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637d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4.png)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一首词是要以有没有境界为 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自 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而 然出现有名的句子。五代、北宋 的词(风格、格调)独特的原因
就在这里。
何为境界?请从十则中找 出能阐释境界内涵的一则。
6.境非独谓景 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傅雷家书》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
பைடு நூலகம்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 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 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 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这是一首怀人词。
凤栖梧 柳 永:
(蝶 恋 花)
青 玉 案 辛 弃 疾: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夜上称元夕或元 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华美的车马。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一、大师之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 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 。 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 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 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 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 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 《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 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4910d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9.png)
王国维:《⼈间词话》全⽂余念收藏于2019-03-02《⼈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部词话著作。
他⽤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然地融进了⼀些新的观念和⽅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了重⼤反响,在中国近代⽂学批评史上具有崇⾼的地位。
《⼈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的⽔平,⼀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王国维:《⼈间词话》全⽂〔⼀〕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由分。
然⼆者颇难分别,因⼤诗⼈所造之境必合乎⾃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四〕⽆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优美,⼀宏壮也。
〔五〕⾃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然,⽽其构造亦必从⾃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闹」字⽽境界全出;「云破⽉来花弄影」,着⼀「弄」字⽽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
「细⾬鱼⼉出,微风燕⼦斜」,何遽不若「落⽇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挂⾓,⽆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影,镜中之象,⾔有尽⽽意⽆穷。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0cdd3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3.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b6d7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b.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ab71a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2.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人间词话》七则》清·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④。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⑤”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⑥”。
“宝帘闲挂小银钩⑦”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⑧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⑨置诸温⑩、韦(11)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4)。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5)。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6)。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注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源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及译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1d08b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及译文《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全书共一百四十二则。
1.原文: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1.译文: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出现著名的诗句。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那么独创绝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2.原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 与“写实” 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1.译文: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
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3.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译文: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
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
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以前的诗人作词,写有我境界的主观诗比较多,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无我境界的客观诗,所以能写出无我境界的诗人在众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独树一帜。
4.原文: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https://img.taocdn.com/s3/m/902cde45e45c3b3567ec8b57.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这样的论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
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
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
前一个“物”指的是作家,是审美静观中的主体,因为他的心境平静如止水,故说是“物”,后一个“物”才是观照的对象,审美静观的客体。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这是因为陶渊明和元好问几乎完全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于外物的主观情绪感受。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优美”。
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他认为这就是“优美”。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浅谈《人间词话》与王国维的美学体系
![浅谈《人间词话》与王国维的美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285a09a6c30c2259019e3b.png)
种 是 融 情 于 景 , 么 第 二 种 便是 即景 维所 阐述的“ 那 纯粹形式” 。然而 , 当我们
意志 论 哲 学 中 的非 功 利 色 彩 , 王 国维 生 情 了 。 国维认 为 , 审 美静 观 中 , 将 二者联系起来 时,却有相近的 内涵。 使 王 在 往
学美 思想 以超功利 为审美判 断的主要 往有来 自客体方面的强大吸引力 , 而 这正是他受康德 、 从 叔本华 的形式 主义美 特征 。他给美 下的简单定义就是“ 可爱 激起 主体的情感波 动 ,寻求 与物 的一 学 的影响。 所以 , 将此二者结合起来 , 才
学形式 的阐释 , 作他 的哲 学文章 , 他 思绪。 作
的 美 学思 考 。
在直观 中获得 的 ,这两种 境界互 为因
第二 , 即景生情 。《 间词话》 人 将境 果 , 又相辅相成 , 由此形成 了他的二境
关于境界说 ,人间词话》 出 :词 界分为“ 《 提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 说。 二境说 中的“ 有我” 无我” 和“ 是就观
王 国维在《 人间词话 》 , 中 他尝试吸
话 的评 点 式方 式 , 所 评 述 的对 象 是 中 他
动, 是不 纯 粹 的认 识 活 动 。而 “ 可爱 玩 ” 果 。 即景生情 , 以景引情 , 是为静观审美 收 中国美学成就 , 采用 中国古代诗话词
悠然起 “ ” 爱 之心 , 而生“ 之意 , 玩” 这便
者 。在他的人生 中, 于美学 的文章并 式 。 关
他 在《 间词话 》 人 里追求 的 “ 辞脱 口而
不多 , 相对于他对古文字 、 西北史地 、 蒙
无矫揉妆束之态。” 的境 界。 也正是 第一 , 融情于景。《 人间词话》 “ :有 出, 在《 间词话》 王国维一再强调 人 中,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51274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b.png)
王国维《⼈间词话》(三则)·赏析王国维《⼈间词话》(三则)·赏析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3]”、“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4]”,⽆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5]”,此第⼀境也。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6]”,此第⼆境也。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7]”,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词⼈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释】[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数。
