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人四次移民日本之谜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移民潮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大批中国人选择了离开故土,前往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经济因素1. 种植业危机: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灾害等原因,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种植业陷入了危机,人们纷纷希望通过移民来寻找新的生计机会。

2. 商业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逐渐崛起,为海外移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希望通过投资海外来寻求更高的利润。

与此同时,外国的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人借此机会积极开拓外贸,推动了海外移民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1. 动荡的局势:明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情况逐渐加剧。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以求远离战乱的危险。

2. 支持移民的政策:明清时期,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扩大影响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其中包括为移民提供资金支持、免税待遇以及开辟殖民地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人的目光。

三、社会因素1. 人口压力:明朝晚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供应过剩。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一些人选择了海外迁徙。

2. 宗族渊源: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宗亲之间的联络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选择移民,是为了跟随自己的宗族,一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地1.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时的中国人主要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当地人民一同开设商铺或从事农业生产。

2. 菲律宾:菲律宾是中国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他们在菲律宾从事贸易、种植等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区。

3. 日本:明清时期,日本成为中国人移民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商人和手艺人等职业的中国人在日本定居,为两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

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

《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李建钢王越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3期摘要魏晋南北朝中国大陆移民大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日本社会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大陆移民日本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6-0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大批中原汉人或南逃吴越,或北迁东北、朝鲜一带,这是中国人口南北迁移的第一次高潮。

北迁朝鲜的汉人又大量集团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此时日本的邪马台国和以后的大和国与曹魏、晋、刘宋、梁等王朝频繁接触,自238年到248年的10年间,邪马台国使者4次到中国,而曹魏也先后3次派使者出使日本。

大和国时期先后有五位倭王即赞、珍、济、兴、武,先后被刘宋、梁等王朝册封,史书上称为“倭五王时代”,中国大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移民和使节团输入日本,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先进技术而言,先进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其表现首先在于儒学的传入。

日本应神天皇16年(据可靠资料推算大约在公元5世纪—6世纪初)朝鲜百济国的中国移民王仁到达日本,开始将儒学思想系统地传入日本。

王仁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日本书记》上称:“王仁来之,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日本人对儒学异常渴求,王仁来日以后大和国又把在朝鲜任那地区占有的4个县转让给百济,换取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扬尔来日,以后百济又先后派遣高安茂、马丁安、王柳贵等五经博士轮换赴日,单从姓名看,这些人当和王仁一样是中国大陆的移民,段扬尔等人为日本带去了《易经》、《诗经》、《书经》、《春秋》、《礼记》等5种儒学经典。

儒学的传入伴随的是汉字和大量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小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小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的小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导读:郑成功的小故事频道整理了与郑成功有关的资料353412篇,和关于关于郑成功的故事的相关视频716797集以及郑成功小故事相关图片470963张.章剑和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善于思考,气质高雅,因此成为了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简介郑芝龙结局为何被杀?郑芝龙怎么死的?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小名一官(Iquan),天主教名尼古拉,在欧洲文献中,则。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

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亲眼目睹荷兰侵略者在家乡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残害。

杨光祖摘要:裘山山的短篇小说有着自己的声音,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每篇小说构思奇特,布局新鲜,情感细腻,文字干净,而且特别善于描写女性人物的内心变化,心理描写颇见功夫本文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入手。

清朝就这样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但明朝的遗臣首先拥立神宗的孙子福王,试图进行抵抗。

可是他们步调不齐,在南京失陷、福王被俘之后,接连地拥立了唐王、鲁王、桂王等,逐渐被追逼到边远地区。

清顺治十八年(1661。

导读:郑成功的部将马信神秘地死去仿佛也证明了郑成功有可能被毒死。

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是由他推荐的医师开的处方,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

史上还有流传郑成功是。

导读:菲律宾与中国华南隔海相望,自古就是华人移居的重要目的地。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国声威所及,菲律宾的吕宋、苏禄等国都时断时续地同明廷保持着朝贡贸易。

