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发热 (1)
病理学答疑题库1 (2)
一、判断题1、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浓缩,核分裂和核溶解。
( 错)2、液化性坏死主要见于肺。
( 错)3、结核性肉芽组织一般是由结核结节与肉芽组织构成。
( 错)4、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淋巴细胞的增生。
( 错)5、白色血栓是由于红细胞少,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错)6、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对)7、表面化脓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对)8、纤维素性粘连就是结缔组织引起的粘连。
(错)9、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属于原位癌。
(对)10、绒毛膜上皮癌内无绒毛。
( 对)11、肝癌转移到肺称肺转移性肝癌。
( 对)12、肿瘤细胞异型性越高,分化就越好,恶性度就越小。
(错)13、癌前病变是一种良性肿瘤。
( 错)14、急性细菌性痢疾可形成典型的假膜性炎。
(对)15、良性肿瘤通常分化程度低,细胞异型性小。
(错)16、大叶性肺炎时,铁锈色痰出现于灰色肝样变期。
(错)17、器官、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错)18、伤寒的基本病变属于增生性炎。
(对)19、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肺静脉。
(错)20、粟粒性肺结核是由支气管播散引起的。
(错)21、大叶性肺炎患者缺氧症状在灰色肝样变期比红色肝样变期减轻。
(对)22、绒癌的特点是滋养层细胞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结构。
(错)23、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小管的纤维素性炎。
(错)二、单选题1、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为:(B)A胞浆的改变 B胞核的改变 C胞膜的改变 D细胞器的改变2、急性肺栓塞的栓子最有可能来自于:(D )A主动脉 B上腔静脉 C门静脉 D股静脉3、结核性肉芽肿中的坏死属于:(A)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纤维素样坏死 D坏疽4、乳腺癌最常发生于乳腺的:(C)A内上象限 B内下象限 C外上象限 D外下象限5、恶性葡萄胎与良性葡萄胎的相同点在于:(D )A有远隔脏器转移 B明显的出血坏死 C侵入子宫肌层 D可见胎盘绒毛组织6、关于早期胃癌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是指癌组织浸润到肌层者 B是指直径在2以内者 C 是指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 D无淋巴结转移7、肝癌的组织类型中最多见的是:(B )A胆管上皮癌 B肝细胞肝癌 C混合性肝癌 D脉管瘤8、最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 )A脑 B肺 C子宫 D四肢9、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B )A心肌细胞 B表皮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横纹肌细胞10、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主要依据为:(D )A肿瘤的生长方式 B肿瘤发生的部位 C肿瘤的大小 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11、下列哪种不是感染性肉芽肿? (D )A风湿小结 B 伤寒结节 C 结核结节 D 淋巴小结12、心力衰竭细胞主要来源于:(B )A中性白细胞 B 单核细胞 C 淋巴细胞 D 浆细胞13、出血性梗死最常发生于:(B )A脑 B 肺 C 脾 D 肾14、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B )A白细胞和纤维素 B 纤维素和血小板 C 白细胞和血小板 D 红细胞和白细胞15、下列哪种是变质性炎? (B )A化脓性脑膜炎 B 肝炎 C 急性肾炎 D 小叶性肺炎16、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主要细菌是:(C )A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链球菌 C 草绿色链球菌 D 肠球菌17、.二尖瓣狭窄时, 由于血液动力学改变,首先引起:(D)A左心室肥大 B 左心房肥大 C 左心室扩张 D 左心房扩张18、.风湿小结常见于:(B)A皮肤 B 心肌 C 心瓣膜 D 心外膜19、引起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A)A左前降枝 B 右前降枝 C 左冠脉 D 右冠脉20、大叶性肺炎属于:(D )A化脓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变质性炎 D 纤维素性炎21、胃溃疡常发生于:(B )A胃底 B 胃小弯 C 胃大弯 D胃前壁22、早期肝癌是指:(B )A直径在2CM以内,少于2个结节. B 直径在3CM以内,少于2个结节. C 癌局限于小叶内 D 癌未累及包膜.23、胃溃疡常见的并发症是:(A)A出血 B 穿孔 C 梗阻 D 癌变24、桥接坏死常见于:(C )A急性重型肝炎 B 慢性轻度肝炎 C 慢性重度肝炎 D 急性普通型肝炎25、我国引起门脉性肝硬变最常见的原因是:(B)A慢性酒精中毒 B 病毒性肝炎 C 药物中毒 D 营养不良26、容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A)A四肢 B 肺 C 心肌 D 子宫27、肿瘤的实质是指:(B)A神经组织 B 肿瘤细胞 C 结缔组织 D 淋巴组织28、乙脑无哪一项:(D )A血管套形成 B 胶质小结 C 软化灶 D 中性白细胞浸润29、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的特征是:(C)A脑出血 B 左心室扩张 C 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D 右心室肥大30、下列风湿性病变中哪一向对机体危害最大:(D )A关节炎 B 皮下结节 C环形红斑 D 心内膜炎31、关于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C )A键索断裂 B 瓣膜穿孔 C 瓣膜增厚,缩短 D 键索变细32、宫颈早期浸润癌是:(B )A超过基底膜下5MM B小于基底膜下5MM C 超过基底膜下1MM D小于基底膜下1MM33、早期胃癌是指:(D )A直径在2CM以内 B 无淋巴结转移 C 癌局限于粘膜内 D 未累及肌层34、急性肾盂肾炎属于:(C)A变质性炎 B 纤维素性炎 C 化脓性炎 D 浆液性炎35、恶性葡萄胎与绒癌的主要区别是:(C)A阴道有转移结节 B 出血坏死 C 有绒毛结构 D 细胞有异型性36、原位癌的诊断标准:(B )A几乎全层癌变,基底膜完整。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一、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6~37.5°C)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体温由脑下中枢调节,受周围温度、代谢率和泌品量的影响,通常成年人口腔体温在36.8~37.3℃之间。
