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启超私德、公德的关系
梁启超民德的划分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民德的划分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
梁启超将民德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首先,个人道德是民德的基础。
梁启超认为,个人道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节俭等基本道德品质。
他强调,个人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道德是民德的中级阶段。
梁启超认为,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
他强调,社会道德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国家道德是民德的最高阶段。
梁启超认为,国家道德是指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
他强调,国家道德的培养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方式,使国民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
梁启超的民德划分理论,不仅对中国近代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弘扬国家道德精神,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公德与私德——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扬弃
对术 米中I K J 的 发 腱 父 啦婴
x , t  ̄f A道 德 进 行 认 真 干 l I 发 扬 传 统 孝 道 化 I I I f I , J 优 秀 分 ,从 I K 的 精 神
反
I 扬 卉 ,I 峨收 j
H
,圳 除 其 封 建 性 精
弘 扬 悼 暖 幼 的 } f : 会
他曲 ’ J 叫 i 兑 I 蚓 道 德之 . 岛 I .
“ 5 , 1 K I 之 1 ’ : 所 “I 系也 ” ( " l  ̄ - J T 1 . 说 -沦 私 德 )
噬 。农 过 去 赖 以 q i 行 的 小 卜地 也 最 终 消 失 ;青 蒋 资 J 、 ’ , = 阶, / 厦・ 命 家 啦 人 炎 总 结 晚 清 以 来 的 } l : 会 壮 年 火 1 外 山 扪 上 ,人批 澜 进 城 , i s ,在 家 的 长 辈 成 变 化 教 i J l l 之 后 ,沉 痛 地 呲 l K I 【 : “ 吾 于 是 知 道
文 透 彻 J 雷 吕
德 与再 厶 德
对传 统道 德 的反 思 与 扬弃
《 暑 I 张 学君
梁启超 ( 1 8 7 3 — 1 9 2 9)
f t 华 族 传 统 道 德 垃 L f l 【 嫉 传 统 文 化 之
在 长 的 时 期 .} t i t (种 I
,
实 均 建 全 民 医 疗 帔 务
・ 人 类 文 化 进 行 市
络 ,他 忻 _ f _ 『 } I : 会 b ! , 氏 I『 { 的} 1 : 会责 任 ,义能 受 绛 济 发 带 求 的 令 利 当然 .也 应 该 乐
选择性 地u 』 是 取 益 J 代化} l : 会 的 化 营 养 ,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
且公德与私德 , 岂尝有一界线 焉, 区划之 为异物哉 ?德之 所 由起 , 起 于
更古时代之力士 后 为力 士 的
。
链 接 一 : 两 段 值 得 玩 味 的 文 字
《 论公德》 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 有 官吏死而冥 王案治其 罪者 , 其魂 日: “ 吾作 官甚廉 。 ” 冥王 日: “ 立木偶 于庭 , 并水 不饮 , 不更胜 君乎 !于
阙如 。试观《 论 语》 、 《 孟子 》 诸书, 吾 国民之木铎 , 而道 德所从 出者。其
中所教 , 私德居 十之 九 , 而公德 不及其 一 焉。如《 皋 陶谟》 之 九德① ; 《 洪
2 . 三德 , 三种 品德 。 《 书・ 洪范》 : “ 三
德, 一 曰正直 , 二 曰刚克 , 三 曰 柔
廉之 外一无所 闻, 是 即君之 罪也。 ” 遂炮烙之 。
欲 以柬 身寡过 为独一无二之善 德者 , 不 自知其 已陷于此律 而不 容赦 也 。近世 官箴 , 最脍 炙人 口者三 字 ,
日清 、 慎、 勤。夫清 、 慎、 勤, 岂非私德 之 高尚者 耶?虽然 , 彼 官吏者受一群之 委托 而治事者也 , 既有本 身对于 群之 义务 , 复有对 于委托者之 义务 , 曾是 清 、 慎、 勤三 字, 遂足 以塞此两重责任乎 ?此 皆 由知有私德 , 不知 有公 德 。故政 治之 不进 , 国华之 日替 , 皆此之 由。彼 官吏之立 于公人 地位者且 然 , 而 民间一私人 更无论也 。我 国 民 中无一人视 国事如 己事 者, 皆公德之 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梁启超对 于官员“ 公德” 的论述 , 对 于我们 当今领导干部 的道德建设 , 具有启发意义 。官员如果仅仅 注重 “ 私 德” , 以“ 清、 慎、 勤” 为准则 , 则是 把个人等 同于普 通百姓 , 难 以承担 国家 和社会委派 之重任 。领 导干部 同 样“ 既有本身对 于群 之义务 , 复有对于委托 者之义务 ” , 是要承担 为国为 民 、 为天下社稷 管理服务 的责任与 义 务 的。在私德建设 的基础上 , 应该 为天下百 姓谋 福利 、 加 强社群凝 聚力 、 促进 和谐 社会建设 有作为 、 有贡献 。 现代社会 , “ 公德 ” 不仅仅包含梁启超所提 出的“ 利群” , 内涵更加深入 , 公 德的 内容还可 以扩大 为 : 公 民和官员 在 日常生活 中都应该 避免损害公众 的集体利益 以及其他公 民的权益 。所以 , “ 公 德” 的意 义对于现 代社会建
梁启超的“私德”观探析
8 l
中发 出不 同的声音 。 进一步指 出只重视私德 , 而忽 视公德 的危险性 , 结合 当时的社会背景 , 指 出私德 的种种不足 ,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一 ,
养的是一种人 际关 系 , 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学。 在 研究几千年 的中国社会后 , 梁启超提出了私德观是 培养人的一种 “ 束身寡过主义”行为 。过去社会里
第2 3 卷 第9 期 2 0 1 4年 9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O n i v 23 N o .9 S op . 2 0 1 4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o 1 4 )0 9 . 0 0 8 1 - 0 2
粱启超 的 “ 私德 "观探析
刘 鸿 沛
(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
摘 要: 近代 著名思想家、 政 治家梁启超在 民族危难 当头 , 写 出一部 醒世之作 《 新 民说 》 , 其 中的 “ 私 德观” 的论述很精辟 。“ 私德就是 独善 其身” ,他不是站在 个人 的角度 ,而是 高屋建瓴 ,站在 民族主义的 高度论 述 了私德的种种局 限,指 出其 不能成就 完善 的人格 ,也 没 离开五伦的范畴 ,更是 阻厄 了公德的建
