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周晓亮西方近代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古老的历史发展,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和表现。
但是,只是到了近代,当认识论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得到充分、深入的发展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才逐渐形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勾勒了自F.培根对经验的诉诸开始直至康德对两派进行综合的近代认识论的基本走向。
⒈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划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典的,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巴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
当然,前者中还可以将马勒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近来,后者中还可以将F·培根、霍布斯包括近来,而且我们也一般称培根是近代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但在近代认识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一经典对立的严格意义上,后包括的这些哲学家并不属于两派的划分之列。
比如,F·培根是站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预见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但他的主要工作是与亚里士多德-经院主义方法决裂,发现科学复兴的“新工具”,他没有提出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纲领;霍布斯是沿着F·培根开创的科学主义路线前进的,他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严格的经验主义者,他认为凡是与机械论科学一致的认识论概念都是合理的,不论它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马勒伯朗士则主要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认识问题,他没有对理性主义认识论作出创造性贡献。
如前面所说,分别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面为近代认识论奠定基础的是笛卡尔和洛克,他们是两派真正的领军人物。
从他们的理论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围绕认识论展开的明确论域和清晰的发展脉络,也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这一发展,使康德在自然科学势不可挡的前进面前,看到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形而上学使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的另一种方式是“补充的”,指英国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和区分。
三月:经验主义(Empiricism)
三⽉:经验主义(Empiricism)写在前⾯的话:为什么从经验主义开始?我正在教研究⽅法,引导学⽣做接触直接经验的研究,⽽不是接触间接经验。
⼈们经常⽤“实证研究”来指代这种研究类型,使⽤的英⽂是empirical research,但是我认为empirical research被翻译成经验性研究更准确,⽽实证研究我觉得翻译成基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经验性研究更合适。
哲学源于对三个问题的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本体论、认识论、⽅法论。
如果从这三个⽅⾯来看,经验主义也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法论:本体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是精神、⽓、能量等神秘⼒量的存在。
认识论⼈可以通过⾃⼰的感知能⼒,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搜集经验,认识世界。
图⽚来⾃⽹络⽅法论通过⼈的感知能⼒,⼈可以开展科学实验、进⾏社会调查,推论世界的规律,归纳对世界的解释。
经验主义代表⼈物和观点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希⽒医学简单被动,其疗法乃建基于“⾃然界所赋予之治疗⼒量”。
根据此理论,⼈体⾃有平衡四液(胆汁质、粘液质、多⾎质、抑郁质)及痊愈之⼒量,故此,其着重于促进此⾃然过程之发⽣,并相信“休息及制动乃治病之头等要事”。
普遍来说,希⽒疗法对病⼈甚为友善,过程平和,并强调保持个⼈卫⽣与消毒。
另外,其医学理论之另⼀强项是强调预后之重要性。
在希⽒之时代,药疗之术极不成熟,医师倘能正确评估病情并基于病⼈之病历推导其病情进展,已算是很不错了,⽽这正是希⽒所强调的。
(来⾃维基百科)亚⾥⼠多德(古希腊,公元前384-前322)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切事物纯粹只是更⾼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
亚⾥⼠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
他认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然事物的影⼦。
因此⾃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进⼊我们的意识。
英国经验论
英国经验论
目录
• 产生背景、发展脉络、代表人物 • 理论的内在逻辑 • 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 自身的局限和内在矛盾 • 现实反思
·背景
•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 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 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 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 哲学的产生.
