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

合集下载

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

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

导管相关性血 栓的治疗措施
2. 拔管时血栓会脱落吗?
拔管的时机选择上,多认为在接受一段时 间抗凝治疗之后再拔管有利于血栓的稳定, 从而降低拔管时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 险。
尽管缺乏临床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专家 共识》建议在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急性 期抗凝治疗 2 周后再考虑拔除导管更为安 全。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证有关性血流感染。
对于血栓已经完全消融,且无其他持续存 在的高危因素,VTE 风险分级已下降至低 危的患者,是否必须将抗凝延长至拔管后 三个月,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来明确。
导管相关性血 栓的治疗措施
4. 需要常规溶栓治疗吗?
对于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并 不是一种推荐的处理方式。
经导管溶栓用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目 前仅有少数文献报道。除非患者急性血栓 形成。
导管相关性血 栓的治疗措施
3. 抗凝治疗要多久?
目前指南建议:
对于拔除导管者,抗凝治疗一般建议到拔 除导管后三个月;
对于保留导管者,建议在保留导管期间一 直使用。
必须说明的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治疗疗程 是基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经验而进 行的推导,缺乏直接相关研究。导管相关 血栓的治疗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高 质量的证据。
5. 臂围测量
确诊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后,应严密观察记录患肢肿 胀消退情况、测量臂围,观 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运动、 尺动脉及桡动脉搏动。 2016 版美国静脉治疗指南中 指出:当临床症状要求评估 水肿和可能的深静脉血栓存 在时应测量上臂围,在肘窝 上方 10 cm 的位置进行测量。
6. 心理护理
(症状出现短于 14 天)症状极为严重 (例如表现出上腔静脉综合征)且经评估 后出血风险较低,否则不推荐常规采用溶 栓治疗。

1例PICC置管后2w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1例PICC置管后2w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1例PICC置管后2w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PICC(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静脉输液安全可靠的通道,此项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可以保护穿刺静脉防止液体外渗。

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1]。

但在近几年临床使用中发现其导致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静脉药物治疗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其中静脉血栓将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肺栓塞。

我病区于2014年7月收治了1例右肺上叶肺癌伴两肺多发转移并发脑骨多发转移的患者,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留置PICC导管2w后并发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现仍带管接受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

诊断是右肺上叶肺癌伴两肺多发转移并发脑骨多发转移。

患者于2014年7月因”左下肢疼痛6个月”入院。

完善各项检查后于2014年7月14日行脑部及骨盆放疗定位,拟行放疗,医嘱予放疗开始同日起予20%甘露醇静滴脱水降颅内压,并同步进行AC化疗(赛珍+卡铂)。

因此同日经术前评估: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中除D-D二聚体为2006ng/ml外,其余均正常。

经术前知情同意后患者在静脉治疗小组专业护士的操作下使用塞丁格穿刺法于左手贵要静脉留置巴德4Fr的PICC管一根,内置长度44cm。

测上臂围为28cm。

穿刺过程中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而且在穿刺过程中遇静脉瓣送管困难,予脉冲式冲管协助送管后置管成功。

术后X线摄片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

置管后护士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及维护事宜,当日晚起该患者在护士指导下予穿刺处上方行湿热敷2次/d[2]。

但此期间患者穿刺点渗血较多,予每日更换穿刺处敷膜并内垫无菌小纱布。

7月15日患者起行脑部及骨盆放疗,7月16日起行AC化疗(赛珍+卡铂)。

化疗后7月22日生化检验报告示:r-谷氨酰转移酶150IU/L,谷丙转氨酶110IU/L,谷草转氨酶57IU/L,示肝功能异常,予保肝治疗。

PICC与静脉血栓

PICC与静脉血栓

PICC—UEDVT相关概念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多见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ns thrombosis,DVT)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sis,P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DVT和PE合称VTE.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DVT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

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遗留静脉功能不全,成为血栓性综合征。

血栓形成的因素: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被公认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被临床广泛应用,造福了广大患者,尤其在肿瘤患者化疗、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UEDVT)的发生率也不少见,文献报道从2%到75%不等,但大多数均无症状。

PICC相关血栓(CRT)涉及上肢深静脉、颈内静脉。

UEDVT通常是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栓形成,不及时治疗,后果与LEDVT一样严重,包括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血管闭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文献报道约1/3UEDVT可发生PE,少于1%的UEDVT可发生致死性PE。