《 孟子》 《 大学 》 《 中庸 》都谈 到过德行 , 可是这些 书中十有八 九都是只谈私德 , 而没有谈公德 , 他说 “ 其 中所教 , 私德居十之九 , 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 纠 这也就是说 儒家文化缺乏 对公德 的教化 , 而重私德 的培养与教化 。 而梁启超认 为 , 私德与公德是两个 不可分的 ,它们是相互对应 ,但 又是相互依存的。 从相对关系上看 , 私德论的是一个人 的家族伦理方 面, 是一个人要加强修为 , 使 自己遵循 的家族伦理 道德 观 ; 而公德则是一个国家 与一个 民族伦理 , 是 个人 的修为要符合 、 遵循国家首义 、民族道义与 社会 道义 。 从两者 的关系上看 , 他认 为公德 比私德 重要 , 把 公德放 到私德前 面,也是儒家所说 的 “ 先
公德利群 私德修身——论梁启超的德育思想的开题报告
公德利群私德修身——论梁启超的德育思想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愈加重要。
如今,我们的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道德沦丧,荒唐风气,非法乱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
因此,本文选择梁启超德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二、选题意义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提倡以“公德利群,私德修身”为原则,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明和文
化进步。
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德育思想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三、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标是探讨梁启超德育思想的内涵,以此为基础,讨论在当今中国推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梁启超的著作以及相关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有关其德育思想的结论,并从中提取一些对于今天中国德育
教育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五、预期结果
本文预计将对于梁启超的思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提出一些对于推动当今中国德育教育的可行和有效的建议。
通过研究和总结,本文旨在为
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进步做出一点贡献。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新民说》中,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考。
其中,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作为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基于此,探讨公德私德及其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公德、私德及其涵义公德和私德在梁启超的构想中,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道德体系。
公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为社会和公共利益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公正、尊重、诚实、宽容、慷慨等品质。
私德则是指个人应该具备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勤奋、智慧、自重、自强、自立等品质。
这两种道德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公德和私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公德和私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愈趋复杂,个体之间愈加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尊重法律,关注周围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的摩擦和谐。
一个人高度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交往和理解,巩固和增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私德的力量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力量。
私德是人们在发展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品质。
良好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推动个人以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追求自我理想和信念,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
同时,一个人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进步和美好。
三、公德、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在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公德和私德关系的理解和对待,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在近几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感慨现行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与地沟油的走上餐桌、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安全事件: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贪官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现象……我们往往感慨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诚信丢失,以往那些传统美德的流失,我们会为我们的社会感到痛心。
然而,在这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的私德水平下降,从而危及到了我们的公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私德,什么是公德呢?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别始于梁启超,他在他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强调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