⽟勒雕鞍游冶处,楼⾼不见章台路。
⾬横风狂三⽉暮,门掩黄昏,⽆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雾失楼台,⽉迷津度,桃源望断⽆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重数。
郴江幸⾃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4]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雪,太素秉元化。
九⼭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
怀归⼈⾃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悲咤。
回⾸亭中⼈,平林淡如画。
”[5]见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双飞去。
明⽉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https://img.taocdn.com/s3/m/d85b06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8.png)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深居简出,一生闲云野鹤。
天地智慧,洞明观心灵。
自然无常,感无外求取。
择合放下,以全物为根。
勤勉修持,从容犹得真利。
虚心慈悲,待人以诚心。
仁义自然,天道自转轴。
随喜不贪,容道自利滋。
素朴无功,以智慧入定。
修身净行,持戒饶有恩。
观察察言,以礼掩心饰。
恬淡居心,见性无欲求。
道藏吉凶,非学不可得。
宽容大度,行行有乐趣。
自助自立,视度归真谛。
珍惜贵贱,宽宏赤心行。
坚守君臣,凝聚国之粲。
尊师重道,道法自然成。
言谈循规,心性自安定。
素志慷慨,安心自净寂。
;。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https://img.taocdn.com/s3/m/0e89cf08b90d6c85ec3ac6d7.png)
拓展延伸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 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 看雪》张岱)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 别》李白)
造境(想象,依托 现实)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少年游》欧阳 修) 写境(客观真实)
造境: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 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写境:必有重视外物之意, 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人间词话》第六十一则)
学以致用,利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赏析以下几 句词,并说明理由。
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②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 茫。 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天净沙》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也。
如何区别“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情为主 情在景上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生里斜阳暮。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
景为主 情在景下
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 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f98d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1.png)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原文:《人间词话》三则近代·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赏析:作为王国维“境界”说所标举的“境界”有其特殊的含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这与他1906年《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樊志厚其人,有人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有人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樊少泉《王忠悫公事略》)。
假如是后者,也应该说与王国维的观点十分接近,因为序称王国维“诒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
”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1baca53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a.png)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03a24f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2.png)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运用结构主义文论方法
的文学批评家。
他曾任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及文化评论家,作品最
著名的是文学著作《人间词话》(1906年)、《新青年词话》(1913年)以及多篇文学评论。
王国维一生致力于把学究式文学批评引入中国文坛,他将结构主
义文论应用于审视文学作品,他注重应用文学理论分析结构和语言特征,他运用文体分类和比较的评价方法,偏重揭示作品的文学成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充分展示了他对文学批评的独到见解,
他强调要从审美、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
中抒发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形式。
王国维他指出,文学作品是艺术家的意志的体现,他的文本不仅
是文学的价值,还是作者的思想的跃动。
他坚持以艺术家本意为准则,力图鉴赏出作品的艺术资质。
学术界认为,继承清代的传统,王国维拒绝自由派文学评论,他
按照自己的理论标准,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作为文本评价的依据。
这
种思想,极大地催生了中国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体系的发展。
总之,
王国维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极大贡献,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d538a9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c.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的引用了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来说明了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境界。
从外人的角度看,也可看作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西风的狂吹下,枝繁叶茂的绿树也开始凋谢了,表示形式非常危急,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夜不成眠,辗转反侧,为自己前途命运无比担忧,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因此颓废,而是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争取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于是,作者愤然起身,独上高楼,高瞻远瞩,想要望尽天涯海角,找到前进的路。
在这一境界中,可以看做人涉世不久,对人生的无比迷茫,正如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在迷茫中有多少人因此而坠入歧途,自暴自弃,人生路漫漫,我们也应该上下而求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如此艳丽之词,也被王国维拿来说明学问之事。
诗人所忧之事,是"相思",但相思到如此地步,我只有柳永能做到了,可见柳永真是一个重情之人。
联系到人生,做一件事能专一到这种地步,不成功都难。
继第一阶段的迷茫之后,在这一阶段中便有了目标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柳永想念女子一样,即使被折磨得瘦骨伶仃,形容憔悴,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往直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觅了千百次,却在无意间看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之后,总算看到惊喜了,之前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困惑、苦恼中,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目标,还该不该坚持下去,这些都很正常的,毕竟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在这场旅途中,必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马云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2cac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0.png)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是他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包含了他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其中涵盖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一、诗词之本质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词是诗人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诗词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在于它们的语言和形式。
二、诗词之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认为诗词的风格应当是“不隔”。
所谓“隔”,就是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意象,使得读者难以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而“不隔”则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以明快、直接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词之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诗词的意境之美。
他认为,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更要有深远、悠远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手段,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好的意境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诗词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诗词之写作技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探讨了诗词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好的诗词需要有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创造。
