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认识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关系。
2.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3. 初步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手电筒、乒乓球。
2. 多媒体课件: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图片等。
3. 学生准备:分组准备实验材料,收集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个现象和什么有关?2. 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探究新知1. 初步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教师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处于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有的处于背对太阳的半球,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时,背对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昼夜交替一次需要多长时间?(3)小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关系?2.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1)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在教室中间放一个地球仪,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一侧,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在地球仪上放一个乒乓球,模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
(2)教师示范实验:让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用手电筒照射它,观察它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光照情况;再让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一周,再次用手电筒照射它,观察它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光照情况。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当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时,手电筒照射到它的位置不同,它所受的光照情况也不同;当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一周后,手电筒再次照射到它的位置也不同。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师:先看投影,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师:是的,一张是白天拍的,另一张则是夜晚拍的。
那一个星期有几个白天和几个黑夜呢?生:有七个白天和七个黑夜师:那这七个白天和七个黑夜之间是按怎样的顺序出现的呢?生:白天过了就是黑夜,黑夜过了又是白天。
生:不停地换来换去师:对,白天和黑暗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
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出示课题)(二)猜想师:知道了什么叫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做一个小游戏。
其中一个小朋友模拟地球不动,另一个小朋友模拟太阳绕着地球转。
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又是怎么消失的?(当你能看见太阳的时候,表示白天来了,当你看不见太阳的时候,表示黑夜来了,试一试当太阳绕着地球不断转动时,白天和黑夜是否会交替出现。
)(太阳换一个方向转再做一次)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了当地球不动,而太阳围着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确实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也会使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下面进行小组讨论。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它用神奇的力量为我们人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视频,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段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视频拍的是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观察和实验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球自转的作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昼夜交替。
例如,地球公转、月球的影响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地球自转的作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昼夜交替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细节,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途径,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天空,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实验法:通过地球仪的旋转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2.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自转吗?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以及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旋转实验,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探索科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现象,并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了解昼夜交替。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呈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记录观察结果。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资料。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模型地球。
3. 练习题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第3-4课时:分析生活实例,理解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 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3. 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2.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2.2 教学难点1. 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2. 地球仪的操作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操作手册;3. PPT课件;4. 实验器材(如手电筒、黑暗箱子等)。
3.2 课前准备1. 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3.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4.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总结并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地球仪,亲身体验昼夜交替;3. 教师讲解地球仪操作技巧。
4.4 实践应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手电筒和黑暗箱子模拟昼夜交替现象;2.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五章: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的原因;2. 强调地球仪在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作用;3.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2.1.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课文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2.1.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际意义。
2.2 教学活动2.2.1 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2.2.2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3.1.2 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2 课文讲解3.2.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3.2.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3 观察实验3.3.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3.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3.4.1 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4.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4.2 观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4.3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报告:评价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使用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教材:《昼夜交替现象》课文教材。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PPT课件3. 挂图4. 学习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探讨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3.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地球昼夜交替的简图。
2. 编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发展: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实际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九、课程资源:1. 天文科普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2. 在线天文教育资源,如天文网站、教育平台等。
3. 地球仪和相关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加深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
内容包括: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他们运用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使学生最终认识地球运动(公转和自转)的模式。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
同时,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就感到很困难了。
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1、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2、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成因。
3、操作发现: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4、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能通过书籍或电视,大部分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来科学探究,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昼夜交替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1、师: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连续24小时)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2、出示周边村庄(或校园)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交流:(1)昼是什么意思(白天)?夜呢(黑夜)?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和昼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借准备图片分析,帮学生回忆生活中昼夜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游戏活动:(1)师:别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请两个同学来演示)?可能有几种情况?(2)、学生讨论并交流。
(别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师:那同学们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2、教师演示实验:(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
学生观察。
(2)师:依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同学们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学生A:我们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方作标记,假设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作为观测到对象。
学生B:我们要仔细观察做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怎么变化的?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生A: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生B: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质疑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
充分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________是白天时,__________是黑夜,____________是清晨,________是黄昏。
2、思考拓展: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生A:德国人会在白天(下午1点)看到实况直播。
(德国与我国的时差为-7小时)生B:美国人看实况直播和睡觉只能选其一了。
(美国与我国的时差为-13到-16小时)生C:澳大利亚会在晚上10点看到实况直播(澳大利亚与我国的时差为+2小时)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体验到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合理的分析,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信息交流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
)生A:古代中国人认为:……生B:古希腊学者认为:……生C: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生D: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认为:……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生A:人类的饮食起居与昼夜交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B:我们的学习不要停留在经验上,要敢于提出质疑,辨析,不轻信权威。
敢于通过实验来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生C: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五)、作业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设计意图: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相关链接1、浑天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人们每天看到的天文现象,但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升起来的,又落到哪里去呢?浑天说把天和地比作鸡弹壳与蛋黄的关系,地就是蛋黄,小而圆;天就是蛋壳包在蛋黄的外面。
日月星辰都附着在蛋壳上绕着地在转动,这种看法首先提出地是球形的正确看法,所以说要比早先的盖天说进步多了。
我国汉朝天文学家张衡,按照浑天说的思想,制作了一个“浑天仪”,在一个绕轴转动的圆球上,刻有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并预告某颗星星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方向出现等的天文现象。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差对美国观众是个问题,按照绝大多数决赛在晚间进行的惯例,美国人将在美国东部时间凌晨为他们的健儿加油。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告诉国际奥委会,那样将影响收视率。
NBC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转播权购买商,买断了2008年整个北美地区的转播权,因此非常有发言权。
06年6月初,NBC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改变部分比赛计划”的建议,以游泳比赛为例,NBC建议北京奥运会把预赛安排在下午进行,晚上进行半决赛,而决赛放在第二天早上进行。
七、教学评价设计:课程改革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故,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动手实践。
本节课我采用多样评价方式: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八;设计特色简述:1、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
让学生按照“假设——实验——解释”的步骤,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九: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学生画示意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者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附件2:《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活动记录单五年级第小组一、我们的假设:1、地球自转()2、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3、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4、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5、……二、我们的模拟实验设计方案1、材料:2、实验过程:(示意图)(操作步骤)-----------------------------------------------------------------------------------------------------------------------------------------------------------------------------------------------------------------------------------------------------------------------------------注: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用箭头表示清楚。
三、我们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