Me s o i s t S n Y ts n U ie st a d y, u n z o 5 0 2
【 bt c】 O j t e T ne i t t li fc o Ao a s i its ( I) o A s at r be i oi sg e h cn a eet f r t e n bo cv v ta e ic f m a h ir As n l
snl pt ns wt l ay dacd ratcn e f r T m xf — s tne i h eajvn ei ae t i ol avn e bes a cr t a oi nr iac n te nodu at e i h cl ae e es e dc n h rp e i . Meh d R t set ea a s fc n a bn f ep ne ( B n or eteaystn i tg to s er pci n yi o l i l e e t sos o v l s ic ir C R) t o ao t e i ii r a h eajvn ed c n h rp a a id oti edr ai t wt rma s n bt s s te n odu at n or e teay w sc re u n lel pt ns i a h o i r y e h

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的骨关节症状预防和管理的证据总结

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的骨关节症状预防和管理的证据总结

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的骨关节症状预防和管理的证据总结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是目前一线治疗乳腺癌的重要药物,能有效地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然而,对骨关节的不良影响成为患者常见的副作用之一,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预防和管理诱导的骨关节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针对诱导的骨关节症状,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骨密度较低是骨关节症状的常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通过饮食和适度的锻炼来增加骨密度。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饮食中充足的钙摄入和适当的维生素D补充可以提高骨密度,减轻骨关节症状。

其次,管理诱导的骨关节症状的方法有很多。

物理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

这些物理疗法可以缓解骨关节疼痛和僵硬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

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均衡的饮食也可以减轻骨关节症状的程度。

肥胖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和炎症,因此控制体重可以减轻关节的压力,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药物治疗也是管理诱导的骨关节症状的常用方法。

非处方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Ds)被广泛应用于缓解骨关节疼痛和炎症。

NSDs包括常用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此外,骨强化剂和Bisphosphonates类药物也被用于防治乳腺癌患者诱导的骨关节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进而缓解骨关节症状。

除了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心理支持也是管理诱导的骨关节症状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该理解和接受诱导的骨关节症状是治疗的副作用,通过与医生和护士的交流,了解自身病情并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建议。

此外,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骨关节症状。

综上所述,诱导的骨关节症状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是一项常见且困扰的问题。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内分泌治疗是通过影响雌激素的合成、释放或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细胞中广泛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这使得内分泌治疗成为可能。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1. 雌激素拮抗剂:如乳腺癌患者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可采用抑制雌激素合成或拮抗雌激素作用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

2. 孕激素拮抗剂:乳腺癌细胞中也广泛表达孕激素受体,因此对于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可采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孕激素拮抗剂主要有孕激素拮抗剂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二、常用药物及副作用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广泛应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一类药物,可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同时在乳腺组织内具有雌激素拮抗的作用。

常见的SERMs药物包括:(1)tamoxifen(他莫昔芬):是最常用的SERMs药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他莫昔芬可导致子宫内膜癌、血栓栓塞等副作用。

(2)raloxifene(拉莫昔芬):主要应用于更年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和乳腺癌预防。

副作用包括热潮红、肌痛等。

2. 芳香化酶抑制剂(AI)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另一类常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雌激素合成,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常用的AI药物包括:(1)anastrozole(阿那曲唑):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而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和关节痛。

(2)letrozole(来曲唑):作为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常用于更年期后妇女。

其主要副作用包括关节痛和乏力。

2024年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

2024年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中,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

雌激素通过与乳腺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因此,内分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或阻断雌激素与E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内分泌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1.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最早使用的SERM类药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他莫昔芬通过与ER竞争性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他莫昔芬还能抑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他莫昔芬主要用于治疗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氟维司群(Fulvestrant)是一种新型的SERD类药物,通过阻断ER并诱导其降解,从而抑制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氟维司群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对他莫昔芬耐药的患者。

3.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是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常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Letrozole)、阿那曲唑(Anastrozole)和依西美坦(Exemestane)。

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与他莫昔芬相比,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

三、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1.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使用。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应用论文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应用论文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68-02【摘要】目的: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最主要采取的手段的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的治疗,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有孕激素类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等方法,通过临床的应用证实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这些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应用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在这类患者病变的早期都是具备一定的潜伏期的,并且还可能更长的时候才会复发。

虽然在患者发病不同的时期,运用手术、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措施可以获得不同的疗效,但是这也存在局限性的。

