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六)》
高三诗词《人间词话七则》阅读
![高三诗词《人间词话七则》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baaaf21fc4ffe473368abfa.png)
高三诗词《人间词话七则》阅读人间词话七则近现代: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d2184b102de2bd9705888b.png)
此中有真意, 的主观感情及个性
欲辨已忘言。
特征
精品课件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精品课件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根本区别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 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 述,客观性较强。
精品课件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BC
属“无我之境”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精品课件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 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 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 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 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 较难了。
精品课件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 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 ,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 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精品课件
拟题3、“那人”是个怎 样的人?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8ˊ
精品课件
• 参考:
•
①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
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孤独、寂寞。
•
②她既是作者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
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
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一)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一)](https://img.taocdn.com/s3/m/1387dbbf6294dd88d0d26bad.png)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一)作者:彭玉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2期小引:王国维的《人间词》《人间词话》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即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的注释、疏证、评析、汇评本不断出版,丰富了关于王国维填词创作与词学理论的学术史。
但因为这股学术热潮持续了八十余年,文献散漫无纪,汇集不易。
笔者经十余年搜集,始略具规模,因就经眼所见,就相关论著予以编年并简要叙录,若干较早研究新文献的重要论文也收录其中,或对关注王国维词与词学甚或晚清民国以来填词创作、词学理论的研究者有所裨益。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人间词甲稿》并序刊《教育世界》第一百二十三号,丙午四月七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人间词乙稿》并序刊《教育世界》第一百六十一号,丁未十月十九期。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王国维撰成《人间词话》手稿125则。
《人间词话》刊《国粹学报》47期(21则)。
1909年(清宣统元年)《人间词话》续刊《国粹学报》49期(18则)、50期(25则)。
三月,王国维将《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略加删订并合此后所作若干,抄为《人间词》一册,凡97首,呈吴昌绶审定。
1914年(民国三年)破浪《学词随笔——隔与不隔》刊发《江东杂志》第2期,仅援引数则词话,但当是有关《人间词话》的第一篇文字。
1915年(民国四年)王国维从手稿本和《国粹学报》本《人间词话》中摘录31则(含从《宋元戏曲考》中迻录1则),分七期刊于1915年1月13、15、16、17、19、20、21日的《盛京时报》。
1918年(民国七年)四月,王国维依抄本《人间词》痛删至廿四首,成《履霜词》抄本一种,呈海日楼主人沈曾植审定。
1922年(民国十一年)王国维以《履霜词》为底本,删去《应天长》(紫骝却照春波绿)一首,存廿三首,斟酌数字,而以“长短句”为名收入《观堂集林》中。
1926年(民国十五年)俞平伯将刊发于《国粹学报》第47、49、50期之《人间词话》辑出,凡64则,标点后交朴社以单行本印行。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2a1bb2c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0.png)
宝玉: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 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 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 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 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 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赞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至,令 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 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王国维不是为了清朝死的,是为了不可再 挽回的中国古文化的消逝而死的。他是一个文 人,而且还是一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 就决定了他不会允许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 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只有选择死来逃避, 这是他的悲哀。
自杀之迷
1927年,王国维51岁。清朝灭亡已15年之多,五 四运动也已过去8年。世事变幻,清华园内的人文景 观也为之大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衣服穿着也变 了。但是,在当时,只有两人,以其最独特的方式固 守着自己的信仰。他们留着辫子,毫无顾忌地行走于 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因景仰他们的人品、学识,没 有人强迫他们剪去脑后那带有特定含义的辫子。这两 人,一为梁启超,另一位就是王国维。
境界
诗词 境界
2-4则
创作方法
2则
主客体关系
3-4则
造境 写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齐读第二则,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造境”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9b5a306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a.png)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95160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e.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词话寻得亦人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十则经典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间词话》十则经典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b27e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5.png)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 心不XXX或喜或悲)视察外物,并把这 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 。
无我之境: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内心XXX平和)视察外物,外物以本 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景物 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 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境域的类型:
☆有风格之分:优美与宏壮;“东坡之词 旷,稼轩之词豪”;永叔“人生自是有 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 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 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有大小之别:境域有大小,不以是而 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 台,月迷津渡”也。 ……
且为肯浮 向君爱生 花持千长 间酒金恨 留劝轻欢 晚斜一娱 照阳笑少 。,。,
红绿縠东 杏杨皱城 枝烟波渐 头外纹觉 春晓迎风 意寒客光 闹轻棹好 。,。,
宋玉 祁楼
春
“闹”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生动地渲染诞生机 勃勃的春景,游兴无限的情致。
明风重云沙 往临送午《张
日不重破上 落定帘月并 红,幕来禽
怎样写出有境域的作品?
