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精选五篇)
《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温度与气温》优秀教案《温度和气温》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
(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
(随机课件)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
(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
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
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
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
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三、气温的测量: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2. 使学生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能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所属温度带。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分布的特点2. 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分布的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的图像资料,增强直观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的特点。
2. 讲解气温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地形等方面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
3. 讲解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介绍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特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我国所属的温度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加深对温度带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的图像资料。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气温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2. 学生能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所属温度带。
3. 学生能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特点。
4. 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的内容。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的气温冬、夏季南北差异及成因;第二部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拓展及依据。
中国的气温冬、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在什么地方,分析原因,依托原有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的温度带与地球五带的区别,并且说出各自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b、能简单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岸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理解气温的概念。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温度和气温的基本概念,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温度现象应该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温度和气温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对于温度计的使用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能够运用温度和气温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温度现象,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理解气温的概念。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于温度和气温的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温度计:准备足够数量的温度计,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热水、冷水、冰块等,以便进行温度实验。
3.PPT:制作相关的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温度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测量温度。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温度和气温的概念,解释温度计的作用。
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品的温度。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教案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度"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
出示卡片0度,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第二次操作。
5、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6、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3.了解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3.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1.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2.掌握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观察当天的天气和气温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如何分布以及与什么因素相关。
第二步:概念讲解1.讲解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讲解。
第三步:案例分析选取几个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与学生共同分析,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气温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四步:温度带的划分1.讲解温度带的概念;2.介绍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并与世界地理进行结合。
第五步:练习与讨论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目,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相关PPT;•气温数据和气象图表。
六、教学评估1.针对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目,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检验学生对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理解;2.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个具体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七、教学延伸结合实地调研或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并对不同温度带的特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达到了掌握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概念的讲解可能需要进一步简化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此外,课后作业和实地调研的设计也需要更加具体和明确,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 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以及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温度和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
2.让学生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2.气温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问答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温度计和气温计。
3.准备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温度吗?你们感觉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和实例中,哪些是关于温度的,哪些是关于气温的?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温度计和气温计,观察并记录当前的温度和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下、阴凉处、冰箱里,观察并记录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气温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教案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气温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利用气象数据,探究气温变化的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气温分布的空间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倡导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气温的定义: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摄氏度(°C);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 第二课时: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 第三课时:气温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日变化: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
4. 第四课时:温度带的划分及特征热带:全年高温,变幅小;温带: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寒带:全年寒冷,变幅小。
5. 第五课时:气温分布图的解读与应用气温分布图的类型:世界气温分布图、中国气温分布图;气温分布图的解读:观察气温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气温分布图的应用:分析气候变化、规划旅行等。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科书《世界地理》或《中国地理》;2. 气温分布图:世界气温分布图、中国气温分布图;3. 气象数据:气温观测数据、气候统计数据;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QGIS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或实际气温数据,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的关注;2. 授课: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让学生利用气象数据,探究气温变化的规律;5. 作业:布置气温分布图的解读与应用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说出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学生能描述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3. 学生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4. 学生能解读气温分布图,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和气温》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和气温》教案一. 教材分析《温度和气温》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温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温度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温度概念,并学会运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温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准备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
3.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温度是对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穿衣、饮食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温度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上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
但是,对于温度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疑惑,需要教师耐心解答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让学生知道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关注气温变化。
3.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够正确读数。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概念的建立和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温度计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计。
2.准备一些与温度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解释温度概念。
3.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温度的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温度相关的图片,如炎热的太阳、寒冷的冰雪等,引导学生关注温度这个概念。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温度是什么吗?温度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温度的概念,解释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同时,介绍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穿衣、饮食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和认识温度计。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温度计的使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以巩固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使学生掌握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让学生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国家的温度带划分及特点。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温度带的划分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进一步探讨温度带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等教学图片。
2. 教材、地球仪等教学用品。
3. 相关案例资料、练习题等。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和气温》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和气温》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和气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掌握摄氏度的计量单位,以及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温度和气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温度和气温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进一步巩固概念。
此外,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摄氏度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
2.让学生掌握摄氏度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
3.让学生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理解。
2.摄氏度的计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3.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掌握温度和气温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温度计和气温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3.准备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等,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温度计和气温计,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然后呈现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操作温度计和气温计,测量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气温,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4.巩固(5分钟)讨论温度和气温的区别,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穿衣、饮食等方面。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掌握温度和气温的测量方法,以及了解温度和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温度和气温有所了解,但可能不够系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掌握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
–能够掌握温度和气温的测量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温度和气温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生活的关注。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及其区别。
2.温度和气温的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温度和气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温度计和气温计,用于演示和实验。
2.准备一些与温度和气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和讨论。
3.准备一些温度和气温的实际数据,用于分析和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温度和气温的区别。
–展示温度计和气温计,讲解其测量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温度和气温的测量。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温度和气温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二地理教案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初二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初二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编者按: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初二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
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紧接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
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教学时】本节教学可安排2时。
【教学过程】(新引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
具体步骤如下:[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也可采用开门见的方式引入。
教师讲述:第四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气温的分布[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
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
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
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
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观赏。
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
——气温与温度带
一、教案背景
《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课题
气温与温度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主要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现在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尤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地理要讲究方法,更离不开地图,利用对各种地图的学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图”“文”合一,融会贯通。
五、教学方法
激励鼓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学创新法、省学检测法。
六、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依据
2、能力目标:
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3、情感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
教学过程
导入:(略)
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读课本P28–P30,自主完成问题
1、我国1月份0℃等温线大体经过______(山脉)、_____(河流)一线。
2、我国1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 附近,原因是。
3、我国7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 ,原因是。
4、由第2、3小题可推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夏季南北。
5、我国根据各地(≥10℃)的多少,自北向南划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温度带,还有一个________区。
(五带一区)
6、按要求完成下表。
①结合下图,在表中填出各温度带包括的主要地形区(地区)
②在下表中,填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熟制
深入探究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
1、比较1月和7月等温线图,哪个等温线密,哪个等温线稀?说明什么问题?
2、阅读课本P29材料以及P30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②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而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填写下表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冬季北方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更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扩大)
【拓展延伸】
去年假期,小红一家外出旅游,当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原来空的旅行箱里装满了他们一路上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
请问:小红一家是在(暑假、寒假)出去旅游的。
他们一家旅游的方向是。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
A、地势高低的不同
B、距海远近的不同
C、纬度高低的不同
D、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
2、我国四大高原冬季气温最高的是()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3、山东省所处的温度带是()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寒温带
4、下列有关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漠河是我国冬、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C、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5、东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到三熟
D、一年三熟
二、填图
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哈尔滨的是图______,
表示广州的是图________。
(2)1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_____℃,
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_____℃,这反映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A图气温的年较差约_____℃;B图气温的年较差约______℃。
四、收入反思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把所学的知识梳理一下,相信今天的你又会有很多的收获。
课后提升:
我们潍坊市所处的温度带,主要农作物和作物熟制分别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通过对比,温度带的对比来让学生感受我国幅员辽阔,跨温度带众多带来的巨大魅力,这一课主要就是讲了气温和温度带两个问题。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而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是本课探究的重点。
对于温度带的划分,我采取了直观演示和对比的方法,学生比较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