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八章教育劳动和消费(自考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 题
单 选
1、后福特主义的特征之一表现在 C • A.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 • B.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 形式 • C.劳资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 任关系 • D.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鲍德里亚提出的 是 B • A.消费文化论 B.消费社会论 • C.生活风格理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 • • • •
•
2.后福特主义 概念: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 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 生产劳动方式。 特征: (1)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 生产; (2)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 (3)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 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 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 (4)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 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 3.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批判 • (1)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揭示了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劳动过程中的资本家彻底剥夺工 人对劳动控制权的机制。 • (2)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揭示了资本主 义劳动过程的政治效果和生产的政治规范工具 共同构成了一个工厂独特的生产政体。
• 三.就业
• 1.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个人能力 (2)社会网络:人脉 (3)社会制度:户籍 (4)社会偏见:对某地方人的偏见、性别偏见
• • • •
•
二.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选择、简答) 1.福特主义 概念: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 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特征:第一,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 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 产率,造成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 第二,劳资双方从劳资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化为 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形成了以劳资谈判制度为 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 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 产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专用性及其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 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 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 并逐渐形成垄断。
• 二.消费社会 • 概念: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 社会。 • 特征: (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 三.消费的社会学理论
• 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 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 • 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在《有闲阶级》一书中提 出: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 需的浪费型、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 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社会地位所带来的 荣誉、声望、名誉等。 • 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社会进入追求个性的社会, 而个性的获得就在于自己消费的物品不同于他人消费的 物品。
第二节 劳动
• 一.劳动的概念和类型 • (一)概念: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交换、调整和 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 •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 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 • (二)类型: (1)根据有无劳动报酬:有薪劳动(又称工作)和 无薪劳动(如志愿劳动、家务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多 选 1、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包括 ABCD • A.社会化的功能 • B.社会选拔的功能 • C.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 D.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 E.社会控制的功能
简 述
• 1、简述消费社会的特征。
论 述
• 1、联系实际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社会学 分析。
•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 保罗· 威利斯提出了有关亚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讨论,即劳工 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他的基本观点是: •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与 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的下层。 • (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 存能力。 •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拥有自己的亚文化。 •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 代表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求 职意向。 •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意识到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 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但其子女仍 有可能继续父辈的生活轨迹。
• 三.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1.功能论视角:涂尔干、帕森斯,为专门 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 2.冲突论视角:为统治阶级服务 3.互动论视角:也称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
• 四.教育和社会不平等 • (一)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 (二)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伊里奇观点(领 会) 2、教育与文化资本——布迪厄观点(领会)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威利斯 (简单应用)
第八章 教育、劳动和消费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劳动 • 第三节 消费
第一节 教育
• 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 概念: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 人类文明成果,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 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是指学校教育。 • 类型 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出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 会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出发: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3、福特主义的特征之一表现在 B • A.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 到分散处理的转换 • B.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 • C.劳资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 任关系 • D.灵活的专项化生产 4、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被称为 D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 C.周期性失业 D.残余性失业
• 3.劳动力市场分割: • 常见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 动力市场(户籍)
第三节 消费
• 一.消费的概念和特征 • 概念: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 化财富的活动,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 • 特征: (1)经济属性 (2)心理属性 (3)社会属性 (4)文化属性
• 2.失业 • 概念: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未得到就业机 会的状态 • 类型:五种 • 摩擦性失业: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或生产技术的改变, 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 •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 • 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 • 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 •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 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 (一)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 从历史情况来看,国内外都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平 等情况,这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向上社 会流动。 • 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 不平等现象,但依然没有实现教育的全面平等。
• (二)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 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 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能够促进社会平等的手段。但是美籍奥 地利学考伊凡· 伊利奇则质疑了这种常识性观点。他认为学 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教育,其实无法改发社会的不平等; 恰恰相反,它的基本逻辑还正在强化和再生产着这种不平 等。他认为: •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 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的,它要求达到一 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 “没有快乐的机构”; • (3)除常规的知识传授外,学校还在传授“校外的都是 无价值的”价值观。 •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学重新具 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
•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 1.杜威的观点 首要功能是社会化,次要功能是教育 • 2.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 (2)社会选拔的功能 (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wenku.baidu.com
• 3.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减小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 2、教育与文化资本 • 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角度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了 研究,指出: • (1)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 文化资本。在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在家庭内部获得 这些特征。 • (2)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品位往 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 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 力。 • (3)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思维习惯与学 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更容易取得学 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