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金伯泉)
异物性(foreignness):异物性是 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的差异。 对异物的识别是机体在发育过程中通过淋 巴细胞与抗原接触而形成的“非己即异” 的免疫识别功能。 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就是异物性。
抗原的理化基础
1、化学性质 蛋白质 > 多糖 > 核酸
2、分子大小 >10kD 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一定的物理性状 环状蛋白 > 直链 聚合蛋白 > 单体 颗粒性 > 可溶性
结构特点
识别特点
交叉抗原
两种抗原分子中都含有的相 同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原除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
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他抗体发 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举
例
伤寒杆菌含有多种抗原如O抗原、H抗原、Vi抗原 伤寒杆菌: 9,12 甲型副伤寒杆菌:2,12 乙型副伤寒杆菌:4,12
三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对T 、B细胞的作用 小鼠T细胞 + + + 小鼠B细胞 人T细胞 + + + 人B细胞 + +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基
本结构或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 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5-17个氨基酸 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多 糖:5-7个
Ag结合价
是指能与Ab结合的Ag的AD 如卵白蛋白: BSA: 10个 18个
甲状腺球蛋白:40个
抗原表位的类型
顺序表位 构象表位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免 疫 教 研 室
一.抗原
Antigen
抗原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 B淋 巴细胞的TCR和BCR结合,促使其增殖, 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
关于covid-19疫苗抗原组成的声明
关于covid-19疫苗抗原组成的声明新冠病毒疫苗抗原组成的声明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寻找有效的疫苗成为了科学界和医疗界的紧急任务。
疫苗的成功研发对于控制疫情、保护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声明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新冠病毒疫苗的抗原组成。
新冠病毒疫苗的抗原组成是研发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的物质。
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抗原主要包括病毒的蛋白质成分。
新冠病毒的蛋白质主要分为刺突蛋白、膜蛋白、核衣壳蛋白和酶蛋白等几个主要类型。
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的关键特征之一,它存在于病毒外层,起到与宿主细胞结合的作用。
因此,刺突蛋白成为了疫苗抗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刺突蛋白,疫苗中也可能包含其他蛋白质成分,以增强免疫反应的效果。
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研人员会经过严格的测试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抗原组成。
他们会根据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和蛋白质结构,确定最佳的抗原组合方案。
此外,科学家们还会根据病毒的传播特性和变异情况,不断优化抗原组成,以提高疫苗的覆盖范围和适应性。
疫苗的抗原组成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因素。
疫苗中还包含了辅助成分,如佐剂和稳定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对疫苗进行质量控制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的抗原组成是保护人类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
通过引入病毒抗原,疫苗能够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记忆性细胞,从而在感染时迅速作出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尽管新冠病毒疫苗的抗原组成是科学家们努力研究的结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疫苗并非是万能的。
除了接种疫苗,我们还应该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在这个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相信科学、相信疫苗。
科学家们正在全力以赴研发疫苗,为我们带来希望和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全球疫苗普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战胜新冠疫情。
抗原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
胸腺依赖性抗原TD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TD-Ag和TI-Ag特性比较 和 特性比较
1、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 抗原表位: 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结合价: 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的总数。 天然抗原是大分子,有多个表位,是多 天然抗原是大分子,有多个表位, 价抗原。 价抗原。
2、抗原表位的类型: 抗原表位的类型: 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APC
(七)免疫佐剂(Adjuvant) 免疫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混匀后免疫机体能增强免疫应 答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答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完全弗氏佐剂:含矿物油、 羊毛脂和死结核杆菌。 完全弗氏佐剂 : 含矿物油 、 羊毛脂和死结核杆菌 不完全佐剂:含矿物油、羊毛脂不含结核杆菌。 不完全佐剂 含矿物油、羊毛脂不含结核杆菌。 含矿物油
TI 与 TD 抗 原
TI-1 抗原 TD 抗原
CD4
1
2 1 2 CD40/CD40L
B 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B细胞Th细胞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super antigen 某些抗原物 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T 胞克隆, 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T细胞克隆, 生极强的免疫应 称此物质为超抗原。 质为超抗原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此物质为超抗原。
抗原
异物性
分子结 构
抗原
大分子 物质
化学组 成