UEDVT的危险因素原发性UEDVT20%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或凝血因子的突变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胸廓出口综合征: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PICC相关静脉血栓护理【最新版】

PICC相关静脉血栓护理【最新版】
讨论
1.该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 2.血栓的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
目录
CO NTENTS
1
充分认识
2
规范治疗
3
积极预防
PART 01 充分认识
一 充分认识--概念
血栓的定义:血栓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形成的小块。 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 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 的红细胞组成。
✓应用相对简单、方便,但价格昂贵
二 规范治疗--药物治疗
正确使用药物 --溶栓药物
尿激酶
• 无需做皮试
• 静脉推注(首次 剂量4千U/kg) ,30min内
• 持续静滴48~ 72h(维持剂量为 60~120万U/d)
• 必要时持续5~ 7d
链激酶
• 静脉滴注 • 过敏反应多,需
做皮试。 • 严重高血压慎用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我院2014年1-6月PICC门诊置管量及相关血栓发生量
置管量 血栓
一 充分认识--概念
据报道,与PICC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 在长期留置PICC的癌症患者中:
使用静脉造影的 血栓发病率 27%-66%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血栓发病率 0.3%-28%
一 充分认识--概念
PICC可导致静脉阻塞、狭窄和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是PICC较常见的并发症。 原因: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 状态,恶性肿瘤。 时间:置管后两周内为血栓高发时间。
一 充分认识--概念
2013.7.1-2014.7.1间,我院肿瘤科PICC总置管量为706例,发生有明显症状 的血栓10例,占1.4%。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护理及措施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护理及措施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6.05.190.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这是由外周 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 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由于它不限制患者的日常 活动,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少,能够安 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留置时间长,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血 管,避免了因治疗需要而进行的反复静脉穿刺,是肿瘤化疗 患者长期简短输液的首选方法。在我科发生一例置管后3天发 生静脉血栓,现报道如下。
林溶栓治疗,预防血栓脱落,继续给予头孢美唑钠预防性抗 感染治疗。4月6日,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明显减轻,皮 温降低,有轻压痛,无渗出。测量臂围29 cm。细菌培养结果 示:无细菌生长。复查左上肢彩超示无明显改善,继续给予 尿激酶溶栓治疗等,余治疗不变。
左上肢
穿刺点
臂围 红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皮温
日期
分泌物 雪茄 压痛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6 年 8 月第 1 卷第 5 期
190
Journal of Clinic Nursing's Practicality
Vol.1, No.5, Aug. 2016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护理及措施
陈金凤,马艳霞,王伟超 (解放军第260医院颈胸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左上肢日期臂围红肿穿刺点皮温分泌物雪茄压痛201633028无无无无正常201633128无无有无正常20164128无无有无正常20164228无无有穿刺点上方有正常20164329明显无有不能耐受正常20164430明显少量淡红色无不能耐受高20164531逐渐减轻少量淡红色无能耐受高20164629明显减轻无无能耐受降低3讨论31病情观察1穿刺点

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精选全文

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静脉输液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化疗、肠外营养、长期间歇式输液及5天以上的连续输液。

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PICC在临床应用中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虽发生率低,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0.3%-2%[1]。

一旦形成,则处理较为棘手,有并发肺脑栓塞进而危及生命的风险,导致治疗中断,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给病人造成了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因此,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十分重要。

1.临床资料收集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因各种病因接受PICC患者216例,发生相关静脉血栓4例。

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61岁。

4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其中肺癌、胃癌、结肠癌、鼻咽癌各一例。

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3例,头静脉1例,留置时间20天-7个月,置管长度45-52cm。

1例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拔除导管,其余3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

2.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2.1 PICC相关的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是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之一。

[2]肿瘤细胞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够激活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干扰血管内皮,通过作用于外周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广泛激活多种细胞机制促进凝血。

肿瘤患者急性应激状态和组织坏死导致的炎症反应、异常的蛋白代谢所产生副蛋白也是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因素之一。

[3]2.2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促凝因素。

手术造成的应激状态、活动限制造成血液瘀滞;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药物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影响相关凝血因子水平;化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癌症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

[4]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原因可能为放疗导致组织黏膜及血管内皮受损,使血流速度缓慢,血小板易在局部停留并黏附导致血栓形成。

1例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早产儿的治疗及护理

1例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早产儿的治疗及护理

1例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早产儿的治疗及护理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摘要】目的探讨1例早产儿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处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此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处理经过。