• 第二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系统地论述各自的观点。洛克从认识 论上系统地论证培根所奠立的关于观念和认识起源于经验感觉的基本原理,认 为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这就是洛 克的“白板说”。贝克莱则将洛克的哲学进一步经验化和心理学化,开始了自 己的哲学思考,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在贝克莱哲学的影响下, 休谟提出了知觉的概。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他们的不同仅仅是强烈程度 的差别。休谟像其他经验论者一样,把感觉经验念确立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他明确表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洛克、 贝克莱、休谟在坚持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下,对认识来源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使英国经验论哲学在认识的来源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向其逻辑彻底性靠拢。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
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贡献与局限作者:车其磊摘自:《凉山社会科学》内容提要: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大生长,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英国宽松的宗教信仰氛围,古代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产生.它的产生发展又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导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为以后彻底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经验论哲学作为一种具有近代特点的认识论观点,经历了从弗兰西斯*培根经由霍布斯到洛克的早期发展和从贝克莱到休谟的晚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论的认识原则和思想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系统化,同时他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最终使其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关键词:经验论感性经验实体科学归纳法经院哲学演绎法整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然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经验论哲学的坟墓。
关于经验论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探讨,即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实体问题的演变发展,关于方法论问题的演变发展。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的演变发展。
第一阶段: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分析,但还没有作出系统地论述。
作为近代西方经验论哲学的创始者弗兰西斯*培根就明确提出关于知识来自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事物,从自然事物中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就必须以感觉经验为根据。
他说:“人们若非想着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培根指出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自然事实,特别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说:“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像中的影像”,“如果现象是我们借以认识一切别的事物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承认感觉是我们借以认识这些原则的原则,承认我们的一切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培根霍布斯作为经验论者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各自提出了基本的论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但是还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述。
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一、引言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两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它们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种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验主义方法论1. 定义:经验主义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并且强调个人的经验和感觉。
2. 特点:经验主义方法的特点包括重视实证、重视个人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注重直观认识等。
3. 应用领域:经验主义方法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是以实验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三、实证主义方法论1. 定义:实证主义方法是指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它强调通过客观事实和数据来验证理论,并且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2. 特点:实证主义方法的特点包括重视客观事实、重视科学方法、强调数据和逻辑推理、注重系统化的知识获取等。
3. 应用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四、经验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比较1. 理论基础: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于感性认识,重视个人经验和直观观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于科学方法,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2. 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
3. 应用领域:经验主义方法论更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更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五、结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科学研究者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论,以达到科学研究的目六、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扩展1.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尽管经验主义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个人经验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可能受实验条件和操作者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可信度不足。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发展变化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 八佾)
(二)道家美学 1、哲学基础:道 (1)状态:无形、无 限,超越时空,不 可言说 (2)地位:是世界的 本源 (3)实质:自然 (4)就宇宙万物和个 体生命而言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 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庄子:‚夫道,有情 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 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
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 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 中产生。
(三)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 Kant 1729-1804) (1)生平、著述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 大学广泛学习物理、数学、 哲学、神学等 1746-1755做家庭教师 1770升为教授 1779退休,继续著述 著作:三大批判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超功 利性的,美的本质是道。 庄子(前335-前275) (1)美的根源是道。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 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 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 子· 知北游)
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重读”青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考察
