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人教版选修1)
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全套教案(新人教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要求(背景)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内容)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作用)1.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3.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二、史论共享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改革迫在眉睫1.北魏源于我们的族建立的政权。
386年,建立代国,不久改国号魏,史称。
后迁都,正式称帝。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者参照的一些统治方法,同时等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
还兴办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在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同时,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深化认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深化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每有骑战,汉人为肉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1(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
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和作用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重要概念阐述: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一.历史背景(一)时代特征:国家处于分裂和长期动荡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二)必要性1.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的落后。
(三)可能性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2.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族文化。
二.主要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四.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重点是改革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汉化)。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汉化,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持;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性质: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1)经济: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政治: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生活和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问题1: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平城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僻处塞上,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知识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_________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版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问 题 导 读 单 】※复习回顾蜀(221—263) (304—439) 十六国时期618) (265—316) ( 东汉 魏 西晋(220—265) (317—420)吴 东晋 宋(229—280)南朝(420—589)※复习新课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可能性(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政治前提崛起级发展情况:起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一带——东晋时,建立代国,但被前秦所灭——386年,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早期北魏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措施:①经济方面: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受田,劝课农桑。
②政治方面:仿汉朝官制;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
③思想文化方面: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 影响: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②北魏的国家机构日益完善,有利于巩固其统治;③也为日后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手工业的发展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成就,孝文帝改革后洛阳繁盛的表现。
难点: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评价。
【学习内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⑴政府的重视:①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派遣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有那几个王朝在此建都?)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年之久。
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
3、经济繁荣:⑴城东的和城西的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和来的商人专门设立“”,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和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注意教材引文)⑷成为全国的中心,也是最大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城市.(地位)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请结合教程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时代。
2、原因: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以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迁居中原,通婚杂居,差别逐渐消除。
(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下来,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自主预习】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社会矛盾(必要性)阶级矛盾: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如制、赋役制度等,导致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矛盾重重。
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相对的关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的稳固。
统治危机:矛盾和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改革提供了前提。
(前提条件)①建立: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史称北魏。
年迁都平城。
②统一: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已逐步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3)意义:A.初步结束了西晋以来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的发展。
C.促进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
(2)拓跋珪早期汉化改革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奠基了基础(基础作用)①措施:1)政治:解散,实行;仿设官;延揽人才,重用儒生,完备机构。
2)经济:,劝课农桑;3)文化:兴办,吸收先进文化。
②影响:由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并推动改革(推动力)①冯太后:积极推动统治者学习,培养孝文帝,督促其学习汉文化。
②孝文帝对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③共同认识:要巩固,必须学习,借鉴汉族的统治经验,改革族落后的方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2.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评价能力进行评价。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资料搜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历史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和建议。通过这种互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搜集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4.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我国历史上其他改革运动的启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撰写一份分析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
5.观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撰写观后感,要求突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学案主备人:刘荣审核人:赵艳军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要紧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得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得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证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阻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咨询题、找出方法、想出计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教学难点:明白得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使用讲明:1.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的阅读并完成自主学案的填写,提出自己的疑咨询3.课代表及时交回学生的预习学案让代课老师批阅4.学案完成优秀得2分,差不多完成的1分,没有完成者不得分;抄袭者连同被抄袭者全部扣除2分。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目的)【措施】: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缘故:2、内容:a、b、c、3、阻碍: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1、缘故:2、目的:3、内容:4、性质:5、作用:a、b、c、d、注意: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复原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阻碍深远。