结果男性新生儿,28周早产,生后第2天经下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6天后出现右下肢肿胀呈进行性加重,右侧腿围10.8cm,左侧腿围8.8cm,皮肤颜色进行性加深呈青紫色,右下肢活动逐渐减少。

临床考虑为下肢栓塞,予暂停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复查胸腹联合片,行右下肢动静脉血管超声示右下肢大隐静脉血栓。

立即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予以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多磺酸粘多糖、注射用甲磺酸酚妥拉明等处理9天后右下肢肢体完全恢复。

结论该患儿下肢静脉血栓考虑为导管相关性血栓,一经诊断需立即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则需要根据血栓的位置及患儿的病情情况决定。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血栓;早产儿;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置管,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1]。

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避免频繁穿刺、减少刺激性药物损伤外周血管等优点,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已广泛应用[2-3]。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发现PICC可引起相关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PICC相关性血栓[4]。

PICC相关性血栓不仅会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造成非计划拔管,严重时还会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而危及生命[5]。

现将我院2021年10月30日收治的1例早产儿经下肢置入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管理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儿,男,1小时4分钟,因“早产后呼吸欠规则1小时4分钟”由我院产科转入,系G2P1,胎龄28周,经阴道娩出,出生体重1 070 g,Apgar评分1-5-10钟分别为4分-6分-7分。

PICC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分析

PICC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分析

PICC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分析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指导护理对策。

方法对115例行PICC置管患者中6例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分析。

结果115例患者中有6例并发深静脉血栓,经拔管及溶栓处理,症状逐渐缓解,未发生严重后果。

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其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标签:肿瘤PICC;静脉血栓;治疗;护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

PICC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保护患者血管、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还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保护血管,减少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

但PICC也存在局部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液等并发症,尤以静脉血栓最为严重。

现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5例置入PICC患者中发生静脉血栓的6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应用PICC患者115例,置管后深血栓形成6例(女5例,男1例),年龄36~68岁;胃癌3例,肺癌2例,鼻咽癌1例。

置管静脉选择肘正中静脉5例,贵要静脉1例,留置时间8d~6个月,置管长度30~52cm。

处理:6例患者中5例拔管,1例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

1.2 方法①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腹壁皮下注射,q12h;用5~7d,华法林:3mg/d,一般在停用低分子肝素鈣前3d就开始口服,用前一定监测凝血4项,监测PT延长至17~25s,小于30s。

INR:1.5~2.5R,小于3R.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四项,随时调整剂量;②溶栓治疗:尿激酶:10万U+NS 100 mL快速静滴,1次/d,应用1~2w。

当PT延长17~25s时停用;③祛聚治疗:血塞通0.5g静滴qd,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qd。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皮周围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用于长期输液、输血、药物输注等治疗的中心静脉通路。

然而,PICC 置管后可能会并发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以下将介绍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1.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去的病史、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等。

对于高龄、长期卧床、肿瘤患者等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需更加重视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2.提供合理的水分和营养支持: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合理计算和提供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同时注意防治低蛋白血症的发生。

3.定期监测血液凝血功能:护士应根据医嘱,定期进行相关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4.定期观察和评估静脉置管部位:护士应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PICC置管部位的情况,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漏液或渗血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换药、加强局部清洁等。

5.遵循标准的静脉置管操作流程:护士在进行PICC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注意消毒、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6.应用抗凝药物:对于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护士应掌握抗凝药物的使用原则,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保证抗凝效果的科学有效。

7.鼓励活动和床上肌肉运动: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和床上肌肉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8.教育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醒患者注意症状的变化,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及时寻求医生的治疗。

