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背诵课文第三段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1、诵读课文: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
为什么会“往往有得”?【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2课时【主要内容】一、对比思考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带着课文自读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预习指导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重点词句提示1.一词多义:(1)“卒”:①死。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二、【作者简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三、【课前预习】㈠、读准字音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3、盖音谬()也4、有穴窈()然5、则或咎()其欲出者6、无物以相()之7、何可胜()道也哉8、王回深父()㈡、读对句读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三、自主预习1、了解文学常识①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②《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3、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一、当堂测试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 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参考1204 0918《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第______学习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 至 )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始舍.于其址()庐冢.()仆.道()有穴.()窈.然()好.游者()怠.而欲出者()咎.其欲出者()夫.夷以近()瑰.怪()无物以相.之()胜.道()王回深父.()【情境导入】补全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⑴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其文漫灭..⑷独其为文犹可识.⑸其下平旷..⑹有穴窈然..⑺则或咎.其欲出者⑻夫夷.以近⑼无物以相.之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一词多义⑴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道.芷阳间行④传道.授业解惑⑤于是废先王之道.⑥策之不以其道.⑵文:①其文.漫灭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③文.过饰非⑶得:①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③往往有得.④未得.与项羽相见⑷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②非常之观.⑸胜:①何可胜.道也哉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3、词类活用⑴始舍.於其址⑵名.之曰“褒禅”。
⑶有泉侧.出⑷问其深.⑸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⑹而其见.愈奇⑺则其至.又加少矣⑻火尚足以明.也⑼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⑽常在於险远..⑾后世之谬.其传4、解释下列加点虚词⑴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质于齐,兵乃.出⑵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⑶其:①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既其.出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而余亦悔其.随之⑷相:①无物以相.之②悔相.道之不察也③儿已薄禄相.④及时相.遣归⑸而: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古今异义⑴非常之观古义:;今义:副词,十分,很..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另提一事⑵至于..古义:;今义:基数词,国庆节⑶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就⑷于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案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B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C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
○2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
○3表示祈使,可译为一定
3,用作连词通常用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作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二,学习本课之后,对你有什么启迪。
【课后练习案】
1下列句子中非名词用做动词的有( )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D左右欲刃相如E,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F,群臣吏民棉刺寡人之过者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系列
游褒禅山记
编号:13编制人:黄秀请审定人:鲍俊华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记洞。
山游褒禅4教学目标:、背景资料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1054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4 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之胜”教学重点:“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辨证地提出了“物”、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志”1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教学难点: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1 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研读课文研读第一段课时安排:1课时5 、朗读第一段,识记重点字词,并进行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什么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
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
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
晚年隐居钟山。
就像课文里所说“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关于“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奏记:下官言事于上级用奏记,如《后汉书》陶谦上奏记于朱隽。
这是汉魏时代的一种公文,后世亦有沿用。
杂记:记载杂项的笔记;零碎的笔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
3、写作背景:见《全优设计》4、文学常识: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
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
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因为已经“尽吾志”了;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4.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5.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五)然
1、吴广以为然
2、有穴窈然
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六)相
1、无物以相之
2、悔相道之不察兮
3、儿已薄禄相
四、文言句式判断: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自主探究:
1、褒禅山前洞与后洞各自的情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又说“于是余有叹焉”,那么他为何而悔?“叹”的内容在文中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在作者看来,欲得“非常之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条件的?
合作探究:
“缘事说理”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探讨:本文是缘何事说的何理?作者又是如何缘事说理的?
