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练习发热。

合集下载

病理学-发热重点

病理学-发热重点

病理学-发热重点发热发热(fever )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 )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 C时,称为发热。

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核心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及急性期反应等。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被动性升高,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 )。

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0.5 C,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

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可升至38C,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

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

发热常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而首先被患者察觉,因而,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之一,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2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致热原(pyrogen )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并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2.1 外致热原2.1.1细菌及其毒素(1)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阴性细菌进入体内引起发热,主要是内毒素的作用。

内毒素(en dotox in, ET)为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由0-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个部分组成。

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有明显的耐热性,160C、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去除,ET的分子量很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病理学发热》课件

《病理学发热》课件
退热
使用退热药物降低体温,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对症治疗
根据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止痛、止咳等。
病理学发热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并发症 感染扩散 心血管并发症
免疫相关并发症
预防措施 严密隔离患者,注意卫生措施。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充分的液体支持,避免低血容 量。 合理用药,提高免疫功能。
病理学发热的研究进展
实验室研究
利用先进的技术研究发热的分子 机制。
医学突破
发现新的治疗目标和药物,提高 疾病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
加强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病理学发热领域的进步。
《病理学发热》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病理学发热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帮助您深入了解这一领域。 学习后,您将能够有效地识别并评估患者的发热疾病。
病理学发热简介
病理学发热是指由感染、肿瘤、免疫等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病理过程。了 解其发热的机制和特点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理学发热的临床特征
1 持续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无规律波动。
3 不规则发热
体温在正常范围和发热之间反复变化。
2 亚急性发热
发作时间较长(一周至一个月),疼痛轻微 或无症状。
4 伴随症状
如乏力、食欲不振、出汗等。
病理学发热的常见病因
感染性疾病
• 细菌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感染
免疫相关性疾病
• 风湿性疾病 • 结缔组织病 • 免疫缺陷病
危重疾病
• 恶性肿瘤 • 内分泌紊乱 • 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学发热鉴别诊断的方法
1
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病史、既往疾病和发热特点。
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8章-发热 演示课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8章-发热 演示课件
23
发热的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免疫复合物 类固醇
产EP细胞
产热 ↑
体温↑(发热)
散热↓
骨骼肌紧张、寒战 运动神经 调定点↑
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
EP
体 PGE、Na+/Ca2+
温 调
NO、cAMP、CRH
节 中 枢
AVP、α-MSH、 annexin A1、IL-10
24
三 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10
三、过热(hyperthermia)
癫痫大发作,甲亢 某些全麻药
中暑,汗腺缺乏症
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体温>调定点
11
四、生理性体温升高
见于: 剧烈运动 月经前期 心理性应激
12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主要内容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EP)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二)中枢调节介质重置体温调定点 (三)体温调定点重置后体温的变化时相
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
肤苍白。当晚发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患儿思睡,
偶有恶心、呕吐。入院前0. 5h突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色深。
体征:体温40.8C,心率116次/分、律整,呼吸24次/分,血压
13. 3/8kPa。疲乏、嗜睡,重病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明显充血,
3
常见于布鲁菌病、回归热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4 0
C
3 9
3 8

病理学 发热发热原因和发病机制护理课件

病理学 发热发热原因和发病机制护理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病理学 发热发热原因和发
病机制护理课件
• 病理学发热概述 • 发热的原因 • 发热的护理 • 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 病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CONTENTS
01
病理学发热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冰敷腋下
将冰袋放在宝宝的腋下,注意 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药物降温
01
02
03
口服退烧药
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宝宝 口服适当的退烧药,如布 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退热栓塞肛
将退热栓塞入宝宝的肛门 ,可以起到快速降温的作 用。
注射退烧针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给宝 宝注射退烧针,但需要在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ERA
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 ,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
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在36.5℃左右,但 个体差异较大。
发热的判定标准因年龄和性别略 有不同,一般认为成年人口温超 过37.2℃,儿童口温超过37.5℃ ,肛温超过37.8℃即判定为发热

