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近年来,国际移民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国际移民既是一种自由选择,也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待移民的政策和态度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国际移民的历史国际移民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期的移民主要是出于政治、宗教和战争等原因,例如欧洲的改革派移民、清教徒移民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开始涌现出大量移民,转向了经济因素的推动。
19世纪末,北美洲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有大量移民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20世纪初,新的移民目的地出现在南美洲和非洲等地。
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于目的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移民的现状如今,全球移民数量已经达到2.7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5%。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亚洲和非洲的移民。
移民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数是经济和就业原因,还有政治原因、家庭原因等。
移民通常需要面临文化的差异、经济压力、语言障碍等问题,而目的国家对于移民问题的态度也会对移民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国家对于移民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移民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一些国家则采取更加保守和限制性的政策,例如美国、英国等,这些国家的移民数量开始逐年下降。
三、我国对于移民政策的对策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
而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和海外留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些人士在海外为我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外国人的来华问题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研究。
我国对移民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经济、安全、文化等因素。
根据《出入境管理法》,我国的移民管理主要包括3种方式:就业、学习和探亲访友。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移民潮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大批中国人选择了离开故土,前往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经济因素1. 种植业危机: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灾害等原因,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种植业陷入了危机,人们纷纷希望通过移民来寻找新的生计机会。
2. 商业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逐渐崛起,为海外移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希望通过投资海外来寻求更高的利润。
与此同时,外国的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人借此机会积极开拓外贸,推动了海外移民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1. 动荡的局势:明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情况逐渐加剧。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以求远离战乱的危险。
2. 支持移民的政策:明清时期,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扩大影响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其中包括为移民提供资金支持、免税待遇以及开辟殖民地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人的目光。
三、社会因素1. 人口压力:明朝晚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供应过剩。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一些人选择了海外迁徙。
2. 宗族渊源: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宗亲之间的联络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选择移民,是为了跟随自己的宗族,一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地1.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时的中国人主要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当地人民一同开设商铺或从事农业生产。
2. 菲律宾:菲律宾是中国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他们在菲律宾从事贸易、种植等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区。
3. 日本:明清时期,日本成为中国人移民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商人和手艺人等职业的中国人在日本定居,为两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和发展
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和发展人类移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重要主题。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进行迁徙,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明,构建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
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是现代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和发展。
第一,人类移民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移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人类进化的初期,人类就进行了迁徙,这种迁徙既是出于生活需要,又是出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迁徙也越来越多元化。
从古代抵达新大陆的欧洲人,到现代海外华人的迁徙,人类的移民历史呈现出多种形态。
其次,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死亡与生存的文化。
人类移民历史几乎是一个有关于“死亡与生存”的历史。
在移民历史中,看似光鲜亮丽的迁徙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人间悲欢,生存与死亡的考验。
从美洲印第安人被西班牙征服,到中国华南地区的饥荒迁徙,每个移民事实上都是一种文化的死亡与生存的征程。
研究人类移民历史,就是在研究人们为生存奋斗的历史,也是在研究在移民过程中人们如何面对文化的起承转合。
第三,人类移民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人类移民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史、推动当代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移民历史有助于了解各地人类文明的文化历史,推进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弘扬。
同时,研究移民历史也可以开创新的迁徙路径,推进人类文明的革新和发展。
人类移民历史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人类的迁徙历史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研究移民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史、推动当代文明进程,推进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弘扬。
通过研究人类移民历史,我们也可以开创新的迁徙路径,推进人类文明的革新和发展。
移民工作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移民工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移民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在此,我想就移民工作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移民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选择来我国工作和生活。