一般情况下,体温超过37.5℃即为发热。
发热可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因素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体征,常伴随着其他临床症状一起出现。
二、发热的生理机制发热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发热的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中枢的调控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下丘,主要由腹外侧脑室下丘核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
当机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或病理刺激时,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会释放促发热物质,使机体体温升高。
2. 发热反应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病理因素的作用后,会出现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其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代谢率增加等。
3. 代谢率增加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会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帮助机体维持体温的稳定。
4. 血液循环改变发热时,机体的血液循环会发生改变,血管扩张,促进热量的散发,帮助机体降低体温。
以上是发热的主要生理机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发热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发热的分类发热可以根据其病因、持续时间、体温变化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 根据发热的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由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例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发热: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2.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短,通常在1~2周内。
(2)亚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稍长,通常在2周~1个月内。
(3)慢性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1个月以上。
3. 根据体温变化分类(1)弛张热:体温呈波动性升高,白天可高于38℃,夜间可回到正常范围。
(2)不规则性热:体温持续升高,但不呈周期性,也不具有规律性。
病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大全04
.
.
16.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7.下列哪种病变不易发生机化 ( ) A.脑软化灶 B.脑血栓形成 C.脑陈旧性血肿 D.肾梗死灶 E.肾脓肿 18.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 )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19.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 ) A.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 D.唾液腺 E.神经细胞 20.诊断肿瘤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CT 检查 B.X 线透视 C.超声波检查 D.脱落细胞学检查 E.活组织检查 21.高血压致脑出血的最常见部位是 ( ) A.脑桥 B.延髓 C.丘脑 D.基底节、内囊 E.小脑 22.关于风湿病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风湿病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B.以心脏病变对患者的危害最大 C.风湿性心内膜炎引起的慢性瓣膜病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D.风湿性关节炎可致关节畸形 E.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对临床诊断风湿病有帮助 23.下述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中,哪一项不引起肺淤血 ( ) A.二尖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以上都不是 24.某患者,患阻塞性肺气肿多年,因感冒出现咳嗽、气急、心悸加重住院,查体发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该患者 最可能诊断 ( )
病理学答疑题库1 (2)_0
---------------------------------------------------------------最新资料推荐------------------------------------------------------病理学答疑题库1 (2)病理学答疑题库 1 (2) 一、判断题 1、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浓缩,核分裂和核溶解。
( 错) 2、液化性坏死主要见于肺。
( 错) 3、结核性肉芽组织一般是由结核结节与肉芽组织构成。
( 错) 4、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淋巴细胞的增生。
( 错) 5、白色血栓是由于红细胞少,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错 ) 6、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对) 7、表面化脓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对 ) 8、纤维素性粘连就是结缔组织引起的粘连。
