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及作品分析分析

合集下载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丢勒《忧郁》24×20厘米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

铜版画《忧郁》,画面上有诸多象征因素,迄今还难以做出确切的说明,不知丢勒所赋予的所有物件,与他对中世纪的科学与当时的炼金术的表征有什么联系。

画上有一硕大的多面体、圆球、天平、钟、刨子、缺口的剑,沙漏记时器、入睡的狗、斑上的数字,以及用石笔在书写的哪个神话人物丘比特等等。

所有的一切寓意何在?这在所有关于丢勒的研究材料中均无明确的答案。

这幅画作于1514年,是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前夜,它多少濡染着一种时代转变的精神,可能画内渗透着的某些哲理因素与此有关。

上述这些复杂的细节似乎也饱含着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对自然与人生探索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画上看到一个坐着沉思的强健女性,她是忧郁的象征,她的全神贯注,表明在思索着一些充满苦闷、困倦甚至失望的问题。

好象有一种束缚力,使她无力解脱。

她背上有一对翅膀,但不能飞翔。

她手中拿着的圆规,是她想测量又找不出答案的科学工具;左侧一旁的丘比特(小爱神)竟也撅起嘴唇,不再嬉戏,在那里发楞。

而那条蜷缩着的狗,正在打瞌睡。

这里显然是一间学者书斋,外面又象是木匠作坊,前景上有许多木匠用工具。

墙上和地上散置着的天平、沙漏计时器、锯子、刨子、圆球和多面体以及木梯等,都处在一种凝滞状态,惟独在天际和海港上空之间,有一只蝙蝠,抓住一条上面书有忧郁字样的标签迎面飞来。

在右上角的建筑物的墙上,挂着一幅有名的四次方阵(也可称魔方阵,把与1、2、3……相连续的整数,配列成正方形,使排列在纵向、横向及对角线各数的和相等,就称之为魔方阵或称方阵),而方阵的最下一行的中间两格,正好是1514,就是这幅铜版画的制作年代,据说它也是丢勒的母亲去世的年代。

那么这个忧郁的女子以及图上所有细节意味着什么?美术史家们有不同的推测,笔者拟取其中一个说法,认为较能通达:即是说这里的工具与科学仪器所引起的忧郁,是属于当代的实用知识,它们象征对宇宙秘密的探索,但在种种复杂的未解之谜前,这种探索停步了。

以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为例绘画赏析

以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为例绘画赏析

以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为例浅谈绘画赏析摘要:本文通过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两幅作品来分析绘画欣赏方面的不同,揭示绘画赏析并不一定要完全的忠实模仿自然,也能达到想要的悦目效果,最后达到提高人们的绘画审美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丢勒;伦勃朗;绘画赏析以前看画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像或不像,来评判一幅画的好与坏,记得在以前没有学习美术之前是这样的,见到一幅画,有那么一点儿像,就觉得那个人很是了不起,画得怎么那么好。

后来机缘巧合自己也学了美术,那是高中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一次轮到自己当模特,给同学们画,有个外号“青蛙”的同学,画得有点像那么回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后来课间休息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这是谁画的画得好好啊……那时自己也觉得很欣慰,现在的话就不会那样子,虽然不能说是学院派的学习让我们变得趣味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说是学院的固定教学模式左右了我们的欣赏趣味。

现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并不能笼统的讲谁画得像就是好的,他还需要形象生动之类的东西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在研究外国美术史的一些资料,其中免不了要赏阅很多的艺术作品,当看到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这两幅画时颇有感触。

引起了我的一些关于绘画欣赏方面的思考。

西方美术史相对中国美术史而言,更加的侧重于再现自然,讲究写实,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西方的绘画比我们的好,就像是上面所说的,绘画需要各个方面的权衡,在欣赏丢勒与伦勃朗的作品时也是这个道理。

丢勒与伦勃朗他们的创作手法——线描与涂绘是素描的两种基本方法。

沃尔夫林指出“线描和涂绘是两种基本不同的视觉方法。

这两者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两种风格其实是由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看法决定的,它们在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态度方面是不同的。