作为移民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服务外国朋友、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使命。
以下是我对移民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提高服务水平,打造优质移民环境移民工作的核心是服务。
我们要以外国朋友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务。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优化签证办理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签证办理效率;2. 加强与外国朋友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服务;3. 加强政策宣传,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国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人才引进,助力我国发展移民工作不仅仅是服务外国朋友,更是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 制定有针对性的引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国发展;2. 优化人才引进流程,简化手续,提高引进效率;3. 加强对外国人才的关心和培养,让他们在我国安居乐业,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三、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移民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交流,更是文化交流。
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 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2. 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中外文化交融;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我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四、强化法治意识,维护移民权益移民工作必须依法进行。
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移民工作者的法治意识,确保外国朋友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总之,移民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移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移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2. 完善政策体系,为移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 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移民事业的发展。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移民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现象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移民事件发生了许多次,有些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则没有那么显著。
本文将会分析历史上十大移民事件并进行排名。
1. 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人类从古代非洲移民至其他地区约70万年前,人类从古代非洲开始向其他地区移民。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移,也是对人类文明起源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移民开创了新的文明时代,并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和社会系统。
2. 欧洲人对美洲的移民15世纪,欧洲人开始向美洲移民。
这一事件对美洲本土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文化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巨大变化。
在此过程中,欧洲人对美洲的开发和利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南亚人对非洲的移民在2000年前的时期,南亚人对非洲的移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他们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文化、语言和人口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成为了后来非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4. 华人对南亚、东南亚、北美的移民在近代时期,华人对南亚、东南亚、北美的移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些移民不仅对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阿拉伯人对非洲、欧洲和亚洲的移民在历史上,阿拉伯人对非洲、欧洲和亚洲的移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这些移民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宗教,也加速了商业、艺术和科技的交流。
6. 英国人对南非的移民十九世纪末,英国人开始向南非迁移。
这是南非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并且成为了南非复杂的种族分裂的根源。
7. 印度人对英国的移民在19世纪末,印度人开始向英国移民。
这一事件开创了印度人在英国国家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
8. 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移民在20世纪初,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迁移。
这一事件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成为了国际政治上的焦点。
9. 中国人对加勒比海的移民在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向加勒比海岛屿迁移。
这些移民建立了中华文化中心和种族多样化的社区,并为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姓名:申国营班级:美术学五班学号:101014165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
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
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
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
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
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
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
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
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
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
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
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
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
(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
(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
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
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1.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进行着迁徙、移民,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曾经也历经了许多人类移民的潮流,这些移民不仅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其影响机制和作用。
2.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机制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实现了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形成汇聚效应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和悠久历史的国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功夫,这些文化形式和风土人情将各自独立存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类移民涌入中国不同的地区,他们将自己的文化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和谐了起来,从而形成了汇聚效应。
