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戏曲,长亭送别是其中的一幕,崔莺莺是该幕的女主角之一。
崔莺莺是一个充满活力、聪明乖巧的少女,她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崔莺莺的外貌被描述为“皓齿朱唇,眼如点漆”,她的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崔莺莺还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孩,她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对于表哥张生的爱意毫不掩饰,她的勇气和坚定让人深受感动。
她的形象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总之,崔莺莺是《西厢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美丽、聪明和勇气都让人们深受感动。
- 1 -。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莺的形象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
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
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
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
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
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
”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
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
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二、《西厢记》概述前朝崔相国去世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路途受阻,暂住前相国修造的普救寺。
女主人公崔莺莺年芳十九,貌美如花,身姿婀娜,擅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
崔莺莺从小学习“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有未婚夫名叫郑恒,是郑尚书的长子。
家境贫寒的书生张珙只身进京赶考,路过普救寺,慕名寺中景致,就此住下。
在游览普救寺时,偶遇在佛殿前赏花的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
张生被崔莺莺俊俏的容貌和不俗的才情所吸引,为了多见几面佳人芳容,便继续停留在普救寺。
崔莺莺也有意于张生,两人在花园中联诗对吟,春心萌动。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的容颜,便包围普救寺,企图抢夺莺莺。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便许诺:谁能杀退贼军,就把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着十万大军。
张生便请杜确派兵,最终打退了孙飞虎。
但是崔老夫人却变卦赖婚,使得崔莺莺与张生都很痛苦。
莺莺的丫鬟红娘看着不忍心,便背着崔老夫人,协助两人月夜弹琴,互表真情。
张生对莺莺的爱恋越加深厚,几日不见她,便害了相思病。
莺莺央求红娘前去探望。
张生写简帖儿向莺莺诉说自己的相思之情。
莺莺担心红娘向老夫人揭发自己与张生的私情,便故作训斥红娘,让她带信给张生责骂他无礼,实际上却是约会张生的情诗。
等到张生月夜情急跳墙出来赴约时,莺莺又数落张生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
张生被莺莺的反复无常弄得不知所措,相思病更重了。
莺莺借病探望张生,与他在房中幽会。
后来,崔老夫人发现了莺莺与张生的越轨行为。
在红娘的求情和劝说之下,老夫人无奈答应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但是前提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
崔莺莺不愿与张生分别,在长亭送别之时,嘱咐张生不管得不得官,都要赶快回来,不能抛弃自己另娶一妻。
张生连连答应。
最后张生考上状元,向莺莺报喜。
郑恒却在这时谎称张生已经抛弃莺莺,另娶高官之女。
崔老夫人再次将莺莺许给郑恒,在成亲当日,张生衣锦还乡,并识破郑恒的诡计。
崔莺莺有什么结局

崔莺莺有什么结局崔莺莺是唐末之后常出现在人们口中的名字,那么崔莺莺有什么结局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崔莺莺的结局,希望你喜欢。
崔莺莺的结局关于崔莺莺结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元稹的《莺莺传》,元稹笔下的崔莺莺最终因为张生的抛弃而不得已下嫁他人,等到张生再来相见的时候,只能告之不复当年。
第二种崔莺莺的结局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眼中的崔莺莺是一个可怜而又幸运的女子,最终经历了种种考验得以和张生长相厮守。
关于崔莺莺结局,不同人的心目中可能有着非常不同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两本非常著名的小说影响。
其实最初的崔莺莺的结局非常悲惨,可以说是遭到了张生的残忍抛弃,当年崔莺莺心心念念地等待着张生能够在金榜题名之后迎娶她,但是最终等到的却是张生早已经成亲留在了京城中。
此后,诸多的文人对于崔莺莺痴心等到爱情却无疾而终感到非常悲哀,于是开始改变崔莺莺的结局,于是张生和崔莺莺经历了种种考验之中,终于得以相依相守的结局出现了。
其实,崔莺莺的真实结局不过是中国古代封建女子的写照。
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受到了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女子都如同崔莺莺一般,终生等待着自己的真心爱人却没有结果,最终只能够含恨嫁给别人。
崔莺莺悲惨的结局也为很多女性敲响了警钟,不能过分沉迷于爱情的美好中,现实往往会让彼此的爱情变得迷离。
崔莺莺的原型提到崔莺莺的原型是谁这个问题,通过阅读《西厢记》就可以知道答案,崔莺莺的原型是双文。