”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丢勒的画强调存在的价值,美存在于明确性之中;而伦勃朗的画则强调变化的价值,美存在于不明确性之中。

丢勒的《野兔》,有明确的轮廓描写,他很敏锐的捕捉到很小的细节加以表现,并用极其严禁精炼,几乎是用“增一笔太多,减一笔太少”的有序的笔触来描绘,他是以极其科学严谨而又虔诚的态度对待他笔下的事物的。

丢勒的小结

丢勒的小结

丢勒的小结丢勒,全名夏尔·丢勒,是法国一位重要的画家,也是19世纪末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画作以明亮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笔触而著称,对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丢勒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丢勒生于1834年,他自小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巴黎市立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的前辈画家,这对于他日后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风景画为主题,通过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瞬息万变来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草地上的午餐》。

这幅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展现出丢勒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色彩的敏锐把握。

丢勒的绘画风格深受印象派的影响,但他又不局限于印象派的传统技法。

与传统的精确绘画不同,丢勒采用了粗糙和敏感的笔触,通过对色彩和光线的感知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他追求光和色彩的效果,强调大胆的表现,不拘泥于细节。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瞬间感的冲击力,使人感受到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

丢勒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印象派的探索对于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创作方式引发了一场对现实和观念传统的颠覆,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像素主义等艺术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的画作还启发了许多画家尝试以感官体验和情感为基础来进行创作。

丢勒也被誉为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引导了绘画的发展方向,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技巧和思路。

总的来说,丢勒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色彩的敏感把握。

他的绘画风格在19世纪末的艺术界引起了轰动,影响了整个艺术界的发展。

他对印象派的探索以及对色彩和光线的感知,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丢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作品,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丢勒铜版画艺术研究

丢勒铜版画艺术研究

丢勒铜版画艺术研究作者:冀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丢勒在版画艺术方面极具天赋,他的版画中总能将造型的美感与精神性的表达融为一体。

在最著名而又最难理解的一幅铜版画—《忧郁Ⅰ》中,这幅作品的寓意之深,不仅体现了当时人的思想观点、性格特征和精神天赋,同时也如实反映了作者本人复杂的精神情绪。

关键词:丢勒;铜版画;艺术观念中图分类号:J21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60-01阿尔布莱希特·丢勒(1471-1528年)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包括版画、油画以及素描,其主题多为宗教题材与人物肖像。

《忧郁Ⅰ》这幅作品的寓意之深,不仅体现了当时人的思想观点、性格特征和精神天赋,同时也如实反映了作者本人复杂的精神情绪。

一、丢勒铜刻版画的创作技法丢勒铜版画在版画发展史上是少数几颗巨星之一,不仅是因为他的题材和内容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也跟他的技法有关。

这幅1514年创作的《忧郁Ⅰ》是丢勒成熟期的杰出之作。

它们在西欧版画史上堪称登峰造极的佳作。

在这幅长23.9厘米、宽16.8厘米,只有普通杂志大小的画面上,他淋漓尽致的发挥铜了版画艺术才能,精致地刻画出如此之众的物像,也反映丢勒在运用蚀刻版画的精湛的技法。

丢勒的蚀刻版画技法是利用酸腐蚀的方法在金属版上进行线表现的一种技法,雕版法的制作过程需要细致的线雕刻技艺,金属版的阻力使精巧线的表现变得困难,但是在版面上涂上防腐剂以后,用铁针就可以自由的表现。

在作品《忧郁Ⅰ》中则显示出蚀刻技法的成熟,他也改革了一些铜版画的其他技法,如结合水彩画颜色印制版画,此外他还训练了一批技师为他的画稿作雕版、印刷,这也大大提高了他的版画水准。

二、《忧郁Ⅰ》铜刻版画的艺术形式丢勒《忧郁Ⅰ》这幅版画所承接和改造的是自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哲学和图像两大传统。