这种效应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文化日益多元化和丰富化。
2.2.形成交流效应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在于,他们带来了外来文化和十分复杂的信息。
一些高明的、优秀的移民和旅游者,能够带入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加强文化交流,形成交流效应。
这些文化和价值观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文化交流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丰富了文化。
2.3.形成创造效应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包括形成创造效应。
移民吸收中国文化,会通过自己的文化语境去解读和理解中国文化,形成不同的创造性。
他们会将他们的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创造。
从而,形成了合璧之美,更加适应中国这个多元化的时代。
3.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的不良影响虽然人类移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方面,但是它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3.1.影响中国传统习惯和传统文化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中国文化日渐消退,原来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失去了自己最本质的特性。
移民与中国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一、移民的概念现在国际国内的流动人口非常多,今天讲的主要是中国国内的移民。
移民与流动人口的最大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已经定居为目的。
在流动过程中移民总会在一个地方居留比较长的时间,或已经定居或希望定居。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
假如是一般的流动人口,他们的自身利益和命运比较少地与居住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以定居为目的移民,就不得不与当地人想办法共处融合,也不得不跟当地利益联系起来,所以,有没有归属感,我认为是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的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的区别。
正因为这样,移民对文化传播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因为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文化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传播,特别是现在媒体发达,广播、电视、报刊、书本都可以传播文化,但是其中最有效、最活跃的载体是什么?还是人。
文化离不开人,而移民本身就载着一种文化在流动,所以不管自觉不自觉移民都在传播文化,或者说携带着某种文化。
对移民这一特点,还有几个要区别。
国际上一般把有没有改变国籍作为一个人是否移民的重要依据。
比如美国,你居留下来入美国籍,就算移民美国了,或者已经取得所谓绿卡即永久居留权,这实际上是从法律上来看。
世界上将移民一般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
但是拿欧洲与中国比,从一个欧洲国家到另一个欧洲国家的移民,可能还没有我们从广东到北京那么长的路,而且中国内部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差别也非常大,地区间的移民的意义并不亚于欧洲国家间的移民。
以前不太重视国内移民,好像一讲到移民就非要改变国籍,我觉得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古至今,国内移民起的作用非常大,所以不能仅仅拘泥于是否改变国籍。
还有一点是取得居留权,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法律上讲,取得居留权与实际上已经在当地居留或居住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现在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有的已经生儿育女,已经在那里居住一二十年,但从法律上讲,他还没有取得居留权。
亚洲移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亚洲移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亚洲移民社会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大型群体。
亚洲移民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还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亚洲移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其现状和未来走向。
一、亚洲移民社会的形成1.1 早期移民亚洲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便有了亚洲移民的现象。
在早期历史时期,亚洲移民通常是作为商人或宗教传教士来到他国。
例如,中国的孔雀东南飞传统上就是将佛教信仰从印度传输到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1.2 近代移民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亚洲移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世纪末期,许多亚洲人开始涌入美洲、澳洲和欧洲,成为这些国家的移民劳工。
这些移民都是为了逃避贫穷和政治动荡而来到他国的。
1.3 当代移民20世纪以来,亚洲的经济腾飞和人口爆炸催生了新一代亚洲移民。
许多人通过留学、工作和投资等方式到达了这些国家。
二、亚洲移民社会的发展历程2.1 在美国19世纪末期,大批的华工涌入美国,他们成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这些移民往往被歧视和压迫,但他们依然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
如今,美国的亚裔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
欧洲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亚洲人和欧洲人的交流。
当代亚洲移民往往是为了工作和学习而来到欧洲的,他们的流入让欧洲人口多样化。
然而,他们也要面对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对移民进行限制,这对亚洲移民带来了困扰。
2.3 在亚洲亚洲移民在亚洲国家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亚洲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吸纳外来人口的政策,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获得优势。
例如,新加坡、香港等地都聚集了许多来自不同亚洲国家的移民,他们对当地经济和社会构成了积极影响。
三、亚洲移民社会的现状3.1 经济发展亚洲移民往往身份复杂,除了公民身份之外,还有工作签证或家庭团聚签证等。
中国的移民文化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 安史之乱期间,黄河流域再次受到战乱的破坏,又 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 这一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 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 下来。 这个时候,除了大部分人向中国东南地区移动 外,还有一些人从陕西中部出发,越过秦岭和大巴 山,进入四川地区。
闯关东
走西口
下南洋
走西口.mp3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1 请选择与下面短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首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中国早 期的文明发源地大多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早期王 朝的首都也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如安阳、洛阳、西 安、开封等。在约11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 北方,南方地区还没有完全开发。但是,随着中国 历史上三次大移民,南方地区得到了发展。唐朝的 时候,人们修造了一条运河,连接长江下游的杭州 和黄河中游的洛阳,把长江下游的粮食运到中原地 区,整个唐朝皇室和政府机构所需要的粮食几乎都 是从江南地区运来的。
早年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依然保持着中 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继承者和 积极推动者。