经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经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 0 31
JBe g u Me ol Dee e 0 0, o. 5, o - n b d C i, c mb r2 1 V 13 N . 2 1
要有 : 1 手术 室 的低 温 环 境 。手 术 室 温 度 一 般保 () 持 2 ~ 3℃ 。为增 加 消毒 效果 , 1 2 往往 要增加 空气 的
[] f 3 文红. 术期患 行低 体温的护 理措施 [ ] 河l 医药 ,0 8, J. E 20
3 : 8—2 . O(I 1] 1 5
[ ] 刘肘. 4 鸟 个 卜 1 心 j 千r术 j 温 变 化 的研 究 [ ] 中 国 实 用 护 理 蜘体 J. 杂 忠 .04.0 2 : 4 2 0 2 ( )3— .
患 者长期 化疗 的常用静 脉输 液方式 。通 常 由上肢 外 周静 脉置人 , 比其他 的导 管穿 刺 置人 的风 险 和并 发 症大 大 降 低 。但 PC 所 带 来 的 并 发 症 也 不 可 忽 IC 视 。关于 PC IC的 安 全 性 评 估 研 究 … 发 现 , 瘤 患 肿
[ ] 文素 : - 期. 巾低体 温的探 讨及 加温输 液 的临床 应用 5 , 林 ’ 术
f . 』 J1 科 大 : 报 ,07,4 s )2 5—27 学 2 0 2 ( 2 :8 8.
[ ] 李海 燕 振 香 . 州 温 度输 液对 立 科 术 中 病 人 体 温 及热 量 的 6 I 】
经 中心 静脉 导管 溶 栓 治疗 PC IC并 发 深 静 脉 血 栓 的护 理
万永 慧 , 陈三妹
[ 摘要 ] 目的: 探讨经 中心静脉导管( IC 溶栓治疗 PC PC ) IC并发深静脉血栓 的护 理。 方法 : 采用 PC IC管逐步退管 的方法 , 尿 用 激酶和法华林进行溶栓治疗 , 定时监测出凝血 时间 。结果: 均溶栓 成功 , 4例 无肺栓 塞 、 毒血症 及患肢 功能 丧失等并 发症 。 脓 结论 : 采用逐 步退管 的方法进行溶栓 , 能在较短时问 内打通深静 脉通 路 , 减少患肢 回流受阻的时问 , 操作简单 、 经济 。

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及处理

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及处理

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及处理血凝块影响到血液循环时称为血栓形成。

血凝块的形成与脓血症有密切关系。

与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70%。

通过造影检查证明28%~54%的病人有部分或完全的中心静脉内血栓形成,其中高达70%的病人伴有导管移位。

血栓形成对病人的影响差别很大,从丝毫没有影响到威胁病人生命。

PICC导致静脉血栓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加重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少、反复发作并形成后遗症等。

1.原因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的关于血栓形成的三个病理因素包括血管壁受损或炎症、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血管内膜受损,促进血栓形成因子的释放,并导致凝血因子的集结;导管固定不良;导管移位;导管末端位置不理想等。

2.临床表现(1)表浅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疼痛、发红、肿胀、静脉条索状改变等临床症状。

(2)大静脉内血栓在未完全堵塞前通常无临床症状,故较难诊断。

(3)大约6%的病例会最终彻底堵塞血管。

(4)血栓部位的整个手臂、腋部、肩膀、颈部、胸部、后背、耳周、颌面部可出现下列症状:疼痛、颜色改变、肢体肿胀、皮肤温度改变、侧支静脉扩张、液体自穿刺点处回漏、麻痹或刺麻感。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神经学方面的表现或症状,如头痛、视觉紊乱、视盘水肿、恶心、呕吐、癫痫发作。

3.预防(1)根据血管粗细,选择能满足治疗需要的最细规格的导管。

(2)选择由不易生成血栓的材质做成的导管。

(3)穿刺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4)对易于生成血栓的病人考虑预防性的应用抗凝药。

(5)保持导管末端在合适的位置。

(6)经常评估病人情况对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很有必要。

(7)非药物预防包括适当的肢体活动(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完成)、锻炼(握拳、松拳)、补充充足水分等。

4.处理血栓生成的处理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人的全身状况,评估导管是否能继续使用,可进行溶栓治疗、抗凝血治疗或拔除导管。

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一)原因1.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尖端对静脉壁的刺激,导管直径过粗,头端置人位置过浅,留置时间过长。

2.疾病和用药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引起血管壁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3.老年病人血细胞老化,变形能力差,聚集性强,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二)预防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

而其要求护理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

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1)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2)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

(3)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处理方法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 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案例回顾患儿,男,生后O小时因“孕32+3周早产,皮肤紫绡伴呼吸困难15分钟”于3.6日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待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早产儿脑损伤”入院。

3.7患儿体重小,进奶差,每次进奶l-2ml,综合评估后,给于PlCC置入,置入静脉为左侧大隐静脉,置入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置入长度为23cm,穿刺过程顺利,B超示PlCC头端位于膈上约1.4Cm处。

