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教学文案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科学实验一般是通过设计一定的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然地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在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将对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进行介绍和分析。
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学方法和手段;(4)教学过程和实验项目;(5)实验要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了解掌握科学实验中的物料、器材和实验安全等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验设计中的基本要素。
2.实验操作中的基本技能。
3.实验安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1.课堂演示实验器材和物料等。
2.播放生动的教学视频,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
3.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和实验项目1.教学过程:第一步:概念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第二步:实验设计与操作基本要素介绍实验设计与操作中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例如实验设计题目、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第三步:实验安全与团队合作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组织学生探讨和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团队配合。
第四步: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第五步:实验操作与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第一课时: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课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现象和结论: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二课时: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课题:《做一个生态瓶》实验目的:1. 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2. 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3. 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一、说明制作步骤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 ,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n菜放入水中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 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
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现象和结论: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第三课时: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课题:《光和影》实验目的: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 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水果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台天平。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学生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观察并记录物体的重量。
4. 小组成员交换物体,再次测量重量并记录。
5.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并能够使用天平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二:水的沸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沸点,探究加热对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烧杯和一支温度计。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的水温并记录。
4. 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水。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6.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水的温度。
7. 关闭加热器,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并了解到加热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冷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培植物(如豆芽或小麦苗)- 透明塑料袋- 太阳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培植物。
2. 将植物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3. 使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完全包裹住,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袋内。
4. 观察植物在袋内的变化并记录。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且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四:磁力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的作用和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夹、塑料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磁铁。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折射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光的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或教室中的黑板和投影仪。
2. 实验器材:直尺、透明玻璃板、小容器、水、笔、纸、手电筒等。
3. 实验材料:小球、针、纸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些与光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简单介绍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
2. 讲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设计(15分钟)1. 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和助教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和折射的规律。
2. 学生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
六、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光的传播和折射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知识。
2. 提供更多实验和观察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内容准确性。
小学五年级实验教案
小学五年级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冰块、盛水容器、火柴、温度计、饮料杯、铁制勺子、聚乙烯袋等。
2. 教师准备:事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熟悉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实验(约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实验计划。
步骤二:实验操作(约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冰的熔化过程a) 学生将冰块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
b)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 实验二:观察水的凝固过程a) 学生倒入适量的水到饮料杯中,放入冰箱冷冻。
b) 学生观察水的凝固过程,并记录。
3. 实验三:观察塑料袋熔化的过程a) 学生将聚乙烯袋放在火柴上进行加热。
b) 学生观察塑料袋的熔化过程,并记录。
步骤三:实验讨论(约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塑料袋熔化的原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步骤四:实验复述(约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讨论结果,自行复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并展示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的理解:1. 为什么在实验一中,冰块能够熔化成水?2. 在实验二中,水的凝固条件是什么?3. 实验三中的塑料袋为什么会熔化?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以上是一份小学五年级实验教案的示例。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奥秘2. 第二单元:生物与生态环境- 生物的特征- 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3.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 简单机械- 电子产品的制作与使用- 生活与技术的联系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3. 教学多媒体:如课件、视频、图片等。
教学计划(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教学总结(此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content}。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优秀公开课教案导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实验的介绍和示范。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实验的概念、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学生将培养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的定义和相关概念;2. 掌握实验的常用步骤和方法;3. 培养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并复实验的定义。
新课呈现1. 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概念、实验的作用和实验的步骤。
2. 通过示范一项简单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的探索欲望。