据统计,目前美国约300万华侨华人中,拥有 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占三分之一,在有些地区,华 侨华人中具有高学历者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了其 他族裔。 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 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海外移民,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为您展示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从早期的探险家到现代的留学生,他们的身影广泛地铺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古代探险家:寻找新天地的勇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
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朝的商王启开辟了“九夷之邦”,带领一支舰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探险之旅。
此后,中国探险家的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不断开拓新的地域。
盛世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巅峰。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15世纪初期七次下西洋,探索了印度洋、东非等地,将中国的威望传播到了远方。
而他们的举动也为后来的中国移民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二、辗转东南亚: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离开家园,来到东南亚各国寻求更好的生计。
早期中国移民大多是劳动者,他们辗转东南亚各地,为当地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人社群逐渐形成,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语言、饮食和文化,还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共同努力。
三、金山上的中国移民:西方世界的旗帜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国内问题和全球的变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涌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加州的“金山”。
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支撑起中国国内的家庭。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与困苦,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融入新的社会。
金山上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参与了铁路建设、矿产开采和农业发展等重要行业,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国人争取到了平等的权益。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更多追寻梦想的人们,成为了海外移民的骄傲之源。
四、现代海外留学生: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的大学深造。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泰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泰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作者:卢妹莲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中国和泰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国文化交流基础深厚。
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以来,通过双方4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并取得令人瞩目成果。
在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交流迎来机遇与挑战,双方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中泰一家亲”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泰国;文化交流;历史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2.014[中图分类号]D829.336;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2-0097-06一、中国和泰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汉书》卷八十三记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1—5年),中国使臣前往印度时途经泰国湾并跨越克拉地峡。
245年前后,中国的使者、商人、僧人就曾经到过现今泰国境内的古国。
泰国地区的古代国家,比如金邻国、盘盘、狼牙修、赤土、堕罗钵底国等也曾派使者访问中国,开展贸易活动。
《梁书》记载,515年狼牙修派遣使者到访中国。
元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曾9次遣使到访中国。
《元史》记载,1299年元朝皇帝赏赐兰甘亨国王“金缕玉衣”,赏赐其子“虎符”。
在明朝,阿瑜陀耶王朝积极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阿瑜陀耶王朝遣使访问中国多达110次,最多时1年有6次。
中国方面,郑和分别于1407年和1409年出访阿瑜陀耶城。
随着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雍籍牙王朝覆灭,中泰交往一度中断。
后经努力,中泰两国恢复官方交往。
1786年,清王朝承认曼谷王朝,并在1823年赐给拉玛二世“永奠海邦”匾额以示嘉许。
曼谷王朝时期,伴随华人移民潮的增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建筑艺术、雕塑、绘画、戏剧、音乐、饮食等在泰国广泛流行。
拉玛一世在位时,揭开了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序幕。
从拉玛二世到拉玛六世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的流传达到了鼎盛。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加重。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移民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移民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移民问题的起因中国的移民问题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鸦片战争。
当时,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放了许多海港城市和内陆地区,这导致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他们开始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的人民作为奴隶和劳动力。
这不仅使得外国的移民进入中国,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境内的移民浪潮。
然而,移民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它也与文化以及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的社会环境给移民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移民问题的发展中国民众的大量移民活动开始在19世纪末期时期恶化。
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极端的、重要的和有组织的移民事件,大规模的移民群体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灾难、战乱和农业危机,使得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已选择离开原来的家园。
此外,移民问题还是中国内部矛盾的反映。
以国家行政区划为例,中国的多个省份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诸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移民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还经历过大量的战争、动乱、天灾等,大规模的流离失所也使得移民问题突出。
例如,1931年至1936年期间,长江流域巨大的洪水和旱涝灾害,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移民潮流,移民总数超过2000万。
这些移民通常是以中国南方的贫困农村的居民为主体,流向内地的更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和南京。
三、移民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移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文化和教育等。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
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规模达到了数百万人。
