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解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和解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和解就是以调和的办法来解除病邪。如何理解和?从广义上讲,凡是病了就是不和,阴阳气血不和,恢复过来就是和了。但在此处的和解是专门的用语,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解析小柴胡汤中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可用,是当和解则可矣。”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论“和法”时说“寒热并用之谓和”,是从对立的寒热属性来讲;“补泻合剂之谓和”,是从治法角度来讲;“表里双解之谓和”,是从病位来讲;“平其亢厉之谓和”,是从虚实互见的角度讲。

之前我们学习的解表剂治表祛外邪,泻下剂治里祛在内之实邪。而和解剂适合于调理脏腑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基本都包括有余和不足的病证,既要兼顾有余,又要照顾不足,所以要用和法。这类病证有对立病机的两个方面,又难以找出一个主要矛盾。

和解少阳

少阳是病位,是六经病机和六经治法体系里面用来作为定位的名词。少阳的特征是半表半里,作为少阳在人体的生理体系,涉及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系统。我们再来了解下中医里“三焦”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半表半里”的位置。我们已经知道,中医里的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囊括五脏六腑的一个皮口袋。中医发展到现在,对于三焦的认识越来越趋向于认为三焦是一种人体的膜组织,处于人体半表半里的位置。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习过,背为阳,腹为阴。从经络循行来讲,半表半里涉及少阳这类经络的运行很多是在背腹之间,表里之间,这是一种相对病位的概念。人体内脏器官都有膜系统,膜系统既在皮毛腠理之内,

不在表,又在脏腑器官包裹其外。对于脏腑组织器官来讲,它属于表;对于人体体表皮毛来讲,它属于里。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是半表半里。胆和三焦是相表里的脏腑。外邪内传,达到半表半里,胆热是人体内热中最早产生的,稍有内热开始就是口苦、咽干、目眩,循少阳经脉胆火上炎。所以,少阳病的特点是在半表半里之间,由于发病的部位比较特殊,所以决定了可以出表而解,也可以入里而病。邪到半表半里,无论是传经而来,还是直中而来,都说明人体正气差一些。如果人的正气足,在表之邪可以正盛邪去,就不会深一层入里。所以,到了半表半里时说明正气是有不足的。既没有入里,又没有出表,若用发汗解表的办法,邪无法出来;如果用泻下法,病邪又没有在里,没有积聚,没有成实,没有阳明胃腑的问题,因为阳明腑实证就可以用下法。所以,邪在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之间,只能用和解一法,使病去而人不伤。

小柴胡汤

一、组成和功用主治【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二、病机分析小柴胡汤的病机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胆胃不和的特点。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一是邪犯少阳,一是胆胃不和。小柴胡汤证,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造成寒热往来。因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正气内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往来交作,就是往来寒热。由于手足少阳经气相通,当半表半里有热影响到胆时,就可能发生胆热犯

胃,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之气上逆,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肝胆疏泄之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出现神情默默,抑郁不舒,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治还有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疽,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血室是指什么?有医家说血室是冲脉,冲为血海;也有医家认为血室是胞宫,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认同。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最多见的时候是产后或月经来潮的时候。三、方义分析柴胡作为君药,既可以散半表止邪,又能疏理少阳气机和肝胆气机。柴胡要发散必须量大,所以在小柴胡方中,柴胡用量可以比黄芩用量多两倍不止。黄芩属于臣药,擅长清半里之热。所谓半里,是指内热最早发生的部位,相当于内热的浅层。从三焦结构来说,上焦较浅,黄芩清上焦之热。黄芩还能清泄胆火,针对胆火上犯,胆热犯胃。柴胡、黄芩后来就构成了和解表里,半表半里同治的一种基本结构了。佐药中,生姜、半夏可以看做一组。生姜、半夏同用,不但和胃降逆,还可以散水化痰。半夏还能转输津液,疏通津液,实际上有疏通水道,促进津液运行,避免三焦水道气机阻滞,津液停聚的作用。所以说,服了小柴胡汤能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水道通畅。这是生姜、半夏在和胃降逆、疏通水道。人参和大枣又可以看做一组佐药。和使药的甘草相配有益气扶正的作用,是考虑到血弱气尽腠理开,病邪之所以能够到半表半里,都有一定的正气损伤,用它可以助正祛邪,同时防止半表半里之邪内传。小柴胡汤是体现“和法”很典型的方,既调和胆胃,平其亢厉,可以针对部位,又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四、随证加减小柴胡汤随证加减是围绕着半表半里的热的状况,以及肝胆脾胃不和展开,也考虑到三焦水道方面的一些病理特点。半里之热渐盛,心烦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则去半夏,加天花粉。肝脾不和,多见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芍药是张仲景调和肝脾,柔肝止痛常用的药物。气滞痰郁,胁下痞硬,需要软坚散结,甘草要去掉,加牡蛎软坚散结。水汽凌心,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如果表邪还在,那就要加桂枝。咳嗽,一般还兼有一点痰,需要去掉甘温之品、补益之品(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

子这类,温化和防止肺气耗散。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本方寒热并用,治疗的核心是胃肠气机升降失常。一、组成和功用主治【组成】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二、病机分析风寒外邪入里化热,或者由于用苦寒泻下之剂治疗表证,伤及中焦阳气,邪气乘虚入里化热,与病人原来就有的痰饮相结于心下,形成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致“心下痞满”。这里“心下”就是指胃,心下痞即指胃中痞满,呕而肠鸣。《内经》里面讲:“腹中寒则肠鸣泄泻”。呕的原因有寒有热,但呕而肠鸣时,肠鸣是有寒。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舌苔是黄而腻,总的是反映在寒热病邪互结胃肠道。在临床上可以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寒和虚为本,热为标,所以造成一种胃肠功能紊乱。三、方义分析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相比,只换了两个药, 把生姜换成干姜,柴胡换成了黄连,就把方名改了。半夏泻心汤所治在心下,心下就是胃,所以首先用半夏作为它的君药。半夏辛苦温燥,是阳明经药,既能辛以散积,又能祛痰、燥湿散结,更能和胃,和胃就是降逆气。本身以辛开为主,又具有苦降的作用。臣药有两组,一是干姜。之所以用干姜,是因为既有呕,又有肠鸣,还有腹痛、下利,而心下痞还要散,所以把生姜换成了干姜。我们常说,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干姜与生姜比,都有辛散作用,各有强弱不同,生姜更散。干姜和生姜都是中焦脾胃的药,而生姜主要是肺、胃经的药,干姜是脾经的药。腹中寒肠鸣下利这样的情况,主要用温脾的药,所以用干姜而不用生姜,温热散寒的力量也是干姜更强。另一组臣药是黄芩和黄连,合而治疗入里之热。黄连的用量很小。需要特别注意,黄连苦寒清热,可以泻心,但是用得不当的时候,或者当用而量又大了,特别是在有痰湿的情况下,极容易把心气折伤,往往造成痰湿蒙蔽心窍,邪陷心包。用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从半夏与干姜、黄芩和黄连的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