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P(甲胎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当 肝细胞发生癌变时会恢复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 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 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现状
最近患者因为厌食、进行性消瘦、肝区疼痛等症状加重
再次入院。
6.影像学检查
CT检查示肝脏凹凸不平,密度不均,肝各叶失调。右叶 见大小不等低密度区域多处,界限模糊。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综合临床表现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2.肝性脑病 3.感染 4.门静脉栓塞 5.肝肾综合征 6.电解质紊乱 7.肝肺综合征
四 肝硬化的辅助检查
病案分析
症状病史
67岁,农民,晚餐进食2个煮玉米后突发大呕血,
被其家人送到医院的急诊室。患者呈嗜睡、躁动不 安状态。紧急给予患者输血,静点谷氨酸钠、不可 溶糖灌肠,经内镜施加止血治疗。
血浆甲胎蛋白(serum alpha-fetoprotein) 2,500 ng/ml。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进行了肝穿刺活检。
在等待诊断期间,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几周后 患者死亡。
尸检
• 发育正常,营养不良。全身皮肤粘膜黄染,下肢浮肿。 • 腹部膨隆,腹水2500 ml,为清亮淡黄色液体。 • 食道:静脉曲张。 • 肝脏:1150克,黄褐色,质硬。 • 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质硬。 • 脾:480克,中度硬,切面红褐色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细胞水肿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肝细胞脂肪变性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轻
中
度
度
慢
慢
性
性
肝
肝
炎
炎
急 性 重 型 肝 炎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甲型HAV 丙型HCV
戊型HEV
实验室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
乙型HBV 丁型HDV 庚型HFV
二 肝硬化的病因-1.病毒性肝炎
HBV
进入肝细胞 进行复制
刺激免 疫系统
出芽时在细胞表
面留下相关抗原
(HBsAg、 HBcAg、
HBeAg)
产生特异 性抗体
患者常表现为出血,易诱发DIC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毛细血管 小 动 脉
男性乳房发育
肝掌
蜘蛛痣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1.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2. 门静脉高压:脾大、侧支循环的
建立和开放、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脾大
门静脉压升高
静脉回流受阻
脾脏长期慢性淤血
二 肝硬化的病因
3.慢性胆汁淤积:胆汁中胆汁酸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
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过量淤积日久,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久
之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4.循环障碍:慢性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静脉栓塞、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等。
5.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反复接触化学毒物。如四
氯化碳、砷等,药物甲基多巴、双醋酚丁、四环素等。
• 血氨:520ug/L(140-490ug/L) (140-490ug/L)
• 尿:尿胆原(+) 尿胆红素(+)
2.尿常规
• 总胆红素(STB)175umol/l (3.4—17.1) • 直接胆红素(CB)60umol/l(1.7--7)
3.肝功能
实验室检查
• 白蛋白30g/L,球蛋白60g/L
2.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通过实验室检
测肝脏损伤的程度。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生物转 化功能 障碍
物质代 谢障碍
1 52 43
胆汁分 泌和排 泄障碍
免疫功 能障碍
凝血功 能障碍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晚期失代偿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1.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2. 门静脉高压:脾大、侧支循环的
清除HBV, 识别杀伤感 染肝细胞
肝细胞 感染
肝细胞 损伤
实验室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
二 肝硬化的病因-2.酒精中毒
乙醇 经胃肠吸收 肝脏内氧化 乙醇脱氢酶 ADH
乙醛
乙醛
乙 醛 脱 氢 酶
ALDH MEOS
ADH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DH活性 乙酸
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者
乙醛 线粒体、蛋白质、细胞膜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1.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 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实验室检查
以后的两年多里,患者反复因为呕血、黑便等症状间断入院数次。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ALT AST GGT ALP AFP
第一次入院 52 61 53 125 100 半年后 55 62 58 125 150 一年半后 60 79 103 221 500 两年半后 61 85 120 224 800
• ALT(谷丙转氨酶)50 U/L(0-40) • AST(谷草转氨酶)60 U/L(0-40) • AKP(碱性磷酸酶)125U/L (25-90)
3.肝功能
• HBsAg(+),抗HBe(+),抗HBc(+)
4.免疫功能检查
• 腹部穿刺,穿刺出清凉黄色液体