事实上,作为西欧历史“核心文化观念”的“忧郁”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传统。

论丢勒版画的理性精神

论丢勒版画的理性精神

德国15-16世纪的美术在逐步摆脱对教会的依附,这为绘画的独立创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一时期的绘画在中世纪特别是晚期哥特式美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

艺术家不再是中世纪的行会师傅,而是受人尊重的艺术创作者,他们中还有人参政议政,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15世纪时,架上绘画为数寥寥,祭坛画占主要位置。

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优秀经验,对德国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多数德国艺术家仍继续着哥特式风格的创造,偏爱运动着的物体与强烈的感情表现。

16世纪初,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相当多的艺术家追求典雅、和平和崇高化的风格。

他们注重人体的表现,以及透视和比例等绘画法则,如丢勒专心于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他们以世人罕见的创造力融南北优长于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丢勒便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代表。

一、丢勒作品及其理性精神在丢勒的众多作品中,他的版画作品更使人印象深刻。

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不仅将自己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和研究利用版画作品展现给世人,还将德国人骨子里严谨的品质融入画作之中。

研究丢勒的作品,我们能够在每个人物和背景中体会到丢勒传达的思想,他将每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细致刻画,完美的人体比例彷佛向我们诉说着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他的思想,能够在他的作品当中读出他所传达给我们的理性精神。

丢勒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版画的成就甚至要比他的油画更为大众所熟知,人们把他看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屈指可数的版画艺术大师,是在马丁·施恩告尔之后的艺术巨匠。

丢勒在艺术创作上更像是一位实验家,他对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当时的很多思想家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

丢勒有着很高的天赋和雕刻技巧,这样他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想,还能在艺术表达上有新的形式。

他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还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题材上不论是宗教、神话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对人物形象鲜明的刻画。

丢勒及作品分析

丢勒及作品分析

这是一幅世界名画,候 他
的家,父母生了八个孩子,他 们就住在那个很贫穷的地方就 是一个矿场,父母也都在那个 矿场里工作,孩子长大以后, 都进那个矿里去工作,其中这 八个孩子中间,有两个孩子有 艺术天分,从小画画就画得很 好,这其中一个就是丢勒,另 外一个是他的哥哥 叫艾伯特, 那么等到两个人长大以后,都 想去学画画,但是绝对这个家
1471年5月21日,丢勒出生在纽伦堡,排行第三。他
的父亲也叫阿尔布雷希特,是一名工作努力却不太成 功的金匠。父亲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小地方,叫做Ajtas, 这个名字似乎在匈牙利语中与“Ajtó”[门]有关,德语 为“Tür”或“Dür”。1455年,老阿尔布雷希特来到纽 伦堡,12 年后娶了他师父希罗尼穆斯·霍尔佩 [Hieronymus Holper]的女儿巴巴拉[Barbara]为妻,她 在24年中为他生了18个孩子。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 义,这幅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 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 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再看画布的比例, 67.1:48.7≈11:8。在这里,其中1+1=2,11:8 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这 幅画是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 线恰好是13.6。136这个数字同样是丢勒习惯使 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 应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 为1、12、2、18、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 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136是丢勒 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
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 巴塞尔。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的世界观形 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的丢勒已是 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的 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 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阿尔布雷特·丢勒作品赏析

阿尔布雷特·丢勒作品赏析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阿尔布雷特·丢勒是德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北部,才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德国艺术的发展。

丢勒的艺术作品体现了,现实与人文特点。

就其艺术风格而言,保留了中世纪的哥特式遗风,同时又率先展现出些巴洛克特征。

艺术表现技法,运用了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风格和技法上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

自画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正三角形犹豫其对称的形势而与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神学含义。

研究者也常以此为基础,指出丢勒在正三角形构图背后的理性诉求。

不过一般人往往忽略(或有意忽略)的是,画面中存在的题词定位出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

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了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