异物性指抗原与被刺激机体自身物质间的差异。 1)异种物质(各种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2)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抗原等)
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改变、隐蔽物质释放)
用结构类似的苯胺衍生物制备合成抗原,因酸性基团的种类、位
置不同,抗原的特异性也不同,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反应
抗原的结合价是指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总数。有些半抗原只 能与抗体的一个抗原结合部位结合,则为单价抗原。天然抗原结构 很复杂,分子表面常有多种多个决定簇,是多价抗原。每种决定簇 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天然抗原能使机体产生多种 抗体。
伤寒杆菌与甲、乙型副伤寒菌间的共同抗原,即为类属抗原。
在无种属关系的生物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例
如大肠杆菌O14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间有共同抗原。
一种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其他含有共同抗原的 物质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血清学诊断中出现交叉反应时, 易造成判断上的混乱。有时两种抗原决定簇的化学成分并不相同, 但立体结构很相似时,其抗原与抗体间也可发生交叉反应,但结合 力不如特异性者强。
抗体多数为IgG型,且能引起记忆反应。
TiAg:这类抗原不需要T细胞协助,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如细 菌脂多糖、细菌多聚鞭毛素等。TiAg只引起体液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产生 的抗体为IgM型,不引起记忆反应。
根据抗原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包括: 异种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如微生物、动物蛋白等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在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共有的、抗原决定簇相同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如人类个体间不同的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 相容性抗原等。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的一部分,如癌细胞、自身抗体等。
抗原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1. 蛋白质类抗原:包括细胞表面上的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
激素、酶等。
这些抗原通常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多肽链,可以通过糖基化、磷酸化等化学修饰来增强其抗原性。
2. 多糖类抗原:包括多糖、糖蛋白等。
这些抗原通常是由多个
糖基单元组成的复杂分子,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多糖类抗原通常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含,其结构独特,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 脂质类抗原:包括脂多糖、磷脂、胆固醇等。
这些抗原通常
是由脂质和糖基组成的复杂分子,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亲油性。
它们在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体表面广泛存在,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
总之,抗原的化学成分是非常复杂和多样性的。
不同类型的抗原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特性,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对抗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1 -。
3-1抗原 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基础及免疫学技术
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3.5.2 真菌抗原
• 真菌的组分抗原包括菌丝体Ag、分生孢子Ag等。 • 血清学研究起步较晚,可用于鉴定有毒株或无毒株。 • 研究对象: 1、虫生真菌
3)自身抗原 体内隔离组织成分(如脑组织、眼晶状体等)、变异 的组织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突变而产生的体内组织抗原、 体内各种抗体。
2、根据抗原性能
1)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2)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半抗原hapten A、复合半抗原(complex hapten)
第三章、抗原 (Antigen,Ag)
• 抗原的定义、特性、特异性 • 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 抗原的分类 • 共同抗原的交叉反应 • 几种重要的抗原
3.1 抗原的定义、特性、特异性
3.1.1 抗原的定义 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
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物质。分为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两类。
完全抗原(多价-多个抗原决定簇)
不同种系动物血清白蛋白末端氨基酸成分不同对 种属特异性的影响
例:人的细胞色素C的58位氨基酸为异亮氨酸, 而猕猴为苏氨酸,故抗原性不同。
NH 2Βιβλιοθήκη NH2NH 2SO 3 H
氨基苯磺酸
AsO3H
COOH
氨基苯砷酸 氨基苯甲酸
抗氨基苯 +++
+
磺酸抗体
+/-
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的影响
4)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 于可溶性抗原。
5)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 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酒石酸)。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
抗原的化学本质
抗原的化学本质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糖类、核酸、化合物和细胞等。
抗原性是由于抗原分子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产生的。
抗原与受体结合后,免疫反应就开始启动,这可能包括产生抗体、T细胞反应以及各种其他细胞类型的参与。
抗原的化学本质主要是由抗原分子的结构特征决定,包括抗原分子的表面特殊形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等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分子能够结合到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受体的特异性位点上,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抗原的化学结构特征包括:1. 蛋白质抗原:由氨基酸链构成,可分为多肽抗原和蛋白质抗原。
一般来说,多肽抗原具有低分子量,大约在5000到10,000道尔顿之间,而蛋白质抗原的分子量则比较大,一般超过10,000道尔顿。