1、(对写作对象要能)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 。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 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 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 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 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主是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诗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ca2dbf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f.png)
一.【三种境界】晏殊、柳永、辛弃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1.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无我之境】陶渊明、元好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颍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三.【有我之境】欧阳修、秦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1.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10 《人间词话》十则正式版
![10 《人间词话》十则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3a73264431b90d6c85c75d.png)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的人生困 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 文学和史学,并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作为王国维生命底蕴的流露、 精神生气的灌注,《人间词话》给词的创作开辟了一条精微深美 的“哲理化”境界的新道路。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人间词话》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叔本 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相 结合,形成了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 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10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之死 刘再复
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 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样秀丽绝顶 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你是聪慧的学者,目光比别人 伸延得更加遥远。你看到了近代美的曙色。你的笔,像长天的彩 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它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 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地播种。
2.背景资料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 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 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 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 寻着人生的真谛。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 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但他却不喜欢科场诗文,参加 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 趣。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 学,对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又译为《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 中的困惑。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 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 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了浓厚的悲观 主义色彩。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0383f233d4b14e852468ae.png)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 之境”并不是指一般 意义上的“无我”, 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 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 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反衬人事之仓猝。“寒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 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也化作寒波、白马,融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波澹澹”、“白鸟悠悠”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 的“无我”呢?只是 “我”没有直露而已。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f3ff8c6c85ec3a86c2c541.png)
▪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 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 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 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经五 义此只十 无世欠之 再变一年 辱死
整体把握
▪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 内容:
▪ 1、第一则为总纲, ▪ 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 2、第二至六则, ▪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 3、第七至十则, ▪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具体分析
▪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 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 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 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 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 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 现。
▪ 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 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 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 造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 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 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 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 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 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 第一阶段。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https://img.taocdn.com/s3/m/3e0762a5e87101f69e3195e0.png)
之襟之
效 捧 心 也 。
而 学 其 词 , 犹 东 施
词 豪 。 无 二 人 之 胸
东 坡 之 词 旷 , 稼 轩
四 十 四
四十五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 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 局促辕下。
同窗梦白
归 于
乡 愿 而
已 。
、 西
麓 辈 ,
面 目 不
同 ,
窗 、
梅 溪 、
皆 有
味 ,
例 》 谓 : “ 淮 海 、 小 山 , 古
冯 梦 华
《 宋 六 十 一 家 词 选
二 十 八
·
衡但海浅之 序
二十九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 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三十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 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 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气象皆相似。
玉 田 、
草
石 ,
犹 不 失
为 狷 。
若
苏 、 辛 , 词 中 之 狂 。
四 十 六
四十七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 《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 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像, 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 可谓神悟。
四十八
此旨刘以用“ 二荡融定‘梅周 语而斋其偷溪介 令史谓品’词存 人意:格字中谓 解贪“。,,: 颐。周”足喜 。”
亦合因分理
必 邻 于 理 想 故 也 。
乎 自
然 , 所
写 之 境
,
大 诗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https://img.taocdn.com/s3/m/71df50823b3567ec112d8a71.png)
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删稿》是王国维创作的文学理论类书籍。
《人间词话》删稿[清]王国维著一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注释】:[1]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二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
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
乾嘉间,吾乡周公霭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
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
”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