在丢勒的时代,这是一种神秘信仰的符号。

大卫之星被画家的手指支撑着,这种手势曾经在丢勒一副未完成的话中出现过,那是耶稣的手。

这已不在是理性的几何学了,画家强烈的神秘注意倾向浮现出来。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义,这幅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

再看画布的比例,67.1:48.7≈11:8。

在这里,其中1+1=2,11:8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将这幅画是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线恰好是13.6。

136这个数字同样是丢勒习惯使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12、2、18、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136是丢勒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及对角线正好象征了画家的名字、年龄以及创作的年份。

三位一体崇拜(万圣图)这一幅人物众多的宗教题材类似意大利的教堂壁画,构图采取严格的对称形式。

奉献之美 丢勒《祈祷的手》赏析

奉献之美 丢勒《祈祷的手》赏析

奉献之美丢勒《祈祷的手》赏析丢勒(AlbrechtDürer)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版画家、数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见长,被誉为欧洲艺术史上的巨匠之一。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祈祷的手》(Praying Hands)更是被广泛地传颂和赞美。

《祈祷的手》是一幅铅笔画,创作于1508年,原名为《两只手》(Two Hands)。

作品的主题是宗教信仰,描绘了两只双手交叉在一起,充满虔诚地祈祷着。

这幅画作的背景故事是,丢勒的朋友和同事,一位叫做安德烈亚斯的木匠,因为家中经济拮据,不得不把自己的绘画梦想放弃,转而从事木匠手艺来维持生计。

丢勒深感安德烈亚斯的坚韧和奉献精神,于是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幅画作中的双手,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非常细腻,每一根指头、每一道皱纹都被描绘得非常逼真。

两只手交叉在一起,充满了虔诚和敬畏之情,仿佛在诉说着人类对神的敬仰和信仰。

画作的构图简洁明快,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和繁琐的背景,使得观者的目光更加聚焦在双手上,更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祈祷的手》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这幅画作所表达的奉献精神和信仰力量,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观者,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它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丢勒的《祈祷的手》是一幅充满敬意和感悟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画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刻思想,更传递了人类对于信仰和奉献的永恒追求。

