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 刘家琨 优质课件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风而开时像展刻
格多始代艺示艺
演样,的术西术
变化贯石为南博
的,穿刻主丝物
清基两艺。绸馆
晰本晋术目之主
线上南品前路体
路展北 收范展
。现朝 藏围厅
出 一 条
, 风 格
余 件 ,
有 自 远
内 的 佛
。 十 方
三世殿
博物馆的第 二展场,三 世为佛家用 语,指前世、 今世和来世。 此地空间高 旷,佳境别 于他处,所 展示藏品仍 以佛教石刻 艺术为主, 兼及其他石 刻艺术,系 对十方殿的 进一步丰富 和补充。
西藏那曲群众艺术中心 成都喜来登酒店(天府国际交流中心) 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 顺兴老茶馆 MOTOROLA成都软件中心 群星美术学校 罗中立工作室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新疆塔里木石油文化中心 成都市艺术中心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设计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丹鸿工作室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
——刘家琨作品
刘家琨个人简介
毕业院校 简历
所在单位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97年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 筑师
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1997年至今 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总建
主要建筑作品
个人建筑观 所参加的主要 展览 现任 所在单位
鹿野苑所获殊荣
获奖:2005
年美国权威建筑 机构颁发的建筑 实录中国奖
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
2003年中国建筑 艺术奖 China Architecture Art Awards2003
十方殿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北主面
研究建筑师的草图后会发现,由于一层北面展厅主要运用凸出于外墙一侧的柔 和天光来展示藏品,建筑师试图在天窗内侧和组合墙外皮间布置120mm宽的排水浅 沟,所以组合墙外皮后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种合理的构造。这里也可以看出, 即使北立面表现了结构逻辑,也不是出于建筑师有目的的建构表现,而主要从展室 的采光角度考虑。但这也暴露了这个建筑在四个面上的表达逻辑并不一致。
光
1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 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显得“青”、“润”一些。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采光,等等。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肌理研究
鹿野苑——刘家锟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 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 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 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 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 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 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 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希望得到 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 ‘巨石’”。
混凝土模板印与石灰华铺装的 严格对位体现了康对于建构清 晰性的严格要求以及追求。
未加过多装饰的清水混凝土不同于 霍尔的海浪博物馆,它摒弃了装饰 和连续性,而将人的注意力牢牢地 控制在了严谨的对位关系已经清晰 的尔
法国海洋冲浪博物馆探索大海与海 浪及其在休闲产业、科学和生态方 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方案由 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与索朗·法 比亚合作完成。2005 年,在与安瑞 科·米拉莱斯/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 布罗谢特·拉宇斯·普埃约、伯纳德·屈 米和让·米歇尔·维尔莫特工作室的角 逐中获得胜利,赢得国际竞赛大奖。
不同于鹿野苑,海洋冲浪博物 馆的混凝土设计的极为纯净与 光滑。室内有大模板的痕迹, 但是没有对位螺栓孔眼,使得 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而这种材 质的延续性也将人的注意力吸 引到建筑的空间而不是材质。
金贝尔美术馆——路易斯·康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的代表作, 康在这个作品中严格把控混凝 土的每一块模板,并将模板印 暴露出来,以表现自己的建筑 清晰明确的建造过程。混凝土 的模板印与填充墙的石灰华铺 装严格对位,