在《西厢记》中,张生的原型是元稹,崔莺莺的原型是双文。
崔莺莺和母亲一起带着父亲的灵柩回老家,中途遇到一点困难,就住在一个寺庙中,恰巧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张生,张生原本是来进京赶考,恰巧遇到了也崔莺莺,张生被崔莺莺美艳的外貌深深的吸引住了。
张生为了考试,天天都十分努力的学习,崔莺莺通过对张生长时间的观察也发现张生十分喜欢读书,随即也对张生产生了爱慕之情。
其实这是元稹借用崔莺莺这一角色在描写自己和初恋双文是如何见面以及相爱的。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相关推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希望大家喜欢!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崔莺莺简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崔莺莺简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bcb42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5.png)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崔莺莺简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篇一: 崔莺莺简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崔莺莺是一个小说人物,最早出自于唐代元稹笔下,是小说《莺莺传》中女一号。
这本由元稹着笔的小说描写的是一段爱情故事。
女主角是莺莺,莺莺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家喻户晓,她美丽,聪慧,有着大家闺秀之秀气美,温柔善良,而且才华横溢,这种女子却生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崔莺莺是整个古代社会的缩影,也是所有女性的典型代表人物,从崔莺莺身上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
有人提出这本小说是一本自传书,元稹就是张生,而崔莺莺是其往日的爱人。
元稹为了前途命脉放弃了昔日恋人,娶了大家庭的女儿为妻。
而崔莺莺的原型也遭到了质疑,有人说她出身卑微,是寒门闺秀,有人说她是妓女,但是真相不得而知。
这本《莺莺传》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改写,在其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成为了一段佳话。
小说中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名叫张生的男子和一名叫崔莺莺的女子的爱情故事。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父母双亡,正值兵乱时期,两人相遇在普救寺,张生救了崔莺莺一命,但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
此后为了见崔莺莺,爬树跳墙之事都干过,但是遭到了崔莺莺的斥责,这让张生很烦恼。
但是殊不知崔莺莺心中也有张生,后来崔莺莺主动寻爱去见张生。
这样爱情没多久,张生上京赶考将崔莺莺抛弃了。
不仅如此还对崔莺莺恶语相向,将其人格污蔑,到最后两人各自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张生去见最后一面但遭到了拒绝。
这是一个悲剧结尾的故事。
在《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相国小姐,大家闺蜜,名门之后,从小接受封建教育,其爱情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但是崔莺莺却打破了这一个传统,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她敢于追求爱,崔莺莺在月下吟诗唱歌表达情愫。
努力争取终于征得父母同意[],但是却又遭到了父母的悔婚,面对这种困境崔莺莺冲破束缚,最终赢得自己的爱情。
崔莺莺处在封建社会,却冲破束缚,勇于追赶爱,将一个人物演活了。
关于崔莺莺简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崔莺莺本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却栩栩如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崔莺莺是古代女性的典范,被人们铭记于心。
崔莺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人物

崔莺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人物崔莺莺介绍本名:崔莺莺所处时代:唐代贞元年间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北博陵主要作品:《明月三五夜》主要成就:在包办婚姻盛行的时代与张生自由恋爱崔莺莺,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莺莺传》描写的是张生对崔氏始乱终弃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说“崔氏小名莺莺”,元稹的《莺莺传》为后代西厢故事之祖。
金代董解元在《莺莺传》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把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事改编成张崔二人自由恋爱的故事,元代王实甫又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作杂剧《西厢记》,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词优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遂使西厢故事广为流传,作为主角的崔莺莺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元稹《莺莺传》里的崔莺莺生活于唐代贞元年间,其父已亡,母亲姓郑,张生之母也姓郑,细算起来莺莺之母是张生的远房姨,《莺莺传》里只说崔氏财产甚厚,多奴仆,没有对崔氏的家庭做具体的说明。