到16世纪70年代,移居菲律宾的华人逐渐增多。

当。

导读:据日本人回忆郑芝龙投降清朝后,其子郑成功仍旧孤军奋战,支持明朝,并四次向日本国派了使者,要求援军和物资。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1.永嘉之乱:包括五胡乱华、八王之乱、五代十六国。

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同时也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造成了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3.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已经取代契丹人(辽)的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中国史上七大未解生死谜案 西施杨贵妃生死之谜

中国史上七大未解生死谜案 西施杨贵妃生死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史上七大未解生死谜案西施杨贵妃生死之谜导语: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

既有英雄壮士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

而有些故事,就像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

既有英雄壮士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

而有些故事,就像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地进行考证和研究。

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

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给予补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海外移民,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为您展示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从早期的探险家到现代的留学生,他们的身影广泛地铺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古代探险家:寻找新天地的勇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

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朝的商王启开辟了“九夷之邦”,带领一支舰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探险之旅。

此后,中国探险家的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不断开拓新的地域。

盛世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巅峰。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15世纪初期七次下西洋,探索了印度洋、东非等地,将中国的威望传播到了远方。

而他们的举动也为后来的中国移民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二、辗转东南亚: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离开家园,来到东南亚各国寻求更好的生计。

早期中国移民大多是劳动者,他们辗转东南亚各地,为当地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人社群逐渐形成,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语言、饮食和文化,还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共同努力。

三、金山上的中国移民:西方世界的旗帜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国内问题和全球的变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涌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加州的“金山”。

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支撑起中国国内的家庭。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与困苦,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融入新的社会。

金山上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参与了铁路建设、矿产开采和农业发展等重要行业,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国人争取到了平等的权益。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更多追寻梦想的人们,成为了海外移民的骄傲之源。

四、现代海外留学生: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的大学深造。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中国⼈⼝移居海外的历史,年代⾮常久远,来⼀起了解吧。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 中国⼈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本,其中就有⼈留居他乡。

进⼊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移民海外的历史,⼤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东南亚各地仍然⽐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

其中有⼀部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代的华侨。

这个时期的华侨⼤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数⼤约为10万多⼈。

第⼆个时期,从元代⾄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的时期。

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和⼿⼯业品,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艺⼈出国,加之明朝⼤监郑和率两万多⼈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个时期,东⾃⽇本、朝鲜,西⾄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战争到解放前⼣(1841⼀1949年)。

为华侨⼤规模移民⾼潮时期。

在这100多年⾥,中国约有700万⼈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数之多、规模之⼤、分布之⼴、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

在国内,由于政治⿊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百姓急于寻找⽣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量廉价劳动⼒从事开发。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介绍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介绍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介绍鉴真和尚,中国著名的佛学传播者,中国唐朝时期时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

他最为伟大的成就就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鉴真和尚在年少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大的慧根,但是却缺乏耐心,他的师傅让他做了很长时间的行脚僧,最后终于成就了他坚韧的品格,这些在他未来的东渡日本中体现出了极大的作用,也就是因为这段经历,所以即使多次遭遇失败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其中前四次可以说都是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在这十年期间,鉴真四次东渡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包括路线还有饮食以及海域状况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东渡更是尤为艰辛。

鉴真和尚曾经吃过生米,喝过海水,忍受各种压力和挫折,仅仅是为了在海上生活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鉴真和尚在第五次东渡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大弟子,他的眼睛也因为意外失明了,甚至就连邀请他到日本的和尚,也不幸去世了,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放弃的,却没有想到,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到达日本之后,他受到了当时日本天皇的亲切欢迎,天皇赐给他相应的住宅。

当然,鉴真也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将盛唐时期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纺织技术、建筑技术、雕塑以及医学技术都传播到了日本,极大的推动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

佛学经典也是由鉴真和尚传播过去的,对后世日本佛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真和尚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佛学家和旅行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研究和传播。

中国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他为蓝本构设的。

鉴真和尚一生成就颇高,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建筑领域和雕塑领域,是一位全能型的佛教传播者,为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鉴真和尚一生东渡六次,只有最后一次成功到达日本。