而在黄向阳所编写的《德育原理》中,关于公德与私德是这样定义的:简而言之,“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我们知道,公德方面主要有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讲究公共卫生等,以家庭美德为主的私德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诚实、忠信等。
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我们往往强调加强公德的建设,是因为社会公德在维持我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实的稳定与社会公道,发扬惩恶扬善的功能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时,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公德状况不是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私德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商人的私德够好,不贪图金钱利益,能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本身就不会去做那些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有那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的官员们私德够好,能够洁身自好,正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私德够好,有一颗爱心,能够助人为乐,怎么会有众多“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板凳妈妈”许月华、“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孟佩杰……这些平凡而有伟大的名字在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梁启超由“公德”到“私德”的思想矛盾困境解读
一
公 德 、 德 建 构 的前 后 不 一 致 性 作 一 尝 试 性 的 分 析 , 私 以 此 希 望拓 宽 对这 一 问 题 的研 究视 域 。
一
、
公 德 、 德 之 界 定 私
把 道 德 分 为 公 德 与 私 德 是 日本 近 代 思 想 家 福 泽 谕
第1 3卷第 2期
Vo1 1 No. .3 2
梁 启 超 由“ 德 " “ 德 " 公 到 私 的思 想 矛盾 困境 解 读
吴 宁 宁
( 东南大学 人 文学 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 0 6 [ 摘 要]公 德 与 私 德 是 梁 启 超 受 日本 思 想 家 福 泽 谕 吉 的影 响 而 提 出 的 两 大 道 德 范
畴 , 论 述 这 一对 范 畴 时 , 启 超 分 别对 二 者 的 含义 和 存在 的必 要性 做 了充分 论 证 , 此 表 在 梁 以
明公 德 和 私德 的重要 价 值 地位 和 由公 德 到 私 德 转 换 的 应 然 选 择 。梁 启 超 由公 德 到 私 德 前 后思 想 不一 致 的矛 盾 主要 有 两大 原 因 : 其一 是 特 定 的历 史 现 实 和思 想 冲 击使 梁启 超 表 现 出 不 同时 期对 公 德 和 私德 不 同 的倾 向性 ; 其二 是 在 如何 培 养 公 德 上 , 图 以“ 推 ” 方 式 经 试 外 的 由私 德 培养 塑 造 国 民公 德 , 使梁 启 超 在 后 来 特 别 强 调 私 德 价值 和 作用 , 一 原 因 是 梁 启 促 这
“ 德 ” “ 德 ” 梁 启 超 在 《 民 说 》 论 述 的 一 公 与 私 是 新 中
公德与私德PPT课件
4
梁启超《论公德》: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
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 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 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 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 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新民论》: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 的道 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 个陌生人 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 察觉的另一方 面。这方面与前面恰恰相反,表现为对他人的 冷漠和自保这样一 种心态
11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 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12
古代无公德的原因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作为“公共领域”的大社会。
社会结构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封建专制
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宣扬, 统治者就把那些想有所为的人们牢牢控制在家的范围内。 这种求诸于己的理想实现方式让人只能在自我修身并达到圆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13
公德与私德的现状
14
现代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平凡,这也导致了人 们的社交范围,更多地往公众化方向发展, 在日常中,接触陌生人的机会比千百年前多 了许多。同时,社会制度的不断改变,法律 法规的不断完善,也让现代社会有了更多所 有人普遍使用的行为准则。
15
公 德 与 私
德
1
目录
5. 4. 3. 2. 1.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私德”的批判与继承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 0 —1 - 5
相互依存 ,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私德淳 “
美 而 公德 尚多 未完 者 。 德 之 推也 , 私 德 而不 知 私 知
公德 。 所缺者只在一推 ; 蔑私德而谬托公德 , 则并所
关键词: 道德哲学; 道德革命; 道德建设
“ 公德 ” “ 德 ” 与 私 是梁 启 超 道德 哲 学 的 基本 范 畴 。公 德 ” 私 德 ” “ 与“ 的关 系是梁启 超 资产 阶 级道德 革 命 和道德建 设 的主要 内容 和根 本 目标 , 时也 是 同 学术 界 评价 梁启 超 道德 哲 学 、 德 革命 、 德 建设 道 道 的重要 价值 标准 。
用 言之 。 个人 对 于本 团体之 公共 观念 所发 之德 性 谓 也 。” “ 德 ” 公 也包 含两 部 分 内容 , 是 团体 的共 一 同道 德 。 是个 人对 于该 团体 相互 关 系 的道德 。但 一
就“ 公德 ” 的根 本 内容 和 目的而言 , 是“ 就 相善其 群 ” 即“ . 利群 ” 公德 之 大 目的 , 。“ 即在利 群 , 而万千 条 理 即 由是 生焉 。本论 以后 各 子 目 。 皆 可 以 ‘ 殆 利