张生与崔氏一家同寓于普救寺,恰逢蒲州兵乱,张生与蒲州的将领相识,请兵保护,崔氏遂免于祸乱,崔氏妇命莺莺出来拜谢张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爬树跳墙到西厢房去会莺莺,被莺莺严辞责斥,但几天以后莺莺又自己主动去见张生,后来张生暮来朝去,一月有余,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张生还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
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西厢记》从问世一直到今天,在舞台上一直盛演不衰,深得各时代观众的好评。
明代有陆采、李日华的南曲改编本。
当代不少剧种如越剧、京剧、昆剧等都有《西厢记》的改编演出。
崔莺莺,《西厢记》主人公。
崔相国之女,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母亲郑氏。
才貌出众,品德双佳。
精丝绣女工,擅琴棋书画。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大家知道吧,西厢记里的女主角。
她那可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真让人心生喜爱。
她的聪明才智绝对是一绝,别看她是个大家闺秀,脑袋瓜子却灵活得很。
光说她跟张生的那段情,简直让人感动得要流泪。
她心思细腻,懂得如何通过巧妙的对话来打动对方,真的是个爱情高手呢。
那段“月明点滴,花下相逢”的情景,哎呀,简直浪漫得让人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故事。
再说她的性格,莺莺这小姑娘可不是那种柔弱无力的女儿,她可是有主见的。
面对家庭的压力,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是个女中豪杰。
那些家长里短,别人眼里的束缚,在她眼里不过是小事。
她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人忍不住想为她鼓掌,真是“勇敢追梦”的最佳代言人。
她爱张生,也明白自己该如何把握机会,心里那份坚定,谁能不佩服呢?说到她跟张生的互动,真是充满了火花!两人一见如故,张生那种书生气息和莺莺的活泼碰撞在一起,像火花四溅的烟花,瞬间点燃了彼此的心。
莺莺的调皮可爱,加上张生的温文尔雅,哎呀,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她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机智幽默,能把张生逗得笑得前仰后合。
你看,他们之间的那种默契,简直让人觉得爱情就该是这样,轻松又有趣,像一场无忧无虑的游戏。
莺莺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挣扎与坚持。
她不甘心被束缚,想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的勇敢和智慧,真是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她们不愿被定义的心声。
她知道,在爱情面前,不能妥协,不能放弃,心中那份坚定,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不断向前。
再说她的情感,真的是一波三折。
莺莺爱得真挚又坚定,但生活总是给她开玩笑。
她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波折,家里的阻挠,张生的犹豫,种种困难都没能让她退缩。
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爱是值得追求的。
那种执着,哎,真让人动容。
她总是能从困难中找到力量,向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
即使前路荆棘密布,她也从未想过放弃。
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爱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元稹的《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而究竟是否是张生有意为之还是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在《莺莺传》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艺术立体,因此对于崔莺莺这个形象做了简要论述。
在作品中的崔莺莺是一名冷静且理性的美貌女子,而不是一个充满爱意、感情丰富的恋人。
尽管二人后来成为频繁密会的恋人关系,莺莺也爱着张生,不舍与其别离,但通过作品整体反映出来的崔莺莺的形象是冷静而理性的。
她虽然对张生的离去恋恋不舍,但她并没有挽留张生。
另外,两天之后的十八日,她虽然由红娘引路,去张生的住处,并与其过夜,但整个晚上她没有说一句话。
莺莺当天的表现也与几天前的行动完全不同,从几天前的见面到十八日晚的夜会这期间莺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我们无从得知。
尽管莺莺爱着张生,分手后为其寄去情真意切的回信,但作品中对莺莺的描写处处表现出她是一位没有丝毫的感情动摇的、非常理智的女人,她的行为甚至会动摇人们认为爱情与理智通常是相悖的观念,甚至会产生“莺莺究竟是否真心爱张生”这样的疑问。
也许张生最后离开莺莺也是因为自己对此没有信心的缘故。
在儒家封建秩序严格地起支配作用的时代,莺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张生。
崔莺莺的父亲虽然早逝,但莺莺作为名门闺秀,不论从其曾经接受的家庭教育也好还是其他也好,都无法破坏已有的秩序。
尽管作为一个女子,她无法挽留前去赶考的张生,但她将“离别”这一事实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的想法,还是不能不使人怀疑其爱情的真实性。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名普通人很难与之匹配的女子。
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举止非常理智,她从不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表露出来。
所以张生即使与她同床共枕对她也没有任何自信。