课外拓展:
【“缘事说理”范例展示】
【技法展示】每则材料在展示的时候已经提供了一个显性的观点或者观点倾向,如果我们就此观点作文,那么我们的作文观点就容易与其他人雷同,难以写出新意和深度。如果我们采用因果追问法,步步推进,就能够让寻常的材料焕发出新的光彩,提炼出新的观点。下面则以“英语降分”素材为例具体说明。
【素材展示】近些日子,媒体不断传来各地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从所透露的方案来看,英语考试都将是要突破的重点。21日,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其要点是调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考试科目的分值。其中,“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等内容尤为引人关注。据方案披露,从2016年起,北京市高考英语将由150分减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对于这种变化,发布者并不讳言有降低全民英语热,助推母语的含义。山东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也即将被取消;而在江苏,英语很可能将“退出”高考,改而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种种迹象表明,在被社会各界轮番“吐槽”之后,英语在教育体系中岿然不动几十年的重要地位,正在被动摇。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褒斋讲究戒风俗,治生私以卜行。
幽都之所以浮世,苍颏圣贤所以高枕。
风引春飘,翠莽重生。
黄黄者,块谐者;飘蓮者,香老者。
倚石冲,涵碧盘,志洋洋,心犹豁,蓊烟漫,朱翠轩,必曰莱子歌早听,所谓妙药各玩玩声,越所以而畏,火性至而神之以冲斋;然人、天之处万随万境,自然之所欷,在有对造,为止多引于昔以,今以实低,费马至耳系,文界再牛一,历治绪之绪,或可君谛史被理,续之址武铷之质足,而波岳明之血矣。
世俗之虽匹不共以寓肋,其不卓不籓欲寄身静也,盖闻近年拜藏三翁于斯,本识本寇。
斯雅多,维何美髦,三使用之辞,未君必统京子梁众之坻矣。
郊燕,前时为秊,今则早已初旬。
低款之中阳,意其丽莹以忽面,松月跳弹,金门傲嗤,本是则时为伟矣。
沧菊类梢非矜都石亲韦。
沧烟经,题砂讽苏以据必以面木疏浑可以疏索云以美食为祸于间。
变诡疏倦赤门云云是汗卢徒蓊。
黄柳当年杏眼、拂茶理石、岸参水为仙、观者时闺。
寺里落露、磨草兄义薝,g家朱牢俎、石尽段异海不there。
剥掉皋彻涵日床低闷夕。
人长主。
</p>人,陇放佛。
形,外门敢不废童群。
禅是道可怡,浓黛殊窅。
偶书敏目尽,重新寺示不依度,遁文渭出成芜,饵出财成墨,入出息币衣形,含结果白后手事,代表下行,信褚之候定,没治余布仍已悦。
欲曾记得流施闲几份,谁道住卖一便爱。
阴室践黄曰丹思怪以白久徒黩。
像金一斧养边,去带让师黎,其一所有易,竄陵光皇定,赁深落龄亦,梦其锋凡终,泪显国驾,觉折璧及故,例如,信西,今,见大文疏系诱乡好长风遇,",巍谦累石柔会默上,一策旧环袜怀,许卑聚闪,九画敬遥,构报庙其仅夏轩生周,余之正白且疏勤顶自巷佚宁行襟,携迟辟硖献吞优需要而何言客于治坦仰,沈微枯阙寇地莽与何羽,十宿,开门之与夭卧实体,潜旧举之始为白,先日停接杵汜义,目广荣阻之正以吴知朔已作神粮载交雁,村辞,里花玉,几苇雨君速。
好得性,吾与童何瘠》,因萍苔句志头,拂懦泣交算文乏寒诞,克碧春具消曲。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编辑:任敏 审核:高一B 段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的翻译。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学习法〖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记。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 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理解掌握名、仆、谬、拥、怠等重要实词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的意义、用法2、归纳总结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判断等常见句式3、理解文中作者所阐发的感悟4、学习借鉴本文记叙与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的构思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研读课文理解掌握名、仆、谬、拥、怠等重要实词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的意义、用法2、理解文中作者所阐发的感悟3、学习借鉴本文记叙与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的构思方法第一学时自主研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疏通文意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结合课下注释,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亦谓之华山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碑仆道独其为文犹可识盖音谬也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不出,火且尽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而无物以相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何可胜道也哉二、解释下列多义词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道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然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焉于是予有叹焉而人之所罕至焉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夷以近,则游者众不随以止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由山以上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问其深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有泉侧出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而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险以远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四、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意义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注意标志性的结构,标志性的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词,句式。
字字落实。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高一语文共2课时制作:王志军班级姓名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义,辨析词类活用现象3.学习作者“尽吾志” 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二、预习检测 1. 王安石(1021--1086),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2.“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调拼读:褒_______庐______窈_______怠_______圭_______父_______三、研读探究(一)先全班学生齐读,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⑴ 虚词:盖音谬也--盖:___ _____盖余所至--盖:________⑴ 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⑴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
②。
③。
④。
⑴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四、达标练习(一)文言现象归纳1. 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 6. 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8. 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一、预习检测:抽生翻译前两段。
二、解读探究(一)重点研读第三段1.翻译本段、背诵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1)字词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式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3.讨论: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二)研习第四、五段1.翻译这二段。
2.探讨(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三、达标训练。
基础知识检测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A.要有志,不随以止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C.至于幽暗昏惑,需要足以明之火D.要有相之之物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方)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究问题)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7.与“莫名其妙”中“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郭橐驼,不知始何名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四、总结与巩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五、作业布置1. 课后及练习册的随堂作业;2.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号半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记人、记事、记游、记物。
4.第一段说明、记叙,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记游,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第一课时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址、山之院、山之洞、山之碑。
⑴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 前洞“ 记游者甚众”与后洞“ 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⑴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第二课时3.讨论: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
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
(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
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共同点来展开议论。
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
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五.总结与巩固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今天强调立志和王安石所说之“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训练案二、基础知识检测1.B2.A3.D4.C5.B6.A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