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作品欣赏剖析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丢勒《忧郁》24×20厘米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
铜版画《忧郁》,画面上有诸多象征因素,迄今还难以做出确切的说明,不知丢勒所赋予的所有物件,与他对中世纪的科学与当时的炼金术的表征有什么联系。
画上有一硕大的多面体、圆球、天平、钟、刨子、缺口的剑,沙漏记时器、入睡的狗、斑上的数字,以及用石笔在书写的哪个神话人物丘比特等等。
所有的一切寓意何在?这在所有关于丢勒的研究材料中均无明确的答案。
这幅画作于1514年,是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前夜,它多少濡染着一种时代转变的精神,可能画内渗透着的某些哲理因素与此有关。
上述这些复杂的细节似乎也饱含着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对自然与人生探索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画上看到一个坐着沉思的强健女性,她是忧郁的象征,她的全神贯注,表明在思索着一些充满苦闷、困倦甚至失望的问题。
好象有一种束缚力,使她无力解脱。
她背上有一对翅膀,但不能飞翔。
她手中拿着的圆规,是她想测量又找不出答案的科学工具;左侧一旁的丘比特(小爱神)竟也撅起嘴唇,不再嬉戏,在那里发楞。
而那条蜷缩着的狗,正在打瞌睡。
这里显然是一间学者书斋,外面又象是木匠作坊,前景上有许多木匠用工具。
墙上和地上散置着的天平、沙漏计时器、锯子、刨子、圆球和多面体以及木梯等,都处在一种凝滞状态,惟独在天际和海港上空之间,有一只蝙蝠,抓住一条上面书有忧郁字样的标签迎面飞来。
在右上角的建筑物的墙上,挂着一幅有名的四次方阵(也可称魔方阵,把与1、2、3……相连续的整数,配列成正方形,使排列在纵向、横向及对角线各数的和相等,就称之为魔方阵或称方阵),而方阵的最下一行的中间两格,正好是1514,就是这幅铜版画的制作年代,据说它也是丢勒的母亲去世的年代。
那么这个忧郁的女子以及图上所有细节意味着什么?美术史家们有不同的推测,笔者拟取其中一个说法,认为较能通达:即是说这里的工具与科学仪器所引起的忧郁,是属于当代的实用知识,它们象征对宇宙秘密的探索,但在种种复杂的未解之谜前,这种探索停步了。
以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为例绘画赏析

以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为例浅谈绘画赏析摘要:本文通过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两幅作品来分析绘画欣赏方面的不同,揭示绘画赏析并不一定要完全的忠实模仿自然,也能达到想要的悦目效果,最后达到提高人们的绘画审美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丢勒;伦勃朗;绘画赏析以前看画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像或不像,来评判一幅画的好与坏,记得在以前没有学习美术之前是这样的,见到一幅画,有那么一点儿像,就觉得那个人很是了不起,画得怎么那么好。
后来机缘巧合自己也学了美术,那是高中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一次轮到自己当模特,给同学们画,有个外号“青蛙”的同学,画得有点像那么回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后来课间休息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这是谁画的画得好好啊……那时自己也觉得很欣慰,现在的话就不会那样子,虽然不能说是学院派的学习让我们变得趣味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说是学院的固定教学模式左右了我们的欣赏趣味。
现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并不能笼统的讲谁画得像就是好的,他还需要形象生动之类的东西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在研究外国美术史的一些资料,其中免不了要赏阅很多的艺术作品,当看到丢勒《野兔》与伦勃朗《大象》这两幅画时颇有感触。
引起了我的一些关于绘画欣赏方面的思考。
西方美术史相对中国美术史而言,更加的侧重于再现自然,讲究写实,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西方的绘画比我们的好,就像是上面所说的,绘画需要各个方面的权衡,在欣赏丢勒与伦勃朗的作品时也是这个道理。
丢勒与伦勃朗他们的创作手法——线描与涂绘是素描的两种基本方法。
沃尔夫林指出“线描和涂绘是两种基本不同的视觉方法。
这两者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两种风格其实是由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看法决定的,它们在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态度方面是不同的。
”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丢勒的画强调存在的价值,美存在于明确性之中;而伦勃朗的画则强调变化的价值,美存在于不明确性之中。
丢勒的《野兔》,有明确的轮廓描写,他很敏锐的捕捉到很小的细节加以表现,并用极其严禁精炼,几乎是用“增一笔太多,减一笔太少”的有序的笔触来描绘,他是以极其科学严谨而又虔诚的态度对待他笔下的事物的。
论丢勒版画的理性精神