实验操作1. 向学生详细解释实验的步骤,并引导他们根据指导书进行实际操作。
2. 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纠正,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观察。
实验总结1.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的结果,并进行简要讲解。
2. 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解释,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拓展探究1. 鼓励学生尝试其他类似的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概念、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进行实验活动,学生培养了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参考资料1.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2. 实验指导书。
实验操作文案
实验操作文案
嘿,大家好,今天咱来摆一摆那些有趣儿又重要的实验操作。
首先啊,咱们得准备齐全了实验器材,就像咱四川人说的,要“整巴适”才行。
你得先把那试管、烧杯啥的都洗干净,不能有一丁点儿渣滓,不然实验就白做了。
然后啊,咱得按照实验步骤来,就像贵州人说的,得“按规矩来”。
先加点这个,再加点那个,不能乱来,不然实验结果就不准确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啊,咱得小心翼翼的,就像陕西人说的,得“细心点儿”。
手不能抖,眼睛得盯紧了,不然一不留神就可能出岔子。
当然了,做实验也得有耐心,就像北京人说的,得“沉得住气”。
有时候实验可能得反复做好几次才能成功,咱不能急,得慢慢来。
最后啊,咱得认真记录实验结果,不能马虎。
得把数据都记下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所以啊,做实验就像咱生活中做事情一样,得有条理、有规矩、有耐心、还得细心。
只有这样,咱才能把实验做好,得出准确的结果。
好了,今儿咱就聊到这儿吧,大家要是还有啥不懂的,随时问我啊!。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
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实验(例1)的内容:研究盆栽的生长需不需要
阳光。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 通过讲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
好奇心。
步骤二:实验准备
- 教师带领学生准备实验所需材料:盆栽、两个相同规格的花盆、土壤、水。
步骤三:实验过程
1. 教师将两个相同规格的盆栽放在不同的位置,一个放在充满阳光的地方,一个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观察两个盆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生长的变化。
步骤四:实验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发表自己关于阳光对植物生长的看法。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盆栽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学生能够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其他实验,比如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或者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验内容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探究
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实
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实验过程: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实验结论: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第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实验器材:笔记本、笔..实验过程: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1)不要伤害小动物(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第三个实验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实验过程: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第四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光的反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实验器材:镜子、白纸、笔..实验过程:1、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3、借助镜子读下面的文字..4、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实验结论:镜子中的物体和本身是上下一至;左右相反的..第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实验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实验目的: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2、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3、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实验过程:1、透过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把凸透镜对謓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再用凹透镜试试..实验结论: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第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连接简单电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实验目的: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3、知道开关的作用..实验器材:电流实验盒..实验过程:1、用电池、导线、灯泡、想办法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2、想让灯泡灭;我们应该怎么办在我们的电路中加入一个开关就可以啦..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和开关组成..开关的作用是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第七个实验实验名称:检测区分垂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实验目的: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制;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验室检验垂体导电性能的方法..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剪刀、钥匙、石子、夹子、回形针、铁钉、木头、橡皮擦;塑料..实验过程:1、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2、电流能通过时;小电珠会亮..3、同学们把检测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实验结论: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第八个实验实验名称: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实验目的: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小电珠;暗盒..实验过程:1、连接电池灯泡;导线组成检验器2、用检验器检验电路里的连接方式;注意:检验时不能打开暗盒3、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里4、根据记录;你认为盒子里面的线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先猜测:5、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猜想实验结论:亮:连接一根导线不亮:不连接导线变亮:连接一节电池变暗:连接一个灯泡第九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磁铁的性质..实验内容:教科书38~39页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器材:磁铁性质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这说明了什么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蛤了什么3、看磁铁怎样指示方向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按以上的步骤操作;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活动实验结论:总结磁铁的基本性质1、能吸铁2、砂铁磁性可以传递3、不同部位的样力有大有小4、能指示方向5、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第十个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0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锋衣针、磁铁、水槽实验过程:1、用磁铁的一端在鏠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2、把磁化后的鏠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学生实验后汇报;如有不成功的老师给予指导..实验结论:磁化后的鏠诱针;具有磁性;这能指示方向第十一个实验实验名称:做一个电磁铁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2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电磁铁实验器材:铁钉、导线、电池、回形针实验过程:1、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锜上2、接通电路后;用铁钉去吸回形针3、看看它是否具有磁性;是否能吸铁4、注意事项: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实验结论:这样的装置叫做电磁铁;它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能指示方向;都有南北极..第十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电样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3页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实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的假设;大胆的实验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电磁铁;电池;电流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用大小电磁铁分别去吸铁;看看哪个吸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实验后的结果;记录起来;想想;这说明了什么2、用同一个电磁铁;电池节多与少分别吸回形针;看看比比回形针的个数;想想这又说明了什么3、用铁钉粗和铁钉细的两个电磁铁分别吸回形针;数数它们的个数;这说明了什么4、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老师小线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第十三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实验目的:知道运动加快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听诊器实验过程:1、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2、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心跳的次数3、原地高抬腿1分钟过后;马上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4、休息3分钟后;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5、记录上面三种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运动会加快心跳的次数;休息后心跳又恢复到平常的状态..