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重读”青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考察◎金星宇内容提要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生产力巨变,也是青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生成的鲜明时代场域。
青年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尝试将英国工业革命史放置在欧洲革命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理解,建构了立足“生产革命—社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史的新范式。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重读”青年恩格斯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上的经验与理论路径分歧,集中围绕抽象或具体理路、经济或文化视域、客体或主体归因、本土或国际影响四个焦点展开,实质是将历史哲学中经验历史与理论历史之间的争论,拓展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向度和理论向度之间关系的考量。
实际上,青年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史的整体性阐释,不仅有基于史料文献的具体分析,更有立足哲学思辨的总体史观照,反映在对历史的实践性质、客观动力、主体力量、价值导向的初步厘定。
这表明,此时恩格斯在通往唯物史观的“另一条道路”上试图综合经验语境和理论空间,已然站在科学世界观立场上审视共产主义事业了。
关键词 青年恩格斯 英国工业革命 经验主义 理论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2-0039-08 青年恩格斯1842年底至1844年8月之间旅居英国的人生经历,不仅深化了其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理论进程,更使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做了进一步解答,成为恩格斯唯物主义世界观急遽形成、共产主义政治立场逐步明确的关键时期。
正如孙伯 教授指出:“恩格斯就逐渐地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而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一进程是和他对英国工业发展历史和社会状况的进一步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①青年恩格斯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激起了20世纪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经验主义或理论主义为路径的“重读”,实际上着眼现代主义批判从政治立场、思想内核、历史方法、目的诉求等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其“从下往上看”的史学考察理念呼应了近现代史学理论沿革中的社会史转向,形成了综合“工业史—社会史”的总体史视野。
西方文化概论 第十三讲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产生的时代氛围
1.市民经济的强大发展是科学革命开花 结果的最深厚基础
科学革命兴起的最强大社会根源在社会物质生活中, 在新兴市民阶级孜孜追求功利的经济活动中。16、17世纪 ,新兴市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人们对世俗 生活再次发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 ,表现为重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表现为 对经验与实验的重视,表现为对能产生实际功利效果的技 艺的重视。 16、17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航海术的改进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贸易的增加和运费的降低,以及地理大发 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1492年)、达· 伽玛绕过好望角(1497年11月22日 )到达印度,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等, 这些对于欧洲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革命:新观念、新方法的 创造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西欧(通过思想界 )进入精神领域里的深入反思的世纪。从弗朗西斯· 培根 (他是跨16、17世纪的人)起,霍布斯、洛克、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这一连串名字,都在这一沉思中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这贡献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独立的、科 学的思维。 17世纪可以说是认识论、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前此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本体论问题,几乎不存 在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17世纪则开始由论证神的存在 问题入手进入了认识的领域。黑格尔说,17世纪在方法论 上有两大流派,一是英国的经验派,一是大陆的理性思辩 派。
弗兰西斯· 培根出身于伦敦的名门,自幼受到 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根从小就喜欢思考,且记 忆力极强,这是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功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其父在宫廷中的高位,使他 能与上层人士,特别是有学问的人直接接触,开 阔了他的视野,帮助其立下远大的志向。他13岁 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入学不久就开始觉察出学 院设臵的课程的弊病,对当时讲授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颇为不满。培根所以不满于亚里士多德,并 非是认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他 的方法供争辩有余,对人生则毫无实际效益。这 一看法,他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者:陈修斋百度百科I S B N:9787010026077页数:398开本:大16开封面形式:简装本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4-1内容简介无论是从事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或者是进改造旧世界的斗争,都必须对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双必须对关于认识本身的理论和方法有所把握。
就这个角度来看,认识论是每个有志于建设国家,改造世界,因而要认识世界的人都必须注意学习和研究的。
不管“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是否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众所周知,在西方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和“经验论”两个派别。
它们虽然“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但也“各有片面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和上述两种理论是对立的,对它们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但另一方面又肯定它们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认识论的发展在理论上有过重大贡献,在社会历史上也都起过革命性的进步作用。
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本身也是在批判地吸取和继承它们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真正较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必须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源出西方的名词,也译作“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这两种类型的思想,虽然在一定意义下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它们在人们的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但作为较典型的认识论理论,并且形成了两个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学派而在哲学史上出现,则是在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封封建革命时期前后,即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
当时的“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则以法国的笛卡尔。
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因此也被称为“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培根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经验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培根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根经验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经验是知识的源泉”。
