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清平乐》,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古诗词,感受其音韵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诗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词结构。

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诗词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正确朗读、理解和背诵。

2. 难点:诗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诗词背后的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诗词PPT、教学视频、朗读音频。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词主题。

2. 新授:介绍诗词背景,逐句解读诗词。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

4. 巩固: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

5. 总结:对诗词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

板书设计1. 诗词《清平乐》2. 作者:李白3. 诗词结构:七言绝句4. 主要意象:明月、清风5. 情感:豁达、乐观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清平乐》。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感悟或评论。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背诵《清平乐》,是否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以及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背后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清平乐》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细节:诗词解读与鉴赏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清平乐》的教学设计中,诗词解读与鉴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一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对诗词的文字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进而领悟到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1. 诗词解读诗词解读主要包括对诗词中文字、意象、情感的理解。

对于《清平乐》而言,首先应关注的是其文字的音韵美。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名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 清平乐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 清平乐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十课时清平乐一、揭题导入。

1.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学生读古词。

三、理解词意。

1.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百啭: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2.词意: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又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

但黄鹂婉转鸣叫,没有人理解它说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飞过夏季盛开的蔷薇。

四、细读、探究。

1.自主学习:词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美好春光珍惜和热爱的情感的?2.学生汇报。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孤寂,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他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能有感情地个性化诵读古诗;2.发挥想象,激活学生情感,创造性地解读古诗;3.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将古诗词由薄读厚,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熟读古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

课前谈话:通过之前对辛弃疾的了解,你知道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真男儿,当他志不得伸,只能看着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宝剑如今只能静静挂在墙上时,他说——(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他看到被金兵强占的土地上生活凄苦的难民时,他说——(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他心中始终装着的是——,是——,他豪情万丈,英勇无畏,他就是——。

(板书:南宋辛弃疾)教学过程:一、正音释词,初步理解全诗1.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被罢免了官职之后隐居山林,暂时忘掉了烦恼,告别厮杀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2. 题目是“村居”,那么诗中可能描绘的是什么呢?(生说)这就是村居的意思。

3.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词,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指名读诗正音:⑴剥bao多音字,另外一个音是bo,注意区分: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报,比如吃香蕉前先——香蕉皮,吃桔子前先——桔子皮,要吃莲子,当然要先把莲蓬给——。

⑵蓬peng ,在这儿,读轻声好,还是读它的原音好呢?老师试读,学生判断,得出结论:读原音更押韵些。

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齐读古诗。

4. 读书莫放拦路虎,在预习的时候你扫除了哪些拦路虎呢?注解:⑴翁媪:老年夫妇。

翁指——,媪是女字旁,猜猜这是指谁?⑵吴音:吴地方言,其特点就是说起话来让人感觉温软柔绵;⑶相媚好:亲热的说话,“媚”:一个女子弯着眉毛在跟你说话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能弄懂吗?指名说⑷锄豆:给豆子锄草;⑸无赖:古今意义迥异,这儿指顽皮可爱。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清平乐【教学内容】教科书P116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2.思考: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3.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鉴赏: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个性化学习教研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 感受宋词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习卡片32份、幻灯片、调试音乐、电脑控制器、粉笔、教鞭。

学生准备:教科书、字典词典及古诗词工具书。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在黑板上写好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的词牌、村居是词的题目,读题时中间有停顿。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南一(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这是第一次学习宋词,请看学习指南,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读读学习资料,完成学习卡片一)三、初读课文:说到村居,就使我们想到农村的生活,在你眼里,农村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打开书24页,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

四、学习指南二: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甚至熟读成诵了,看来这学期的积累活动,让你们爱上了背诵诗词,这样很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

请看学习指南二莲蓬,读轻声和二声都可以,你试着读一读,看看读什么感觉好些?(学生试读)读二声有点韵味。

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板书“莲蓬”五、认识“莲蓬”:莲蓬是什么呢?南方的孩子对它很熟悉,对我们北方孩子来说,莲蓬比较少见。

有知道的吗?莲就是——莲花,荷花。

(初夏时,当荷花在荷叶中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在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莲蓬里有莲子,莲子的营养丰富,香美可口)出示图。

六、指导读词(屏幕出示课文)把书轻轻放下,看屏幕,读词和读诗一样,稍慢些读,适当停顿,词分上下两片,中间停顿长一点儿。

(指名读课文)七、学习指南三(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学古诗词的时候,掌握了一些方法,比如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以图解诗),这首词的插图画得就很形象,生动,不妨可以试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境的描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清平乐》的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诗词解析:详细解读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讲解其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方式进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背诵《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 难点:对诗词中一些较难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诗词背后情感和文化的深层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播放设备。