(错 ) 9、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属于原位癌。
(对 ) 10、绒毛膜上皮癌内无绒毛。
( 对 ) 11、肝癌转移到肺称肺转移性肝癌。
( 对 ) 12、肿瘤细胞异型性越高,分化就越好,恶性度就越小。
(错 ) 13、癌前病变是一种良性肿瘤。
( 错) 14、急性细菌性痢疾可形成典型的假膜性炎。
(对) 15、良性肿瘤通常分化程度低,细胞异型性小。
(错) 16、大叶性肺炎时,铁锈色痰出现于灰色肝样变期。
1 / 17(错) 17、器官、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错) 18、伤寒的基本病变属于增生性炎。
(对) 19、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肺静脉。
(错) 20、粟粒性肺结核是由支气管播散引起的。
(错) 21、大叶性肺炎患者缺氧症状在灰色肝样变期比红色肝样变期减轻。
(对) 22、绒癌的特点是滋养层细胞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结构。
(错) 23、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小管的纤维素性炎。
(错)二、单选题 1、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为:( B) A 胞浆的改变 B 胞核的改变 C 胞膜的改变 D 细胞器的改变 2、急性肺栓塞的栓子最有可能来自于:(D ) A 主动脉 B 上腔静脉 C 门静脉 D 股静脉 3、结核性肉芽肿中的坏死属于:( A)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C 纤维素样坏死 D 坏疽 4、乳腺癌最常发生于乳腺的:(C) A 内上象限 B 内下象限C 外上象限 D 外下象限 5、恶性葡萄胎与良性---------------------------------------------------------------最新资料推荐------------------------------------------------------ 葡萄胎的相同点在于:(D ) A 有远隔脏器转移 B明显的出血坏死C侵入子宫肌层 D 可见胎盘绒毛组织 6、关于早期胃癌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是指癌组织浸润到肌层者 B是指直径在2以内者 C 是指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 D 无淋巴结转移 7、肝癌的组织类型中最多见的是:(B ) A 胆管上皮癌 B 肝细胞肝癌C 混合性肝癌 D 脉管瘤 8、最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 ) A 脑 B 肺 C 子宫D 四肢 9、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B ) A 心肌细胞 B 表皮细胞C 平滑肌细胞 D 横纹肌细胞 10、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主要依据为:(D ) A 肿瘤的生长方式 B 肿瘤发生的部位C 肿瘤的大小 D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11、下列哪种不是感染性肉芽肿? (D ) A 风湿小结 B 伤寒结节 C 结核结节 D 淋巴小结 12、心力衰竭细胞主要来源于:(B ) A 中性白细胞 B 单核细胞 C3 / 17淋巴细胞 D 浆细胞 13、出血性梗死最常发生于:(B ) A 脑 B 肺 C 脾D 肾 14、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B ) A 白细胞和纤维素 B 纤维素和血小板C 白细胞和血小板 D 红细胞和白细胞 15、下列哪种是变质性炎? (B ) A 化脓性脑膜炎 B 肝炎C 急性肾炎 D 小叶性肺炎 16、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主要细菌是:(C ) A 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链球菌C 草绿色链球菌 D 肠球菌 17、.二尖瓣狭窄时, 由于血液动力学改变,首先引起:(D) A 左心室肥大 B 左心房肥大C 左心室扩张 D 左心房扩张 18、.风湿小结常见于:(B) A 皮肤 B 心肌 C 心瓣膜D 心外膜 19、引起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A) A 左前降枝 B 右前降枝C 左冠脉 D 右冠脉 20、大叶性肺炎属于:(D ) A 化脓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变质性炎 D 纤维素性炎 21、胃溃疡常发生于:(B ) A 胃底 B 胃小弯 C 胃大弯D 胃前壁 22、早期肝癌是指:---------------------------------------------------------------最新资料推荐------------------------------------------------------ (B ) A 直径在 2CM 以内,少于 2 个结节. B 直径在 3CM 以内,少于 2个结节. C 癌局限于小叶内D 癌未累及包膜. 23、胃溃疡常见的并发症是:(A ) A 出血 B 穿孔 C 梗阻D 癌变 24、桥接坏死常见于:(C ) A 急性重型肝炎 B 慢性轻度肝炎C 慢性重度肝炎 D 急性普通型肝炎 25、我国引起门脉性肝硬变最常见的原因是:( B) A 慢性酒精中毒 B 病毒性肝炎C 药物中毒 D 营养不良 26、容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A ) A 四肢 B 肺 C 心肌D 子宫 27、肿瘤的实质是指:(B) A 神经组织 B 肿瘤细胞C 结缔组织 D 淋巴组织 28、乙脑无哪一项:(D ) A 血管套形成 B 胶质小结 C 软化灶 D 中性白细胞浸润 29、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的特征是:( C) A 脑出血 B 左心室扩张 C 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D 右心室肥大 30、下列风湿性病变中哪一向对机体危害最大:5 / 17(D ) A 关节炎 B 皮下结节C 环形红斑D 心内膜炎 31、关于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C ) A 键索断裂 B 瓣膜穿孔 C 瓣膜增厚,缩短 D 键索变细 32、宫颈早期浸润癌是:(B ) A 超过基底膜下 5MM B 小于基底膜下 5MM C 超过基底膜下 1MM D 小于基底膜下 1MM 33、早期胃癌是指:(D ) A 直径在 2CM 以内 B 无淋巴结转移C 癌局限于粘膜内D 未累及肌层 34、急性肾盂肾炎属于:( C) A 变质性炎 B 纤维素性炎 C 化脓性炎 D 浆液性炎 35、恶性葡萄胎与绒癌的主要区别是:(C) A 阴道有转移结节 B 出血坏死C 有绒毛结构D 细胞有异型性 36、原位癌的诊断标准:(B ) A 几乎全层癌变,基底膜完整。
动物病理学 缺氧、发热、应激(9.2.1)--发热
A pathologic elev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s fever?
