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一课时)(1)

合集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照片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词典。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们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爱的?6.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亲人敬爱的短文。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认真,但个别学生感情表达不够充分。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

3.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时,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亲情故事”主题班会,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

2.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关于亲情的诗歌、童话等。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感知题目
1.教师导入新课: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发思考: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教师组织交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课件2: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教师引导: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

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课堂总结,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目标】1. 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2. 理解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珍惜现在的态度。

3. 能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2. 初步了解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2. 学生能否理解课文的深层次意思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1. 介绍课文:本课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事情所发生的故事。

2. 通过画面、音乐等方式给学生营造温馨、愉悦的氛围,为学生进入文本做好心理准备。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并标注生词、疑点。

2. 学生独立思考:“触景生情”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应该如何使用?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成语“触景生情”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编写一份成语使用手册。

2. 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并总结出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四、整合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所编写的成语使用手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更加明白成语的使用场景。

五、全场交流(8分钟)1. 师生一起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拓展讲解。

2. 教师对“触景生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变化和态度的转变。

六、梳理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梳理出过去与现在对比的不同之处,并表达出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

2. 搜集和介绍一些有关时间变化和态度转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汇报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尝试使用“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的经过。

本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新词。

按时间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体会人物的特点描写。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了解课文有关李大钊的几件事。

积累词语。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揭示题目: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1)题目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回忆”的近义词有哪些。

(2)体裁:回忆录2.作者、人物介绍:李星华、李大钊3.展示背景链接。

4.展示李大钊生平经历:1916-1927年。

(二)理清层次1.预习检查(1)课文分成几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讲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人物有________?主要讲了几件事?(3)标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批注。

2.结构特点:学生自主找出每部分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批注感悟并领悟人物品质。

课文层次: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时间顺序)3.主要内容:时间、回忆人、事件。

要求:一句话概述内容。

(三)生字积累1.词语认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生字展现:观察生字的结构,学生进行认读。

3.重点生字提示:“稚”“魔”“绑”“袍”4.归类识记: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观察和比较。

5.新词解疑:幼稚、含糊、严峻、沉着。

方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换词法理解;提出带有疑问的词语。

(四)结构释疑1.理清课文结构:根据内容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第一部分:“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的那一天。

第二部分: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分析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主要人物:李大钊、李星华、李葆华等。

3. 主要事件:李大钊被捕、李星华照顾父亲、李葆华的成长等。

4.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回忆录、第一人称叙述、细节描写等。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革命先烈的短文,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回忆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把握回忆父亲的具体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3.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初步了解人物。

【教学重点】1.把握回忆父亲的具体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初步了解人物。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初步了解人物。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歌词: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同学们,这是一首创作于战争年代的歌曲,热情歌颂了革命者的斗争和奉献,它的旋律优美、激昂。

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2.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插图,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就是我们这篇课文回忆中的人物李大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作者回忆了李大钊的哪些事情?4.小结:下面,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设计意图:读题质疑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强化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初读反馈(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军阀.(fá)张作霖.(lín)阎.振三(yán)娱.乐场(yú)暂.时(zàn)宪.兵(xiàn)侦.探(zhēn)李大钊.(zhāo)(2)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fálín yán yúzàn xiàn zhēn zhāo阀霖闫娱暂宪侦钊点拨:①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霖、阎、钊”分别是课文三个人物名字中的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及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及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及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水平。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母爱的课文,如《妈妈的账单》等,激发学生对母爱的关注。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三、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如“依恋、怀念、愧疚”等。

3.学生通过造句、组词等形式巩固生字词。

四、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堂讨论1.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母爱,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3.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六、作业布置1.学生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七、课后反思2.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二、课文复习1.学生自读课文,巩固记忆。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课文拓展1.教师介绍其他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如《背影》、《母爱如水》等。

2.学生选择一篇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分享自己的感悟。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感受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对比写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课前,咱们先来个热身。

请大家观察一会儿屏幕中出现的画面,吟诵相关诗句。

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

(出示清明图的局部)(指名诵读)2.刚才老师打开的其实是一副图当中的几个局部,现在我们把整幅画面展开(出音乐),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清明》)3.让我们一起来吟诵(齐诵《清明》)二、情境导入2.师:上课(问好)。

画面描述了我们国家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追忆逝者,缅怀先烈。

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李星华追忆父亲李大钊的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题目三、学习字词1.师: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匪屉舅)读字,组词。

(指2名读并组词)谁能给“匪"组一个四个字的词?(受益匪浅)(板书受益匪浅)这个词中的“匪”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你能连起来说说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吗?(收获不小)也可以说(有很大的收获)(手指词语)我们在理解字义和词意的时候,可以结合整个词的大致意思去推想其中关键字的意思,或者由我们知道的关键字的意思来揣摩整个词的意思。

2.师:这三个字也是本课书要学会书写的字,它们在书写时都要注意笔顺的问题,特别是圈出的部分(课件重点部分圈出来)。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写的对不对,一会儿请你来评价。

