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一章(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中国学者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所包含的区域具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 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距离成本。使得经 济活动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1
4、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主流经济学
家关注经济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 空间区位优势开始显现,空间日益得到重视。
32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术 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各种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咨
询、评审和研究。 众多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成果的出现。
33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区域问题引起学 者注意,但当时归结为社会问题,采取社会救济 措施。
➢公共机构(政府)——其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 位的质量,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决策,构建 人们共同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社会的框架条件。
14
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区Biblioteka 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 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如某一区域某种 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 近代上海崛起改变整个长三角城市格局和系统。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课件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0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4
3.
APEC的作用?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 间的相互沟通,对亚 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5
关键术语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 款?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
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 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 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 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3
三、APEC发展的特点 (1)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成立; (2)发展中制定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明确目的;
(3)采取了特殊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 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对亚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学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4.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 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 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
◆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 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 空间范围。
4.3.经济网络
▪
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 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
◆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 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 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
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简称“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与扩散” ◆“区域优势”
◆“区际经济差异”
◆“区际经济传递”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产业转移” ◆“区际经济合作” ◆“区际经济冲突” ◆“区际经济竞争” ◆“区域竞争力” ◆“经济区划”、“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
① 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
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
中心。
② 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
区域经济学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611Z10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教学参考书: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吴殿廷等.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意)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陈飞等译.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6.李钒.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7.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8.孙久文,胡安俊.区域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许小苍等.区域经济学案例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金碚等.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4-201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2. 冯云廷.区域经济学(冯云廷)(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3.张洪.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英)麦卡恩,李寿德,蒋录全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 ;15.(英)阿姆斯特朗,泰勒著,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日)藤田昌久等著,梁琦等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与方法在指导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学_1
③有利于使各成员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扩大和 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关系。 • 缺点: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 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比, 交锋更多,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 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 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 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 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1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 经济增长要素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 • 区域发展表现: 区域发展表现: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 区域地域结构
城市 城市边缘区 外围区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12
4.区际分工与联系 4.区际分工与联系 • 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 区域生 区际分工: 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 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享受的利益不同 • 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 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5.区域经济政策 5.区域经济政策 •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基本目标: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3
(特效版)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经济 发展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 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 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 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 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 高。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0
第三节 区域经济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
净收入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1
第一节 区位概念
四、区位决策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 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 位。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2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1
第三节 区域经济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2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 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 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 富得多;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 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本科2011
(分析引致哪些区域经济矛盾?)
区域经济问题凸现:
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 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 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 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 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 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且东部内部省域差异大 于中部、西部;县域经济差异大于省域经济 差异。
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前苏联关系 恶化),考虑国防安全建立战略大后方, 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当时工业布局原则是“山、散、洞”)
对这一战略的评价。
二、非均衡发展模式
(一)梯度推进理论
1、主要观点 最初源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产品(业)生命 周期理论。 (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 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 所处阶段。如果主导产业正处于创新期或成长期,则 产业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增长快,就会带动区域经 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该地区就 称为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则是低梯度地区。
如何评价梯度推进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优点: ①承认不同梯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这一客观 事实; ②认为不同梯度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 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应有不同的发展重 点(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不同)。 缺陷:
缺陷:
① 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缺乏科学性和准确 性; ②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质性; ③ 否定了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的发挥,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因此,一些学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官员对此提出异议,提 出反梯度推移论。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以地理区域划分为单位的经济活动。
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一书中所阐述的内容,探讨区域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
二、区域经济学的概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学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博弈论、空间计量经济学、新古典区域经济学等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了框架和方法,帮助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区域差异、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演变趋势。
其中包括中心-辐射模式、集聚模式、连锁模式等多种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详细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同时,还对城市化如何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提出了相关建议。
六、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全面介绍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旨在为政府决策者和地方管理者提供参考。
同时,本书还对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政策经验进行了比较,有助于深化跨国区域经济合作。
七、结论《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为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对于加深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7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8
•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 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 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 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 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 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第三节 新区域经济观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 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 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上海市:闵行区 浙江省: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 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 山东省: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深圳市罗湖区 四川省: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蒲江县 安徽省: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曲江新区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沈阳市苏家屯区、于洪区、棋盘山开发区 天津市:西青区 新 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 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奉城、枫泾、 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 一般为5~10万人。
•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 归并而成(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 ,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
12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 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 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 型的研究;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9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重要问题
●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新区域经济观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任务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版 高洪深编著
问题
● 我国幅员辽阔,从经济方面看,可以划分为 多少区域? ● 整体区域上看,我国经济有何特点? ● 每个区域的发展有何特色? ● 影响因素分析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2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省(市、区、县)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太仓市、宜兴市、无锡市滨湖 区、锡山区、惠山区、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淳县、南京市 江宁区、浦口区、金坛市、常州市武进区、海安县、无锡市、常州市、苏 州市、溧阳市
5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6
地区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 上海自由贸易示范区 • 陆家嘴金融贸易示范区 • 金桥出口贸易加工区 • 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基地) • 嘉定国际汽车城 • 金山上海化工区 • 宝山精品钢铁产业基地 • 临港上海船舶产业基地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3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4
国家战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
京津冀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经济带
中原城市圈
海峡西岸经济区
………..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 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 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 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 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 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 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 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3
• 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 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为 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 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
区域科学方向:创始人是伊萨德,主要以区域
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研究对象。(如城市规划)
•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 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 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 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 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发
展
方 向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美国贝里、瑞典赫 格尔斯特兰、德国的巴尔特尔斯、英国哈格特等,
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
域的发展过程。(雾霾天气与森林作用)
2020/8/6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4
2. 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 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