德国15-16世纪的美术在逐步摆脱对教会的依附,这为绘画的独立创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一时期的绘画在中世纪特别是晚期哥特式美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
艺术家不再是中世纪的行会师傅,而是受人尊重的艺术创作者,他们中还有人参政议政,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15世纪时,架上绘画为数寥寥,祭坛画占主要位置。
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优秀经验,对德国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多数德国艺术家仍继续着哥特式风格的创造,偏爱运动着的物体与强烈的感情表现。
16世纪初,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相当多的艺术家追求典雅、和平和崇高化的风格。
他们注重人体的表现,以及透视和比例等绘画法则,如丢勒专心于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他们以世人罕见的创造力融南北优长于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丢勒便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代表。
一、丢勒作品及其理性精神在丢勒的众多作品中,他的版画作品更使人印象深刻。
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不仅将自己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和研究利用版画作品展现给世人,还将德国人骨子里严谨的品质融入画作之中。
研究丢勒的作品,我们能够在每个人物和背景中体会到丢勒传达的思想,他将每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细致刻画,完美的人体比例彷佛向我们诉说着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他的思想,能够在他的作品当中读出他所传达给我们的理性精神。
丢勒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版画的成就甚至要比他的油画更为大众所熟知,人们把他看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屈指可数的版画艺术大师,是在马丁·施恩告尔之后的艺术巨匠。
丢勒在艺术创作上更像是一位实验家,他对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当时的很多思想家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
丢勒有着很高的天赋和雕刻技巧,这样他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想,还能在艺术表达上有新的形式。
他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还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题材上不论是宗教、神话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对人物形象鲜明的刻画。
丢勒及作品分析

这是一幅世界名画,候 他
的家,父母生了八个孩子,他 们就住在那个很贫穷的地方就 是一个矿场,父母也都在那个 矿场里工作,孩子长大以后, 都进那个矿里去工作,其中这 八个孩子中间,有两个孩子有 艺术天分,从小画画就画得很 好,这其中一个就是丢勒,另 外一个是他的哥哥 叫艾伯特, 那么等到两个人长大以后,都 想去学画画,但是绝对这个家
1471年5月21日,丢勒出生在纽伦堡,排行第三。他
的父亲也叫阿尔布雷希特,是一名工作努力却不太成 功的金匠。父亲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小地方,叫做Ajtas, 这个名字似乎在匈牙利语中与“Ajtó”[门]有关,德语 为“Tür”或“Dür”。1455年,老阿尔布雷希特来到纽 伦堡,12 年后娶了他师父希罗尼穆斯·霍尔佩 [Hieronymus Holper]的女儿巴巴拉[Barbara]为妻,她 在24年中为他生了18个孩子。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 义,这幅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 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 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再看画布的比例, 67.1:48.7≈11:8。在这里,其中1+1=2,11:8 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这 幅画是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 线恰好是13.6。136这个数字同样是丢勒习惯使 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 应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 为1、12、2、18、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 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136是丢勒 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
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 巴塞尔。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的世界观形 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的丢勒已是 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的 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 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丢勒及作品分析课件

丢勒的色彩运用丰富而微妙,他注重色彩的明暗、冷暖、纯度的变化, 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也通过色彩 的情感属性来表现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图像学分析:象征与隐喻
象征分析
丢勒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象征元素,如十字架、圣杯、天使等,这些元素不 仅具有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也通过象征手法来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意义。
主题与题材
丢勒的作品主题多样,与 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同样 关注宗教、神话、肖像等 题材。
艺术成就
丢勒与文艺复兴大师在艺 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丢勒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绘画技法传承
丢勒的绘画技法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很多画家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主题拓展
丢勒的作品主题对后世艺术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 用,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丢勒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深刻反映了文艺 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
丢勒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审美价值的传承
丢勒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丢勒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 构图、色彩还是细节处理,都堪称典范, 对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道德的抉择
作品展示了人类在道德选择面前的困境,以及如何在邪恶与救赎之 间作出正确的决策。
救赎之路
最终,骑士选择了抵抗邪恶的诱惑,走向救赎之路,为观众呈现了一 个道德胜利的寓言,也表达了丢勒对人性本善的信念。
05
丢勒与其他艺术家的比较研究
丢勒与文艺复兴大师的比较
丢勒的《祈祷之手》为何感人