具体做法是以1.2m高度分段留施工缝, 先绑扎好柱子和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钢筋, 再砌1.2m高砖墙。待砖墙达到强度后即 成为内模,然后支好木外模,进行整体浇 灌,完成柱子、墙体、混凝土墙的组合浇 筑,内外一次成活,下次再砌再浇,易于 保证垂直度。而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 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一是为了形成明 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同 时,粗犷而较细小的分格可以掩饰由于浇 筑工艺生疏而可能带来的瑕疵,也利于分 区修补。
鹿野苑分析
博物馆主入口
十方殿入口是一斜向上的桥,直接通 向室内二层,在竹林的荫翳中,给人 以宁静,让人产生想要一睹真面目的 效果,引人入胜
博物馆次入口
通过玻璃与特制砖墙结合,再辅以周围 环境,简约宁静,入口出处即一水景, 落叶漂浮,水下泥土呈波浪线高低不齐, 富有韵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博物馆外墙
S
博物馆外部环境
为了保留原有的树木,建造建筑时特 地绕开树木,使树木从廊道顶部穿过
三世殿环境
三世殿外竹林笼绕,室内U型走廊伸出室 外形成一平台,菩萨置于台上,面容慈祥, 笑容恬淡,仿佛有超然于外,睥睨众生之意。 同时与对面水池上的菩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特色小路赏析
小路形式多变,简朴自然
水景赏析
细部处理
钢筋做成的篱笆上绿色藤蔓 缠绕,不仅不觉得冰冷,反 而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十方殿
采光分析:
4:利用天窗采光。不 影响立面效果,同时提 供大面积采光。
十方殿
排水:
在侧立面,刘家 琨老师院想让雨水顺着 外立面留下,而外立面 也可以在雨水的重复冲 刷下慢慢变的光滑。可 是在实际效果中,雨水 会沿着屋顶边缘冲 出· · · · · ·
三世殿
三世殿实际是由刘家琨老师的徒弟设计的。我们也可以从殿内空间中感受到师徒之间的相似与差别。
三世殿概览
采光
三世殿与十方殿
三世殿概览
2:正立面:运用玻璃幕墙,既提供室内 的大部分采光,又结合外部空间营造一种 禅意氛围。
1:入口。三世殿 的入口位于侧立面, 主要采用玻璃。营 造变化的空间
。
三世殿采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正立面的玻璃幕墙外, 仍多采用条状玻璃采光。
漫射光渲染禅意氛围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刘家琨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建筑师主要思想“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乡土建筑”:P16“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
建筑美学——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
五层平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 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功能分区:
剖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F4、F3综合办公区: 以文化类、设计类等创意行业为代表的办公 空间,部分餐饮、下午茶等 F2特色办公区: 独立设计师品牌展示、旅游景点窗口、联合办公 区域、餐饮、时尚· 原创· 独立工作室等 特色文化商业 F1配套商业区: 银行、精品数码、社区服务、品牌卖场、蛋糕店、 咖啡馆等 B1文化商业区: 西村电影文化中心、清健身、白夜书吧、快餐、 小吃城、时尚街、运动生活区等 B2停车场: 一千余个停车位及相关汽车服务业等
三期
二期
鹿野苑新建二 期部分由四个 相对独立的展 馆组成,四个 展馆大体上围 绕着略成三角 形的林间空地 布置
暴露的过梁
楼盖肌理
在支模时采用了一种类 似竹席的编织材料,在 浇筑后也并未抹灰,使 楼盖上留下了独特的肌 理。
——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调研
刘家琨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 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 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 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 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 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 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 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 《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 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区位分析