散热障碍—— Heatstroke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机能
亢进
体温调节障碍——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过 热
( 一 ) 发热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上
Blood warmer than set point
Imbalance
Homeostasis (36℃ ~ 37℃ ) Imbalance
Cold stimulus
Blood cooler than set point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es
Skin blood vessels constrict
移 调节性体温 升 高 (>0.5 C)
37℃ 37℃ 37℃
Fever
normal
Set point BT
Pyrogen affected body
Fever happened
过热
发热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
正常体温曲线
生理性体温升高
( 二 ) 过热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
障碍
被动性体温 升 高 (>0.5 C)
发热
有利方面 :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 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
有害方面:对机体有不良效应,包括脱水, 心肺负荷增加,负营养平衡等。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 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EP ), EP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在中枢介质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引起机体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 ,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病理学中发热的概念及分类
病理学中发热的概念及分类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病理学中,发热常常是机体对于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
下面将对发热的概念及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机体对于病理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当人体遭受感染、炎症、肿瘤、免疫反应等刺激时,细胞和组织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和介质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体温上升,出现发热反应。
二、发热的分类根据发热的机制及特点,发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周期性发热和全身性发热。
1. 感染性发热: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
感染性发热常常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常见的感染性发热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波动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温常常逐渐下降。
2.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除感染外,其他病理状态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较多,包括肿瘤、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较高且持续时间长,常常伴随有相关病理特征,如肿块、红肿、关节痛等。
3. 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发热间歇性出现,并呈周期性变化的发热。
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疾病包括间日疟、黑热病、土伤寒等。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升高,然后又恢复正常,之后再次升高,如此往复。
4. 全身性发热:全身性发热是指全身多个系统受损引起的发热,例如全身性感染、严重的外伤、烧伤等。
全身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持续时间长,伴有全身性症状,如寒战、心率加快、循环功能不稳定等。
总结:发热是机体对病理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周期性发热和全身性发热。
发热的分类有助于医生在临床上对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对于合理的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病理学 缺氧、发热、应激(9.1.1)--缺氧
Hb 与 O2 亲和力增强的血液性缺氧, O2 不易释出!
各型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
PaO2 CO2max CaO2 SaO2 低张性
CO2 (a-v)
血液性
2. 血氧变化的特点
皮肤颜色
贫血 —— 苍白 Hb-CO —— 樱桃红 HbFe+3-OH —— 咖啡色
��� 缺氧初期: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 - 垂 体 - 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糖、脂肪、蛋白质分解 代谢加强,导致血糖、游离脂肪酸、酮体增加。 ��� 缺氧后期:中间代谢产物乳酸和酮体堆积,发 生代谢性酸中毒
(二)功能改变
2. 循环系统
皮肤,黏膜,腹腔脏器血管收缩— — 外周阻力增加, 维持血压,保证器官的灌注压
氧疗
吸入氧分压较高的空气或高浓度氧对各种 类型的缺氧均有一定的疗效,这种方法称为氧疗 。
低张性缺氧效果最好。 其它类型的缺氧,氧疗可增加血浆内溶解的氧 。
缺氧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1 、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 2 、吸氧。
1 、大气性缺氧、呼吸性缺氧:吸氧能提高肺泡气氧分 压,促进氧在肺中的弥散与交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 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疗效甚好。 2 、由右向左分流所致缺氧及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 和组织性缺氧:高压氧疗可使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量增 加,缓解缺氧。 3 、吸入纯氧特别是高压氧可使血液氧分压增高,氧与 CO 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可促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 因而对 CO 中毒性缺氧的治疗效果较好。
循环性缺氧
特征 组织血流↓
1. 原因与机制
(1) 全身性血循环障碍 : 休克、心力衰竭等。
《病理学》发热ppt课件
亚型:多种,与发热有关的是IFN-,
IFN- 。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三) 体温升高的机制
发热激活物 产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
释放内生致热原(EP) 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 中枢介质释放 体温调定点 机体
多见于 ②散热障碍
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3、发热
— 在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
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 ℃)时,称为 发热。
表1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 热 病因 发病机制 无致热原 调定点无变化, 散热障碍 物理降温
发 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 移 针对致热 原
脑室(ICV)内注射PGE2 发热。
EPs引起发热的同时,CSF中PGE2 。
下丘脑组织与EPs体外培养, 有PGE2合成 . 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可解EPs性发热。 微注射法将PGE2注入POAH区发热,而 偏离POAH区,则不引起发热。
(2)负调节介质
① 精氨酸加压素(AVP)
(3) 病毒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柯萨奇病毒等。
人类的致病病毒多数 为包膜病毒。
包膜脂蛋白
致热物质 血凝素
(4)其它微生物
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胞壁 中脂多糖 体内相应的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
抗原的变异 启动免疫反应 致热。
2、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 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体温骤然升高至39℃
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骤 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病理学基础-发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 以外因素引起