那么,莺莺与张生是否真正相爱?尽管莺莺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甚至于直到最后也没有不顾颜面去求张生,但她确实是真心地爱着张生的.而张生最终也没能猜透莺莺的心思,因此一直怀疑莺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她。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

人物分析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有何不同崔莺莺、赵五娘、窦娥与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个女性角色,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命运。
下面将分别从性格特点、身世背景和命运等方面对这四位女性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崔莺莺是《崔莺莺传》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机智的女子。
崔莺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之家,借助她聪明才智和绝世容貌,她成功地进入宫廷,成为了贵族贵妇。
她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并最终得偿所愿。
赵五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她出生在贫苦的渔民家庭。
她是一个悲观、懦弱同时也具有善良的女子。
赵五娘因为家庭贫困,被迫卖身成为妓女,后来又陷入了一个比较糟糕的婚姻中。
在《水浒传》中,她受到了极大的磨难和折磨,最后以悲剧收场。
窦娥是《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坚强、机智、聪明的女子。
窦娥是一个明朗热情的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她的父亲被杀,她受人诬陷入狱,最终被活埋而死。
窦娥的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但她在困境中从没有放弃追求正义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抵抗。
杜丽娘是《西游记》中的角色,她是一个聪明、机智、机智有智慧的女子。
杜丽娘是牛魔王的小妾,她利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来帮助唐僧一行人脱离危险,最终获得了解脱。
她善良、勇敢、聪明,是《西游记》的一位重要角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崔莺莺、赵五娘、窦娥和杜丽娘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命运。
崔莺莺具有机智、聪明和追求幸福的勇气,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赵五娘悲观、懦弱同时也善良,她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最终以悲剧收场。
窦娥拥有坚定的正义感和聪明才智,但她却遭受了命运的不公正对待,以悲剧收场。
杜丽娘聪明、勇敢、善良、富有智慧,在《西游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崔莺莺、赵五娘、窦娥和杜丽娘是具有复杂命运和独特个性特点的女性角色。
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命运的差异。
无论是成功和幸福,还是悲剧和不公正对待,这些女性角色都展示了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品质,成为了经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教学目标1.理解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的性格2.理解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的性格3.理解莺莺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4.理解莺莺性格的成因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人物关系

Part
05
郑恒
郑恒的性格特点
固执
郑恒坚持己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 见,这种固执的性格给他带来很多麻 烦。
守旧
郑恒的思想比较守旧,他对新事物和 观念持怀疑态度,这使他在与崔莺莺 的关系中表现得保守和传统。
郑恒的家庭背景
贵族出身
郑恒来自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庭背景使他拥有很高的社会 地位。
家族压力
法本长老的家庭背景
出身贫苦
法本长老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
佛教世家
尽管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但他的家族却有着深厚的佛教渊 源。他的祖辈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父母也一直保持 着对佛教的信仰。
寺院修行
法本长老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寺院里修行,学习佛教教义和 文化知识。
法本长老在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的作用
莺莺的母亲崔夫人请教学
问。
情书传情
3 张生通过书信向崔莺莺表
达爱意,两人开始书信往 来,互相倾诉情感。
Part
03
红娘
红娘的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勇敢坚定
红娘在剧中展现出机智灵活、思维敏 捷的特点,她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 捕捉到机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红娘表现出坚 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她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 保驾护航。
01
老夫人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高贵的血