发热的分类
03
发热的护理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物理降温
01
02
03
04
湿毛巾敷额头
用温湿毛巾敷在宝宝的额头, 每隔几分钟更换一次,可以起
到降温的效果。
温水浴
给宝宝洗温水澡,水温控制在 37℃左右,注意不要让宝宝
感到寒冷。
冰袋敷颈动脉
将冰袋敷在宝宝的颈动脉处, 可以快速降低体温。

病理学中发热的概念及分类

病理学中发热的概念及分类

病理学中发热的概念及分类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病理学中,发热常常是机体对于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

下面将对发热的概念及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机体对于病理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当人体遭受感染、炎症、肿瘤、免疫反应等刺激时,细胞和组织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和介质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体温上升,出现发热反应。

二、发热的分类根据发热的机制及特点,发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周期性发热和全身性发热。

1. 感染性发热: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

感染性发热常常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常见的感染性发热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波动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温常常逐渐下降。

2.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除感染外,其他病理状态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较多,包括肿瘤、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较高且持续时间长,常常伴随有相关病理特征,如肿块、红肿、关节痛等。

3. 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发热间歇性出现,并呈周期性变化的发热。

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疾病包括间日疟、黑热病、土伤寒等。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升高,然后又恢复正常,之后再次升高,如此往复。

4. 全身性发热:全身性发热是指全身多个系统受损引起的发热,例如全身性感染、严重的外伤、烧伤等。

全身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持续时间长,伴有全身性症状,如寒战、心率加快、循环功能不稳定等。

总结:发热是机体对病理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周期性发热和全身性发热。

发热的分类有助于医生在临床上对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对于合理的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202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contents •发热概述•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发热的危害及并发症•发热的防治措施目录01发热概述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不足,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发热口温为36.3~37.2℃,肛温为36.5~37.7℃,腋温为36℃~37℃。

正常体温发热定义发热激活物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合成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如细菌的内毒素、病毒的核酸等。

致热原指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和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内生致热原指由激活物激活而产生的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发热机制感染性发热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非感染性发热指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发热的分类02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病因感染炎症Array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肿瘤其他恶性肿瘤可引起肿瘤性发热。

如手术、药物等引起的发热。

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温度等。

环境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等。

生理因素如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

病理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

心理因素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与发热相关的常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炎等。

肺部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

03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神经调节温度感受器身体内存在温度感受器,感知体内外温度变化。

神经调节途径通过温度感受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调节皮肤血管、骨骼肌等组织的活动,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异常神经调节在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下,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体液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正常。

病理生理学:发热习题与答案

病理生理学:发热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关于人体体温的叙述,下列()是错误的。

A.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B.体温变化波动呈现昼夜节律C.人体温度存在性别、年龄等差异D.人类主要通过增减衣物、调节周围环境温度来维持体温正确答案:D解析:人体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主要依赖于体温调节中枢调控,进行自主性体温调节;其次,辅以行为调节,比如增减衣物、调节周围环境温度等。

2、下列()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B.先天性汗腺缺陷C.剧烈运动D.流行性感冒正确答案:D解析: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发热激活物,可以引起发热。

A和B选项引起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C选项引起的体温升高是生理性体温升高。

3、中暑导致的体温升高属于()。

A.发热B.过热C.生理性体温升高D.主动性体温升高正确答案:B解析:中暑患者的体温调定点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机体出现散热功能障碍,引起被动性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4、发热时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主要是()。

A.散热障碍B.产热大于散热C.散热大于产热D.产热等于散热正确答案:B解析:该时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随着中心体温逐渐上升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就进入第二时相。

5、发热时高温持续期的临床表现有()。

A.鸡皮B.多汗C.皮肤发红D.畏寒和寒战正确答案:C解析:该时期体温已与新的调定点相适应,所以寒战停止,机体开始出现散热反应。

病人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血流增多而皮肤发红,增加散热;由于皮肤温度上升,病人感觉酷热;由于蒸发水分较多,皮肤及口唇干燥。

二、判断题1、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就表明机体发热了。

()正确答案:×解析:体温升高包括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其中,病理性体温升高又分为发热和过热。