因此,对于乳腺癌的患者来说,特别是应用内分泌治疗的时候,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样才可以使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依据要想知道一个乳腺癌病人应该接受何种内分泌治疗,首先应该对患者的孕激素和肿瘤细胞内雌激素受体水平进行有效的测定。

由于现今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性主要分成了三种,一种是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患者,这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激素的水平比一般正常的人明显高出很多,据调查得知,有绝大多数绝经后的患者,通过内分泌治疗来降低雌激素,可以有效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对于这类敏感性的患者来说,运用内分泌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第二种则是内分泌反应不确定型的,这主要是指患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的水平呈现低表达的状态,或者呈现阴性的反应,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做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情况并不能够确定,但是也不是说不能运用内分泌治疗,可以在内分泌的基础上联合辅助化疗。

最后一种是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型,也就是说患者无法接受检测到肿瘤细胞具备有激素受体的表达,对于这类患者来说,运用化疗较为有效。

AI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AI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前言*很久以来,术后服用5年三苯氧胺一直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金标准”,它能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死亡的危险。

但是长期应用三苯氧胺具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增加子宫内膜癌(2.5倍)和血栓栓塞性疾病(2.0倍)的发生率,五年三苯氧胺后仍有复发的危险,这些都促使人们去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以提高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并且降低其副作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来阻断非卵巢组织中雌激素的合成,它能使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超过97%。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

本文将介绍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代表性试验*阿那曲唑的代表性试验是ATAC试验。

ATAC试验是最早的乳腺癌术后直接、单独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试验,试验的参加者为绝经后、可手术、并适合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在进入试验前都已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部分有指证的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或化疗。

试验对服用三苯氧胺5年或服用阿那曲唑5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进行了随机的对比。

经过68个月的随访后,结果显示阿那曲唑组的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三苯氧胺组,同时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相比,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远处转移和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都显著降低了。

阿那曲唑还有些小规模的临床试验(ITA试验等)证实应用三苯氧胺2~3年后换用3~2年的阿那曲唑(总的治疗时间也为5年)也比应用5年的三苯氧胺有效。

来曲唑的代表性试验有MA-17试验和BIG1-98试验。

MA-17试验与ATAC试验的不同处是所有患者都已经接受了5年三苯氧胺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并没有疾病事件的发生,然后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或不接受5年的来曲唑治疗。

试验随访到2.4年时,服用来曲唑的患者发生乳腺癌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只有不用来曲唑患者的57%。

来曲唑的另一个代表性试验为BIG1-98试验,它的试验设计与ATAC试验相似,试验组为术后直接应用5年的来曲唑,与5年三苯氧胺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成热点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成热点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成热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肿瘤网点击数:51 更新时间:2007-2-3从最早的1896年国外专家首次报道,双侧卵巢切除可以使乳腺癌肿块缩小,到后来的一系列内分泌治疗药物,如目前仍为一线用药的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等证明,内分泌治疗始终是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芳香化酶抑制剂正作为此项治疗的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芳香化酶与乳腺癌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中的限速酶,能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它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广泛存在于卵巢、胎盘、睾丸、脑、脂肪、骨等正常组织器官中,由芳香化酶转化而来的雌激素不仅作用于生殖系统也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紧密地关联。

研究表明,在乳腺癌组织的基质和间质细胞中有芳香化酶的过表达。

经免疫细胞化学、芳香化酶活性等分析,约96%乳腺癌组织中有高于正常水平的芳香化酶表达。

进一步研究证明:癌细胞局部表达芳香化酶能促进其本身的生长。

以MCF-7乳腺癌细胞为例,在体外实验中,芳香化酶的底物——雄激素能加快肿瘤的生长,但若同时给予芳香化酶抑制剂,则肿瘤生长速度减慢。

这可以作为一项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直接理论依据。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肝、脂肪包括乳腺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阻止其利用雄烯二酮及睾酮产生雌激素,从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癌细胞生长。

因为,人们近来发现,肾上腺和脂肪组织也可产生雌激素,且为绝经后妇女外周血雌激素的主要来源,故可以此为机制将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绝经后妇女,特别是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又一方向。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已将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

在绝经后妇女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芳香化酶抑制剂有以下几种药物较多应用:一、非特异性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以氨鲁米特为代表的非特异性芳香化酶抑制剂。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氨鲁米特在治疗中与一线药物他莫昔芬作用强度比较相似。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解读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解读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晚期乳癌患者,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即使有内脏转移,如果没有症状,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ER和PR阴性的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内分泌治疗,尤其是对软组织转移和/或以骨转移的患者。