丢勒的《祈祷之手》为何感人作者:心经禅修来源:《百家讲坛》2019年第03期德国艺术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是德国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等。
然而在他众多作品中,《祈祷之手》更被人熟知和敬重。
这背后有着作者丢勒对哥哥深深的情感。
15世纪时,在德国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养了18个孩子的人家。
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
生活尽管窘迫逼人,然而这个家庭其中两个孩子有一个同样的梦想。
他们两人都希望可以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分。
不过他们也深知,父亲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两个到著名的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
晚上,两兄弟辗转难寐,经过多次讨论后,达成了一致意见:以掷铜板来决定两人之后的发展方向,胜者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供其读书;四年后,在矿场工作的那个再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由学成毕业的那个赚钱资助。
这两个兄弟就是丢勒和他的哥哥艾伯特。
掷铜板的结果是,弟弟丢勒胜出。
因此,丢勒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哥哥艾伯特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四年来一直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
丢勒也不负众望,在艺术学院读书期间表现突出,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
在丢勒返回家乡的那一天,家人特意为他准备了盛宴,庆祝他学成归来。
當然,丢勒时刻都没有忘记和哥哥的约定。
当漫长而难忘的宴席快要结束时,伴随着音乐和笑声,丢勒起身走到哥哥身旁,认真地说:“亲爱的哥哥,现在轮到你去读书了,我会全力支持你实现你的梦想!”这时,家人所有的目光都转移到艾伯特身上,艾伯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边摇头边重复说着:“不……不……”丢勒不知道怎么回事,赶忙安慰哥哥。
艾伯特擦干脸颊上的泪水,又看了看长桌两边他所爱的亲友们的脸,这才把自己的双手移近右脸颊,说:“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
四年来在矿场工作已经毁了我的双手,我不仅关节动弹不得,连举杯为你庆贺都做不到了,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弟弟……已经太迟了……”几天后,丢勒又在不经意间看到哥哥跪在地上,合起那双粗糙的手祈祷:“我这双手已无法让我实现成为艺术家的梦想,那就将我的才华与能力加倍赐予我弟弟丢勒。
阿尔布雷特·丢勒作品赏析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阿尔布雷特·丢勒是德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北部,才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德国艺术的发展。
丢勒的艺术作品体现了,现实与人文特点。
就其艺术风格而言,保留了中世纪的哥特式遗风,同时又率先展现出些巴洛克特征。
艺术表现技法,运用了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风格和技法上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
自画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正三角形犹豫其对称的形势而与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神学含义。
研究者也常以此为基础,指出丢勒在正三角形构图背后的理性诉求。
不过一般人往往忽略(或有意忽略)的是,画面中存在的题词定位出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
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了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
在丢勒的时代,这是一种神秘信仰的符号。
大卫之星被画家的手指支撑着,这种手势曾经在丢勒一副未完成的话中出现过,那是耶稣的手。
这已不在是理性的几何学了,画家强烈的神秘注意倾向浮现出来。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义,这幅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
再看画布的比例,67.1:48.7≈11:8。
在这里,其中1+1=2,11:8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将这幅画是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线恰好是13.6。
136这个数字同样是丢勒习惯使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12、2、18、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136是丢勒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及对角线正好象征了画家的名字、年龄以及创作的年份。
三位一体崇拜(万圣图)这一幅人物众多的宗教题材类似意大利的教堂壁画,构图采取严格的对称形式。
奉献之美 丢勒《祈祷的手》赏析

奉献之美丢勒《祈祷的手》赏析丢勒(AlbrechtDürer)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版画家、数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见长,被誉为欧洲艺术史上的巨匠之一。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祈祷的手》(Praying Hands)更是被广泛地传颂和赞美。
《祈祷的手》是一幅铅笔画,创作于1508年,原名为《两只手》(Two Hands)。
作品的主题是宗教信仰,描绘了两只双手交叉在一起,充满虔诚地祈祷着。
这幅画作的背景故事是,丢勒的朋友和同事,一位叫做安德烈亚斯的木匠,因为家中经济拮据,不得不把自己的绘画梦想放弃,转而从事木匠手艺来维持生计。
丢勒深感安德烈亚斯的坚韧和奉献精神,于是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幅画作中的双手,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非常细腻,每一根指头、每一道皱纹都被描绘得非常逼真。
两只手交叉在一起,充满了虔诚和敬畏之情,仿佛在诉说着人类对神的敬仰和信仰。
画作的构图简洁明快,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和繁琐的背景,使得观者的目光更加聚焦在双手上,更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祈祷的手》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这幅画作所表达的奉献精神和信仰力量,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观者,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它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丢勒的《祈祷的手》是一幅充满敬意和感悟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画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刻思想,更传递了人类对于信仰和奉献的永恒追求。
它是一幅值得深思和品味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十 三岁老 人像》 (粉笔、 钢笔、 墨水)
丢勒 作品 《青 草地 青草 地》 _... 306x 400 . 58k . jpg
22岁时的 自画像丢 勒
丢勒自画像 (一) 【年代】 1498年 【规格】 52×41厘米
27岁时
【名称】丢勒 自画像(二) 【年代】 1500年 【规格】 67×49厘米
著名代表作品有……..
《 骑 士 、 死 亡 与 恶 魔 》
1526;
215 x 76
四
使
徒
木
慕 尼 黑
,
板 油 画
博 物 馆
木 板
亚当与夏娃 1507年 209cm×81cm (左) 209cm×83cm (右) 板 油彩 普拉多博物馆藏
大野兔 1502; 纸本 树脂水彩,
25 x 23 cm; 维也纳博物 馆收藏
天堂之门 班得瑞
《手》
又名祈祷之 手,是丢勒 在1508年 完成,也是 大家最熟悉 的作品。
艺术大师系列 之
德国艺术大师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Durer)
讲课人:张鸿
生平简介
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 德国画家 铜版画家 建筑学家等。
丢勒的作品主要有 铜版画 油画 水彩 素描
29岁时
美术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
叙述(即作品给分析者直接感觉) 分析(即造型关系、色调处理、空间营 造、构图形式等) 解释(即作品想表达什么观念 )
评价(即在一种范围内进行比较 )
课后小结:手 文艺复兴 自画像
课后作业: 巴黎 沙龙 教堂 根据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