5. • 穿刺液检查:总蛋白1.4 g/dl,白蛋白1.0 g/dl, Rivalta 实验(-),比重1.010,细胞数0.1X109 腹水检查 • 穿刺液培养,Gram染色阴性
来自百度文库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中毒。 3.胆汁淤积。 4.循环障碍。 5.化学毒物或药物。 6.遗传与代谢障碍。 7.营养障碍。 8.寄生虫感染。
二 肝硬化的病因-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 凋亡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
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
建立和开放、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含量升高:在肝细胞内合成并参与代谢的酶,当肝细胞变性、坏死
时可释放入血,使血清中含量升高。如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 氨酶)、LDH(乳酸脱氢酶)、SD(山梨醇脱氢酶)。
而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移酶)、LAP(亮氨酸氨基 肽酶)等酶则不同,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障碍时,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 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浓度明显升高。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正常肝
肝硬化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正
肝
常
硬
肝
化
1.早期&中期:肝脏由于结节再生,脂肪浸润而体积略增大,质地较硬。 2.晚期:肝脏纤维收缩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表面及切面见弥漫性分
布的小结节,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包绕,肝被膜明显增厚。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
患者8年来经常腹胀,食欲不好,乏力,小便呈豆 油色。近一个月来进食明显减少,皮肤粘膜黄染, 体力明显减弱,下肢浮肿。最近腹围明显增加以至 于旧的裤子穿不进去。患者饮白酒20余年。
查体
极度瘦弱,苍老,面容污秽
体温36.8oC
皮肤黄染
乳腺似女性
腹部膨隆 呼吸24次/分
血压90/60mmHg 脉搏120次/分
6.寄生虫:虫卵沉积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肝
组织纤维化,常见华支睾肝吸虫。
7.营养不良: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潜伏3-5年或10
年以上。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但两者界限不清楚。
1.肝功能代偿期:症状较轻,无
特异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 较突出,可伴有腹胀、恶心、上腹隐痛、 轻度腹泻。
正常的肝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炎细胞浸润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炎症性损伤
损伤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肝小叶
汇管区及坏死区 广泛胶原纤维增生
抗损伤
分割、连接、包绕
假小叶
反复交错进行
肝小叶结构破坏 血液循环改建
肝硬化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肝静脉
中央静脉
汇
肝板
管
肝血窦
区
小叶间动脉
中
央
小叶间静脉
静 脉
小叶间胆管
脾肿大
脾小体萎缩,纤维化 脾索增宽,脾窦扩张淤血,窦内皮细胞增生
红髓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
红C 巨
噬 细
白C
胞
血小板
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1.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2. 腹壁静脉曲张 3.痔静脉扩张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肺、心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脾大
肝脏肋下未触及
脐周血管扩张
有移动浊音
双踝水肿至膝,左侧明显
神经系统检查:嗜睡但可唤醒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Hb 80g/L(120-160g/L)
• WBC 3×109/L(4.0-10.0) ×109/L
1.血常规
• 血小板 80×109/L (100-300)×109 /L
含量降低:胆碱酯酶(ChE)、清蛋白等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
因肝细胞受损此酶在血清中含量降低。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肝细胞调节凝血和抗凝的功能失调
肝细胞清除和 灭活抗凝血因 子的功能减退
凝血因子 合成减少
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功能障碍,不 能清除促凝物质
1.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 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2.腹壁静脉曲张:
引起脐肿大向外突起,临床上可出现 “海蛇头”现象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3.痔静脉曲张:是
门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与下腔静脉 系的直肠中、下静脉吻合。直肠静 脉丛曲张形成痔,痔破裂发生便血, 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
肝硬化
重度慢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纤 维 化
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 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成为大 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形 成假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A 排列紊乱
特 点
B 中央静脉缺少、偏位
C 体积大、核大、深染
二 肝硬化的病因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2019级《疾病概论》
第三节 肝硬化
什么是肝硬化?