德 ” 部分 。“ 两 道德 之 本 体一 而 已 , 其 发 表 于外 , 但 则 公私之 名立焉 。人 人 独善其 身者 谓 之私德 , 人人 相 善其 群 者谓 之公 德 。”l 道 德 本 身 是一 个 完 整 【6 0 6 统 一 的整体 . 由于其 表现 方式 的不 同而有 “ 德 ” 但 私 与“ 公德 ” 的区分 。 其表 现 于外而 成为 人 的外在 德性 谓 之 “ 德 ”其表 现于 内而 成为人 的 内在德 性谓 之 公 。 “ 私德 ” 。在 此基础 上 , 梁启 超把 表现 于外 的体 现人 们 相互 关系 的道德 称 之为 “ 相善其 群 ” “ 的 公德 ”而 , 把 表 现于 内的体现 个人 内在 修养 的道 德 称之 为“ 独 善其身 ” 私 德 ”“ 谓公 德 云者 , 其 本体 言之 , 的“ 。所 就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匿名赞相关句子1、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4、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5、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6、怀德忘怨原文: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
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梁启超的公德观
梁启超的公德观任学新【摘要】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公德的入,他对道德的分类也开启了我国对道德分类的不断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梁启超《新民说》中《论公德》篇章,分析了梁启超公德概念和思想的来源、含义、作用以及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同时对其公德观进行了简单的评析.虽然公德内涵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我们仍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以此来丰富我们今天的公德内容.【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公德;私德;新民说;义务【作者】任学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8.3(一)重私德轻公德的文化传统在《论公德》中梁启超谈道:我们国家的道德发展非常早,但是我们国家的道德发展多针对家庭关系和君主关系,较少重视国家道德,因此私德比较发达而公德相对较弱。
他还认为我国的私德内容大多来自传统的儒学经典:“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1]33 。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历来重私德,即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传统,是当今我国国民缺乏公德意识、甘于服从统治、对国家安危漠视的重要原因。
(二)重小家轻大家的历史传统我国历来是以家庭为基础进行生产生活的,因此对家庭的过分关注削弱了我国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公德心的培养。
梁启超通过与西方新伦理比较发现:我们国家的道德是以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为主,非常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很少谈及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
梁漱溟也曾谈到了我国重家族关系轻社会和国家关系:“譬如西方人所说对于家庭怎样,对社会怎样,对国家怎样,都为他的生活不但是这人对那人的关系而重在个人对社会大家的关系。
中国人讲五伦,君臣怎样,父子怎样,夫妇怎样,兄弟怎样,朋友怎样,都是他的生活单是这人对那人的关系,没什么个人对社会大家的关系”[2]49 。
公德与私德
《新民说》中德性之公私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 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关头, 站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写下了 著名的《新民说》,其中较为集 中的阐述了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 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公德和私德 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公德和私 德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提 高国民素质,造就新民,为国家 尽责。
❖ 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后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 奸。 1936年西安事变后,准备乘机取代蒋介石出掌政权。 蒋介石回南京后,汪精卫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12月 潜逃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5月,汪 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12月,与日 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 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
❖ 其次,公德与私德不可分割。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 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 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 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 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 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 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 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 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 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 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这并不意味着私德是无足轻重的。﹚
六、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建设
⑴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
