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 A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

2、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主张()

A.以名正实 B.名实相背 C.名实合一 D.取实予名4、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

A.性善说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不善说 D.性三品说5、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

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

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

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

6、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 B.抹杀了概念间的差异

C.否认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D.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

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D.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8、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

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

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 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

9、王充认为,人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而命的不同取决于()。A.天的意志 B.人所禀受的元气不同

C.前世因果 D.人的行为

10、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

A.自然出于名教 B.名教即自然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名教出于自然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仁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1分)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

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

中。(2分)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汉以后,仁成为五德

(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

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

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分)

2、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1分)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2分)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1分)

3、白马非马

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1分)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在公孙龙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所以“白马”不是“马”。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公孙龙只见白马与马在概念上的差异,而无视其在概念上的隶属关系和实体上的隶属关系,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4、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2分)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将人与天相互类比,以为天也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认为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自然天道的运行;董仲舒指出天将以征兆的形式对人的不良行为做出警戒。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2分

5、三表法

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1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事实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2分)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分)

三、分析下列各段文字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并简要说明其得失(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之为仪者也。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墨子·明鬼下》)墨子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观点。主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耳目之实”即感性经验。主张感觉经验是认识来源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感觉经验论。

得:坚持了认识来源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

失:他片面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甚至连错误的经验、荒唐的传闻也深信不疑,以至陷入有鬼论的迷信之中。具有经验论的狭隘性;以闻见为有无的标准,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孟子在天人关系上将天与人性合而为一,天德就在人心。人道可以与天道合一。由于天道寓于人心,因此:“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得: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人的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可以“知性”“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失: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陷入唯心主义。(2分)

3、“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王充《论衡·物势》)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王充《论衡·命义》)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自然命定论观点。主张元气化生天地万物和人类;气是万物统一性的根基,天、地、人,都是由气凝结而成。他区分天道的自然无为和人道的有为,证明元气产生万物,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富贵贫贱的社会差别也是由所禀元气决定。

得:用元气自然论解释自然万物和人的产生及人的命运,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失:王充没有把人生的先天命定性与人后天的遭遇的偶然性区别开;把个体福祸的命定性与个体价值的委身自由混为一谈;将生命中的限制、偶然夸大为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