此外,临床中ER和PR状态也可能为假阴性,且有些患者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激素受体情况也可能不同。

因此对于ER和PR阴性,仅有骨转移或软组织转移的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以考虑严格疗效评价和病情监控下试用一次内分泌治疗。

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后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复发乳腺癌的首选一线治疗。

对未接受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前患者,初始治疗可以是抗雌激素单药治疗,或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后加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卵巢功能抑制可以采取外科切除,或应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

绝经前抗雌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二线治疗方案是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

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和氟维司群)和孕激素类药物(醋酸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

内分泌药物的选择原则主要遵循:1、不重复使用辅助治疗阶段治疗失败的药物;2、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绝经后患者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3、绝经前乳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或卵巢功能有效抑制治疗基础上,遵循绝经后患者内分泌治疗原则;4、芳香化酶抑制剂失败的可选择孕激素治疗或氟维司群;5、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或来曲唑)治疗失败可选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孕激素或氟维司群;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可选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孕激素或氟维司群。

6、既往未曾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者仍可选择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

抗雌激素药物氟维司群是激素受体阳性、抗雌激素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经治再次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选择用药之一。

对于在既往的他莫昔芬治疗中疾病进展的患者,氟维司群与阿那曲唑有效率相似,但缓解持续时间更长。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循环 中雌激素水平 , 到治疗肿瘤 的 目的。 起
3 As的基 本 药 物 I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 的治疗手段 , 特别
是在激素受体被发现 以后 ,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能有 目的地选择 并可预测疗 效 。合理有效的拮抗 A s I 的不 良反应 , 研究 制剂耐 药机制 , 研发新 的高效 、 毒的 内分泌 治疗 药物及应用 内分 泌 低 的顺序和时机如三苯氨胺 与 A s I 序贯应 用问题 的研 究 、 I 与 As 辅助化疗联合应用方法研究 ,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和探索。
徐坤 鹏
【 关键词】 乳腺癌 ; 芳香化酶抑制剂; 内分泌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779 【 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39 (00 1 03 — 1 64— 262 1)4— 18 0
乳腺癌 的治疗 , 目前 主要采取 以手术为主 , 化疗 、 放疗 、 内
参 考 文 献
1 C neP,rs odtA Ao aaeihbt snte duatra n ot Fa la . rm t iir jvn et t f s i s n o i ha t me o
As 为辅助治疗 。绝经后 激素 受体 阳性 患者早 期乳 腺癌术 I作
后辅 助治疗原 则 : 1 术 后 5年应用 阿那 曲唑 、 曲唑 ; 2 () 来 ()
分 泌治疗 和分子靶 向治疗等 为辅的综合 治疗模 式。而 内分 泌
治疗在乳腺癌治疗 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 , 尤其是芳 香化酶抑制剂 ( I) 问世 , As的 其在辅 助治疗方 面存在 潜在 的益 处, 直接挑战三苯氧胺在 内分 泌治疗方 面的作用 。 1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2007-12-07 #e#
【关键词】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896年英国学者Beatsom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期前晚期乳腺癌,开创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功分离出雌激素受体(ER)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性地用于ER阳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口服三苯氧胺每日20mg已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规方法,广泛用于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使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 芳香化酶的结构与功能
芳香化酶是一种由503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由定位于人15q21.1上的芳香化酶基因编码。

该基因全长123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的3′端的约30kb 的基因序列编码着芳香化酶蛋白,而5′端的约93kb基因序列为调控区,内含多个启动子,参与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调节。

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启动子可能感受不同的组织内不同的微环境状态而产生组织的特异性表达[1,2]。

芳香化酶又称雌激素合成酶,在体内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其蛋白在许多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卵巢、乳腺、皮肤、肌肉等。

芳香化酶在卵巢的高表达是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重要途径,而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的表达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临床研究发现,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患者呈现男性化特征,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以及乳腺发育障碍[3]。

2 芳香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前认为乳腺组织局部高雌激素水平的微环境,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Aebi 等报道60%的绝经期前乳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4],虽然绝经期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循环血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脂肪、肌肉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转化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而来,但其合成雌激素能力远低于绝经前的卵巢,因此绝经后女性的循环血内雌激素水平较绝经前明显降低,但目前研究发现在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可高于循环血中浓度的10倍,达到了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5]。

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可刺激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阻断芳香化酶的活性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作用不明显;动物实验也发现高表达芳香化酶的转基因小鼠的乳腺组织呈现出癌前病变的状态。

