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毛概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斯的公平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但从 总体 上看 , 济发展 与社 会发展 明显 存在 “ 经 一条 腿长 , 一 条腿 短” 的不 和谐 现象 , 济发展 当作 惟一 , 把经 认为 社会 发展 就是 经济 发展 , 是 国民 生产 总 值 的增 加 , 而忽 视 社 会其 就 从
他方 面 的发 展 。2 0 0 3年 S S疫 情 的蔓 延 , 集 中暴 露 这 AR 就
会 的物质生 存条件 相联 系 的 。
马克思 在批判 拉 萨尔 的 “ 平 的分 配” 公 时指 出 , 消费 资 “
平, 就不会 有效 率 , 也不 会有 稳定 。一个 既无 效 率 , 又不 稳 定 的社 会 , 定然是 个不 和谐 的社会 。研 究 当前 历史 条 件下 的公
平观 , 先必 须 系统 地 考 察 一 下 马 克思 恩 格斯 当 年 的公 平 首
、
马 克思 恩格 斯 的公 平 理论
( ) 一 公平 观是 对现存 经济 关系 的反 映 由于社会 经济 结构 、 济关 系 的不 同 , 会 有 不 同 的公 经 就
平 观念 。“ 腊人 和罗 马 人 的公 平 认 为 奴隶 制 度 是 公平 的 ; 希
条件, 即劳 动力 。既然 生 产 要 素是 这 样 分 配 的 , 么 自然 就 那
体 生活 状况 和城 市居 民相 比还有较 大差 距 , 而且 这 种差距 仍
在 进一 步扩 大 。
( ) 区发展 的不 协调 三 地
( ) 三 公平 观是 一定 经济关 系 的反映 公 平观是 一定 经济 关系 的反映 , 断分 配公 平 与否 不能 判
存 在 的问题 和矛盾 也 同样 是 不 容 忽视 的。伴 随 着 社会 经 济
的发展 , 各种 社会 矛盾 也 日益 突显 , 种不 和 谐 现 象 明显 增 种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c pu w rn s .S ca mb r alo q ai dfi es hl egv rme t steg aa — e ta a ae es o i me esc re u t a ar s ,w i t o en n u rn l l l f l yn n eh ih teo i u l r d c.T e f hsp bi po u t o ̄l Hti s heg v rme t e d ot s r t a toi d p t t c i h f st k。t o e a n n e st a fm i u rt a u n r n o s h yn
[ 摘
要】“ 和谐社会” 战略构想的提 出, 是党 中央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 实科 学发展观 的重要体 现。宪政 制度 落
的完善是 构建 “ 和谐社会” 的制度保证 ; 公平公正是构建“ 和谐社会” 的核心价值取 向; 政府 职能转变是构 建“ 和 谐社会” 内在要求。而宪政的实施 . 的 首先 要有社会成 员本身 的思想意识的觉悟与提高。社会成员要求公平 正 义, 而政府 则是公平这 种公 共产 品最主要 的供给者 . 要完成这一任务 , 政府 必须 转变政府职 能。 主要 力量 投入 将 到公共服务上来。
r q ie ns e u r me t.W hi e p a t e o o si to e ur s t a e s ca mb r mp o e ter c n— l t r c c fc n tt i n r q ie tt o i me e s i r v i o eh i u h h l h
Ab t a t T r p s lo tae i o c p f“ a mo o s s c ey’ s a mp ra mb d me t s r c : he p o o a ft srt gc c n e to h r niu o it ’i n i o tnte o i n he
探析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内涵
细 微 细 胞 组 成 的 。 果 每 一 个 人 都 自觉遵 如 守 公 平 公 正 的 社 会 制 度 和 法 律 , 果 每 一 如
会矛盾的凸显期。 其一 , 构建和 谐社会是符合社会 发展 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 看, 这个 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 型、 社会利 益 格局剧烈变化 、 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 的挑 战的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 3 0年来 , 取得 了
的制度和 法律, 有责任对 民众 进行宣传和
的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应 该 是 民主 法 治 、
个人的努力。 社会是个人和家庭这样 的
的重要作用 , 市场 、 把 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
之 间 互补 互 动 的优 势 激 发 出 来 , 实现 以制 度 创 新构 建和 谐 社 会 的根 本 目的 。 ◆
www. u n iu n h .o 管理观察 。 g a l a c ac m g 总第 4 5期 0
可 以说人类社会 的全部活 动, 一直就 是在
为追 求 和 谐 安 宁 的社 会 环 境而 努 力 奋 斗 ,
级向高级发展 的过程 。 建立平等、 互助 、 协 调的和谐社会 ,一直是人类 的美 好追求 。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提 出“ 构建社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 尤是要 把 马 克 思 的 科 学 论 述 逐
善协调 , 人民 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 矛盾得 到正确处理 , 社会 公平和正义得到切 实维 护和实现 ;诚信 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
构建 和 谐 社会 , 我 们 共 产 党 人 的 一 是 个远 大 理 想 。人 类 社 会 有 史 以来 , 在 追 都 求 社会 的和 谐 和 安 宁 。 二 十 一 世纪 以来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方向。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民主、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这些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梦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之内容,不仅有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多种和谐社会的设想,其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对应的静态和谐。
这种和谐观可以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等。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这种和谐观以道家思想为代表。
《老子》说:“知和曰常”。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将人融化在自然中,人的一切活动表现为典型的自然过程,并随着自然界的盲目发展而不留下任何印记,“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第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这种和谐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种“和而不同”,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达成。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世警句,这充分说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导读:本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一是把和谐作为思维方式;二是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三是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能够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最重要内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开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上个世纪50 年代中期,针对照搬苏联经验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
1956 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等关系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1962 年,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作者:梁庄乡党…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8 更新时间:2009-7-7 9:32:4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富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的文件,具有很高的思想含量、理论含量和政策含量。
深刻理解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准确解读文件、贯彻文件、推动实践、指导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决定》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最新认识成果。
它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重大判断是在前人长期探索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那么,怎样理解这一重大判断的主要内涵呢?初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在总体上是和睦融洽的,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共建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层面落实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研究与思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全会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思想,并要求社会群众组织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护的作用。