西村· 贝森大院位于青羊区贝森北 路1号,东侧为贝森北路,南面为 贝森路,西侧北侧均为规划的商业 步行街,四面临街。地处青羊区金 沙文博地铁经济带、成都中环经济 核心商圈。金沙片区的千年文脉, 成就大院作为“成都生活方式中心” 无与伦比的人文环境;光华片区商 业积淀及周边27个成熟社区,为大 院提供了充足的商业积累和广阔的 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毗邻地铁4号线与7 号线换乘站(4号线与项目同步投 入使用) 公共交通:三大公交站点环绕 (谢家祠、贝森路东和二十一世纪 花园站)20余条线路紧邻金沙公交 枢纽,至双流机场25分钟车程至火 车北站20分钟车程。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第一次看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当代建筑>杂志上的介绍,很喜欢他的一些空间形态的表现,呵,应该是座有"气质"的建筑.特此推荐给大家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它用永恒和现代手段将我们从日常世界带到一个非凡的意境。
像今天的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该博物馆的第一个场所是一个停车场,游客在这里下车并开始步行。
树木将停车场与博物馆隔开并将府河河畔的10亩平坦土地分为几片不连续的区域,从而创造了一个可以经过和体验的空间序列。
鹿野苑这个名称来自汉字鹿野,它意味着一个鹿跑的原野并指有佛教教义的地方,其中塑有释迦牟尼的化身,建筑师为游客设计了一条蜿蜒的小路,一条支路将游客带到一个设有办公室和储藏室的简单辅助性建筑,另一条支路越过一个以旧稻草农舍改建的讲堂,经过一片竹林间的空地,最后通向跨越小莲池的长混凝土坡道。
“沿着森林散步然后穿越它的过程对营造心理空间序列很重要,”刘家琨说。
建筑师通过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欣赏到景色的转变从而为游客参观博物馆做好铺垫。
随着坡道伸过池塘,坡道缓缓升起,从两株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
刘家琨运用虚实对比为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到宋代(公元960—1125)的佛教石雕创造了生动的展示场景。
这座面积达900㎡的博物馆由混凝土构筑而成,贯穿室内外的入口坡道直达二层,游客由坡道进入博物馆,穿过一个两层高的空间来到展室。
二楼的展示空间环绕一个屋顶庭院,经由室外楼梯上至一个有顶的楼梯平台,这为二楼的展示空间增添了吸引力,并为欣赏府河及周围区域景色提供观景点。
在一楼,建筑师布置了更多的展室以及一个小型多功能厅和一个办公室。
刘家琅在博物馆室内使用了和外部相同的粗糙的混凝土墙,赋予博物馆以几乎是“地下宫殿”般的感觉,游客由顶层向底层游览。
他通过在建筑物的砖石体块的交接处插入通透的玻璃(以保护艺术品不受太多日光照射并强化虚与实、天与地之间的对比)增强这种效果。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
这个外柱般的混凝土随处可 见,但不仅为形式而做。因 为展品主要靠自然光源,同 时展品又需要墙身来展示, 故出现了这样的形式。“形 式追随功能”在这里得到了 体现。
材质-混凝土
“我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 ,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自然恰当的, 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美学理想。” -----刘家坤
一个出口处的们廊, 古朴的混凝土墙面 上的金戈铁马、长 枪盾牌,增加了历 史的感觉!
光影
天窗采光,在博物馆的室内, 结合展品做了许多的天窗, 天窗下的展品沐浴在自然光 下,显得庄严肃穆!而且, 不像光之教堂中那个光的十 字架是一种形式,这里的光 的设计均具有功能。
这种仿佛一个玻璃盒子将建筑切开的形式, 在博物馆大量的使用。使得室内和室外情 景交融,置身室内,又仿佛仍在室外一样! 同时,也为室内提供了大量的光线!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分时, 如缝隙光,天光和壁面反射光,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非日常化。
光在哪儿?光在佛的旁边
十字形两侧为落地的固定玻璃,而两 次的凸出部分的上面则是天窗。鹿野 院博物馆建筑的采光侧面采光和天窗 采光相结合,大量使用自然光。关掉 人工光源,仍然能满足参观的需要。 如这张图片一样,似乎没有窗户,其 实天窗使得室内光线充足。
空间塑造要素--反常态
博物馆面积为800平米,采用展厅围 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 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中 庭二层高,采光利用各个建筑独立个 体之间的间隙,而且朝向中庭的墙面 都是按外墙处理的,因此中庭有一种 室外空间的意味。
虽然是平地,博物馆的 路线是先从二层进入再 下到一层,目的是制造 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 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 入地宫般的感受。
混凝土墙面因雨水冲刷而出现的青 苔,不仅没有使其显得很脏,反而 增添了博物馆的沧桑感。 拆除模板,不加装饰的混凝土,豪放 而粗犷。裸露混凝土的形式其实也进 行了精心的设计,模板的尺度在这里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鹿野苑石刻博物采光分析PPT课件
.
方式壹6
一层展厅采光
室外效果
.
方式壹7
一层展厅采光
室内效果
.
方式壹8
一层展厅采光
原本设在墙下方的采光口采光量较少,然而水面将一部分光反射入墙内。
.
方式贰9
二层展厅采光
成都的光气候分区:V
光气候特点: 四川盆地地区潮湿多雾,
阴天多, 日照少
2
博物馆照度要求
石材为比较不感光展品。
一般来说,对不感光的展品 允许有直射光的照射
.