由病原
微生物引起
EP的产生和释放
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产EP细胞
星状细胞
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 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 放的致热性细胞因子。
EP的种类
TNF
肿瘤坏死因子
IL-1
白细胞介素-1
IL-6
白细胞介素-6
IFN
干扰素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中枢 介质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体温 调定点
第 3 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案例7-2
病史:患儿,女,2岁,因发热,咽痛3天,惊厥30 分钟入院。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 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当晚发 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 患儿思睡,偶有恶心、呕吐。入院前半小时突 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色深。 查体:体温41.4℃,心率116次/分,呼吸24次/ 分,血压100/60 mmHg。疲乏,嗜睡,重病 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 桃体IIº 肿大。颈软。心律整齐。双肺呼吸音粗。
振、心率快,如何解释?
2.为什么对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常用物
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代谢变化
功能变化
•CNS :先兴奋 后抑制
急性期反应
•糖消耗↑ •脂肪分解↑ •蛋白分解↑ •水排出↑ •电解质丢失↑ •维生素缺乏
•血浆蛋白↑ •白细胞↑ •免疫活性↑
发热(动物病理学课件)
二、热型 临床上每日对患病动物定时检测体 温两次,并逐日将体温记录连接起有以下 几种:
(一)稽留热 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热较 稳定地持续数天,而且昼夜温差变动不超过1℃。 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猪瘟、猪丹毒、流感、猪 急性痢疾等急性热性传染病。
发热时机体机能的变化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初期,有的动物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而表现为兴奋不安;而有的 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而表现为精神沉郁、反 应迟钝。在高热期,中枢神经系统多处于抑制状态, 患畜表现精神沉郁甚至昏迷。在发热初期和高热期, 植物神经常以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但退热期交感神 经兴奋性逐渐降低。
(二)弛张热 体温升高后一昼夜温差变动常超过 1℃,但又不降至常温。床常见于小叶性肺炎、胸 膜炎、灶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等。
(三)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间 歇时间较短而且重复出现。临床常见于血孢子虫病、 锥虫病、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
(四)回归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二者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并且间歇时间长。临床 常见亚急性和慢性马传贫、梨形虫病等。 (五)不定型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变动无 规律,体温曲线呈不规则变化。临床常见于慢性 猪瘟、慢性副伤寒、慢性猪肺疫、流感、支气管 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结核等许多非典型经过 的疾病。
(五)泌尿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初期,交感神经兴奋,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高热期,呼吸加快,水分蒸发增多,体表血管舒张, 肾脏血流量相应地减少,以及由于分解代谢增强, 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水和钠盐在体内潴留, 病畜出现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并且出现蛋白尿, 酸性尿等。到退热期,由于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 率过滤提高,尿量增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 响,如胎儿发育障碍、早产等。
03
CATALOGUE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的诊断
确定发热
在排除寒战、药物等非感染性 因素后,连续两次以上测量体 温均高于正常值(37.3℃),
可诊断为发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体温升高的疾病进行 鉴别,如甲亢、内分泌失调等。
病因诊断
05
CATALOGUE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病例分析
发热的临床表现
体温升高
发热时,人体体温升高,通常超过 37.2℃。
寒战与畏寒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和畏寒 等表现,这是人体对体温升高的自我 调节反应。
皮肤苍白
发热时,人体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 流量减少,从而皮肤颜色变得苍白。
乏力、肌肉酸痛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肌肉 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病因鉴别
对于发热患者,需要明确病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06
CATALOGUE
发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热的基础研究进展
发热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揭示了发热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cAMP-PKA、Ca²⁺-PKC 等,为理解发热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认识。
发热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能够迅速降低体温,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炎等综合治疗方法,有效提 高了发热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展望与挑战
发热机制的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对发热的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 探索,如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精细调控机制等。
病理学各章节病理讨论参考答案
科学出版社〈病理学〉教材各章节后附病案分析讨论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案例2-1患者,女,35岁,10年前,曾因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刀口感染,经一月余才愈合,起初局部形成一个5cm×3cm大小的、红褐色、质地柔软、稍隆起的长条状组织,随后慢慢皱缩,质地变硬,色泽逐渐呈灰白色,但刀疤中部逐渐变薄、隆起约5cm×2cm大小,且随腹压的变化明显隆起或凹陷。
体查:下腹部有一长约5cm,宽约2cm刀疤;表面失去正常皮肤的色泽和纹理结构,呈光亮、较薄、无毛发生长、明显高起于周围皮肤的隆起区。
思考题:1.患者的刀口出现了哪种创伤愈合?请分析其发生和演变过程。
2.产生了何种并发症?为什么?案例分析:1.二期愈合:由于刀口的感染,使局部组织坏死加重,形成了大量的肉芽组织,随后肉芽组织演变成纤维性瘢痕而修复,同时,皮肤附件严重受损不能完全再生,因而无毛发可见,局部仅有较薄的表皮层和瘢痕。
2.腹壁疝形成:由于局部形成了较薄的瘢痕组织,因其缺乏弹性和抗拉力强度不足,在腹腔内压长期作用下,局部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
案例2-2女性,85岁,夜间起床上卫生间小便,不慎摔倒在地,右侧臀部着地,局部疼痛不能站立,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130/85mmHg。
右臀部压痛,右腿活动受限。
B超:腹内脏器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X线检查:右侧股骨颈骨折。
X光片见附图2-24。
图2-24 右股骨颈骨折讨论:1、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2、该骨折因病人年龄偏大,不能手术待自然愈合,可能产生何种后果?3、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案例分析:1.骨折基本愈合过程分4期:血肿形成期纤维性骨痂期骨性骨痂期骨痂改建期。
2.本例患者高龄、外伤后局部疼痛、压痛,不能站立,X线检查明确股骨颈骨折,并有骨质嵌入。
其愈合过程也是有上述4阶段。
手术复位较困难,可行股骨头置换。
病理学教学第八章 发热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概念