是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反复 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
弥漫性病变。主要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变性 坏死、结节状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
正常肝脏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
1.门静脉压↑→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肠系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血浆
漏入腹腔。
2.合成白蛋白↓<30g/L→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外渗。 3.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肝静脉回流受阻→超过胸导管输送能力→淋巴液
经淋巴管壁溢出入腹腔。
4.肝灭活激素↓→醛固醇、抗利尿激素↑→钠水潴留 5.循环血量↓→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现状
最近患者因为厌食、进行性消瘦、肝区疼痛等症状加重
再次入院。
6.影像学检查
CT检查示肝脏凹凸不平,密度不均,肝各叶失调。右叶 见大小不等低密度区域多处,界限模糊。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综合临床表现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2.肝性脑病 3.感染 4.门静脉栓塞 5.肝肾综合征 6.电解质紊乱 7.肝肺综合征
四 肝硬化的辅助检查
病案分析
症状病史
67岁,农民,晚餐进食2个煮玉米后突发大呕血,
被其家人送到医院的急诊室。患者呈嗜睡、躁动不 安状态。紧急给予患者输血,静点谷氨酸钠、不可 溶糖灌肠,经内镜施加止血治疗。
血浆甲胎蛋白(serum alpha-fetoprotein) 2,500 ng/ml。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进行了肝穿刺活检。
在等待诊断期间,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几周后 患者死亡。
尸检
• 发育正常,营养不良。全身皮肤粘膜黄染,下肢浮肿。 • 腹部膨隆,腹水2500 ml,为清亮淡黄色液体。 • 食道:静脉曲张。 • 肝脏:1150克,黄褐色,质硬。 • 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质硬。 • 脾:480克,中度硬,切面红褐色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细胞水肿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肝细胞脂肪变性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轻
中
度
度
慢
慢
性
性
肝
肝
炎
炎
急 性 重 型 肝 炎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甲型HAV 丙型HCV
戊型HEV
实验室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
乙型HBV 丁型HDV 庚型HFV
二 肝硬化的病因-1.病毒性肝炎
HBV
进入肝细胞 进行复制
刺激免 疫系统
出芽时在细胞表
面留下相关抗原
(HBsAg、 HBcAg、
HBeAg)
产生特异 性抗体
患者常表现为出血,易诱发DIC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毛细血管 小 动 脉
男性乳房发育
肝掌
蜘蛛痣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1.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2. 门静脉高压:脾大、侧支循环的
建立和开放、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脾大
门静脉压升高
静脉回流受阻
脾脏长期慢性淤血
二 肝硬化的病因
3.慢性胆汁淤积:胆汁中胆汁酸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
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过量淤积日久,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久
之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4.循环障碍:慢性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静脉栓塞、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等。
5.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反复接触化学毒物。如四
氯化碳、砷等,药物甲基多巴、双醋酚丁、四环素等。
• 血氨:520ug/L(140-490ug/L) (140-490ug/L)
• 尿:尿胆原(+) 尿胆红素(+)
2.尿常规
• 总胆红素(STB)175umol/l (3.4—17.1) • 直接胆红素(CB)60umol/l(1.7--7)
3.肝功能
实验室检查
• 白蛋白30g/L,球蛋白60g/L
2.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通过实验室检
测肝脏损伤的程度。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生物转 化功能 障碍
物质代 谢障碍
1 52 43
胆汁分 泌和排 泄障碍
免疫功 能障碍
凝血功 能障碍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晚期失代偿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1.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 2. 门静脉高压:脾大、侧支循环的
清除HBV, 识别杀伤感 染肝细胞
肝细胞 感染
肝细胞 损伤
实验室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
二 肝硬化的病因-2.酒精中毒
乙醇 经胃肠吸收 肝脏内氧化 乙醇脱氢酶 ADH
乙醛
乙醛
乙 醛 脱 氢 酶
ALDH MEOS
ADH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DH活性 乙酸
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者
乙醛 线粒体、蛋白质、细胞膜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1.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 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门V — 胃冠状V — 胃底、食管下段V — 奇V — 上腔V
实验室检查
以后的两年多里,患者反复因为呕血、黑便等症状间断入院数次。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ALT AST GGT ALP AFP
第一次入院 52 61 53 125 100 半年后 55 62 58 125 150 一年半后 60 79 103 221 500 两年半后 61 85 120 224 800
• ALT(谷丙转氨酶)50 U/L(0-40) • AST(谷草转氨酶)60 U/L(0-40) • AKP(碱性磷酸酶)125U/L (25-90)
3.肝功能
• HBsAg(+),抗HBe(+),抗HBc(+)
4.免疫功能检查
• 腹部穿刺,穿刺出清凉黄色液体
5. • 穿刺液检查:总蛋白1.4 g/dl,白蛋白1.0 g/dl, Rivalta 实验(-),比重1.010,细胞数0.1X109 腹水检查 • 穿刺液培养,Gram染色阴性
来自百度文库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 邻;
2. 肝脏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
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
3.肝脏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