置入后给予规范冲封管、正确的维护。

每日给予肠外营养液持续泵入。

3.19患儿左下肢沿PleC置管静脉走向处肿胀、发硬,考虑静脉炎,给予喜辽妥涂抹,继续应用PICCo3.22PIeC置管侧肢体肿胀明显(见下图),测量穿刺点上方ICm处肢体周径为Ilcm,皮肤颜色出现青紫伴发花,床旁超声提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左股静脉血栓形成,停用PICC导管,给予抬高患肢、避免挤压按摩患肢,并给予依诺肝素ql2h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六项、下肢静脉彩超。

3.23患儿左下肢青紫、发花减轻。

3.25患儿左下肢无明显肿胀,凝血六项:凝血酶原时间:13.80S,凝血酶时间:21.30S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70St,纤维蛋白原:2.98g∕L,D-二聚体测定:0.49mg∕L,国际标准化比值:1.16;床旁超声: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走行规则,置管周围可见实性低回声,探头加压静脉管腔可少部分压瘪,CDFI:管腔内可见血流信号通过。

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血栓形成)。

继续予依诺肝素抗凝治疗。

3.28床旁超声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较前变少)。

继续巩固防治血栓治疗。

3.30患儿左下肢无硬肿,皮肤无发红,进奶量可,无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评估后在无菌操作下给予拔除PICC导管,过程顺利,观察患儿无明显不适,无明显烦躁及哭闹,生命体征平稳。

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摘要:目的:针对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导管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整体更低。

结论:在实际针对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说,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深静脉血栓;护理对于需要长期接受化疗以及输液治疗的患者来说,PICC的置管方式不仅能够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有效保护,降低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还能使得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的缓解。

但是,如果患者在治疗中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也会大幅度增加。

对于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深静脉血栓是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类问题,现阶段主要采用溶栓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文章就具体探讨了不同的护理方式针对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过程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包含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3至77岁,平均年龄(43.1 ± 11.9)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3.3 ± 11.6)岁。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能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患者介绍在接受静脉导管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配合医生完成相应的诊疗操作等。

PICC置管及静脉血栓护理

PICC置管及静脉血栓护理

提高护理效果
专业的护理能够提高治疗 效果,帮助患者更快地康 复。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护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以探索更多新型的护理技术,如智能护 理、远程护理等,以提高护理效果和效率。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研究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未来可以深入研究个性化护理方案, 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PICC置管及静脉血栓 护理
目录
• PICC置管介绍 • PICC置管操作流程 •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 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 特殊情况处理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PICC置管介绍
PICC置管定义
PICC置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通常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 肠外营养等治疗。
适当活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 成的风险。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 开具抗凝药物或其他预防血栓
形成的药物。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置管侧肢 体的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等情况。
疼痛护理
对于因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应给予适当的 疼痛护理,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对于不能进食或肠道功能受损的患者 ,PICC置管可以提供肠外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肿瘤化疗
肿瘤化疗药物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 和毒性,通过PICC置管输注药物可以 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提高 患者的生存质量。
PICC置管的优缺点
优点
PICC置管能够提供稳定的静脉通道,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血管损伤;留置时 间长,可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临床应用中易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文献报道PICC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0%。

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PICC并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PICC静脉血栓首选抗凝治疗,对于保留导管者,建议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抗凝治疗;对于拔出导管者,建议拔出导管后抗凝治疗3个月。

不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

对于抗凝治疗失败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进展期的急性上肢静脉血栓或者具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上腔静脉滤器置入。

PICC并静脉血栓导管是去还是留?
PICC合并静脉血栓,不推荐常规拔出PICC导管,如果患者治疗仍需要该导管,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并正常应用。

当患者合并抗凝禁忌,或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持续进展也需要考虑拔管。

PICC并静脉血栓拔管最佳时机?
多数专家认为在接受一段时间抗凝治疗后再拔管有利于血栓的稳定,从而降低拔管时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险。

建议在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抗凝治疗2周后再考虑拔除导管更为安全。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证: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

如何预防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1.置管前风险评估: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及放疗部位不宜置管。

2.加强置管后评估和患者教育:一旦出现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上臂较前增粗等,需立即评估是否发生了静脉血栓。

3.药物预防:预防性抗凝(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如何管理?
1.观察病情:需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及体征。

2.抗凝治疗:有无出血征象。

3.肢体功能锻炼: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禁止患肢按摩,避免血栓脱落。

4.肢体周径测量:肘窝上方10 cm 的位置测量周径,评估肢体肿胀,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运动、尺动脉及桡动脉搏动。

5.心理护理:同患者沟通,改善患者疑虑及紧张情绪。

6.饮食管理: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以免发生血栓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