ü 1966年,韩德森( 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 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按;宁) 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ü 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 佳的健康潜能状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有人的 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目前已发现的内生致热原主要有:
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三、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图8-2 发热机制示意图
03 发热的分期与热型
一、分期
(一)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 体温上升期为发热的初始阶段,该期热代谢特点为:机体散热减少,产热增多,由于 产热大于散热,体温逐步上升。
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家庭、社区。 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
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
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 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 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 的内在平衡。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 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
(图8-3)
(图8-4)
(图8-5)
二、热型
(二)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4.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不规则(图8-6)。 5.周期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步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数天后又复发,呈现波浪
病理学中发热的ppt课件
梅毒螺旋体 (外毒素)
5 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破裂后释放 裂殖子和代谢 产物
6
(疟色素)→发热
(二)体内产物: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胞
激活产Ep细
3.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
内生致热原(EP):
(一)定义: 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EP细胞 产生和释放的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 小分子蛋白质。 (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发热中枢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
支持依据:PGE注入动物脑室
发热
EP注入脑室 体温升高,脑脊液中PGE
EP+下丘脑 组织
合成、释放PGE
PGE合成抑制剂有解热作用,同时脑脊液 中
PGE也↓
不支持依据:
①PG特异拮抗物能有效抑制脑室内注入PGE引起的体 温升高,但不能抑制IL-1脑室内注入引起的体温升高;
第二种方式: (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LPS--LBP--mCD14复合物 激活细胞 LPS 跨膜蛋白(TLR)
信息导入细胞内
激活核转录因子
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内生致热原
三 体温调节机制 (一)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负调节中枢: MAN中杏仁核 ,VSA腹中膈
调定点上移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对抗致热原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之马矢奏春创作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动.P9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年夜,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年夜,HE染色胞质内呈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动.P10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年夜,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年夜,胞质内呈现年夜小不等的脂滴.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动.P11-12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动:细胞核的变动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识表记标帜,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2)细胞质的变动:胞质中RNA丧失及卵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构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完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3)间质的变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 ,针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3)机化(4)包裹和钙化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答:根据创伤水平、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一期愈合:见于损伤范围小,创缘整齐,无感染、无异物,对合严密的伤口.一期愈合的时间短,形成瘢痕小,对机体一般无年夜的影响.(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年夜,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或陪伴感染的伤口.二期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年夜.(3)痂下愈合:多见于浅表皮肤擦伤.伤口概况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硬痂有呵护创面及抗感染作用.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简述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动.P22答:肉眼观察:肺体积增年夜,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边缘变钝,颜色暗红,质地变实.新鲜时切面可挤出或流出淡粉红色或红色血性泡沫状液体.长期的慢性肺淤血,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镜下观察:(1)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广泛高度扩张,布满红细胞;(2)部份肺泡内间见有几多不等的漏出液和漏出的红细胞;(3)部份肺泡腔内见心衰细胞.2、简述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动.P22答:肉眼观察:肝体积增年夜,包膜紧张,颜色暗红.长期慢性肝淤血时,肝的概况及切面可见呈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镜下观察:(1)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的肝窦扩张,布满红细胞;(2)肝小叶中央区干细胞萎缩,肝小叶周边区肝细胞脂肪变性;(3)严重淤血时可见干细胞坏死;(4)长期严重肝淤血,见肝脏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3、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P23答: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条件有以下三个:(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病理情况下,造故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栓形成.(二)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指血流速速减慢和血流发生旋涡等改变.(三)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血液黏滞性增高,或纤维卵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而招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上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是自力的,但往往同时存在,在分歧情况下,其中一个条件起着主导作用.4、栓赛的类型有哪些?P27答:根据栓子的分歧,栓塞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血栓栓赛(二)脂肪栓塞(三)羊水栓塞(四)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2、氮气栓塞(五)其他栓塞有1、肿瘤细胞栓塞2、细菌栓塞3、寄生虫栓塞5、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P26答:栓子运行途径一般随血流方向运行.1、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最终栓塞在各组织器官的口径与栓子直径相当的动脉分支,罕见栓塞在脑、脾、肾及四肢.2、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随静脉血流运行,最终进入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栓塞.