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动身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三、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1、目的:2、内容:a、组织:b、职能:3、阻碍:a、b、c、四、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1、目的:3、含义:3、作用:a、b、【我的疑咨询】【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措施】:一、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故:1)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a、政治:b、经济:c、军事:d、地理位置:2)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a、政治:b、经济:c、军事:d、地理位置:2、策略:1)缘故:2)实施:3、作用:二、移风易俗1、重点:2、要紧措施:3、阻碍1)2)3)【我的疑咨询】【练习巩固】(一)基础练习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要紧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全然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3、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A、俸禄制度的实行B、政府操纵大量无主荒地C、三长制的推行D、租调制的实行4、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不包括...A、邻长B、里长C、党长D、县长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6、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的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租调制D、迁都洛阳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请各位同学在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学习后认真记录你们的学习成果。
(一)北魏生活困扰篇 材料一 北魏连年对外用兵,壮丁征发,田地荒芜,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凄凉景象。
有权势的地主乘机霸占良田山林,实行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离,就连京师附近也“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材料四 鲜卑拓跋部本为游牧民族,军事贵族以掠夺为荣,北魏前期,各级官员皆无固定俸禄,随着北魏统一中原,战争减少了,他们只有疯狂的贪污,当时官员受贿几乎是公开的,称为“义脏”。
——《魏晋南北朝十五讲》 材料五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匈奴),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注“国人”的范围及其狭小,甚至鲜卑慕容部人也不被视为“国人”。
材料六 冯太后:汉族,幼年入宫为奴,从初为北魏文成帝的贵人到后来在献文帝、孝文帝两帝同治期间数度临朝执政,对宫廷权力运作十分熟悉,处事果敢,在笼络拓跋宗室的同时重用汉族士大夫参与机密。
孝文帝:北魏第六帝,冯太后为其祖母,自幼长于冯太后身边,精于儒家经学,品德和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冯太后严苛的训导。
小组活动一:请各小组同学认真阅读以上材料,根据你们各自的身份,找出对你们生活造成困扰的材料,通过讨论整理出你们的困扰有哪些? (学生研学团要综合整理出北魏当时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二)改革内容篇 1.创建新制篇 材料一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改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评价改革的历史影响。
2.重点:学生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会以史为鉴,关注现实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学习,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价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剖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4.设计相关的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历史观。
3.引导学生从孝文帝的改革中汲取智慧,学会以史为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完成课后习题:针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将统一批改并给予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用说明】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依据知识结构并结合课本预习勾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以备课堂检查。
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及时上交,以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组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前导学】(阅读完成非常学案p12页)(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2)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于年;(3)改革的有利条件:(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三)、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孝文帝即位:(权力保证);(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思想动员)(人才培养)(奠基作用)(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自学过关】1、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意义;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3、阅读“学思之窗”: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我有问题问老师】【合作探究】1、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课堂检测】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5.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6.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7.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推动孝文帝改革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11、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第二课时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前导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孝文帝改革一、前期(重点:新制)1、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二、中后期(重点:汉化)1、迁都493年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易汉服2)讲汉语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5)改籍贯【自学过关】1、孝文帝改革有哪些?都是孝文帝主持的吗?前后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均田制的实质,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3、均田制下的农民对于国家有没有义务呢?如果有,你能说出哪些义务呢?其推行有何作用影响。
4、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有问题问老师】【合作探究】哪组能准确的说出孝文帝前期改革几个措施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课堂检测】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4、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孝文帝用了什么高明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第一课答案提示自学过关:1、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2、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二是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三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四是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五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3、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严重威胁了北魏统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合作探究:1、(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拓跋珪学习汉族文化,参照汉族封建统治方式,开始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
当堂检测1、D;2、C;3、D4、D;5、B;6、D;7、A;8、A;9、D;10、C;11、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第二课答案提示:自学过关2、封建土地国有制。
C3、缴税、徭役、服兵役等。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影响:为隋唐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总之,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合作探究彼此影响,互相作用。
俸禄制—政治保障。
均田制和租调制—构成经济基础,保障了俸禄制的推行;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实行。
2、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课堂检测1--4 DDDA5、手段:以南伐为名。
示:改革的成功不仅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要讲究策略6、(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配原则。
材料一是推行均田制。
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还有。
(3)主观上,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政治机遇。
再者,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缓和危机。
另外,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和促进。
影响:一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
三加速了各族民族融合。
四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
第三课时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