第十四个实验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实验目的:知道肺活大对健康有好处实验器材:气客;气球、塑料瓶、水槽实验过程:1、讲解肺活量的概念一次有力吸气挵;用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2、测量肺活量(1)吸一口气;然后尽你所能吸大一个气球;气球的末端用线绑紧;使它不漏气..(2)请一位同学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3、方法二:(1)将兼瓶装满水并做好刻度(2)插好弯头吸管后;倒置在水槽里(3)明一口气后;尽你所能向水里吹气(4)标出排出的水量4、讲肺活量大的好处实验结论:一个的肺活量由体力、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廊弹性;呼吸道畅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第十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实验目的:知道心跳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实验器材:塑料瓶、水槽、水实验过程:1、讲述怎样才算一次心跳2、在水中反揽挤压和放松塑料瓶观察发生的现象..3、讲述;我们的心脏像这样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流动实验结论: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停地循环流动..第十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色彩水点实验做出解释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实验目的:知道一些颜色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形成的实验器材:彩色水笔、纸、水槽、水实验过程:1、用水笔在吸水纸上画出不颜色的圆点2、固定纸条;使水能浸到纸条的底部;而碰不到彩色水点3、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圆点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4、对上述现象:你能做出什么解释实验结论:一些颜色其实原来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它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第十七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模型的各类及作用;归纳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9~61实验目的:能对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纸筒、线实验过程:1、制作一个纸筒模型2、介绍纸筒及操作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到动露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把纸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3、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如不行该怎样修改..4、把自己的解释画在活动记录上..实验结论: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A、分析问题B、收集数据C、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D、确定条件E、规定材料F、建立初步模型G、评价模型 H、修改模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5个实验设计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5个实验设计教案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简单介绍什么是物体的质量和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展示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实施测量:提供不同重量的物体供学生测量,要求他们使用天平记录每个物体的质量。
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总结测量物体质量的要点。
实验二:光的传播直线性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黑暗的房间和一束手电筒。
2. 引导学生观察:在黑暗的房间中,学生观察当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墙上时,是否呈直线传播。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
4. 进一步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情况下光线是否会呈直线传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实验验证。
实验三:水的凝固点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水的凝固点。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冰块。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冰块的特点,然后将冰块放入水中观察。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水的凝固点。
4. 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物质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行探索。
实验四:物体的浮力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物体的浮力。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水和几个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时,物体的表现,特别是是否会浮起来。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物体浮力的原理。
4.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中的水量会对物体的浮力有何影响。
实验五:空气的压力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空气的压力。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个压力表。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通过在瓶子的开口处施加力量,压力表的指针指示会有何变化。
第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上教版)
第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上教版)活动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时间本活动预计需要两个小时完成。
活动内容1. 活动一:科学实验- 介绍: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和结果。
- 实验材料:醋、小苏打、酒精灯、试管等。
- 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4-5人。
- 每组学生依次将一小滴醋滴在试管中,然后加入适量的小苏打。
- 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2. 活动二:社区参观- 介绍:通过社区参观,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成和功能。
- 参观内容:学生参观社区的不同场所,如学校、医院、图书馆、超市等。
- 参观准备:老师提前联系社区相关部门,安排学生的参观行程。
- 参观行程:学生分组进行参观,每组有一名教师陪同。
- 参观反思:学生参观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
3. 活动三:创意手工- 介绍: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 制作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制作一件手工作品。
- 材料准备:老师提前准备各种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 制作过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手工作品的制作。
- 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活动评估本次活动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进行。
评估标准包括:- 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 准确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参观后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制作手工作品的完成度和创意。
活动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和讨论。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实验、社区参观和手工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小学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小学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力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力的大小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力的大小。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总结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二: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的概念,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速度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光的速度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的传播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概念和传播路径。
2. 讲解:讲解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光的概念和传播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教学内容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小孔,铁夹子4个,手电筒一个。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结论: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教学内容