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 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 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 指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xxxx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一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
“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
“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
“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
“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
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
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
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
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
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
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
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
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
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
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
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
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
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
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
浅析梁启超私德、公德的关系
同 而加 以 区分 ,私 德 是 公 德 的基 础 ,公 德 是 私 德 的 拓 展 ,不 可 偏 废 其 一 。
【 关键词 】 公德 ;私德 ;梁启超
前些年 ,关 于道德 滑坡 还是道德爬 坡 的争论 十分激烈 , 但不管是道德 滑坡还是 道德爬坡 都承认的是在道德方面 出现 了严重的 问题 。 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死舍友 , 海南校长嫖宿小学生 ,黄浦 江上漂死猪 ,毒大米 、毒生 姜等 事件说明道德处于令人堪忧 的状况 。道德 可以划分 为公 德和 私德 ,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 生活中必 须共 同遵 守的一些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 私德则是个人 在处 理 自己的私人 生活 中所遵循 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公德 与私德是相对 而言的 ,梁 启超在流亡 日本期 间接触到 了福泽谕 吉关 于公德 和私德 的理 论 ,并将这种关于 “ 公德 ”和 “ 私德 ”的说法 阐释为 “ 人人 独善其 身者谓之私德。人 人相 善其 群者谓之公德 。 ” 无 私 德 则 不 能 立 私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 的标尺 ,形成高 尚的道 德 境界是培养私德 的 目标 。私德是个人安身立命 的根本 ,没 有 私德也 就无法 自立。“ 私德 调节 的是个 人和那 些与 自己有 恒 常联 系的而且 有直接利 害关 系的特殊 ‘ 他者 ’ 的伦理关 系” 。 所谓 “ 他者”包括家庭成员 、朋友和 同事 ,私德是处理个人 与 同 自身有亲近关系的对象时所表现 出的道德 ,因此私德是 以情感 为先 在条件的 ,而非理性。所以私德往往是长期生活 中约定俗成 的一些德 目,比如对 父母孝 ,兄 道友 、弟道恭 , 夫妻之 间要相互尊重 、信任 ,朋友 同事之间要友爱 、和睦等。 私德也是进行道德修养 的人手点 ,我 国传统文化 中十分 重视对个人 私德 的培养 ,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 中个人道德修 养 的语句俯 首即是。私德 是道德的基础 ,一个不能独善其身 的人 ,更不可 能处理好 在公共 生活领域的关系。一个人如果 不爱 自己的父母 ,不关心 自己的妻子儿女 ,与兄弟姐妹形同 陌路 ,这样 的人怎 么可能在 自己的岗位 上兢 兢业 业 ,怎么可 能爱公共财物 、爱党 、爱 国家 。因而没有私 德 ,公德 就没有 根基 ,无从 谈起 。 二 、 无公 德 则不 能 团 “ 尚公 ”是 中国传 统道德 的基 本精神之 一 ,历代 的统 治 者和思想家们都提倡 “ 大公无 私” 、“ 公而忘私” 、 “ 以公灭私 ” 等。梁启超在 《 论公德 》的开篇说 “ 我 国民所最 缺者 ,公 德 其 一端也 。公德者何 ?人群之所 以为群 ,国家之所 以为 国, 赖 此德焉 以成立者 也。人也者 ,善群之动 物也。人而 不群 , 禽 兽奚择 。而非徒空 言高论 日群 之群之 ,而遂 能有功者 也。 必有一 物焉 贯注而联络之 ,然后群之实乃举 。若此者谓之公 德。 ” 苟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 就在于人 能群 , 而动物不能群 , 人 能群是 因为人有 “ 公 德” 。公 德不仅仅是 个人道德 修养 的 要求 ,更涉及 到政治的清明。一个集体之所 以成为集体 ,一 个 民族之所 以成 为一 个民族 ,并不 是因为其地域相近 、种族
梁启超公德私德简论
公德这是说,公德和私德是道德统一体的两个外在表现方面,“独善其身”者是私德,“相善其群”者是公德。
“公德”是个人与社群关系的道德,“私德”是个人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只求自身品性的完善而言; 两者都是人生必须的道德,也都是立国所需求的道德。
“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私德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公德是社群得以维持的条件。
按照他的举例,能立私德者,如束身自好、廉谨、良愿; 私德败坏者,如卑污、虚伪、残忍。
公德之目虽然亦可例举,而其主要性质为利群。
梁启超主张,缺少私德的民众不可能组成国家,只具有私德而缺少公德的国民也不能组成国家。
可见,梁启超所说的“群”并不是一般的指社群、社会而言,而主要是指国家而言。
私德既是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其他个人、处理与其他个人关系的道德,公德则是个人对于群体的道德。
私德与公德两者并行不悖。
这个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私德是个人的品德、修养,而公德是指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德行。
