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教学设计Word文档
小学科学9《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9《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3. 掌握如何根据日晷测定时间。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物或图片:地球仪、日晷、磁罗盘。
2. 实验器材:小球、光源、太阳光线观察装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地球仪和实物或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天中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吗?”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简单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告诉学生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而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然后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球自转使太阳照到某个地方时,该地方就是白天;而当地球自转使太阳照不到某个地方时,该地方就是黑夜。
3. 观察实验(2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用实验器材和教师提供的指导,观察小球在光源照射下的昼夜变化模拟实验,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实验中小球的哪一部分表示地球?光源的哪一部分表示太阳?b. 小球从哪个方向开始被光源照射,产生昼夜变化?c. 实验结果与地球的昼夜变化规律有何相似之处?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小球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昼夜交替规律相符,巩固他们之前的理论知识。
5. 时间测定(20分钟):教师介绍日晷,向学生解释它是如何利用太阳光来测定时间的,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日晷测定时间。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的例子,让学生互相测定时间,加深他们对日晷的理解与掌握。
6. 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磁罗盘的使用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太阳的方位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及其变化,判断出大致的方位,并与磁罗盘进行比较。
教科小学科学下《4.1、昼夜交替现象》word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材料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一、设计特色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
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总结拓展。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
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
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探究活动无法进行。
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4)通过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
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
小学科学教案《昼夜交替》.docx
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一一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 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J、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word文档
《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word文档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通过模拟实验尝试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验发现和相关资料,并结合自然现象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的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研究记录表及相关课件等。
学生分组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老师这里有几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一年四季),可能跟什么有关?那就再来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你看到哪些自然现象?录像内容:昼夜现象2、汇报交流:师:白天和晚上能分别用一个字来说吗?(板书:昼夜)师:老师手中有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谁能模拟一下昼夜变化?(让学生上台模拟)师:大家发现昼夜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交替)师:看到昼夜交替的现象你脑子里产生了什么问题吗?(引导学提出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时才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个问题,好吗?(板书:的解释)(4分钟)二、探究(34分钟)1、初步自主交流我们的猜测。
若有学生提到一个词“自转”,师追问:怎么自转的?能上来演示一下吗?(请生上来演示)师:在黑板上用图表示。
除了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还有不同的假设吗?师:太阳绕地球转,这种转法谁来演示一下?师板画。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你们觉得究竟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交流一下,把小组的猜测都用图记录在老师提供给每组的表中第一列,行吗?2、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不断交替的可能性,并记录在表中,师巡回指导。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昼夜交替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地球仪、白板等。
3. 课前调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一天的昼夜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调查的昼夜变化情况,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过程。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及影响。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变化的情况,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最新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
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
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
那么B点呢?(和A一样)。
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
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
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三、晨昏线的判读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
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doc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
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解释“为什么” 就感到很困难了。
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1、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2、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成因。
3、操作发现: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4、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旦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会进行模拟实验,并能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功率高的二极发光管,无灯罩)、白纸、水彩笔、地球仪、小组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黑夜和白天的图片,观察图片,引入对“昼夜交替” 现象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两张图片分别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呢?(学生回答:白天、晚上)2、揭示课题师:明亮的白天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昼(板书:昼);黑暗的夜晚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夜(板书:夜)。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现象)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出示太空拍摄到的地球昼夜图片)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 O【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图片引出昼夜的概念二、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1、谈话讨论:%1昼和夜最大的|x.别是什么?(昼有光,夜没有)%1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光从哪来的?(太阳)(意图:为实验选材做铺垫)%1也就是说要想地球上有昼夜出现,必须要有太阳。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引言】《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引导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能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能够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呈现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到太阳,而晚上太阳又不见了呢?”2.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吗?请大家畅想一下。
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10分钟)1. 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展示。
2. 教师给出初步的解释,并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2. 利用地球仪和灯泡模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通过灯光投影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昼夜交替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黑纸上插着的铁筷子在不同位置投影出的影子变化,进一步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四、昼夜交替原理的解释(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解释地球的自转是什么意思,地球每天自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3.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出示一个图表,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各个地方昼夜变化的情况。
2. 提问:南极洲的气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热带地区的气温如何?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精选文档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姓名:李XX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中心小学一、教学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2、出示灯泡(模拟太阳)和地球仪。
猜测:假如地球、太阳都不动,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3、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
学生汇报交流,并且将实验记录表上的猜测补充完整。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自转。
4、那这些情况是否都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吗?我们一起用实验验证下吧。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和窗户,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2)简要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2.3 模拟实验(1)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过程中,昼夜交替的原理;(2)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演示法: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实验法:分组进行模拟实验;(4)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图像;(2)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模拟实验材料:进行昼夜交替实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1)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掌握程度;(2)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情况。
5.2 模拟实验(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知识(1)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上《6昼夜交替》word教案(4)
昼夜交替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天中的动植物,谁能说说,昼夜对哪些植物的
行为有影响?你知道植物白天和黑夜有一些什么变化吗?昼夜对动物动物有影响
吗?动物白天和黑夜行为有一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人在一天中有变化吗?今天我
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人在一天中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主要考虑到有呼吸、
脉搏、体温、身高、体重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类别。
2、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假设一下,人白天和黑夜的呼吸可能有什么
变化?脉搏呢?(体温、身高、体重)……
3、根据刚才我们大家的假设,你们小组准备选择哪个方面的一个问题?
(反馈)
4、小组讨论。
你们组准备怎样进行研究?(要求:一天中选取哪几个重点
时间进行观测?为什么要选取这样几个时间?这几个时间能够记录变化的规律
吗?几个小时一次记录合适?准备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哪
些条件需要控制?怎么控制?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困难?你的实验过程安全
吗?小组怎样分工?在家里的实验和学校里的实验怎样才能一致?)
5、小组交流。
(要求: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并判断
他们小组的方案可以执行吗?还有什么地方不合理?怎样修改方案?)
6、测试模拟实验。
根据我们刚才的设计,我们每组试一试,看看你会使用
这些工具了吗?
7、集中完善方案。
制订实验记录表。
六年级科学。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学期《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
学生的解释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学生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借鉴和批判。
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
这一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投影、手电筒、相关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或动画。
2.问题: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
目的: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昼夜的成因
活动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自已的想法。
媒体: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任务:如果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
如何借助它们证实自已的猜想?请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讨论:各小组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各小组展开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媒体:播放“昼夜交替”视频。
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24小时。
谈话: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问题:示图在P22的网页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学生读图并讨论。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吗?
交流:学生汇报自已所知道的关于该问题的例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描述自已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
教师把真实的典型的罗列出来。
(三)阅读资料: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导入:出示课本图,介绍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
任务: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了解其在白天和夜晚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不同。
讨论: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鼓励描述事实,讨论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哪些关系。
媒体:播放“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视频。
小结: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的花或叶大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开放或闭合,动物也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活动或休息。
(五)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请学生自由汇报收获,教师补充。
五、板书设计:
3.昼 夜 交 替
学生画的示意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