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如来自肠系膜静脉的栓子),随血流运行入肝,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三、炎症1、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动有哪些?P32答: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动包括蜕变、渗出和增生.一般急性炎症或炎症早期以蜕变和渗出为主,慢性炎症及炎症后期以增生为主.蜕变成损伤性病理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以抗损伤和修复为主的病理过程.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33答:炎症介质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组织损伤等.3、渗出主要包括哪几个过程?P33答:渗出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液成份的渗出(包括液体渗出和白细胞渗出)等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4、简述白细胞的渗出过程.P35答: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主要包括白细胞边集、附壁、黏附、游出等价段,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损伤部位聚集.5、白细胞在炎症局部有什么作用?P35答:游出的白细胞在炎症局部可发挥吞噬作用、免疫作用和组织损伤作用,其中吞噬作用是炎症防御反应中最重要的环节.四、肿瘤1、简述肿瘤的生长特点. P44答:首先,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与正常细胞相比都有分歧水平的异常,甚至接近幼稚的胚胎组织;其次,相对无限制生长,肿瘤细胞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基因水平的异常.第三,即使去除致瘤因素,肿瘤细胞仍可继续生长,不受机体控制,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具有相对无限制性.2、肿瘤的扩散方式有哪些?P46答: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特点,其方式有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1)直接蔓延: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或神经束衣连续不竭地侵入邻近组织器官继续生长.(2)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迁移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于原发瘤性质相同的肿瘤.主要转移途径有:①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③种植性转移.3、简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P48答:1、简述年夜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动、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及并发症.P64答:年夜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动:年夜叶性肺炎病变多局限于一侧肺段或一个肺年夜叶.病理特征是肺泡内有明显纤维素渗出.典范的病变发展过程年夜致可分四期:(1)充血水肿期:肉眼观察: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镜下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2)红色肝样变期(3)灰色肝样变期(4)溶解消散期病理临床联系:2、简述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动、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及并发症.P653、简述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动.P87六、心血管系统疾病1、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动.P62答:风湿病的病变过程年夜致可分为三期.(一)蜕变渗出期风湿病的早期,暗示为病变器官的结缔组织基质发生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同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浆液、纤维素渗出.(二)增生期主要病变是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小体(三)愈合期(瘢痕期)风湿小体内的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风湿细胞酿成纤维细胞,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再后形成梭形瘢痕.2、简述风湿病的病理临床联系.3、简述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动.P60答:缓进型高血压按病程发展可分为三期:1、功能紊乱期高血压早期阶段,其特点是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升高,血压呈摆荡状态,心、肾、脑等器官无器质性病变.2、动脉系统病变期(血管病变期)(1)细动脉硬化:主要暗示为肾入球动脉、脾中央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的玻璃样变.(2)小动脉硬化:主要病变是肾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脑的小动脉内膜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有分歧水平的增生和肥年夜,并伴有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3)年夜动脉硬化: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3、内脏病变期(1)心脏由于血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年夜,心脏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年夜(2)脑高血压病时,由于脑的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患者脑部病变主要有三种:①脑水肿②脑软化③脑出血(3)肾由于高血压时细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招致肾小球缺血,而引起肾脏的病变,形成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4)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因硬化,晚期视网膜渗出、出血和视盘水肿.4、简述高血压的病理临床联系.5、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病变特点.七、消化系统疾病1、简述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动.P68答:1、肉眼观察: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侧,尤以胃窦部最多见.常呈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缺损,直径多在2cm 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似刀切,黏膜皱襞向周围呈放射状,底部平坦,切面呈漏斗状.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其形态与胃溃疡相似,但溃疡一般较浅而小,直径多在1cm以内.2、镜下观察:溃疡底部由概况至深部份四层结构:①炎性渗出物层②坏死组织层③肉芽组织层④瘢痕组织层.2、简述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动.P69答:1、肉眼观察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年夜,质地正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概况及切面呈弥漫全肝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年夜小较均匀,结节周围有较窄的纤维间隔包绕.2、镜下观察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取代.假小叶特征:①肝细胞团内常无中央静脉或扁位,也可见两个以上中央静脉②肝细胞团内有时可见汇管区③包绕肝细胞团的纤维间隔较窄.④另外,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和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八、发热P1151、简述发热的概念及原因.答: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是一种主动性体温升高.2、简述发热的分期、各期热代谢的特点、临床暗示特点.答:发热的分期1、体温上升期病人的主要临床暗示有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甚至皮肤呈现“鸡皮疙瘩”.