梁启超列举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所标举的德行,如忠信笃敬、温良恭俭让,大体皆为私德; 所教人的修养方法,如知止慎独、存心养性,皆为增进私德之方法,这些中国古人的著作对于养成人的私德,相当完备。
而在公德培养方面,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付诸阙如,这对近代国家的形成非常不利。
因此,他在《新民说》第1 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中就说道:公德者何? 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人也者,善群之动物。
梁启超强调公德是人类社群得以成立的根本,尤其是国家得以建立的根本。
公德使个人与国家联结成为一体成为可能。
这就近于把公德看作国家得以成立的先在条件了。
其实社会公德是与社群组织的形成壮大同行成长的。
中国近代思想家往往把文化的近代化看作是社会近代化的前提而加以鼓吹,成为一种文化决定论,在理论上往往是难以成立的。
但就实践来说,这些新观念的宣扬,确实会对社会进步起到一种促进的作用。
从公德和私德说说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从公德和私德说说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作者:刘鹏飞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0期何为公德?何为私德?按梁启超的说法,“独善其身”是私德,“相善其群”就是公德。
把“私德外推即为公德”,这又是它们的辩证关系了,这与儒家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出一辙。
儒家学说认为,“君、臣、父、子”,对应的就是“修、齐、治、平”。
为“子”时重在修身,为“父”时重在齐家,这与今日的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管好自己的家人又不谋而合。
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不尊老爱幼,家里整天吵吵闹闹,鸡飞狗跳,哪会有社会的和谐,哪会有国家的安宁。
当然作为人“臣”,考虑得肯定是怎样治理好国家,而作为人“君”,承担的又是“平天下”的整体责任了。
这一点,贾谊在《新书·阶级》中说得也非常明白:“主尔忘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也就是说,“公”是随着等级层次上升而扩大的,“为人臣者”应该做到为主人做事时忘掉自己,為国家做事时忘掉家庭,为公家做事时忘掉私人。
这也说明了道德责任的递进既是由低向高,同时也是由内向外“推”的过程,是通过个体到群体,然后再到国家的过程。
一般而言,有“修身”、“齐家”的私德,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公德,这两者虽不是绝对的依附,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私德、公德也好,职业道德、行政道德也罢,它们只是因为人所处的关系不同、角色不同、身份不同,职责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大家做个好人,做点善事。
“好人不吃亏”,“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
有公德和私德这些道德修养的人,肯定能被德润身,不但自身得到切身利益,还可能荫及子孙,受益无穷。
相反,丧失道德的人,不但自己受到惩罚,也可能祸及子孙,甚至好几代人都抬不起头来。
这不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其人。
清代昭连在《啸亭杂录》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乾隆皇帝视察滦阳时,有个太监仗势扰民,张英的孙子、张廷玉的侄子张若瀛好言相劝,他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嚣张,忍无可忍的张若瀛一气之下命人把他捆起来打了几十大板。
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
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
戴圣鹏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梁启超的社会公德思想是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公德思想的内涵,是指所有国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有的和应该要遵守的公共之德性.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而致使国民的公德思想缺乏,因此,必须要培养国民的公德思想.而要培养国民的公德思想,就应注重培育国民的自由、自治、合群、权利与责任等公共意识.只有这样,国人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国家才会有希望.梁启超的公德思想所实现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上的维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演化和历史变革.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戴圣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9.1
【相关文献】
1.论梁启超的公德建设思想
2.梁启超社会公德思想简论
3.梁启超由"公德"到"私德"的思想矛盾困境解读
4.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其对当今德育的启示分析
5.论梁启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历史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梁启超私德、公德的关系
作者:张立颖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
【摘要】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首次将道德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和私德其本质是相同的,就其应用的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分,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的拓展,不可偏废其一。
【关键词】公德;私德;梁启超
前些年,关于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的争论十分激烈,但不管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都承认的是在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死舍友,海南校长嫖宿小学生,黄浦江上漂死猪,毒大米、毒生姜等事件说明道德处于令人堪忧的状况。
道德可以划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私德则是个人在处理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