因此,体温升高并不一定就是发热。

2、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病理学基础-发热

病理学基础-发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 以外因素引起
由病原
微生物引起
EP的产生和释放
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产EP细胞
星状细胞
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 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 放的致热性细胞因子。
EP的种类
TNF
肿瘤坏死因子
IL-1
白细胞介素-1
IL-6
白细胞介素-6
IFN
干扰素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中枢 介质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体温 调定点
第 3 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案例7-2
病史:患儿,女,2岁,因发热,咽痛3天,惊厥30 分钟入院。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 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当晚发 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 患儿思睡,偶有恶心、呕吐。入院前半小时突 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色深。 查体:体温41.4℃,心率116次/分,呼吸24次/ 分,血压100/60 mmHg。疲乏,嗜睡,重病 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 桃体IIº 肿大。颈软。心律整齐。双肺呼吸音粗。
振、心率快,如何解释?
2.为什么对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常用物
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代谢变化
功能变化
•CNS :先兴奋 后抑制
急性期反应
•糖消耗↑ •脂肪分解↑ •蛋白分解↑ •水排出↑ •电解质丢失↑ •维生素缺乏
•血浆蛋白↑ •白细胞↑ •免疫活性↑

发热 病理生理学习题

发热 病理生理学习题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0.6℃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A.肺B.皮肤C.尿D.粪E.肌肉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br /> D.先天性无汗腺E.流行性脑膜炎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A.视前区-前下丘脑B.延脑C.桥脑D.中脑E.脊髓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A.发汗B.对流C.血流D.传导E.辐射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A.淋巴因子B.恶性肿瘤C.变态反应D.细菌感染E.病毒感染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A.变态反应B.药物的毒性反应C.外毒素污染D.内毒素污染E.霉菌污染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A.肿瘤坏死因子B.组织胺C.淋巴因子D.IL-1E.IL-2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A.外致热原B.内生致热原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环磷酸腺苷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粒细胞D.肝脏星形细胞E.淋巴细胞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A.增加前列腺素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13.内毒素是()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E.体温调定点上移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和散热平衡B.散热大于产热C.产热大于散热D.产热障碍E.散热障碍16.发热病人最常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混合性酸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17.退热期可导致()A.Na+潴留B.Cl-潴留C.水潴留D.脱水E.出汗减少18.下述对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那项是错误的()A.物质代谢率增高B.糖原分解加强C.脂肪分解加强D.蛋白质代谢出现负氮平衡E.维生素消耗减少19.体温每升高1°C,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A.5次B.10次C.15次D.18次E.20次2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B.扩张血管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21.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22.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A.IL-1和TNFB.CRH和NOSC.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D.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23.革兰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A.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B.脂多糖C.肽聚糖D.内毒素E.全菌体和内毒素24.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A.外毒素B.螺旋毒素C.溶血素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E.细胞毒因子25.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D.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26.疟原虫引起发热的物质主要是()A.潜隐子B.潜隐子和代谢产物C.裂殖子和疟色素等D.裂殖子和内毒素等E.疟原虫体和外毒素27.内生致热原是()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C.由产热原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3)病理学--第九章发热(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2013)

(3)病理学--第九章发热(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2013)

(3)病理学--第九章发热(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2013)第九章发热1.何谓发热和过热?请举例。

如何确定体温升高的程度?答:发热是指因致热原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的现象。

例如:肺炎患者的发热。

过热是指机体体温调节机构(即产热或散热调节)失调或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的现象。

例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或中暑(或热辐射)患者体温高于正常都是由于散热障碍所致,而甲亢患者体温高于正常是由于产热异常所致体温升高不超过38℃为低热;38℃~39℃为中等热;39℃~40℃为高热;超过41℃为过高热。

2.何谓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包括哪几类?各类分别包括哪几方面?请举例。

答: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是指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包括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外生致热原:⑴细菌及其毒素①革兰阴性菌与内毒素:例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菌壁含有内毒素(endotoxin,ET),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效应很强的致热原,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致热性污染物。

②革兰阳性菌与外毒素:例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分离出的外毒素有明显的致热性,如从葡萄球菌分离出的肠毒素;从A型溶血性链球菌分离出的红疹毒素。

③分枝杆菌:例如:结核杆菌。

⑵病毒及其他微生物,例如:Coxsackie病毒或各种病毒菌苗、螺旋体及真菌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2)体内产物:⑴抗原抗体复合物⑵类固醇,例如:本胆烷醇酮⑶致炎物,例如: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结晶3.何谓内生致热原?常见有哪几种?请举例。