摆的观察
教学目的
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实验器材
秒表、摆锤(螺帽)、摆绳(棉线)、支架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2、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学 生 实 验 教 案
教学内容
制作水钟
教学目的
用水计量时间
实验器材
一把剪刀、一把美工刀、两个塑料瓶、一个秒表(或者手表)、一支记号笔、一把尺子、一颗工字钉、一个铁架台和一卷透明胶带。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制作一个能计时5分钟的水钟。
(2)计时前先粘好画刻度线纸条(提前标记好0刻度,起始水位)。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 生 实 验 教 案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目的
光的传播会被某些物体挡住
实验器材
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或厚纸板),水槽、激光笔、线香、火柴。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操作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操作课教案实验名称:探究水的沸点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温度。
2. 掌握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的实际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材料:1. 水槽或容器2. 烧杯3. 实验室温度计(不得直接触碰容器底部)4. 热源(例如酒精灯或燃气灶具)5. 防护手套和安全眼镜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水的沸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并与学生探讨了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接着,提出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测量水的沸点。
1. 实验准备:- 检查是否有足够的材料和装置进行实验。
- 学生穿好防护手套,并戴上安全眼镜。
- 将水倒入烧杯中,并将实验室温度计放入烧杯。
- 将烧杯放入水槽或容器中。
- 将热源准备好并点燃,确定火焰正在热源顶部燃烧。
2. 实验操作:- 学生适当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操作实验,其他同学负责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操作者保持手套和安全眼镜的佩戴,轻轻拿起烧杯,将实验室温度计完全浸入水中。
- 操作者小心地将烧杯置于热源之上,确保火焰不接触烧杯。
- 学生观察水的表面,并记录开始出现气泡的温度。
- 当气泡开始从烧杯底部冒出时,立即停止加热,并记录此时的温度。
- 等待水温回升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次实验。
3. 讨论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的温度数据进行讨论并总结。
- 学生发表意见,解释水的沸点是否存在差异,并尝试找出原因。
- 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水的沸点受海拔高度和大气压的影响。
4. 实验拓展:- 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因素对水的沸点的影响,例如加入溶质后的沸点的变化。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并进行相关实验,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实验安全提示:- 学生必须穿戴防护手套和安全眼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 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时,学生需注意不得直接触碰容器底部,以避免温度计破裂或污染实验液体。
化学实验中学五年级上学期教案
化学实验中学五年级上学期教案引言: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适合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化学实验,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了解溶液的制备和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器材及试剂:1. 烧杯、试管、滴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2. 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试剂。
三、实验过程:1. 溶液的制备:实验1:制备盐酸溶液步骤:a) 取一烧杯,加入适量盐酸;b) 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直至溶液呈透明状。
实验2:制备硫酸溶液步骤:a) 取一烧杯,加入适量硫酸;b) 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直至溶液呈透明状。
实验3:制备氢氧化钠溶液步骤:a) 取一烧杯,加入适量氢氧化钠;b) 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直至溶液呈透明状。
2. 酸碱反应实验:实验4: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步骤:a) 取两个试管,一个装有盐酸溶液,另一个装有氢氧化钠溶液;b) 将两个试管倾斜并轻轻接触,观察产生的气体和现象。
实验5:酸与金属的反应步骤:a)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盐酸溶液;b) 将一块铁片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6:酸与碳酸盐的反应步骤:a)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盐酸溶液;b) 将一小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4中,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气体,且生成的盐水呈中性;2. 实验5中,盐酸与铁反应产生氢气;3. 实验6中,盐酸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五、实验讨论与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气体;2. 某些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3. 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4. 盐水是酸和碱中和反应产物。
六、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制备和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了解了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反应特点。
实验中,我们也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酸碱反应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筷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地壳的岩层(筷子)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发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结论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名称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
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烧杯、冷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到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结论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九(第十课)(方法二)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木梳、硬卡片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
水滴有力量;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
实验名称
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水流的力量
实验准备
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型。
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十一(第21课沸腾)
实验名称
沸腾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实验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一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实验九(第十课)(方法一)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鼓、碎纸屑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三)(第4课)
实验名称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六(第六课)
实验七(第七课)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准备
空纸盒 橡皮筋 小鼓 音叉 一盆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
实验结论
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一)(第二课)
(实验二)(第三课)
实验名称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结论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十(第20课蒸发)
实验名称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
探究水蒸发时是否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准备
温度计 棉纱 支架 表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名称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实验准备
三脚架 铁盒子 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火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
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四)(第4课)
(实验五)(第6课)
实验名称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准备
黑色手工纸 面粉 滴管 烧杯 水 米尺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粉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八(第八课)
实验名称
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实验准备
闹钟 塑料袋 水槽 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贴近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