随着世袭制的诞生,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差距逐渐加大。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增加,达到了数千万。
这个时期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沿海地区。
二、近代中国的人口变迁进入近代,中国的人口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平等条约时期,人口迁徙现象愈发明显。
大批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国,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
与此同时,人口迁徙也在国内发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得大量疲惫不堪的难民涌入偏远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7亿之多。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
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发生了转变。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在数十年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迁徙的重要性人口迁徙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浅谈中国新移民
对中国新移民的原因的研究提要: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拨移民高潮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已成愈发汹涌之势。
本文通过对中国移民的历史追溯,以及对新移民概念、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新移民的原因。
关键词:引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
中国的移民古已有之,根据史料,中国的移民始于商朝,以后各朝代都有不多或者不少的华人由于经商、逃难、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
明代永乐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吸氧后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游大量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七十年代末,中国发生了一次以偷渡的方式和下层劳工为主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到了十九年代初,中国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以洋插队和留学生为主。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以下简称PR)或国籍。
正文:(一)概念《辞海》对移民一词的解释是:(1)迁往国外某个地区永久居住的人:(2)较大的极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实际上,在汉语中,“移民”一词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在本文中,移民取名词之用法。
对于移民的类别,目前存在许多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分法。
按照迁移的医院,可分为自愿移民和被迫移民:按照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一面呢:按照迁移的性质分,可分为劳动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
新移民现象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以合法的方式和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以富人或明星等非富即贵群体为主题,前部分带走的是其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后部分人带走的是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然后取得外国国籍并定居的这样一种现象。
其中前者我们称其为技术移民(靠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申请移民),后者我们称其为投资移民(具有一定资产,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工商业经营或管理经验的人士,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住权)。
移民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
移民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移民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它不仅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改变。
本文将探讨移民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移民涌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人们。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移民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等,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语言与文学的变迁移民对于语言与文学的传承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新的语言和方言得到了传播和使用。
许多移民群体在新的国家或地区,尽管他们会使用当地的语言,但仍然保留并传承自己的母语。
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也促进了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学作品,也丰富了文学领域。
这些作品常常结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为文学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三、美食与饮食文化的融合移民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移民群体带来了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使得当地的饮食文化更加多样化。
例如,中国移民带来的中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地的一部分。
这种饮食文化的融合,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口味需求,也促进了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发展。
四、艺术与音乐的交融移民对于艺术和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移民群体带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和音乐风格,与当地的艺术和音乐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融不仅创造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也促进了音乐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拉丁音乐和舞蹈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流行,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移民对于文化传承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文化冲突与失衡不同文化的碰撞可能导致文化冲突与失衡。
当移民群体的文化与当地文化存在差异和矛盾时,可能引发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危机。
一些传统文化可能因为移民的到来而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失去传承的机会。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也十分漫长丰富。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不同国度。
而到了近现代,海外华人更是在各个国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本文将探究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进行全方位的描绘。
一、古代中国移民在古代,中国曾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尽管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但整体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移民意识。
不过,古代中国的一些边疆地区和海洋贸易区域,仍有大量人口的迁徙和移民。
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向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行移民。