统和地位。
家族联姻
02
老夫人的婚姻是由家族安排的,她与丈夫之间并无深厚的感情
,这为她在剧中的矛盾和挣扎埋下了伏笔。
子女婚事
03
老夫人非常关心子女的婚事,尤其是崔莺莺的婚姻,她希望通
过婚姻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西厢记》里是重要人物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析崔莺莺的形象的文章,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在我国古代文学形象中,崔莺莺作为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代表,在文人笔下不断变化着。
长久以来,崔莺莺的外表、性格、言行举止,随着作家的个人喜好、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趋向而有所损益。
一、唐代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源起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其中的莺莺才貌双全,哀怨隐忍,对张生一往情深地付出却终遭遗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文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比较简略,只是概括地说其天生丽质,无需装饰——“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生救了莺莺一家后,其母郑氏“厚张之德甚”,让莺莺“出拜尔兄”,莺莺“久之,辞疾”,直至郑氏发怒才“久之,乃至”,表现出莺莺既有封建社会女子的矜持,又有少女的腼腆羞涩。
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莺莺在恋爱过程中,内心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如张生赠之以《春词》,莺莺回诗,与张生订下幽会之期,见面之后却“端服严容”,数落张生,告诫他“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在张生已绝望的情况下,莺莺却又自荐枕席,一夕之后又十几日“杳不复知”,张生于是又写诗传情,“自是复容之”。
这过程显示了莺莺内心充满了犹豫与挣扎,既强烈地渴望爱情,又害怕承担为爱情放下尊严的后果。
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后张生“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崔已阴知将诀矣”,为张生鼓琴送行,却终于“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莺莺已经预料到被始乱终弃的命运,虽然难以割舍却自觉无力抗争,在张生未表示出离弃之意时就主动放弃了。
虽然她比张生先提出分手,实际上她的感情要比张生持久得多,她对爱情和幸福有不可遏制的眷恋、向往,所以张生的一点点没有保证的温存,都被莺莺看做可以重燃希望的鼓励,如张生走后的第二年,又寄信给莺莺,莺莺积极地回信赠物,“玉取其坚洁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倾诉己之相思的同时也希望张生的感情坚定。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待⽉西厢记》(简称《西厢记》,⼜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约写于元贞、⼤德年间(1295~1307年)。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崔莺莺是唐元稹传奇《莺莺传》、《莺莺六⼳》、《红娘⼦院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意图是不同的,因⽽,崔莺莺在不同的作品中刻画出来的⼈物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 在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她并⾮豪门⼤族,⾝份并⾮相国千⾦,也不是有权有势世家豪族之⼥,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矫情做作。
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并且有着积极丰富美好的内⼼世界,当张⽣向她表⽩的时候,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灵被深深的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也是⼀位受封建礼教侵害,常常不⾃觉地表现出保守与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
⽐如作品中:她的家⼈为张⽣设宴时,她先是“久之,辞疾”,在长辈发怒后,才“久之,乃⾄”。
故事的最后,崔莺莺感到⾃⼰“不能以礼定情,致有⾃献之羞,不复明侍⼱栉”,⽽张⽣也遗弃了莺莺,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的,对爱情的表达是直率坦诚的。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 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
⼀⽅⾯,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的`世界;少⼥怀春,萌发对爱情、⾃由的追求。
另⼀⽅⾯,母亲“治家严肃”,从⼩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
张⽣的出现,及其⽉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的情思;然⽽,她虽渐渐爱上张⽣,但内⼼却翻起了巨澜,产⽣强烈的冲突。