这意味着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依靠纯粹的推理或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
培根经验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验证理论和假设的关键步骤。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现象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是验证新药疗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培根经验论还强调“归纳推理的重要性”。
归纳推理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和实验得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的推理方法。
通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并建立起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通过多次观察不同物种的遗传变异,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遗传规律的归纳推理。
培根经验论还提倡“实证主义”的思想。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的命题才是真实的。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
尽量避免主观假设和推测,而是依靠客观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来支撑我们的结论。
例如,在天文学领域,通过望远镜观测星体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宇宙结构的客观结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总结顺序
经验主义方法论总结顺序昨天读书会,听苔藓同学介绍了加缪,以及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若是现象,既是魏根斯坦哲学中的事实——发生了的、无法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么本质便是人类智识中对现象们的把握。
存在先于本质,既是认为世界是客观的,而我们所有对于其本质的把握都是形而上的。
我同意这种观点。
经验主义,谨而言之,经验方法论,事实上是方法论而非世界观。
认为必须从感知入手,通过思维我们方可把握事物,而这种把握也许会通过某种逻辑上的规律,即本质。
我觉得可以认为经验主义是存在注意世界观的方法论。
强调存在,即现象,本身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实在性,而思维则需根据现象推演,方可获得其号称正确的合法性。
理性主义者相信通过纯粹的思维我们能够把握世界上的现象,因此产生理性主义的方法论,从思维本身出发,构造规律,用以把握世上的现象。
比如1+1=2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断言,而一条河流与另一条河流汇集成一条新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客观现象。
存在主义者认为现象先于本质。
诚然,若以“条”为单位记,河流相加的本质便与逻辑断言无关。
我们完全可以说,此时现象是先于“本质”的。
但为什么存在主义者一定要把思维本身排除在客观现象的范畴之外呢?逻辑断言,人类的思维,逻辑规则,道德标准,等等,不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产物?不也是人类存在过的证明?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因为加法断言,在河流相加的问题上的失败而怀疑他的正确性。
理性主义者认为,1+1=2是他们运用逻辑规则,从逻辑公理出发推演出来的规律,既是世界的本质。
然而,若以“条”为计,此断言确实是失败了的。
理性主义者会说:你们用错了同构关系。
思维存在于思维世界,而现象存在于物质世界,逻辑断言是思维世界的产物,必须通过一个桥梁和物质世界联系起来,这个桥梁叫做同构。
正确的同构关系也许应该以水量为计,若以水量为计,逻辑断言确实是把握住了河流相加案件的本质的。
依照这个逻辑,理性主义是没有问题的。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方法论与大学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方法论与大学研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哲学体系。
培根倡导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方法在大学教育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科学实验和理论构建方面。
一、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概述培根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而非纯粹的理性推理。
他在《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阐述了自己的科学方法论,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培根强调知识应建立在经验之上。
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演绎法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认为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数据,从中总结规律。
这一观点今天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2. 归纳法的引入培根提出归纳法,即从具体的实验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收集,再逐步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这种方法鼓励研究者亲自参与观察与实验,而不是仅凭书本知识或前人的理论。
3. 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在培根看来,表面的现象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科学研究者需要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原因,寻找“第一原因”,这对理解自然现象至关重要。
4. 科学的社会责任培根不仅关注科学的方法,更强调科学成果应服务社会。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有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福祉。
这一思想在现代大学的科研方向上仍有重要启示。
二、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弗朗西斯·培根的方法论为大学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
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
通过实验室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实际操作带来的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培根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
大学应鼓励学生对已有理论提出质疑,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洞察问题。
这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可以应用于人文学科等领域。
《女权辩护》中女性主义思想的经验主义特征
046文化纵横《女权辩护》中女性主义思想的经验主义特征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8-1797)作为十八世纪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其思想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滥觞,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大,其女儿玛丽·雪莱的著作《弗兰肯斯坦》是西方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一。
在女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内,有关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研究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课题。
但目前国内对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研究一般只关注其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教育,且结论大多类似于“揭示和批判了男权意识对妇女日常生活的压抑和控制”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妇女理论著作”等[1];国外其相关探索思路更宽广,包含了对沃斯通克拉夫特思想的政治性研究、沃斯通克拉夫特与浪漫主义思潮、理性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的关系等;但无论中外,甚少有对其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沃斯通克拉夫特不只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更不只是是女性主义思想家,而是一位饱读诗书、具备极强科学素养和哲学知识的思想家,忽略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对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十分不利。
经验主义哲学对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影响苏梦若(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作为十八世纪最重要的女性思想家,其思想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滥觞,代表作《女权辩护》是西方女性文学批评中重要的理论著作。