其中以与罗马帝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上的移民最为突出。
随着唐、宋等朝代的兴起,中国的移民潮更加强劲,此时的中国人已经在鸦片战争后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和各地方的华人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航道等更是开拓了更广泛的跨境移民机遇。
二、移民热潮的初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饱受列强摧残的中国政府外因力量弱化,却内部存在强烈的地域不平衡和阶层矛盾,尤其是前期的百家争鸣思潮和现代化的传入,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也加速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浪潮也带动了大量的中华民族走出国门,寻求生计和发展的机会。
最早的一批移民往往是受聘于西洋企业的翻译和劳工。
当时的一个瞩目问题就是,由于中华语言的特殊性,对于翻译的要求十分苛刻,这才在西洋社会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华人社会。
这个社会由于聚集在一起,很快建立了华人协会等组织,逐渐形成了华人的社交网络,后来成为华人社团的代表性组织。
在中国,移民的留学生和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也成为了发展海外移民大势的关键力量。
这些人在国内寻找不到发展机会,于是纷纷前往外国留学,或创立自己的企业,在各国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上有所表现。
可是,由于移民热潮的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首次到海外开展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走在完全不同的路,遇到了很多阻碍和挑战。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移民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根和领会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晋陕百姓大量进入内蒙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晋北人不得不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
这场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而“走西口”则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史载,“阳高地处北塞,砂碛尤甚,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概括秦朝大规模移民的影响
概括秦朝大规模移民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秦朝曾经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政策。
这种政策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对中国的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秦朝大规模移民的影响进行研究。
首先,秦朝大规模移民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
秦朝专制统治下,秦郡大规模地引进人口,把各地当时的少数民族都引进秦郡,从而让诸多少数民族参与到秦朝政治和经济等各个层面的管理中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宏大目标。
此外,大规模的移民也大大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引进移民和移民的劳动力,增加了当时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为秦朝日后实行“八邑”统治奠定了基础。
随着秦朝大规模移民政策的实行,这种政策对秦朝乃至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在政策实行的过程中,由于移民引进,先前移民居住的地区发生了种族矛盾,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
此外,由于政策的实施,大量的财富涌向秦朝,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财富来源,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
大规模移民政策在秦朝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中国宪法的形成。
秦朝大规模移民政策实施时,为了让移民更好地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秦朝曾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今后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总之,秦朝大规模移民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大规模移民政策,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还为中国民族融合
奠定了基础,为现代宪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规模移民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引发了社会混乱,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葛剑雄我们讲统一和分裂,有一个具体的范围,主要是指我们这个国家,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
所以首先必须弄明白历史上的中国是个什么概念?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等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
中国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来历。
中国的来历“中国”这两个字出现在何尊上,其铭文云“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此外在《尚书·梓材》中有一句话“皇天既付中国民”,也讲到中国。
但是这些讲法能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究竟“中国”的历史怎么来的呢?我们还是要从中国两个字的文字的本意看起。
首先看我们的“国”字。
中国的文字相当一部分都是象形文字。
“國”字中间一个口,表示眼睛,下面有一横杠,这个表示一片土地,这个人的眼睛注视着这一片土地,手里拿着一个戈,这样还不够安全,周围还围上一圈围墙,这就是“国”。
所以国的本意是城墙、土地,还有拿着戈的人,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警惕守卫着的这样一片土地。
这其实就是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所以在我们古文中间的国的含义跟城、邦、域没有什么区别。
住在城里面的人称为国人,住在郊的人就是郊人,再远的地方就叫野。
孔子周游列国,他遇见一个野人,这个野人不是说野蛮的人,而是说他住在离国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就自称山野、野人、野老。
在商朝、周朝的时候,这样的国相当多,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个词语叫万国。
万国不是真的一万个国,但当时国的确很多,多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据说有八百个诸侯响应。
到春秋的时候有名的国还有一千多个,但是以后国慢慢地少了,因为周天子失势,国和国之间就互相兼并了,大国兼并掉小国,大国变成更大的国,到了战国末期,主要的国只剩下七个,最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其他六国都灭了,到他儿子时把剩下几个小国都废了,这样天下就变一国了,这就是国。
什么叫“中”呢?“中”原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商朝人用来召集他的军人聚集的,是一面很大的旗,这面旗就叫中。
大家看这个“中”字原来作为象形文字的时候,就是一面旗帜。
这个旗插在什么地方?往往就是人所包围的中心,时间长了这面旗的名称就变成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
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在很多国里面最中间、最中央,或者最中心的国,这就叫中国。
这个“中国”一般来讲怎么样算中央呢?当然就是天子住的地方。
然而天子不能自己就是中国了,其他的,如附近的这些诸侯,当然也是中国了,其他的远的地方则不是。
但是大家知道,一旦中国成为一个象征,成为一个符号,并且成为一个中心的代表的时候,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诸侯国虽然离真正的中国有一定的距离,但它自称也是中国,因为它的地位重要,比如说鲁国、齐国。
所以实际上中国的概念是逐步扩大的。
等到秦始皇统一,大家都是在皇帝统治之下,所以秦始皇所统治到的地方大家都认为是中国了。
所以我们现在讲历史上中国这两个字,往往就有不同的含义。
历史上“中国”的含义首先从政治上,“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或者中央的王朝,如秦朝、汉朝、晋朝,以后隋朝、唐朝、宋元明清,就是这些统一的政权,这些就称为中国,在它范围以外的则不认为是中国。
这个概念我们今天是不赞成的,比如说跟宋朝对峙的有辽朝、金朝,难道它们不是中国吗?它们对于我们今天来讲是中国,在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它是中国。
