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考试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考试准备

一、关于“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姬姓,阳氏,名虎,一名货。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家臣。他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从而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陪臣执国政”的先河。他是不折不扣的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

阳虎有一句千古名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15〕也许,阳虎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感而发的,并且恰如其分。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轻商重农,实行的是专制统治,敛财或者发家致富的手段不外乎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显然,这些手段都是不仁的。然而,从纯立论的角度言之,阳虎的这句话就存在着硬伤,容易遭人非难,被人驳倒。因为,“富”与“仁”,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到“为富且仁”。两千多年以来,阳虎这句话一直被作为靶子,遭到人们的批评和鄙弃,甚至有人认为,阳虎就属于“亲富不亲仁”之辈〔16〕,将“为富不仁”的粪盆子扣在阳虎的头上。在专制社会的中国,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富人几乎都是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按阳虎的说法,他们都是“为富不仁”者。很显然,这是他们不能承认和接受的。

而孔子则不一样。从现有的史料看,孔子并没有直接谈到“富”与“仁”的关系问题,而只谈到“利”与“义”的关系。在利益面前,孔子强调“义以为上”,义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17〕。由此可见,孔子将“利”与“义”并没有绝对地对立起来。他的这种观点,尽管模糊,但对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近读孟子之五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说:“要想富起来就没有仁爱可言,要讲仁爱便富不起来。”

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偷工减料者有之、以次充好者有之、缺斤少两者有之,而此类商人(以下简称奸商)也以他们的这些“经营技巧”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羡煞旁人。而某些忠厚诚实的商人(以下简称诚商)尽管勤勤勉勉、競競业业却获利甚微、举步唯艰。那么果真是“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吗?我则以为不然,原因有二:

1、奸商必不能久、诚商可稳步上升:奸商凭着手段短时间内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但日久见人心,顾客在吃了几次亏之后,自然会对其重新评价,遂而另择他人,奸商终将尝到“失道寡助”的苦果。而诚商虽然在起步阶段比较艰难,但可一步一步地积累客户的信任,终至“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获得吉祥。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这与“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是一样的道理。

2、奸商、诚商要互相学习:奸商的成功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握市场趋势、机智果断;而诚商的失败可能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能创新而致。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另据《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池鱼",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

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由此看来,“为富不仁、为仁不富”都有失偏颇。要想取得长久的成功真要“智、勇、仁、义、信”兼备才行。也许孟子的“仁者无敌”应改为“仁智无敌”才对吧。

早些时候读孟子,孟子借用阳虎的一句话感叹道:“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数千年来,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成了折磨中国人的恶魔咒语一样纠缠着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的感叹,二千多年来仍然无法改变?在财富与道德之间,似乎总是形成了一个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但是,李嘉诚住的地方也并不霸气,刘德华住的地方也很规矩。他们深知自己无论怎样出名,无论怎样有钱,也是无法与人的生命相比的。因为,生命与金钱不是等价物,只要你一不小心欠了一条人命,就可能意味一切都丢失了。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我们一直是追求金钱物质至上的。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仍然只是陶行知先生早半个多世纪前说过的:中国从来没有废弃的东西,唯一被废弃的只是人的生命。中国数千年来,治乱循环,往复不已,每每农民起义,都是带着强烈的仇富心理的。穷人被逼到一定时候,只要有陈胜吴广式的人物,揭竿而起,立即就一呼百应,应者云集。想想还是因为没有能够解决孟子所感叹过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问题。

都说中国人仇富心理不好,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像香港李嘉诚、田家炳这些富者几乎是没有人仇他们的,尽管他们可是或者曾是富可敌国。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钱不仅买不走人的生命,而且甚至也买不走人们赖以生存的洁净的水与空气,买不走那些原本就属于公共活动的场所。要想得到金钱,除了付劳动与创造性的智慧外,别无他法。

但是,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死角与误区。我们得到金钱的办法,最简易,也最有效率的就是与权力结合。权钱之间,互相利用。来钱容易,且钱能通神。权为钱撑伞,钱为权铺路。一个“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由此不难想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第一步,就是要把权力束缚住。至少要让金钱与权力分家。守住他们的边界。就是有办法,像陈毅所说的那样: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个不能够完全靠自觉,而要靠权力之间的互相制衡。最终要落实到人民主权,还政于民。这个不必多说,大家其实都是清楚的。第二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抗衡数千年来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观。第三步,以科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以科学为指导,就是不要瞎折腾。第四步,在以上三点的前提下,大兴教育。为什么要有以上的前提再大兴教育呢?这里没有把兴教育放在首位,是不是一种忽略?不是。因为没有以上三点的前提,来谈大兴教育,其实兴的不过是“反教育”。这样的反教育,投入越多,规模越大,对社会的伤害越大。培养出来的那些“为富不仁”者就越多。他们漠视人的生命,不关心人民的痛苦,没有起码的同情心。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留有两部经典著作给后人思考,这其实就是英国人思考的如何来避免:“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怪圈经典之作。可惜,我们中国人不看。就急忙搞起了市场经济。这两部著作分别是:《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前者论市场化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最能够激励社会积累起国民财富,后者告诫人们,人们无论怎样有钱,也不能够将人的同情心买走,并且还要考虑增进社会福利。在思想理念上牢牢地把金钱的作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金钱不能够侵入公共权力,也不能够侵入属于人的道德良知。如果谁如果胆敢混淆这些边界,也就是说如果谁胆敢擅自“为富不仁”,那么他的富也就到尽头了。一个最理想的社会就是“为富要仁,为仁能富”,但是这样的社会一般是做不到的。至今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