-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平乐》的背景画面,配以古风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清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3. 诗词学习:通过集体朗读、个别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诗词内容。

4. 深入解析:逐句解析诗词,讲解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

5. 互动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诗人的情感。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清平乐》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文化的高度认识和理解这首诗。

板书设计- 《清平乐》- 作者:作者名- 背景:创作背景简介- 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句子及其象征意义-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作业设计1. 背诵:《清平乐》全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感悟作文,不少于300字。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相关古诗词,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度。

10《清平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清平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例题三:
题目:《清平乐》中,古词的平仄、韵律、对仗是如何体现的?
解答:《清平乐》中,古词的平仄、韵律、对仗体现在词句的排列和词语的选择上。例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中的“江南好”与“风景旧曾谙”形成了平仄的对比,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与“春来江水绿如蓝”形成了韵律的呼应,同时,“日出”与“春来”、“江花”与“江水”、“红胜火”与“绿如蓝”形成了对仗的关系。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不需要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多媒体展示区,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同时,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域,以便学生在讨论环节中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5. 教学工具:准备一支白板笔和一块白板,用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此外,准备一台投影仪和一台电脑,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教学PPT。
- 唐代文化介绍:介绍唐代的历史、文化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清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
- 诗词创作方法:提供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仄、对仗、意境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 诗词朗诵视频:提供专业的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拓展建议:
-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词人的作品,了解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培养对古词的鉴赏能力。
3. 重点难点:提高对古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词的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 重点难点:理解《清平乐》背后的唐代社会背景、文化氛围。
解决办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清平乐》背后的唐代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清平乐(教案)【绘本课堂】202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清平乐(教案)【绘本课堂】202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绘本课堂】202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清平乐》,使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韵味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清平乐》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赏月的情景。

2.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3. 诗歌内容:诗人在夜晚欣赏月亮,感叹月亮的明亮和皎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清平乐》,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的古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注意诗句的停顿、重音,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诗歌解析: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齐读《清平乐》,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分组背诵诗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清平乐》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李白,夜晚赏月3.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4. 诗歌内容:明月、美景、向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2. 结合诗句,描绘一幅夜晚赏月的画面。

3. 搜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清平乐》这首古诗的朗读、背诵及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清平乐》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清平乐》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 诗歌《清平乐》的作者及背景的了解。

4. 诗歌《清平乐》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氛围。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3. 背诵:学生自行背诵《清平乐》。

4. 讨论:分组讨论《清平乐》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解读:教师解读《清平乐》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6.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7. 审美培养:通过欣赏古风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平乐》2. 作者:辛弃疾3. 诗歌内容:略4. 意境:略5. 情感:略6. 背景介绍:略七、作业设计1. 背诵《清平乐》。

2. 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感想。

3. 搜集其他古诗词,比较其与《清平乐》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平乐》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在诗歌的深层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由于篇幅限制,以上内容仅为框架性描述,实际教学内容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

《清平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清平乐》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运用词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黄庭坚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清平乐》中生字、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难点1. 理解词中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鉴赏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你们看到窗外的绿叶和鲜花时,你们会想到什么季节呢?是的,春天。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它的名字叫做《清平乐》。

让我们通过这首词,去感受作者黄庭坚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词情感真挚,书法独树一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首《清平乐》是黄庭坚在被贬至广西宜州期间创作的,也是他生前的绝笔之作。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窥见他当时沉重的心情。

3. 背景介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05年,那时黄庭坚因政治原因被贬,心情十分沉重。

但即便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依然能够用词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

4. 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感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词中的生字生词,以及词人的情感变化。

5. 课文初探(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受学生分角色朗读《清平乐》,每组挑选一名学生朗读,注意语速和停顿,体现词句的韵律美。

朗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朗读时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起伏。