抗原的结构特征是由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而氨基酸序列则与抗体的特异性位点相结合。
2. 糖类抗原:糖类抗原是由糖分子组成的复合物。
不同的糖类组合和糖链长度影响了其抗原性。
一些细胞表面上的糖类抗原具有极强的抗原性,例如ABO血型抗原。
3. 核酸抗原:核酸抗原包括DNA和RNA。
某些病毒和细菌的DNA和RNA可以作为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4. 化合物抗原:化合物抗原是由大分子化合物,如药物、植物毒素和化学污染物组成的。
这些化合物通常不是生物活性物质,但是它们可以形成抗原,并且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1. 抗原的表观性质:抗原的表面形状和拓扑结构是决定其抗原性的重要因素。
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形状和三维构象可以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2. 抗原的极性和亲疏水性:抗原分子的极性和亲疏水性与其抗原性的强度和特异性有关。
通常来说,越极性的分子越容易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受体相结合。
然而,一些非极性分子也可以激活免疫反应。
抗原
Ag
B 浆细胞
完全抗原:即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 质,亦称为半抗原。它又分为简单半抗原和复合半 抗原。 简单半抗原:分子量较小,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 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的反应,但能中和相应 的抗体阻止其出现可见的反应。
复合半抗原:分子量较大,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 般的半抗原都属此类,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 应。
* T细胞表位是 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提呈的抗 原肽 *呈线性排列
抗体:针对N端 1~17氨基酸残基
2.根据结构分为两类:构象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1.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 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有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 见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的表面。
复杂的化学结构
明胶分子(分子量>100kD )
直链氨基酸
加苯环氨基酸(2%酪氨酸)
(免疫原性很弱)
(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弱 强
未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眼球晶体蛋白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 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 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 为表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 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第二章
抗 原 (2学时)
抗原及免疫原的概念
抗原(antigen,Ag):凡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 抗体和/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抗原具有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特性。 根据抗原的抗原性,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又分为简单半抗原和复合半抗原。 免疫原: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 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故抗原物质又可称为免疫原, 但半抗原不是免疫原。
抗原重点知识点总结
抗原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表面蛋白、细胞内蛋白、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病原体;也可以是异种组织、异种细胞或者异种细胞表面的蛋白;还包括某些化学物质、小分子化合物以及自身蛋白等。
总的来说,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抗原。
二、抗原的分类按照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1. 按来源分类(1)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是来自于外界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此外,异种组织、异种细胞或者异种细胞表面的蛋白也属于外源性抗原。
(2)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是机体内部产生的抗原,包括由自身细胞异常产生的变态抗原、病变细胞产生的抗原以及其他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等。
2. 按性质分类(1)蛋白质抗原:蛋白质抗原是最广泛的一类抗原,其中包括细胞表层蛋白、细胞内蛋白、微生物蛋白质等。
(2)多糖抗原:来自于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多糖分子。
(3)脂质抗原:例如微生物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
(4)核酸抗原:包括DNA和RNA等。
3. 按免疫原性分类(1)免疫原:指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不同类型的免疫原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不同。
(2)抗原原:指对抗原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物质,可以引起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但对免疫系统不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3)过敏原:指引起异常免疫应答的物质,对于正常人群无害,但对过敏体质者可引起过敏反应。
三、抗原的作用机制抗原在机体内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激活免疫应答:抗原通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引发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识别和结合:抗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3. 诱导免疫耐受:对于某些自身抗原,其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第二章抗原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 : MW介于5KD----10KD之间 5KD----10KD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 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
组成复杂性: 多数蛋白--20种aa------强抗原 多糖-----最多5种单糖---弱抗原 核酸----仅4种核苷酸----弱抗原 结构复杂性:杂多糖抗原性>均多糖; 分支多糖抗原性>直链多糖
麻疹疫苗 进入机体 麻疹抗体
免 疫 应 答
麻疹病毒
进入机体
与抗体结合
进入机体 卡介苗 致敏淋巴细胞
进入机体 结核杆菌
与细胞结合