这是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会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指导原则。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企业层面共建共享是企业价值的选择,是企业和谐的基本标志。
为此,正确处理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中依法保护劳资双方各自应有的权益;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相应的制度创新,构建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劳资双方共享制度资源。
在当前资强劳弱的情况下,应更加关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更加重视工会建设、发挥工会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对工会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一、共建共享关系和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企业是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其现实目标。
企业又是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其重要的社会职责,是社会发展的文明尺度之一,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必备的社会条件。
在企业层面共建共享是企业履行经济职责和社会职责的统一。
企业是劳动关系的载体,是劳资双方的利益共同体。
共建共享的实质是调整双方的利益格局,以制度和法律为依据,保证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一)共建与共享的关系1、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动力。
共建就是企业的发展,资方投资建厂,生产经营,劳动者获得就业,提供劳动力。
共建是资本与劳动相结合创造财富的过程。
共享是企业增加利润收入、积累财富;劳动者获取工资报酬,保障生活,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
毛概名词解释以及论述题
1,人才强国战略: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级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
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1、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1990年全国实现小康程度为 48% 2000年全国实现小康程度为 96% 还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 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元(1200元)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3克(75克) 农村卫生保健合格 80%(10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思பைடு நூலகம்题
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 ,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 ,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 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 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 的意义和途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理论和制度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息关系的意义、目标和
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的斩落高度抓好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就业问题
劳动力状况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 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 稳定,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 根据人口结构测算,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今后一个 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就业 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2010年达到1500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 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万—900万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推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的福祉和利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实践意义1.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以发展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生活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和提升。
2.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建设,通过改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等方式,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合理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利用,使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3.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将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4.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通过推进各项改革和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这个社会的本质以及它同其他社会之间的本质区别。离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就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由毛泽东在《正处》中首次提出的。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逐步形成了生产关系的概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1859年,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由此决定的整个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作出了高度概括,成为对唯物史观最重要的经典表述。但是,这里还没有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出现过“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曾经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的矛盾称为现代社会“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④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说过,“危机是由现代经济制度中另一个更深刻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⑤但是,这些论述,都还没有达到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层面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认识和明确表述。至于斯大林,当他断言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⑥时,实际上就否定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用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中就根据列宁的论断提出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并且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阐述。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是,对许多人说来,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是历史发展中新提出的问题。“无矛盾论”曾经成为苏联哲学界一种主流的观点。在《正处》中,毛泽东不仅重申“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并肯定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的问题。他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矛盾。后来他在1957年11月召开的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讲话时进一步指出:“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找到’矛盾,我看这个提法不对。