因为,这既要冲破⽼夫⼈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的束缚。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形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她们在封建社会中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三位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出现在《北宋绮云楼赋》、《杨家将》和《红楼梦》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叛逆抗争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通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压迫和矛盾,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封建社会中的性别观念和女性地位。
崔莺莺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欧阳修的妻子,她在《北宋绮云楼赋》中展现了一种以文学才情为武器进行叛逆抗争的方式。
崔莺莺在丈夫出征南唐时,主动提出写信给南唐皇帝,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期待。
通过这封信,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和文学修养,还利用这种方式维护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
崔莺莺的表现显示了她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心。
她以文学艺术为武器,进行了一种有力的叛逆抗争,同时也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提出了质疑。
杜丽娘是元代军事将领杨再兴的妻子,她在《杨家将》中展现了一种以行动抗争的方式。
杜丽娘的丈夫杨再兴于战场上受了重伤,她不顾一切地冲进战场,用自己的身体为丈夫挡住敌军的刀枪。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极低的,但杜丽娘并没有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观念中,而是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
杜丽娘的行为展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传统妇女地位的质疑,她的抗争精神也体现了她对自己命运的主动追求。
林黛玉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她展现了一种以情感抗争的方式。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感情的女性,在整个小说中,她对封建社会中的贫富悬殊、男权至上和官宦世家的虚伪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和抗争。
在家族安排的婚姻中,她坚决拒绝嫁给贾政,她的情感和意志受到了封建体制和家族的束缚,但她并没有完全屈从于压力。
她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展现了对封建社会传统的反叛和抗争。
塑造崔莺莺形象的艺术技巧

塑造崔莺莺形象的艺术技巧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贾府的侍妾,以美貌闻名。
塑造崔莺莺形象的艺术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描写崔莺莺的外貌:塑造崔莺莺形象的第一步是对她的外貌进行描写。
在小说中,崔莺莺被描写为“美艳秀丽”,“嫣然一笑之间,更显得螓首蛾眉,豔丽绝伦”,这样的描写通过丰富的形象化词语,使读者对她的美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进而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描述崔莺莺的身世背景:塑造崔莺莺形象的第二步是描述她的身世背景。
在《红楼梦》中,崔莺莺的身世非常低微,她是一个民间女子,原本贫困潦倒,机缘巧合下进入贾府成为贾母的侍妾。
通过描述她的背景,展示了她的坚强和奋斗的精神,使人对她的命运充满同情和欣赏。
三、展现崔莺莺的智慧与才艺:塑造崔莺莺形象的第三步是展现她的智慧与才艺。
崔莺莺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和把握机会,她既能言善辩,又懂得用情感和姿态征服男人。
同时,她还有许多技艺,懂得歌舞、绘画等,这些才艺使她更加魅力四溢,令人难以抵挡。
四、塑造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塑造崔莺莺形象的第四步是塑造她的性格特点。
崔莺莺虽然出身卑微,但她有着高傲的性格,不愿屈就命运。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她也有着柔情脉脉的一面,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是她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东西,她宁愿选择死去也不愿与贾宝玉分离。
这些性格特点的塑造,使她更加立体和充满魅力。
五、呈现崔莺莺的命运轨迹:塑造崔莺莺形象的最后一步是呈现她的命运轨迹。
崔莺莺的命运起起伏伏,经历了从卑微到辉煌,再到最终的凄凉。
她的经历使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也对她的命运感到惋惜和无奈。
她的命运轨迹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描写,使人们对她的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慨和思考。
综上所述,塑造崔莺莺形象的艺术技巧主要包括描写外貌、描述身世背景、展现智慧与才艺、塑造性格特点以及呈现命运轨迹等方面。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崔莺莺这个角色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芳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现实的爱情追求《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
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它爱情剧不同的特色。
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
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