3
采光总分析
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 陈列的采光,又要不破坏 建筑物“巨石”的实体雕 塑感。刘家琨在石刻博物 馆中娴熟的运用实体雕刻 的手法来采光——狭长 的竖向侧窗、带状平天窗 还有宛若开凿过的方形平 天窗等等。
狭长的侧窗采光和带状平天窗组合成混合采 光形式,大厅中间的方形平天窗还有可以充当大 厅高侧窗的二楼走廊尽头连接室内外的门都很好 的将光均匀的分不开来,不至于产生炫光。
.
5
一层展厅采光
普通玻璃
磨砂玻璃
北向墙面上嵌入混凝土盒子,盒子上 方开长方形平天窗,窗为磨砂玻璃,对光 起到很好的漫反射。在避免直射展品的同 时用柔和人的光营造佛家石像展览所需的 安详宁静的氛围。
灰色的天空产生的 是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 无影,更加安详的光线这 使得他对“缝隙光”有着 特殊的偏爱,目的是要通 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 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
4
大厅采光
大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 灰色不似白色能很好的的反射光,而且粗糙的混 凝土墙面能很好的将光进行漫反射,使得室内光 线有光无影十分柔和。
《着名建筑师刘家琨》课件
刘家琨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对当代建筑界产生深远 影响,引领潮流,成为众多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的 对象。
社会贡献
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还对社会 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要 社会价值。
对后辈建筑师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坚持创新
01
刘家琨的创作之路启示后辈建筑师要勇于创新,不断突破传统
VS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刘家琨的作品告诉我们,现代技术并不排 斥艺术,两者可以完美结合。在当代建筑 设计中,应寻求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创造 出既有技术含量又具有艺术感的建筑。
05
刘家琨的社会评价与影响
业内专家评价
创新精神
社会责任
刘家琨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创 新精神,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为建筑界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着名建筑师刘家琨》ppt课 件
CONTENTS
• 刘家琨简介 • 刘家琨建筑风格解析 • 刘家琨建筑作品赏析 • 刘家琨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 刘家琨的社会评价与影响
01
刘家琨简介
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刘家琨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家庭背景普通,没有从事建筑 行业的亲属。
成长经历
设计理念在作品中的体现
崇尚自然
在刘家琨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他善于利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使建筑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文化传承
刘家琨的作品中经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构造、雕刻等,使现代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重视地域特色
刘家琨的设计理念启示我们,在全球化 的大背景下,建筑仍需要保持地域特色 ,弘扬地方文化。
束缚,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着名建筑师刘家琨》PPT课件
建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心天 井,与民居中的天井不同,这个 天井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功能 性的中心采光。天井四壁封闭, 特意拔高,对外成为物质性的主 体,对内则强化了空无,这个天 井是为空间的存在性和东方精神 而设置的,在这个“天之井”中, 人们对难得留意的天空,对壁端 的阳光,对飞廊的投影变得敏感 起来。
2
部分已获荣誉:
曾参加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房子 /建造五人文献展、德中文化年“中国青年建 筑师展”、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年 展览。主持设计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俄中文化 年、及NAI中国当代建筑展等多个国际展览。
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 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作品被 《a+u》《AV》《area》《MADE IN CHINA》 《AR》等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 皇家艺术学院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9
空间体验
为了从开敞自然 过渡到封闭, 营造完整的空 间序列,建筑 师使两层的中 庭有一种室外 空间的意味。
顶窗式采光效率高,室内照度均匀,整个房 间的墙面都可以布置展品,不受采光口限制。
10
博物馆外壁上凸凹窄 条模板留下的粗 糙质感和层叠肌 理让人联想起手 工劳动的繁重, 废墟,甚至时间 的缓慢或者漫长。
如今,刘家琨接手的项目很多很杂,有中 小型的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型、商业型建 筑。事实上,刘家琨并不忌讳和商业力量 的合作,甚至非常欢迎。
何多苓工作室
5
主要作品: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的空间分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的空间分析作者:李阳来源:《东方藏品》2018年第07期摘要:著名建筑师刘家琨作为成都生人,在川渝地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其中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代表作之一在选址、用材、采光和与自然环境结合等方面都有其出色的展示。