(注意提示学生不要挡住字)(学生评价)现在请你们用手在桌子上再写一次,注意它的笔顺。

我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把字写对,还要把字写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设计理念:“阅读是一种对话”。

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

所以本课时的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词语:同乡、钢琴、旁边、十分、开心、自然2.能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能用简短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进行初步分析,能够感受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启发学生反思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关爱亲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2.发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小华找回钢琴时的心情变化。

2.通过故事叙述体会所读文字的内涵。

教学具体内容:一、教学前导1.呈现学生准备预习的词语,由学生读出,了解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2.导入话题,讲述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并表达想法感受。

二、教学过程1.细读文章(1)分段阅读,大体理解文章结构;(2)阅读第一段,了解作者的小学时光和同乡小华的故事;(3)阅读第二、三段,了解小华和钢琴的故事;(4)阅读第四段,了解小华对探亲和儿时的感受;(5)阅读第五段,了解小华找到钢琴时的心情变化;(6)总结故事情节,找出中心思想。

2.学习词语学生跟读、默读、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3.表述故事情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4.探究中心思想(1)引导学生回忆小华的心情变化,并分析钢琴对小华的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叙述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体验相关情感。

2.让学生在家长或亲友的陪伴下,走访家乡、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家乡、家人和自然环境带给自己的影响。

教学方式:1.教师讲述法2.小组讨论法3.小组分享法教学媒体:1.习题集2.多媒体课件3.活动手册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生词,了解课文所描绘的事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革命者为理想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 生词学习:讲解并举例文中生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作者表达情感及思想的方法。

4. 主题探讨:围绕“革命与牺牲”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分析文本结构。

- 难点: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背景资料及生词。

-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革命历史相关的短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生词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并进行讲解和举例。

4.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分段落阅读,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革命精神的内涵,分享个人观点。

6. 情境模拟:模拟文中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革命者的情感。

7.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简介- 课文结构:分段概括- 生词:重点词汇列表- 主题:革命与牺牲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革命精神”的短文。

2.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革命历史人物,收集资料并准备简短介绍。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评估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2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2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2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篇1【学习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要的是,李大钊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

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家人不懂、不知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师生合作读四、五自然段。

(师读第四自然段,生读第五自然段)
五、小结方法,学后有思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关注父亲的言行体会到父亲对革命无限忠诚、对家人慈爱和善的品质,这是学习文章、感悟人物形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请大家课后试着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思考在“被捕时”及“被审时”,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品质?请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

(注重正音)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把握文章记叙的六要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学会读、思、议结合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的品质,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朗读与复述课文。

2.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3. 了解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记叙的六要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了解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革命题材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互相解答生字词。

4. 老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5. 朗读课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6. 复述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7. 小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文内容:略3. 生字词:略4. 教学重点与难点:略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了解李大钊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坚决斗争,顽强奋斗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都不会忘记他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共产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简介李大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

字守常。

河北乐亭县人。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

4月28日慷慨就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认读生字新词。

(1)用课件出示词语。

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和齐读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哼”“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学习与应用。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学生自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生字、新词。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作者情感。

5. 学生展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

6.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一件事,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

3. 生字、新词:列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进行简要解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回忆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整理版)《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整理版)《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
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2.交流反响。
板书:身处险境 毫不慌张
3、朗读课文。
六、存疑。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敌人对他又进行了这样的严刑拷打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生提出不同的疑问。
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交流答案。
学生请生读。
学生展示。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c) 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习“被捕时〞这局部。
1、默读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2、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渎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2—32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3、生自渎课文。
4、生交流汇报。
5、小结:作者李星华按照这样的事件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两课时。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师看情况补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内容概况】
本单元编订的课文内容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事迹;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等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都是“我的理想”,旨在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在教学的回顾、拓展部分可以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等。

【单元训练点落实】
本单元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应该在文体结构方面加强教学,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按时间顺序分段,用段意归并法概括主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是演讲稿,抓住论点从几个方面来概括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明确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方法等等,在习作中指导时可让学生运用。

本组教材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李大钊,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一、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一)明确单元内容
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说明:
通过音乐的铺陈,能更快的让学生投入本单元学习的氛围。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了什么?(媒体出示第一小节)(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1943年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媒体出示)
说明:
了解与分析背景,能拉近学生与李大钊之间的距离。

2.简介李大钊(媒体出示资料)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3.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说明:
补充李大钊的资料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他。

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一)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标注自然段。

(共三十二个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3.读二—三十二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二)学生自学
(三)学生交流
1.词语学习
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2.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

(2)指导朗读。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媒体出示)
②“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媒体出示)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

服装有变化。

说明:
指导长句的朗读是为了更好读懂全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句子。

3.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默读2—32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二—三十二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二—七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八—十七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十八—二十九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三十—三十二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说明: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或者抓住时间词语”,“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作业
1.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2.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李大钊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

想想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