但是他每一次东渡都是很有成就的。

第一次东渡由于被诬告和海盗勾结而最终失败,第二次的时候虽然也失败了,但是他宣扬了自己的佛法。

第三次、第四次更多的是由于当地的人们不愿意让鉴真离开所以才导致了东渡失败。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西施的生死之谜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被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

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暗暗接走。

《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在《》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有四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潮。

这些大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原因两方面探讨这四次大潮。

第一次大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那时中国正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经济和自由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

这些移民人士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在橡胶种植园、矿山和港口工作。

虽然许多中国移民在东南亚找到了工作和经济机会,但他们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歧视。

第二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革命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这些战乱和政治动荡的中国人寻找安定的生活和商机,纷纷选择了东南亚作为新的家园。

许多中国移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还在当地社会中保持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吸收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华裔文化群体。

第三次大潮发生在二战之后。

中国战后的经济困难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中国内地的人们纷纷逃离贫困和战争,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此时再次选择了东南亚作为移民目的地。

这一次的移民大多从事劳务和小商业,为东南亚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投资和创业,寻求更多商机,并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这一次的移民潮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从移民的原因来看,经济上的追求、安全和战争的逃离是主要因素。

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

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

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日本一位史学家说,“只要统计一下我们祖先的数字就明白了。

可以说我们现代的每一个日本人,都继承着一千数百年前生活着的全部日本人的血液,所以,必须承认,我们不论谁的血液中,都含有百分之十或二十古代归化人的血液。

虽然流行着我们的祖先同化了归化人的说法,但并非如此,归化人(汉族移民)就是我们的祖先。

”很显然,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跟中国有很多联系,这当然包括外交、战争、艺术、科技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移民,有很多中国人通过朝鲜、山东等地渡海到了日本,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祖先。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

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

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明时代。

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为吸收先进文化,引进技术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人来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大陆移民的赴日高潮。

发源期:秦汉时期其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儿呢?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广泽”之地,竟“止王不来。

”据说,这“平原广泽”是今天日本的九州。

在日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文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日本事实,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不管徐福的传说到底怎样,这个传说至少反应了但是汉人的一个去处,就是东渡到日本,在秦汉年间,就开始有中国人大量移居日本。

吴越争霸后的吴国难民真的移民日本了吗?

吴越争霸后的吴国难民真的移民日本了吗?
第一次大批东渡、移民日本的高潮是发生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以后。
大家都知道,被形势所逼无奈吃屎的越王勾践是一个报复心和嫉妒心都很强的人,当时连越国的大臣范蠡也因害怕而逃离吴越,“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邸夷子皮”,至于敌国吴国的贵族和士兵、民众,其中有许多人因战败恐惧而成为难民之后,为了逃避越王勾践的报复而不得不漂流海外。
吴人逃到哪里去才安全呢?
往南方是不行的,敌国越国正好在吴国的南方,而越军自南向北进攻,吴国军民自然是不敢南下的;看来只能北上了,但这样也很危险,因为北面齐国也是吴国在和中原争霸过程中结怨的大国,不可能整个集团都像范蠡一样隐姓埋名来隐藏,于是,亡命的吴国人不敢靠岸,只好在东海和黄海中漫游,最后漂流到朝鲜半岛或日本九州岛等地。
另外,吴国人和越国人的祖先也被中原地区称为“倭人”。
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国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确凿的记载。
唐人编修的类书《翰苑》中引用有已经失传的《魏略》一书记载,日本 “其俗男子皆鲸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晋书·倭人传》中则有“男子无大小,悉鲸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的类似记载。
日本自称泰伯之后记载,在日本的史书中连连不断,南北朝时(1336—1396年),禅僧中岩修在《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的大儒林罗山在他所著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
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筑紫,……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太伯本姓姬)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
凭这些吴国的残部,以其余力制服朝鲜半岛或日本九州岛等地的原居民,建立起新的“国家”是不成问题的,日本列岛早期“弥生文化”就这样繁荣起来。