二、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 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 物质。 物质。
免疫反应 性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溃疡性结肠炎
表
人类ABO血型系统 人类ABO血型系统 ABO
表型
基因型
红细胞表面抗原
血清中的天然血型抗体
A B AB O
I AI A、I Ai I BI B、I Bi I AI B ii
A B A 、B 无A 和B
抗B 抗A 无抗A和抗B 无抗A和抗B 抗A 、 抗B
四、自身抗原
1、隐蔽性自身抗原-----解剖位置特殊, 、 -----解剖位置特殊 解剖位置特殊,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
SAg的实际意义: SAg的实际意义:其生物学意义尚不 的实际意义 完全清楚。 完全清楚。 (1)SAg 因子 (2)SAg 抑制 T细胞亚群 细胞 毒性效应。 毒性效应。 T细胞亚群 免疫 促进病毒感染、增殖。 促进病毒感染、增殖。
九.基因工程抗原: 基因工程抗原: 通过基因重组、再表达制备的抗原 通过基因重组、 物质。 物质。 目的基因(编码抗原) 目的基因(编码抗原)+载体 质粒等) 重组DNA 细胞( (质粒等) 重组DNA 细胞(真 核或原核) 纯化。 核或原核) 表达 纯化。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system)
人类: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人类: antigen)
七.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
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 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
八.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超抗原( 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 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 (APC)和TCR-Vβ(T 细胞)结合, APC)和TCR细胞)结合, 刺激表达有特殊TCR刺激表达有特殊TCR-Vβ 的T细胞 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D抗原(+) 抗原( D抗原(-) 抗原(
Rh+ Rh-
实际意义: 实际意义:--- 新生儿溶血症
孕妇(Rh →胎儿 孕妇(Rh-) →胎儿(Rh+) 胎儿(Rh ↓ ↓ Rh抗体 新生儿RBC 抗Rh抗体 + 新生儿RBC (Rh+) ↓ 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SAg的作用特点: SAg的作用特点: 的作用特点
(1)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 具有强激活T细胞( 细胞) ---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 20%; 不需APC处理 (2)不需APC处理 --- 直接与MHC- II类分子和TCR- Vβ结 直接与MHC- II类分子和 类分子和TCR合; 不受MHC限制 (3)不受MHC限制 --- 同MHC- II 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 MHC- 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 SAg的亲和力 SAg的亲和力; 的亲和力; 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 (4)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 抑制。 抑制。
二抗原
的选择,都会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弱。
目
录
3
点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标题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A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I-Ag
B
抗原的种类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A
同种异型抗原
B
自身抗原
C
异嗜性抗原
D
抗原的种类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内源性抗原
目
录
影响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分子质量
强 100kD a
4kDa
无
10kDa
弱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2.分子结构
大分子有机物,并不一定都具有强免疫原性。
抗原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3.化学组成
大分子有机物 和蛋白质
多糖
脂类和核酸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4.分子构象
二、佐剂
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 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 类型。 佐剂有很多种,例如氢氧化铝佐剂、短小棒状杆菌、脂多 糖、细胞因子、明矾等。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 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佐剂。
二、佐剂
由于佐剂能增强抗原表面面积,并能延长抗原在体内保留时间,使抗原与淋 巴系统细胞有充分接触时间,所以它有多种作用:
抗原
免 疫 系 统
免疫原性
抗体+致敏 淋巴细胞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异物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 的“非己”物质。 与宿主亲缘关系远近相关,越远,异物 性越强。 如果自身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和胚胎期未 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物质,也 可被免疫系统当作异物。
高中抗原的定义
高中抗原的定义抗原(Ag)是刺激抗体产生的物质,也指能和MHC分子结合并向TCR提呈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蛋白和多糖是两类常见的抗原。
这类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包膜、荚膜、细胞壁、鞭毛、纤毛和毒素等物质。
医学|教育网抗原可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前者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的性质,后者指抗原被抗体(游离的或B细胞表面的)或TCR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具有免疫原性的分子都有抗原性,但具有抗原性的分子未必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表位或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医学|教育网也是与TCR或抗体或BCR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根据结构特点,蛋白类抗原的表位可被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医学|教育网。
根据T细胞和B细胞的识别特点,可将表位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共同抗原是指含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两个不同来源的抗原。
医学|教育网共同抗原也称为交叉反应性抗原。