第二个是一个民族的含义,“中国”就等同于华夏诸族或汉族,也就是说华夏诸族到哪里,中国的范围就扩大到哪里。
至于其他的民族,传统的观念认为南方称为南蛮,东方那些少数民族称为东夷,包括淮河流域、山东半岛。
西面称为西戎,北面称北狄,后来还有很多具体的名称,比如说匈奴、鲜卑,等等,这些人在中原人看来,他们就不是中国人。
第三个是文化上的含义,一般讲中国文化往往认为只是指汉族的华夏的文化。
这个概念其实到现在还是这样的,当你讲中国文化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藏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呀,甚至俄罗斯文化也可以跑到中国,因为中国有俄罗斯族。
所以我们今天往往一讲中国文化,就马上想到孔子、孟子,这实际上是狭义的中国文化,广义的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也应该包括生活在当今中国疆域中的少数民族的文化。
今天广义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他们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统一”与“分裂”“中国”概念大家基本弄明白了,那么什么叫统一、分裂呢?首先我们看看统一,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统一的“统”绞丝旁,因为本来统的意思就是蚕结的茧,把很多分散的茧子的丝合在一起叫统,就叫统一。
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表示大家属于同一个政权,或者一个政权有效地管辖着的一块地方,这个就是统一。
从继承的角度讲,后面一个政权完全拥有或者恢复了前一个政权的疆域,或者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已经经过双方或者各方认可了,这也就叫统一了。
比如说隋朝后面是唐朝,唐朝建立以后,如果它把隋朝原来的土地统统恢复,就完成统一了,或者其中一部分隋朝的领土已经自己独立了,但是唐朝已经被承认了,那也叫统一了。
反过来就是分裂,比如某一个地区或者政权脱离原来所属的政权,并且没有得到这个政权的承认,那就是分裂。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统一分裂。
比如说,公元前220年以后秦朝的版图,虽然只占了今天中国的1/3左右,但是却统一了之前的六国。
汉朝的领土比秦朝大得多,汉朝北面到阴山、燕山、辽河的下游,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面大部分,南面包括今天的越南,西面到河西走廊,然后到汉武帝曾孙汉宣帝的时候,在那里建了西域,就包括今天整个新疆,还包括巴尔克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这些地方。
那么它对秦朝不仅是恢复,而且开疆拓土了,这当然是统一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讲统一不等于这个朝代从一开始建立就已经统一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做皇帝的时候,他占的地方很少,一直到70多年后汉武帝时才把秦朝的疆域全部恢复过来。
我刚才讲的公元前60年的疆域,也就是汉武帝曾孙汉宣帝时拥有西域之后的疆域。
所以我们以前学历史,往往说到汉朝统一,就把公元前202年一直到公元几年都算成统一的,这个我是反对的,不能这样说。
再举个例子,清朝一度实现了很大范围的统一,并奠定了当今中国领土的基础,清朝最大的时候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也不要以为1644年女真人入关就已经是统一了。
1644年只是顺治皇帝到北京,南方还有明朝的残余,而台湾则一直要等到康熙二十三年才重新回归,成为福建的一个省。
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的统一又不存在了,我们割让了很多的土地,这个大家学中国近代史都知道的。
而清朝是直至辛亥革命才灭亡的,所以不能说清朝自始至终都是统一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统一分裂其实很复杂,如果照我刚才这样计算,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比统一时期长。
为什么一个朝代趋势总是越来越统一,但其实分裂时间也不短。
或者虽然分裂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说中国最终没有分裂,还是统一的。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应该从统一和分裂本身的作用来看。
统一的贡献统一有没有贡献?当然有,而且很大。
首先因为只有统一才能抵抗外敌。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时间最短,但是只有中国至今还存在。
文明古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灭亡于外敌,中国一度被在自己境内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劣势,所以它们统治整个中国的结果不是用它们的文化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原来的政权基本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国家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会做殊死的抵抗,这不仅延缓了它消亡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入侵进来的人变成了文化上被本土文化征服的人。
第二个贡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生生不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然灾害没有把这个民族搞垮。
但是中国从自然条件上来说,在世界上是比较差的,我们国家东部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不稳定。
所以历史上东部不是旱就是涝,但即使黄河经常闹灾,我们也能够延续下来,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统一了。
大范围的丰收粮食就靠着统一积聚下来,应对灾害,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常年保持平衡。
从周朝开始就有相应的各种制度,如救灾的制度、粮食储备的制度、调兵的制度等。
第三个,可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和维修。
比如说我们一直讲长城和运河,其实长城主要是军用,运河则是一个重要的维持国家统一的工程,但是运河的维修、维持是很费钱的。
因为运河不是平的,不在一个海平面上,运河到山东的时候大概升高差不多40米,然后再下降差不多40米到河北。
所以就得靠人工一道道船闸和人力拉船,所以每年运河维修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没有运河,北京能成为首都吗?北京的粮食是满足不了首都需要的,只能通过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过去。
从这个角度看,运河就体现出一个国家要不统一,怎么能够调南方粮食到北方去?哪有力量来维持这条运河?另外,如果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很多人到了中国恐怕也不能变成一个民族。
而且从经济上讲,全国的经济多样性特征明显,我们的统一既包括农业地区、工业地区,也包括有些狩猎的、打鱼的民族,这样包含了农业、牧业、副业各种行业,全国实现了自给自足,到今天的工业等各方面才都发展了起来。
如果分裂了就出问题了。
比如宋朝的时候跟北方分裂,就征不到马匹,最后实在不行就到广西衡山去买马,那个马又矮又小,根本不可能和北方的骑兵对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弊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统一,都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本身中央集权制不一定不好,这是一个政治的形式。
但是问题在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集权,它是一个专制的集权,所以就产生很多弊病。
比如说人力物力可以被集中起来,但是它的投入分配不合理,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另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情况必定是重中央轻地方,因为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地方上是没有权的,权都在中央。
比如说,以前地方政府是没有自己预算的,国库就是皇帝管的,动用库银要请示上面,受了灾,仓库里的米不能随便拿。
因为这是皇帝的财产,官家的财产。
所以以前地方很可怜,要修桥补路往往去募捐,因为它是没有预算的。
一切都集中在中央,中国这么大,都集中在中央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还有一点就是专制妨碍思想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在一个思想自由的高峰,我们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体系在那个时候已经具备了,有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都是先进的。
但是到了后来,越是社会统一了,专制集权加强了,这些思想自由有的就没有了。
比如说汉武帝的时候,当时的口号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对统治有好处。
实际上当时还没有做到独尊,但是后来逐渐做到了,其他各种学派都被扼杀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人们一方面鼓吹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可以游历各国,像孔子周游列国,他就希望这个国能用,那个国能用,有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