2. 生字生词解析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寂寞”、“无行路”、“黄鹂”,让学生尝试解释,并给出正确释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清平乐》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清平乐》人教部编版
3.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尝试背诵。
【合作探究】
1.上阕起首便把春天拟人化了,将悄悄归去的春天描摹得极为可爱、鲜活,紧接着问有没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还想把春天唤回来,充满天真、浪漫的情趣,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2.下阙中,作者想到要想抓住春的行踪,那只能去问黄鹂了。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而鸟儿又何尝知道“春归何处”呢?可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已经到了极致,竟还认真地想到了要找鸟儿来问一问。但即使是黄鹂不停地鸣叫,也依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最后小鸟只好飞走了。
本节课教学策略: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诵读《清平乐》。
学习流程(第十课时)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1.先读读文Leabharlann ,再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达标检测】
1.诵读《清平乐》
2.背诵《清平乐》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春归同住、问取黄鹂
(惜春、寻春)
【课后反思】
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课题
古诗词诵读•清平乐
主备人
课时
10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诵读《清平乐》,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2.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疏通诗词大意。
【学习重难点、关键】
1.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清平乐》大意,并诵读。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词意。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清平乐》教学设计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清平乐》教学设计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清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茅、檐”等6个字,会认“清平乐”中的“乐”字,能正确读写“茅檐、溪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能准确、流利地默写。

3.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词人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和人物活动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感受词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人物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体会词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让学生理解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对人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2.难点深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宁静、祥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追求。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农村田园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乡村的田野、小溪、茅屋、鸡鸭等景象,以及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场景。

2.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对农村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农村生活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3.引出课题《清平乐》,介绍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他通过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田园生活画卷。

让学生齐读课题,理解“清平乐”是词牌名。

(二)初读词文,感知韵律(7分钟)1.教师范读这首词,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重点强调“茅”(máo)、“檐”(yán)、“剥”(bō)等字的读音,以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设计第【1】篇〗10.清平乐教学目标: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重点)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难点)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相关介绍1.作者简介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初读感知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清平乐·村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清平乐·村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地位,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诗词解析:《清平乐·村居》的内容、意象、意境及艺术特点。

3. 诗词鉴赏:从不同角度对《清平乐·村居》进行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词进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和向往。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地位,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清平乐·村居》的内容、意象、意境及艺术特点。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词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清平乐·村居》2. 作者:辛弃疾3. 内容: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景象4. 意象: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5. 意境: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6. 艺术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七、作业设计1. 背诵《清平乐·村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的感受。

3. 搜集其他描绘乡村生活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诗词意象与情感:把握清平乐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解读“离愁”、“梦断”等词语诗词的平仄、用韵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
-举例:如何将清平乐的韵律特点融入朗诵中,使学生在朗诵时能更好地表现出诗词的韵味。
-诗词意境的鉴赏: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欣赏。
3.诗词朗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掌握节奏、韵律、语气等朗诵技巧。
4.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清平乐,如意境、情感、修辞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诗词创作: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尝试仿写清平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诗词意象的解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
2.在实践活动环节,有些小组的讨论进度较慢,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指导。
3.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针对本次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平乐的基本概念。清平乐是古代的一种词牌,具有特定的格律和韵律。它在宋代非常流行,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0《清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0《清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精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把握诗词大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词同学们,从古至今描写春天的诗作可谓不胜枚举。

初春时分,诗人们会不自觉地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意浓浓,诗人们会不经意间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么,暮春时节,诗人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走进黄庭坚的这首词《清平乐》。

(二)读通词文1.自读:请你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作的节奏。

出示PPT: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指名读,学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3.同桌互读。

(三)探究春归,体会词境1.探究春归。

春归何处?开篇的四个字向我们透露了作者想要寻找春的踪迹。

请你认真阅读词作,思考作者黄庭坚先后想用什么方法去寻找春天。

预设:(1)“寂寞无行路”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先是自行寻找,但春天没有留下任何足迹。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句告诉我们,作者想要问询其他人,唤回春天。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去向黄鹂鸟询问。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为了找到春天,作者经历了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三个阶段。

2.感悟春情。

同学们,从作者执着的寻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我觉得作者特别喜爱春天,不舍春天离去。

(2)我觉得作者寻春的方式很有趣,不仅去问别人,而且去问询黄鹂鸟。

小结:执着地寻找春天、留住春天,作者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3.读中生情。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随着作者的思绪去寻找春天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清平乐》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

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上片写春天的归去。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

“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下片写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

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
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词人黄庭坚的相关资料,朗诵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教师板书课题——清平乐。

二、视频播放
三、初读古诗
1.了解作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文学成就:
散文——《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

诗歌——《清明》《题郑防画夹》《牧童诗》。

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雨》《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

书法——《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

2.创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结合注音,读通诗词。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结合注释,理解诗词。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5.反复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
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
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四、感悟古诗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因而想要寻找她的踪迹。

然而春天
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句“寂寞无行路”,写尽惜春、伤春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
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4.赏析上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处,唤取归来同住。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5.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6.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7.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

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8.赏析下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
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全词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2.我们学过哪些惜春的古诗词呢?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六、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