Brodie等也报道了芳香化酶的活性与乳腺癌增殖指标PCNA有相关性[6]。

这些结果都提示了乳腺癌中高表达的芳香化酶与乳腺癌组
织中高浓度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这就为临床上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Bezwoda等发现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敏感的患者的平均芳香化酶活性水平较那些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为高,提示芳香化酶活性程度可能是除ER外的可预测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敏感性的指标[7]。

3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类型
第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氨基导眠能最初是作为抗惊厥药物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实验性用于某些激素敏感性的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它在抑制芳香化酶的同时还广泛抑制了其它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一些羟基化作用。

从而影响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

随着对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的了解,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芳香化酶的特异性而不影响其它内分泌代谢的抑制剂。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几家知名的制药企业,相继开发上市了一些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Anastrozole)、来曲唑(Letrozole)、依西美坦(Atromasin)等。

芳香化酶抑制剂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和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

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其结构与芳香化酶的作用底物雄激素的结构十分相似,与芳香化酶蛋白结合后导致酶活性永久失活;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可特异性与芳香化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阻碍NADPH脱氢氧化过程,从而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

第三代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依西美坦)和第三代非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阿那曲唑)都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芳香化酶的活性而使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到一个测不出的不平[8]。

4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
三苯氧胺(TAM)是最常用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对于激素敏感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均可以改善预后。

NSABP-14试验[9]和NATO试验证实了口服TAM能提高ER阳性率,淋巴结阴性或阳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

但是长期服用TAM可以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大量的临床实验对这两类药物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ATAC试验(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单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关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辅助治疗乳腺癌最早的大规模试验。

自1996年7月~2003年3月,全球381个研究中心共9366例绝经后受体阳性或不明患者入组,2002年在Lancet上发表了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10]。

结果显示,阿那曲唑较TAM改善了绝经后受体
阳性患者的DFS(P=0.013),降低了对侧乳腺癌发生率(P=0.007),在不良反应方面,潮热、体重增加、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阿那曲唑均较三苯氧胺低(P<0.05),第二年又报道了随访44个月的结果[11],与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相似。

2003年的St Antonio乳腺癌会议上,Dousett [12]报道了受体状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对ER(+),PR(-)的乳腺癌患者,阿那曲唑与TAM的风险比是0.48,相对风险降低52%,显示阿那曲唑疗效显著优于TAM(P<0.001)。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阿那曲唑比TAM的效果好,且在长期用药安全性
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Kvinnsland等[13]报道的137例ER(+)的三苯氧胺治疗失败后的转移性乳腺癌中,应用依西美坦治疗的结果显示客观有效率为25%,临床获益率为60%。

Lonnlng等[14]报道的241例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三苯氧胺和二线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应用依西美坦治疗有效率为7%,临床获益率达到24%。

因此,可以认为依西美坦在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的二线和三线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为了比较依西美坦和三苯氧胺一线治疗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已结束的EORTC10951临床Ⅱ期试验结果显示,依西美坦客观有效率为41%,临床获益率为57%;三苯氧胺组客观有效率为17%,临床获益率为42%。

在不良反应方面,发生水肿、潮热、恶心、血脂的影响,依西美坦组均明显少于他莫昔芬组[15,16]。

Torget实验[17](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对比试验)和来曲唑与三苯氧胺的随机对比前瞻性研究[18]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

这些均提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替代三苯氧胺成为复发性乳腺癌的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

绝经后ER+和/或PR(+)的手术切除困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或癌体较大愿意保乳治疗的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可使一部分患者得到手术或保乳的机会,我们称之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与新辅助化疗相比,内分泌治疗毒、副作用反应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为了验证第三代芳香化酶的疗效,来自16个国家的55个乳腺癌治疗中心进行了来曲唑与三苯氧胺在新辅助治疗中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19],共有237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肿块大,不适合保乳的患者分为两组服药,4个月评价效果,来曲唑组保乳手术率为48%,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的36%(P=0.036)。

提示新辅助化疗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手术切除困难的LABC或不宜保乳手术的患者获得治疗成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于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序贯用药的问题,意大利学
者进行了IAT试验(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序贯使用的辅助治疗临床研究)。

对448例乳腺癌患者,在口服TAM2~3年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服用TAM至5年,另一组改服阿那曲唑,中位随访30个月,两组临床事件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第二原发癌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分别为45个和17个(P<0.0002),提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5年内三苯氧胺和阿那曲唑应用比单用三苯氧胺效果更好。

Goss等报道三苯氧胺治疗完成后再应用来曲唑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无癌生存率,且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