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
一、无私德则不能立
私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尺,形成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培养私德的目标。
私德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私德也就无法自立。
“私德调节的是个人和那些与自己有恒常联系的而且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特殊‘他者’的伦理关系”。
所谓“他者”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私德是处理个人与同自身有亲近关系的对象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因此私德是以情感为先在条件的,而非理性。
所以私德往往是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些德目,比如对父母孝,兄道友、弟道恭,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朋友同事之间要友爱、和睦等。
私德也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手点,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对个人私德的培养,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中个人道德修养的语句俯首即是。
私德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不能独善其身的人,更不可能处理好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与兄弟姐妹形同陌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怎么可能爱公共财物、爱党、爱国家。
因而没有私德,公德就没有根基,无从谈起。
二、无公德则不能团
“尚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之一,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都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以公灭私”等。
梁启超在《论公德》的开篇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
人而不群,禽兽奚择。
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
必有一物焉贯注
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
若此者谓之公德。
”荀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群,而动物不能群,人能群是因为人有“公德”。
公德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涉及到政治的清明。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
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
同时,公德挺立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如果无群无国,“则吾性命财产无所托,智慧能力无所附,而此身将不可以一日立于天地”。
这样,公德也成了一种义务,尽此义务就如同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如果不尽此义务,甚至破坏公德者于群于国就如不孝子孙一样不可原谅。
所以梁启超说:“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无以为国也。
”
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
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公德和私德的本体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
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私德和公德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那么也就是说只要领会了道德的精神实质,并将这种道德精神付诸行动,无论私德还是公德都会达到较好的状态。
道德品性是在实践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就如有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公德私德本来是“并行不悖者也”,但是由于提倡者的偏好,或侧重公德而轻视了私德,或侧重私德而轻视了公德,使得公德和私德的发展并不平衡,甚至相互妨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私德培养,如孔孟之道多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其向外的拓展不够,就使得传统社会中公德建设薄弱。
公德和私德两者统一起来,才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道路。
从个人角度来说,只有私德或只有公德都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
而从公共生活的角度来说,只有私德没有公德,公共生活就无法正常开展;若只有公德不讲私德,公德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梁启超在《论私德》中指出“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公德和私德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是杂糅在一起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将私德向外拓展就成为公德。
如公民道德建设中提到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道德规范既是私德又是公德,如果硬要将其机械的拆分出哪些是私德,哪些是公德,就其作为道德规范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规范用于处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关系时就是公德,而当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性时就是私德。
参考文献
[1] 王德峰编.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11.
[2] 宣云风.公德和私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哲学研究,2003.
[3]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立颖(1988- ),河北廊坊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