沃斯通克拉夫特生活在经验主义哲学最为兴盛的英国,其本人也相当大程度上受到经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发现《女权辩护》这部作品在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都坚持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探究方法,认识论方面首先坚持了经验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经验主义基本原则;其次将感觉置于女性成长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后将“心灵”这一经验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女性自我成长的关键。
方法论方面运用经验主义标志性的观察、分析归纳等作为研究方法。
因此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构成沃斯通克拉夫特作品《女权辩护》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最新 简述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哲学发展的影响-精
简述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哲学发展的影响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与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的客观性存在矛盾;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发展的影响之论文范文。
一、近代经验主义的概念以及特征(一)经验主义的概念从认识领域说起,经验是指人类对客观存在的外在表象以及其中的内在本质,进行大脑思维感知和理解,这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感性认知。
在哲学科学发展的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进而出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所宣传的主要观点就是经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任何知识都必须依靠人类的经验感知。
(二)经验主义的特征一是客观性。
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从经验而来,这些经验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看到湖边的天鹅是白的,这个例子中天鹅是白的是从经验中认识得出的。
二是知识增长性。
知识是从经验而来,随着经验的增长,人们的认识和知识也在增长。
例如:鄱阳湖边的天鹅是白的,洞庭湖旁边的天鹅是白的,可以得出鄱阳湖和洞庭湖旁边的天鹅都是白的。
它有知识的增长性。
三是非普遍性。
经验是局限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普遍性。
如上边这个例子,虽然能得出很多地方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是不能肯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为我们的经验有限的。
二、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生背景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英国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英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弗朗西斯·培根、牛顿等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人们迫切需要到自然科学中获取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由于自然科学发现的原始阶段需要一些哲学方法论来指导,这样一部分人(代表人物有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就开始注重试验归纳,并把这些结论绝对化,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历史基础[1]。
三、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简述(一)弗兰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经验论的早期代表人物,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斯宾诺莎的方法论及与其哲学性质的关系
斯宾诺莎的方法论及与其哲学性质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兼政治家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散文家和两个重要的哲学运动伦理学家的联盟中的一员以及新经验主义派的积极分子。
他的思想最突出的部分是他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斯宾诺莎将他的哲学分成几个独立的框架,包括客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宗教以及政治学。
其中,客观哲学是斯宾诺莎最重要的思想,它是他的哲学性格的核心。
它涉及到大自然,它是通过斯宾诺莎设计的认知学中的概念来理解的,并提出了有关自然规律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关系的论调。
同时,斯宾诺莎希望通过他的方法论解释现实社会中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问题的概念,它们与客观哲学及其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他的几个方法论考虑到政治社会学,经济,心理学以及宗教上的问题,它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遵守普遍的规则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它将斯宾诺莎政治思想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将他的理论思想与整个社会环境和各种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此促使人们作出一些正确的决定。
从而可以看出,斯宾诺莎的方法论赋予了他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哲学性质,即人们可以通过理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来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他的思想也有助于改善人类社会中的状况,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因此,斯宾诺莎的方法论及其与哲学性质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斯宾诺莎的思想,也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
经验主义方法论名词解释
经验主义亦称“经验论”。
一种认识论学说。
与“理性主义”相对。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
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
前者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他否定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认为心灵就像白板,心灵中的一切知识来自对事物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心灵也具有一种对感觉印象进行区分、比较和概括的官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
“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1.1批判天赋观念论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
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
认为天赋观念的基本依据“普遍同意”是荒谬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是普遍同意的东西。
并且明确地确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洛克指出,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1.2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他的白板说是同一理论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否认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另一方面肯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洛克认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知识来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问题。
洛克明确地说,心灵原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 ),上面没有记号。
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惟一来源。
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
感觉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而发生的活动,反省则是心灵自发的活动。
洛克把两者视为等量齐观的双重来源,他关于观念来源的学说被称为双重经验说。
经验论发展到这里,自身所隐含的矛盾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贝克莱是从洛克为自己的哲学起点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
贝克莱的哲学可以看做是对洛克哲学的进一步经验化与心理性化。