此外,他还提出了“起承转合”的法则,即诗词的布局应当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性。
同时,他强调诗词应当注重表现力的发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理论著作,王国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奥秘。
这部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92f4dd80eb6294dd886c8a.png)
项羽豪气
• 项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 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 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 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 (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 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 也(我可以取代他)。”
悬梁刺股
•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 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 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 书学习。 •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 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 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 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 后来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做了六国的相,同时配六国相印。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 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说明他 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 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确定目 标,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 界。
人间词话第五则内容
![人间词话第五则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0804ba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7.png)
人间词话第五则内容《人间词话第五则之感悟与指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五则里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话说得真是妙极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那画里要是画了一座山。
这山在自然界里啊,周围有好多东西和它有关系呢,有树靠着它长,有河从旁边流过,还有可能山上的石头被风雨侵蚀得有各种形状,这都是关系和限制。
可画家画的时候呢,他不会把所有这些关系和限制一股脑儿全画进去。
他就挑他觉得美的、能表达他想法的部分来画。
这画家就像是王国维说的,既是写实家又是理想家。
写实是因为这山确实存在,理想是因为他把自己心里对山的感觉、对美的追求加进去了。
再看看写文章。
写个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吧。
农村里那可热闹了,鸡飞狗跳的,人也忙忙碌碌,各种事儿都有联系。
可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啥都写进去。
就写那清晨的炊烟,袅袅升起,好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写田里的老农,弯着腰,像一把弓在土地上耕耘。
这就是把农村生活里最有感觉、最能体现农村韵味的部分写出来了。
这写文章的人不也是既写实又有理想在里头吗?我们自己要是想在文学或者美术创作里有点成绩,就得明白这个理儿。
你要是光写实,把所有看到的、知道的全堆上去,那就成流水账了。
就像一个人做菜,把所有的调料和食材一股脑儿放进去,那味道能好吗?肯定不行啊。
得有自己的想法,把那些不必要的关系和限制去掉。
可要是光有理想,完全脱离实际,那就成了空想家了。
画个月亮画成方的,写个故事完全违背常理,这谁能接受呢?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呢,我们看那些文学作品或者美术作品的时候,也要明白这个道理。
别一看画里的花比现实里的大好多,就说画家画错了。
说不定人家就是想表达那种花在他心中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呢。
读文章也是,别老揪着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地方不放。
有些时候,作者就是想通过这些来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写实和理想啊,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面,缺了谁都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著名的文学诗词评论,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一直以来,该著作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昂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时,已断气身亡。
他的死,为后人所遗憾。
),享年51岁。
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罕见。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的代表诗词有:
《虞美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
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犀比六博消长昼,五白惊呼骤。
不须辛苦问亏成。
一霎尊前了了见浮生。
笙歌散后人微倦,归路风吹面。
西客落月荡花枝。
又是人间酒醒梦回时。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
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
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
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
红墙隔雾未分明。
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闻说金微郎戍处,昨宵梦向金微。
不知今又过辽西。
千屯沙上暗,万骑月中嘶。
郎似梅花侬似叶,朅来手抚空枝。
可怜开谢不同时。
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鹊桥仙》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
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
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绣衾初展,银釭旋剔,不尽灯前欢语。
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
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苏幕遮》
倦凭阑,低拥髻,丰颊秀眉,犹是年时意。
昨夜西窗残梦里,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
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醒时际。
凉月满窗人不寐,香印成灰,总作回肠字。
《青玉案》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
醉后不堪仍吊古。
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
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
算是人生赢得处。
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
螿语。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
日日沧浪亭畔路。
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
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
待把尘劳截愁住。
灯影幢幢天欲曙。
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
楼雨。
王国维早年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将中国古代的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融
合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人间词话》即是他文论体系的具体阐释。
境界
说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书中所评价的是中国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但所涉及的
大多是美
学和文艺理论上的很多基本问题。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汇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有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作用,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学者的重视。
对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学者的
兴趣,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学说,更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
有有我
之境,有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
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
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 古诗句有:“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书写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种境界,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崇到治学
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他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段诗句,出自晏殊
的《蝶恋花》。
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
知何处。
”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
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释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
原词解释,这几句是情感堆积的酝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
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