不是什么找到或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③毛泽东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的理论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回答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不能离开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和谐不是无矛盾的状态,而是一定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中的一种状态。社会和谐不是社会中没有矛盾,而是一定社会中矛盾得到妥善处置、正确解决时呈现的一种状态。没有矛盾就不成其为社会,同样的,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或回避矛盾,不是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放弃矛盾分析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对不同社会中矛盾的分析、比较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必然性,通过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所有制来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政企职责不分,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个的中心环节;就人们的相互关系来说,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三大差别,人们的体力、智力还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受旧分工束缚;就分配关系来说,在实行“各尽其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分配当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奖励制度、集体福利等及时加以正确解决,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如搞平均主义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又如,扩大差别把差别搞得过于悬殊,同时又忽视思想教育,不强调各尽所能,这样会直接影响那些劳动力弱、数量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像列宁所说:“不愿比别人多做半个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2.私有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正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在生产关系领域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私有经济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两重性:在经济上它们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对于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私有经济具有顽强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私营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政治上,私有经济的所有者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阶层,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国家加强管理,限制其经营范围,取缔其非法经营活动,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才去抽逃资金、暂时歇业等手段进行抵制和对抗;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也存在这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环节上的缺陷,这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是不适应的;比如,在当和国家的体制中存在机构重置、职责不明、兼职副职过多、人浮于事、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上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反映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上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不像阶级对抗那样相对固定地存在于两类人之间,而是不断变动地存在于人们之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和社会行为熵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
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环境,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
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
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一)社会燃烧理论
这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
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
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
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
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
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民心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
当然还包括媒体,媒体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
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
像前一次广州游行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理性而适当的方式。
通过社会燃烧物质的积累,我们通常用26个社会痛苦指数来表示,这个痛苦指数越大,就代表了燃烧物质越多,再加上国民心理本身的反映,行为上的指导原则,也就是国民心理是在某一个基础上运行,是平稳的,还是急躁的,当然还得有一个事件。
最典型的是去年重庆的万州事件,就是很不相干的路上碰到一个人,他自称是什么公务员,打了人家,聚集了几万人,上十万人。
它实际上是前边燃烧物质的积累,再加上这事件一挑动,起来了,这社会就和谐不了了。
社会动乱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社会动乱的点火温度,这是社会燃烧物质的痛苦指数。
怎么识别助燃剂、点火温度什么的,现在已经有一个预警系统在做这件事。
就是要求达到就像一个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预报全国每个省的在什么态势上运行,这样我们的执政能力、认识社会的深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牌就知道了。
(二)社会激波理论
本来社会很平静,一个事情就像一个石头投到湖水里头,就开始激波了。
在不同的人群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里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高有的低,就像激波一样。
但更可怕的是同时扔进去几个,事情就更为复杂难办,这实际上是社会动乱的时空表现形式。
(三)社会行为熵理论
社会行为熵是社会动乱的本源。
人组成群体的行为,我们用物理上学的"熵"的理论。
这一理论有六大规则:
1、人类普适的"最小努力"原则
每个人都想出很小的力气换取最大的效益,个人行为如此,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都是想花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大的收益。
天性自发的,这个不能违背。
2、自发追寻"熵最小"原则
每个人你想让他平静下来是办不到的。
好地方你让他住久了他也不说那个好。
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带来这么大的成果,有的人他不满意,吃肉的时候他不说好,不吃肉的时候就在那儿骂,实际上就是他永远不满足这个现状,举个例子,把一个人关到颐和园三年,他也急着要出来,那么好的地方他也不呆。
他不愿意理性、平静的,总是不满足。
这也是自然人的一个天性原则。
3、自觉维系"心理平衡"原则
假如你遭受了打击,经过别人的劝说,经过自我,你慢慢会平静。
这个对构建和谐社会就有帮助了。
就是通过说服工作使对象自我接受,假如完全没有这种东西,我们的思想工作也很难做了。
4、持续激发"情商共鸣"原则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脾气很怪,有一件事情想不通,谁说了我都不听,但是我最尊敬的或者最崇拜的一个人过来给我说一下,也许我就听了。
所以现在我们也号召社会公众人士要做好榜样,他们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他去说一下也许有人就听了他。
这个就是"情商共鸣",能够产生共鸣。
5、社会取向"倒U型走势"原则
这个是社会整体走势,很多人老是觉得过去好,一直推到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人好像是最好。
再有就是未来好,像共产主义、大同世界这个大家也认同,但是就是觉得现在所处的社会有点不大对头,你到北京坐出租汽车,那个司机天天在那里骂,你不知道他骂什么,其实做什么都辛苦,没有不辛苦就能赚到钱的,他就是觉得别人都好就他不好。
6、都希望有让别人遵守而自己可以例外的社会公约
像红灯,其他人都不能动就我能过去,这样他就满意了,但当他没有得到这个权力的时候就骂"特权",而自己也梦想去弄那个特权。
大家可以看,实际上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有它自己的规则。
实际上就是不同规则的共同组合造成的。
当矛盾的集中度、组织度和临界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一定范围内爆发,政府的手段要及时地行使。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从根源上去分析,当然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有人很会做工作,会劝解做思想工作。
但是我觉得一定要从最根本去揭示和谐社会的本质,为什么它会不和谐,怎样做才能和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