2.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 1685—1763年)2.1 存在就是被感知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与培根、洛克一样,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认识的对象。
但在解释什么是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从何而来的问题上,与洛克产生了分歧。
洛克认为外物是观念产生的根源,而贝克莱则认为感觉经验是唯一的存在。
贝克莱从洛克的“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这一前提推出的结论应该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重,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关于这个说法大家都认为是违背常理的,但是贝克莱却说,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对象呢?”这句关键的驳论表达了经验论者的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
贝克莱的结论一出,举世皆惊。
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但不知如何从哲学上驳倒它。
贝克莱的结论之所以难以驳倒,是因为那些反驳他的人常常站在常识的立场上反驳,而常识是相信感觉的。
所以,在与常识观点的哲学辩论中,贝克莱并未被驳倒,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主观唯心论是不可克服的,我们只能说的是,从经验论的前提出发,他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2.2 批判“物质”实体他否定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存在,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
洛克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
对于洛克的说法贝克莱保留了对于“精神实在”的执着。
他说,一个来源就足够了。
既然心灵自身可以通过反省得到观念,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切观念的来源呢?他定心灵、自我、精神的存在及其能动性,并最终把精神作用归于上帝,把精神实体看作是观念的原因,又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子。
他认为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须肯定的是,贝克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肯定主题精神的能动作用的哲学家。
但是他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去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上是不可取的。
贝克莱对不依赖与我们精神的外物的客观实在性的否定,是他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所必然得出的逻辑结论。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史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在洛克思想中的明显暴露,而贝克莱真是抓住了洛克哲学中的矛盾,才使经验论从唯物主义走向了唯心主义。
3.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3.1 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和贝克莱一样,从洛克的感觉论出发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休谟又从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不可知论。
根据洛克观点,把由经验得来的知识叫做“知觉”,断言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把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
印象是最强最猛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是指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种的微弱的意象。
印象和观念的关系:印象是原本,产生观念;观念是摹本,反映印象;是原本与摹本的关系。
这和洛克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类同。
包含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但不能混同。
从印象产生观念,实质上是肯定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表明了经验论的基本立场。
但二者的区别,仅是强烈和生动程度的区别,这实际上,否定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本质差别,是经验论形而上学的表现。
休谟认为,印象和观念都有简单和复合之分。
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组成简单知觉;复合印象和复合观念组成复合知觉。
这样区分的目的,给研究对象以排列和秩序,以便更精确地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只有印象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观念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只是印象的排列组合;印象既然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它也就是唯一的实在,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东西。
这是通过夸大感觉的作用而走向唯心主义的。
第二,印象是唯一的实在和认识的来源,因此,对哲学上的原理和命题,都必须以印象作为标准加以评判取舍。
就这样,进一步清洗“物质实体”,反对唯物主义。
所以,知觉是认识的唯一范围,知觉范围外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休谟不可知论的特点是:即怀疑物质实体的存在,也怀疑“心灵”、“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从而表现出动摇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心派立场。
3.2 因果性是“习惯性的联想”休谟为了贯彻不可知论,否认事物或观念之间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必然性,而提出他的因果论。
他根据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说:“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实例中,并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人们以‘必然联系’或‘力量’的概念”,只是看到这个东西总跟随着那个东西,因此,不存在客观的因果联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观念呢?休谟指出,因为存在或然性给人以习惯,因果性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即人们感觉印象之间的“恒常性”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种习惯。
所以,“习惯性联想”是因果性观念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休谟根据他的因果论,提出自然科学的任务,并不是揭示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和必然规律,而是依据“习惯性联想”去描绘一连串的感觉印象,记录知觉观念之间的联系。
这样,就挖掉了自然科学的客观基础,在主观唯心主义范围内完全承认自然科学的存在,把这个范围以外的“不可知”领域留给宗教信仰。
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非宗教的哲学思想形式,怀疑上帝存在,批驳了宗教神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主张建立“哲学的和理性的宗教”。
可见,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哲学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的必然结局。
从洛克经过贝克莱到休谟,经验论发展到顶点,从而也宣告了经验论的破产,这是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向当时的哲学提出了挑战,使以往哲学中的独断论弱点充分暴露,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就很难再向前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休模是有功绩的。
他的不可知论哲学同样是认识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促使康德在德国开创哲学革命和建立“批判哲学”。
总之,休谟哲学对后来哲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4.结束语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是对前人哲学思想的一种有损益的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
经验主义哲学是一个庞大的这些思想体系,在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再到贝克莱、休谟的过程,从它的发展阶段来看是包含着创立、发展到终结这三个发展过程的。
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在经验主义的发展方向上由唯物论走向了唯心论于不可知论。
主要是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于以休谟为代表的不可知论。
到此,英国经验主义也走到了终结。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江西省商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