答:内生致热原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3)干扰素(IFN)4)其他:例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MIP-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内皮素(endothelin)等4.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分哪几类?目前研究认为,它们分别包括哪些介质?答: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分为两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在发热过程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和代谢变化维持体温稳定。

一、发热的分类根据发热的时间和温度,发热可分为以下几类: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2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2、非感染性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引起发热。

常见的病因包括颅脑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甲亢等。

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但过高的体温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引起高热惊厥、代谢紊乱等。

1、高热惊厥:见于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高热状态下易发生惊厥。

2、代谢紊乱:高热状态下机体代谢增强,消耗增加,易发生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脱水等。

病理学中发热的

病理学中发热的
(一)外致热原:
(全菌体,胞壁---肽聚糖,脂多糖(LPS))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1 细菌 G_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内毒素(ET)是常见的外致热源,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0C、2h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 体内注射ET 或 ET与产EP细胞培养 E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CRH不仅介导发热反应,还介导非体温性急性期反应。 支持依据: IL-1、IL-6均能刺激离体或在体下丘脑释放CRH,使动物脑温和结肠温度明显升高 CRH单克隆抗体中和CRH 抑制CRH作用 或CRH-R拮抗剂 抑制IL-1β、IL-6等EP性发热 不支持依据:TNFα、IL-1α性发热并不依赖于CRH
信息导入细胞内
跨膜蛋白(TLR)
激活核转录因子
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内生致热原
体温调节机制 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负调节中枢: MAN中杏仁核 ,VSA腹中膈 (限制体温升高)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系统的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可能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在BBB的cap床部位分别存在有IL-1、IL-6、TNF的可饱和转运机制;
支持依据:
#2022
发热激活物(ET)和EP的种类的比较
ET
内源性致热原(EP) IL-1 TNF IFN MIP-1
来源 G-细菌 单核、M M 淋巴 单核
耐受性 产生 不产生 不产生 产生 不产生
(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1 产EP细胞:
巨噬细胞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肝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类:白血病细胞、何杰金病瘤细胞 其它: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经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1页
内容
概述 原因和机理 时相及特点 功效和代谢改变 防治标准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2页
第一节 概 述
(Introduction)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3页
一、正常体温调整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4页
T>38℃
调定38℃点
POAH
T<38℃
散热 产热
(noninfectious inflammationgenesis irritants)
致热性类固醇
(steroid)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16页
发烧
感染性 发烧
由病原微生 物引发
非感染性 发烧
由病原微生物以 外原因引发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17页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EP )
第42页
第五节 发烧防治标准
( basi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ver)
病理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
第43页
一、发烧利弊观
发烧有利有弊。 1.有利方面 :一定程度发烧有利于机体抵抗感 染、去除有害致病原因。 2.有害方面:体温过高或连续时间过长发烧有 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6℃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发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IL-1
E.IL-2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13.内毒素是()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6.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17.退热期可导致()
A.Na+潴留
B.Cl-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18.下述对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那项是错误的() A.物质代谢率增高
B.糖原分解加强
C.脂肪分解加强
D.蛋白质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E.维生素消耗减少
19.体温每升高1°C,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5次
B.10次
C.15次
D.18次
E.20次
2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21.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22.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IL-1和TNF
B.CRH和NOS
C.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D.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23.革兰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B.脂多糖
C.肽聚糖
D.内毒素
E.全菌体和内毒素
24.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外毒素
B.螺旋毒素
C.溶血素
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E.细胞毒因子
25.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26.疟原虫引起发热的物质主要是()
A.潜隐子
B.潜隐子和代谢产物
C.裂殖子和疟色素等
D.裂殖子和内毒素等
E.疟原虫体和外毒素
27.内生致热原是()
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由产热原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二、问答题
1.体温升高包括哪几种情况?
2.试述EP引起的发热的基本机制?
3.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的变化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4.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有那些变化?
5.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有那些变化?
6.急性期反应有那些主要表现?
7.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发热与过热的基本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8.外致热原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机体发热?
9.对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