由交叉反应性抗原激发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由微生物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耐受原与变应原:耐受原是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1)抗原(Ag):指能被免疫系统捕获、处理并通过特异性膜受体(或者免疫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分子)所识别、进而引起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指物质被免疫受体所识别的固有特征。
(4)抗原分子能够被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抗原表位。
(5)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6)能诱导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
(7)共同抗原是指含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两个不同来源的抗原。
(8)由交叉抗原激发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抗原
§3 抗原一、抗原(antigen,Ag)的概念能与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导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亦称为免疫原(immunogen)。
二、抗原的免疫特性显示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质。
②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或immunoreactivity):与免疫应答产物Ab 或效应、记忆性T细胞结合的性质。
(书中为抗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或免疫原;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载体(carrier);耐受原(tolerogen);变应原(allergen)§3-1 抗原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一、抗原的免疫原性(一)抗原的理化特性1.分子量要大①结构现对稳定,降解、消化速率较慢;②抗原表位种类、数量较多;③易被APC捕获。
2.化学组成和结构要复杂蛋白质化学组成复杂,免疫原性强;多糖、核酸、脂类等化学组成较简单,免疫原性弱或只起半抗原的作用3.抗原表位要暴露见图4.具备一定的物理性状(二)异物性异物性:取决于抗原在胚胎期是否被识别;也取决于抗原与宿主的亲缘关系。
二、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分子中能被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亦称为抗原决定基(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及与T、B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抗原表位的类型1.按结构分类:见图①构象表位(conformation epitope)②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或顺序表位(sequentiall epitope)2.按识别的细胞类型分类:见表(1)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表面能被BCR和抗体识别、结合的部位。
B细胞识别: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
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抗原表位的数目;反映了抗原的免疫潜能;与抗原分子量呈正相关;抗原变性后结合价可改变。
第2节 抗原
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示意图
基本特性产生原因
抗原分子上存在与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 体及抗体互补结合的特定结构或部位, 称之为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 ,是 抗原分子上的免疫活性区。
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簇。
例: 隔离抗原: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 处于隔绝部位的抗原 自身变性抗原:变性红细胞、受损肝细胞、变 性的IgG重链。
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
类属抗原(group antigen):存在于同 一种属或近缘种属中的共同抗原称为类属 抗原。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的共 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
(三)半抗原向完全抗原的转变方法?
半抗原+载体(蛋白类及多聚赖氨酸等)=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
1、抗原蛋白类: 牛血清白蛋白(BSA) 卵清蛋白(OVA)
2、非抗原类物质 人工合成多聚赖氨酸(PLL)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本身 宿主 免疫方法
一、抗原因素
异物性 化学性质 分子质量 组成复杂性 分子构象 表位易接近性 可提呈性
沙门氏菌的O抗原对于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是一种类属抗原; 大肠杆菌O86抗原与人的B血型物质就是一种异嗜性抗原。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crossreaction)
带有相同表位的抗原互称共同抗原。 由某一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也可以与其共同抗
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
大肠杆菌O86 B血型物质
3、性别:性激素 4、健康状态:免疫功能状态、抗原竞争等
三、引入抗原的剂量和途径(免疫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的化学成分
抗原是指一种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由蛋白质、糖类或脂质等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的。
它们存在于细菌、病毒、细胞表面以及其他外来物质中。
抗原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蛋白质:许多细菌和病毒的表面都有蛋白质,它们通常是抗原的主要成分。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蛋白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2. 糖类:糖类也是一种常见的抗原成分,通常存在于细菌和病毒的表面,也可以存在于人体细胞的表面。
糖类抗原通常与蛋白质组成复合抗原,它们也可以作为血型抗原和疾病标志物。
3. 脂质:脂质抗原通常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它们可以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
脂质抗原的免疫反应通常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4. 核酸:某些病毒的核酸也可以作为抗原,它们可以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
这种免疫反应通常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总之,抗原的化学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这些物质通常存在于细菌、病毒、细胞表面以及其他外来物质中,它们能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