体现了刘家琨本人人文意蕴的设计思想和石刻艺术馆所表达的禅宗美学。
同时也将低技理念运用其中,通过设计充分发挥和利用古老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从而也能节约成本。
关键词:刘家琨;鹿野苑;建筑;空间;光或许是因为刘家琨热爱文学创作的缘故,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能熟练和巧妙的运用空间节奏和结合传统文化表达出建筑的主题和情感来。
这种手法让人有种身在其中却又妙不可言的体验。
其中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可以作为他最高程度的建筑艺术成就之一。
1、场地概况介绍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区。
该场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附近的河流为成都市的城市用水水渠,水源清澈不受污染。
而且地处城市边缘,树林荫翳,飞鸟相集。
自然环境闲适良好。
其大环境的氛围就属于安静恬淡的性质,与博物馆禅宗美学的主题相呼应。
2、空间感受变化的体验整个空间不是很大,但是设计的都很紧凑巧妙,很多细节可以慢慢体会所以不大但是会让人流连其中,同时又是一个环线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整个建筑和环境。
2.1空间节奏的变化进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是一片空地,除了一面墙其他两面都是被树林遮住。
整个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起到游览者的一个聚集作用。
这块空地就像一个大型舞台,树林就像一块大的幕布,而建筑就深深的隐藏在树林后面,把精彩的节目(建筑)隐藏在身后,给游览者好奇和向往。
进入树林之中是一条不长的小径,左边依旧是被树林遮掩,在小径的右侧是一些石刻雕塑的展览。
用植被将每个展区分割开来。
整个空间狭长安静。
走到小径的尽头是一处转折,转折之处有一滩池水和一个展示台。
上面写了建造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序言。
在这里人们可以做一个停留,如果说前面的小径是点题——点名博物馆的藏品为何物,那么这方长碑就可以说的起到会意的作用,将禅宗佛意告知众人,此处的停留既是一个短暂的休息,又可以领悟博物馆的宗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
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探讨作者:刘欣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第一所我不仅能在书籍论文中了解到,还能亲眼参观学习的建筑,所以希望以此作为例子来分享我初学建筑的感想。
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的路径设定与空间体验、室内外空间联系和自然的建筑的讨论来分享本人对于建筑的初步理解。
关键词: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路径设定;光线;自然;人造;建筑这所博物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块坚硬的四方“石头”,正如建筑师刘家琨所希望传达的设计意向一样——“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的效果。
但这所坚硬的“石头建筑”却流露着个性的文人情怀,有着园林的趣味,说是一座建筑,其实更像是一本小说。
建筑师,是设计师,亦是小说家。
在他看来写小说和做建筑是相似的:写小说实际上是先有一个结尾,再寻找一个走向的过程。
在设计建筑时,也是设想一个结局再走向它,中间寻找很多路子和方法……所以两头是非理性的,中间是很理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小说和做建筑时一样的。
通过什么路径达到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小说里情节的安排、叙事性的结构,在建筑中是他对于空间效果和体验的主观性安排,这一点在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最为鲜明,是强迫性的个性存在。
路径设定,是刘家琨先生的一个标签。
从艺术家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到小型文化建筑(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他都希望通过预先设定的路线让参观者完完全全地体验到建筑最精彩的空间关系。
这所博物馆里,从坡道引入半空中的入口,从二层进入到一层,使参观者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形成了一条“反日常”的参观路线。
但是与何多苓工作室不同。
这一次刘先生还细心的为参观者预留了另一种选择,规划了一天“日常”参观路线:从狭长的龙头水道进入门厅中庭,从一层上二层。
评论家说何多苓工作室的建筑像是一座“迷宫”,那么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就是这样空间思想的传承了。
在我看来,“迷宫印象”这样复杂的空间感受正是设计师主观设定参观路线所想要向参观者传达的空间趣味性体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刘家琨
【期刊名称】《建筑师》
【年(卷),期】2004()6
【摘要】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定名为"鹿野苑"."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用地为6670平方米,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总页数】7页(P176-182)
【作者】刘家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K877
【相关文献】
1.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2.遗世独立的佛之境--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3.浅析传统元素继承的共生思想--以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期为例
4.对散落在乡村中的文化项目的一次评价--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师POE
5.基于文博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场馆文化体验因素分析——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光的充分利用,让自然与建筑
融为一体。外墙突出部分采用侧光面采光和天光采光相结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