此期的热代谢特点为: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产热年夜于散热,体温逐渐升高.2、高温继续期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寒冷感与“鸡皮疙瘩”消失,肤色变红,寒战停止,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此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新调定点水平上坚持静态平衡.3、体温下降期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产热减少,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此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散热年夜于产热.3、简述发热的类型.P117答:1、根据体温升高的水平分歧,可将发热分为四类.(1)低热(2)中等水平发热(3)高热(4)过高热 2、根据热型(即体温曲线)分歧,可将发热分为五种.(1)稽留热(2)驰张热(3)间歇热(4)回归热(5)不规则热九、水肿P1031、简述水肿的概念.答: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2、简述水肿发生的机制.P103答:正凡人体液容量和组织液容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有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这两年夜因素的调节.如果这两个平衡失调,即可招致水肿的发生.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年夜于回流正常情况下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不竭进行液体交换,使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坚持静态平衡.这种平衡有赖于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出压和淋巴回流三种因素.在病理情况下,如果上述一个或多个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时,都可使组织间液生成年夜于回流,而发生水肿.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纳、水潴留正凡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静态平衡状态,从而坚持体液量的相对恒定.如果某些因素使这种平衡不能坚持,即可招致纳、水潴留和细胞外液量增多,引起水肿的发生.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2)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2、近曲小管中吸收钠水增加(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2)心房肽分泌减少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醛固酮分泌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 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3. 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4. 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5. 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A.IL-1
B.IFN
C.TNF
D.MIP-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6.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A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7.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8. 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9.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0. 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1. 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
B.巨噬细胞
C.心肌细胞
D.淋巴细胞
E.星状细胞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C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12. 下列哪种前列腺素属发热介质?
A. PGA2
B.PGD2
C.PGE2
D.PGI2
E.PGF2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C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13. 发热时机体不会出现
A.物质代谢率增高
B.糖原分解代谢加强
C.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D.蛋白质代谢正氮平衡
E.心率加快
考生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4.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A.3%
B.5%
C.10%
D.13%
E.15%
考生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5. 在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
A.无变化
B.明显下降
C.轻度下降
D.明显上升
E.轻度上升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16. 发热患者最常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7. 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等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C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18. 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升高
C.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下降
考生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19. 退热期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等于散热
C.散热大于产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0.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心率平均约增加
A.5次
B.18次
C.15次
D.20次
E.25次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1. 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A.淋巴因子
B.内毒素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内生致热原
E.本胆烷醇酮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22. 输液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A.淋巴因子
B.内毒素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内生致热原
E.本胆烷醇酮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23. 内毒素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B.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EP产生和释放
C.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D.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EP产生和释放
E.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产致热原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得分:
0.0
二、简答题(答题说明:根据提问,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共有2题,合计8.0分。
)
24. 发热时机体蛋白质、糖、脂肪三大代谢有何改变?
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蛋白质分解加强,呈负氮平衡;糖的分解代谢加强,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乳酸产生增加;脂肪分解代谢加强和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加。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25. 发热病人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吗?为什么?
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不需要都用抗生素。
因为发热的病因有两大类:1.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等; 2.非病原微生物: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炎物、某些代谢产物等。
只有因细菌引起的发热,用抗菌素才有用,否则均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