它是一幅值得深思和品味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这兄弟两个就一心想去画,最后父母就说 有一个可以去,那有一个 可以去的话 谁去呢,就形成了又没法决定的情况,哥哥说弟弟你去,弟 弟说哥哥你去,最后他们采取的方法也很简单,说那咱们兄弟两个就抛钱 币吧如果反面就你去 正面就我去,兄弟俩就抛钱币,抛钱币的结果丢勒 得到了正面,天意呀,丢勒去学绘画了,四年以后 他绘画画得非常好而 且他的画就开始有人买,那么这样的话 他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以后 他 回到家乡去,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吃饭来庆祝,把他的哥哥带到了现场,当 然首先他要向哥哥表示感谢,因为没有哥哥,就没有他的今天,其次丢勒 立刻就说,哥哥 现在我能赚钱了,我不光能养活自己我还能养活我们这 个家了,所以现在,你就不用再下矿井去干活了,你就出来 也去学画画, 我来支持你画画,这个时候,哥哥就把自己的双手举起来,他说弟弟你看, 四年的矿工生活,让我的关节已经全部弯曲,我的双手都有关节炎,我现 在端这杯酒 手都会疼,所以我已经失去了,终生可以成为画家的机会, 但是我已经很满足,因为我有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将会成为伟大的画家, 丢勒当场眼泪就流下来了,紧接着当天,摊开画布就画了一幅画,这幅画 的名字就叫做《手》,后来绘画界和人们,看到这幅画以后,把它改名为 《祈祷的手》。
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他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 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 素描功力,可与达· 芬奇遥相呼应。后来在画家沃格穆特处工作三年。 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为丢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东· 柯贝尔格 制作木刻插画。在当时,这家最大的厂子,对丢勒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在儿童时代初次接触到铜技巧,这个经久不灭的印象,对他后来在 版画艺术方面创造性地发挥起了决定作用。
阿尔布雷特· 丢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71- 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 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 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 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 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 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 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 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 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 督大难》、《小受难》、《男 人浴室》、《海怪》、《浪荡 子》、《伟大的命运》、《亚 当与夏娃》和《骑士、死亡与 恶魔》等。
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 《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和《骑士、 死亡与恶魔》等。
这是一幅世界名画,但是这幅画的起源, 就是来自于兄弟之间的亲情关系,丢勒 小时候 他的家,父母生了八个孩子,他 们就住在那个很贫穷的地方就是一个矿 场,父母也都在那个矿场里工作,孩子 长大以后,都进那个矿里去工作,其中 这八个孩子中间,有两个孩子有艺术天 分,从小画画就画得很好,这其中一个 就是丢勒,另外一个是他的哥哥 叫艾伯 特,那么等到两个人长大以后,都想去 学画画,但是绝对这个家里,不可能负 担两个人去画画,而且当时在西方人的 概念中间,你画画,你说你能画成个著 名画家吗,你画不成著名画家,你就没 有钱,等于你不光变成了家庭的负担, 而且未来还不能回报家庭。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正三 角形犹豫其对称的形势而与新柏 拉图主义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 理性主义的神学含义。研究者也 常以此为基础,指出丢勒在正三 角形构图背后的理性诉求。不过 一般人往往忽略(或有意忽略) 的是,画面中存在的题词定位出 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 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 合,形成了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 在丢勒的时代,这是一种神秘信 仰的符号。大卫之星被画家的手 指支撑着,这种手势曾经在丢勒 一副未完成的话中出现过,那是 耶稣的手。这已不在是理性的几 何学了,画家强烈的神秘注意倾 向浮现出来。
1471年5月21日,丢勒出生在纽伦堡,排行第三。他的父亲也叫阿尔布 雷希特,是一名工作努力却不太成功的金匠。父亲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小 地方,叫做Ajtas,这个名字似乎在匈牙利语中与“Ajtó”[门]有关,德语 为“Tür”或“Dür”。1455年,老阿尔布雷希特来到纽伦堡,12 年后娶了他师父希罗尼穆斯· 霍尔佩[Hieronymus Holper]的女儿巴巴拉 [Barbara]为妻,她在24年中为他生了18个孩子。
此画完成于1507年,采用的是祭坛屏板的样式,把亚当与夏娃分别画 在两块狭长的竖板上,每个人体都占满画面空间,成了独立的两幅男女 裸体像油画杰作。夏娃的动势很优美,她左手去摘树上被禁的罪恶之果, 右手扶在一棵树枝上(树枝上吊着的一张标签是画家的署名),双脚一前 一后,似在行走,姿态婀娜,显示了女性的妩媚。眼睛转向右侧,头部 略微倾斜,因而右肩稍稍低垂,整个身子的美丽扭动洋溢着一种青春的 美感。 亚当的裸体形象带着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倾向,他比夏娃似乎更 内在一些,总的感觉是平静的。他左手略为紧张地捏着那只被摘下的带 枝叶的苹果,侧着头,半张着嘴,头发散乱地飘向后面,由于身子朝前 运动,右手自然地摆向后面,这一切画得极其真实。前后两个裸体互为 呼应,又似乎独立,而以夏娃的动作最富舞蹈性。在人体比例上,则采 用了古希腊柏拉西特列斯的美的比例率,身材是比较修长的。由于夏娃 的脸部呈现出微笑,反衬出亚当的内心惶惑。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义,这幅画高 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 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再看画 布的比例,67.1:48.7≈11:8。在这里,其中1+1=2,11:8这 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这幅画是为一个边长 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线恰好是13.6。136这个数字同样 是丢勒习惯使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 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12、2、18、 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 136是丢勒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及对角 线正好象征了画家的名字、年龄以及创作的年份。
师满后,年轻的画家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 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巴塞尔。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 家的世界观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的丢勒已是一 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的一位音乐家的女儿 阿格列萨· 弗湟伊结了婚,此后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 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