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语文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娟

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39期

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能力培养

在当今知识社会,个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基本的生存能力,不仅决定着学业的好坏,更是决定将来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而语文学习为各科之源,儿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素养是进入初中、高中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从小学开始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最有前瞻性。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一)培养意志

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二)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習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而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苦学为乐学。课堂一开始教师若能设计恰当的导语,也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采用形式多样的导语,就能使课堂显得力多样有趣,每课采用不同的导语,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

(二)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疑,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提出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因此,教师若能善于启发学生大胆质疑、解疑,一定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当然,课堂设疑要注意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要求。要时时处处保护和激发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每堂结束时教师的总结语,也是激发学生自觉兴趣的重要步骤

教师的结语或抒情,或评价,或激励,或发散。其目的都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教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或为课文再续结尾,或改写课文的结尾,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完成,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问题”是关键

创新始于“问题”,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同学不敢问,主要是自卑心理或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这种两种心理。例如可以讲一些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第一可以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其次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问问题不能无目的乱问,而应问到点子上。在这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如在课堂教学写记叙文时,设计如下问题: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通过这样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写事的文章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最后要适当解答学生问题,对问题可以给予正确答案,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相互讨论。辩论

等自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有耐心。(2)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鼓励。(3)面向全体学生。

(二)探究,讨论是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进行课文的精讲,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另外,教师也要置身与讨论中,并在讨论中适时的概括、总结和点拨。用精练而概括的语句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透。例如本册《捞铁牛》一文重点是理解怀丙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教师先演示实验,创设新意识,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最后得出结论,铲沙—船身漫漫上浮—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拉上岸,这样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