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
《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
“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也。
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
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
“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
刘孝绰之“梁王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1]。
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是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
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1]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如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
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三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四诗之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
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
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
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人间词话》六则(分层作业)解析版
![《人间词话》六则(分层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287e7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a.png)
《人间词话》巩固基础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诚如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①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意境高远②“境界”也就是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美学范畴③《沁园春•长沙》上阕把湘江秋景写得宏伟壮阔,绚丽多彩,与下阕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相匹配④毛泽东诗词魅力无限,不仅因为他文学功底深厚,更在于他精神崇高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④③①【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
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
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
本题第一个空根据前文可知是在说“境界”,所以第一空处顺应前文,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四句话中只有②是概括的在说“境界”,所以第一空处填②,第二空处接着说“意境”,按照逻辑关系,先说毛泽东的诗词境界,再具体到他的《沁园春•长沙》,第四处根据后文说的是“襟抱”“学识”“真诗”,所以关系紧密的应该是④,所以排列的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故选A。
【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
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
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https://img.taocdn.com/s3/m/e779466ccaaedd3382c4d30b.png)
•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
无可奈何的伤感。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 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 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 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 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 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 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 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 意。这些是“有我之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 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 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 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 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 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 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 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 无悔。
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 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 神。这是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3.3《人间词话六则》教学设计
![3.3《人间词话六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ce3e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d.png)
3.3《人间词话六则》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概括王国维的“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理论,能够分析诗词名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境界说”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学会运用王国维的理论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具体诗词,分析十则选段的理论思想,感悟理解其中蕴含的词学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初步认识,提高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尝试诗词创作或品评。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辨析“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概念的差异。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诗词,分析十则选段的理论思想,感悟理解其中蕴含的词学观念。
三、教材简析王国维是近代诗学理论方面有意识地借西方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同词话》,采用了传统诗话、词话的形式,又融入了西方哲学、美学的思想,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有益尝试。
王国维在评论前代诗词作品时,高屋建瓴,提出了一些富于创见的理论。
如在传统诗学“景”“情”“境”说的基础上,提出“境界说”作为其词学思想的核心;对“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等相关命题,都有独到见解,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思维。
他的观点建立在对前人词作的分析之上,对于鉴赏诗歌富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词作,研读文中所举的范例,感悟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词学观念。
中职学生在解读和鉴赏诗词上有一定基础,但是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理论的魅力。
教学中,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读”和“有关资料”部分,了解各篇的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学术成就及影响。
结合“阅读指南”,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国维的文艺思想。
课文中涉及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论点,教学中要注意弄清他们发展的渊源,并结合现代哲学眼光加以审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人间词话》完整版王国维
![《人间词话》完整版王国维](https://img.taocdn.com/s3/m/395c2f58804d2b160b4ec079.png)
①梅尧臣《苏幕遮》(草):“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据《四部备要》本《词综》卷四)
②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引此词云:“此一种似为少游开先。”
③欧阳修《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促。”(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卷二)按:此词未见《阳春集》。《尊前集》作“冯延巳词,不知何据。《阳春集》既不载,自难徵信,当为欧作无疑。观堂谓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不知此词原为永叔作也。又所引系据《尊前》,故与《欧集》有异文。(按:宋罗泌校《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只云:“此篇《尊前集》作冯延巳,而《阳春集》不载。”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引“北枝梅蕊犯寒开”句,作冯延巳词。朱翌、南宋初人,早与罗泌,所言当有据。明董逢元未见《尊前集》,而所辑《唐词纪》以此首为冯词,亦必有据。尚未能断定为“欧作无疑”也。)
①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据观堂自辑本《金荃词》)(按:观堂自辑本,文字未经校订,不足据,应以《花间集》为据,后同)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f773850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d.png)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的三种之境界,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大路都通向何方?王国维对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引用时用词稍不同)。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事业成败、仕途升迁等等。
王国维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仕途也罢,所有成功的者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