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 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 触及。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中毒。 3.胆汁淤积。 4.循环障碍。 5.化学毒物或药物。 6.遗传与代谢障碍。 7.营养障碍。 8.寄生虫感染。
二 肝硬化的病因-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 凋亡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
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
建立和开放、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含量升高:在肝细胞内合成并参与代谢的酶,当肝细胞变性、坏死
时可释放入血,使血清中含量升高。如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 氨酶)、LDH(乳酸脱氢酶)、SD(山梨醇脱氢酶)。
而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移酶)、LAP(亮氨酸氨基 肽酶)等酶则不同,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障碍时,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 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浓度明显升高。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正常肝
肝硬化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正
肝
常
硬
肝
化
1.早期&中期:肝脏由于结节再生,脂肪浸润而体积略增大,质地较硬。 2.晚期:肝脏纤维收缩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表面及切面见弥漫性分
布的小结节,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包绕,肝被膜明显增厚。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
患者8年来经常腹胀,食欲不好,乏力,小便呈豆 油色。近一个月来进食明显减少,皮肤粘膜黄染, 体力明显减弱,下肢浮肿。最近腹围明显增加以至 于旧的裤子穿不进去。患者饮白酒20余年。
查体
极度瘦弱,苍老,面容污秽
体温36.8oC
皮肤黄染
乳腺似女性
腹部膨隆 呼吸24次/分
血压90/60mmHg 脉搏120次/分
6.寄生虫:虫卵沉积在汇管区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肝
组织纤维化,常见华支睾肝吸虫。
7.营养不良: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潜伏3-5年或10
年以上。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但两者界限不清楚。
1.肝功能代偿期:症状较轻,无
特异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 较突出,可伴有腹胀、恶心、上腹隐痛、 轻度腹泻。
正常的肝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静脉
肝板 肝血窦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正常的肝小叶
炎细胞浸润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炎症性损伤
损伤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肝小叶
汇管区及坏死区 广泛胶原纤维增生
抗损伤
分割、连接、包绕
假小叶
反复交错进行
肝小叶结构破坏 血液循环改建
肝硬化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小叶下静脉
肝静脉
中央静脉
汇
肝板
管
肝血窦
区
小叶间动脉
中
央
小叶间静脉
静 脉
小叶间胆管
脾肿大
脾小体萎缩,纤维化 脾索增宽,脾窦扩张淤血,窦内皮细胞增生
红髓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
红C 巨
噬 细
白C
胞
血小板
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1.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2. 腹壁静脉曲张 3.痔静脉扩张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肺、心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脾大
肝脏肋下未触及
脐周血管扩张
有移动浊音
双踝水肿至膝,左侧明显
神经系统检查:嗜睡但可唤醒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Hb 80g/L(120-160g/L)
• WBC 3×109/L(4.0-10.0) ×109/L
1.血常规
• 血小板 80×109/L (100-300)×109 /L
含量降低:胆碱酯酶(ChE)、清蛋白等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
因肝细胞受损此酶在血清中含量降低。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失代偿期
肝细胞调节凝血和抗凝的功能失调
肝细胞清除和 灭活抗凝血因 子的功能减退
凝血因子 合成减少
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功能障碍,不 能清除促凝物质
1.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 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2.腹壁静脉曲张:
引起脐肿大向外突起,临床上可出现 “海蛇头”现象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门-腔侧支循环开放
3.痔静脉曲张:是
门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与下腔静脉 系的直肠中、下静脉吻合。直肠静 脉丛曲张形成痔,痔破裂发生便血, 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
肝硬化
重度慢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纤 维 化
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 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成为大 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形 成假小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理
A 排列紊乱
特 点
B 中央静脉缺少、偏位
C 体积大、核大、深染
二 肝硬化的病因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2019级《疾病概论》
第三节 肝硬化
什么是肝硬化?
是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反复 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
弥漫性病变。主要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变性 坏死、结节状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
正常肝脏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肝脏的位置
1.人的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
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
1.门静脉压↑→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肠系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血浆
漏入腹腔。
2.合成白蛋白↓<30g/L→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外渗。 3.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肝静脉回流受阻→超过胸导管输送能力→淋巴液
经淋巴管壁溢出入腹腔。
4.肝灭活激素↓→醛固醇、抗利尿激素↑→钠水潴留 5.循环血量↓→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