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通过崔莺莺的叛逆爱情,表达了“反对包办婚姻”这个主题思想。
莺莺的终生早由父母之命,许配给郑恒,可是这种包办的婚姻毫无感情基础,她渴望“男欢女爱、一见倾心”的自由爱情。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这种闲愁正是青年女子爱情萌生时的惆怅,也是她后来背叛封建婚姻的内在动因。
她与张生萍水相逢,爱情的火花就被点燃,由一见钟情到感情逐步加深,再到欲望的满足。
王实甫通过莺莺“以情抗礼”的爱情历程,批判了阻挠青年男女爱情的封建家长,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种理想的出发点虽然只是个人的幸福,但是,它重视的是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这同借联姻扩大家族政治势力的婚姻相比,却合理得多,也进步得多。
崔莺莺性格处处充满矛盾?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妒忌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苏> 孟列夫《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朱元璋第十六子,明代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用“花间美人”概括王实甫的艺术风格,而作为王实甫代表作的《西厢记》,用“花间美人”来形容更是再恰当不过了,其中的崔莺莺更是貌美如花,倾国倾城,美得醉人。
然而好多人看完《西厢记》却不喜欢崔莺莺,说她对于感情扭扭捏捏,太过虚伪造作,远不及红娘来得直爽可爱。
《中国文学史》评价崔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欲进还退,欲退还进,一个似乎性格中处处充满矛盾的人物。
”但是崔莺莺性格真的处处矛盾,虚伪得不讨人喜欢吗?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提出对人物主体(即性格)来说,以“心、地、体”三者为要。
谭帆解释说,所谓“心”,即戏曲人物的“心理意向”,它是实现戏曲人物内心理想的某种动机或推动力。
如张生对莺莺的爱慕之“心”,是促成其行为的内在动力。
“地”即戏曲人物的社会地位,它主要针对戏曲人物所处的某种社会层次而言。
“体”是戏曲人物在某种戏曲情境中所处的特定关系,如老夫人和莺莺是“母女”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形成戏曲人物内在性格特征是相当有影响的。
话说对文学人物要有“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分析崔莺莺的性格就要设身处地来理解分析,从“心”来说,怀春少女崔莺莺对张生一见倾心,对爱情热烈渴望,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有了“临去秋波一转,月下联吟,酬简”等情节。
从“地”来说,崔莺莺是相国小姐,身份高贵,有着高深的封建文化修养,还有和郑恒订了亲的特殊身份,都使她在爱情道路上婉转深沉,犹豫迟疑。
从“体”来说,莺莺孝顺贤良,不可能背叛逃离自己的母亲,所以在母亲悔婚的时候,她只能默默的伤心难受,把委屈憋在心里。
而红娘是她的奴婢,她也不会完全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于她,还得维持小姐的尊严与矜持。
对于生长在封建大家庭的崔莺莺来说,完全摆脱礼教的束缚是不可能的,长幼尊卑观念是深入她心的。
从以上三方面了解了崔莺莺,她一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特别体现崔莺莺矛盾性格的“赖简”这一折,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要红娘责备张生,传过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
等到张生到后花园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把张生弄的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晕头转向。
恋爱中的女人本来智商就不高,长期幽禁于封建文化中、第一次陷入爱河的莺莺对于感情这件事更是格外陌生,所以对这份懵懂的爱情手足无措、小心翼翼。
既想大胆追求爱情,又要维护自己的身份,既是相国小姐,当然不能太鲁莽冒失,有失体统,所以显得迟疑反复、战战兢兢。
这不是虚伪,而是崔莺莺,一个深受封建文化熏陶的相国小姐的正常反应,如果太过直接大胆,反而失去了人物的真实性,脱离了实际。
最后,当爱火在莺莺身上熊熊燃烧的时候,她还是突破了自我,突破了礼教刑法的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主动投入到张生的怀抱,这又表现了莺莺的纯情可爱。
作者塑造崔莺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充分考虑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使人物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崔莺莺的性格看似矛盾,实际是合情合理,她也不是虚伪,而是具体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正常反应。
金圣叹对莺莺的性格特征作了如下概括:“双文,天下之至尊贵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深刻的思想意义。
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
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勾栏瓦肆,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
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崔莺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离不开红娘的穿针引线、热情鼓励,否则别说是结成夫妻,连互通情愫也不可能;《牡丹亭》中,天真的春香虽不如红娘,但对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有所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