历史悬案:中国史人物七大未解之谜

历史悬案:中国史人物七大未解之谜

历史悬案:中国史人物七大未解之谜来源:白凤秋衣责任编辑:乔秀丽2013年08月29日09:36:38 [导读]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

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

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

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

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

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

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

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着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着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着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2.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下了流民的悲苦与新生。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仅有记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就不下十余次。

从东汉末年到衣冠南渡,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湖广填四川,再到闯关东、走西口。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迁移,就是最为壮阔的波涛。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从“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去了解下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的浴火重生之路。

闯关东关东之地,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部分内蒙古。

闯关东是指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这数百年时间以来,大批移民从内陆向东北迁徙的行动。

其中80%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迁徙运动之一。

历史上,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加上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量粮食欠收,又因天启之后几十年来天灾不断,以及战乱和苛捐杂税,导致该地民不聊生。

当时的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无论是在明朝疆域,还是在后金的领地,都需要大量的生产力来开垦土地。

且从山东半岛前往辽东半岛比较方便,从山东的登州、莱州等地乘船出海,仅需一夜即可到达辽宁。

明末清初,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为了充实人口,清政府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

该法令规定:凡招民百人迁往辽东的,可授予知县文职或守备武职;招民六十人的,可授予通判文职或千总武职;招民五十名,授县丞文职或把总武职,每多百人均可上加一级。

迁往辽东的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口粮、种子和耕牛,并且还免缴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关内汉民迁往东北的第一次高潮。

康熙七年(1668年),亲政的玄烨为了维护“龙兴之地”的秩序,也为了保证满八旗,及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稳定,遂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日本移民:中国古代曾四次大规模移民日本

日本移民:中国古代曾四次大规模移民日本

◆以下内容为收集整理,供⼤家学习参考!!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本的汉族归化⼈的主⼒。

历最有名的刘⽒开拓⽇本⼈物,是今天⽇本原⽥、⾼桥、⼤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

阿知(也写作阿智)王,⼜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个皇帝汉献帝的⽞孙。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陆移民进⼊⽇本列岛。

最早⽤⽂字撰述的⽇本史籍《古事记》、《⽇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新汉⼈”、“吴⼈”、“唐⼈”、“归化⼈”等。

⼤陆移民移居⽇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发轫期;魏晋南北朝时代——⾼潮期;隋唐时代——持续期;宋明时代——终结期。

其中也不乏⽇本朝廷为吸收先进⽂化,引进技术⼈才,多次遣使⾄中国⼤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陆移民的赴⽇⾼潮。

第⼀次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其间流传最⼴的就是发⽣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本的传说。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段记载:始皇⼆⼗⼋年:“齐⼈徐 (徐福)等上书,⾔海中有三神⼭,名⽈蓬莱、⽅丈、瀛洲,仙⼈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数千⼈,⼊海求仙⼈。

”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呢?据《史记·淮南衡⼭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泽”之地,竟“⽌王不来。

”据说,这“平原⼴泽”是今天⽇本的九州。

在⽇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本事实,徐福⾄今也仍受到⽇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不管徐福的传说到底怎样,但是有⼀个事实是⽏庸置疑的,即在秦汉年间,就开始有中国⼈⼤量移居⽇本。

⾸先在秦始皇的铁骑横扫六国时。

旧燕国和齐国民众为逃避战乱,分两路逃亡⽇本:北路是燕国⼈由东北到朝鲜半岛再渡海到⽇本,南路是⼭东半岛的齐国⼈直接渡海赴⽇本。

其次在在西汉武帝时期。

元封三年(前 108),汉武帝灭卫⽒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中国人四次移民日本之谜由于近代那段不幸的历史,中日两国积怨甚深,至今麻烦不断。

但是若将两国关系放在几千年的历史大背景下,又不得不承认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战争只是其中的插曲。

尤其是在今天的日本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上各个阶段大陆移民的后裔,更使两国人民之间多了一份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

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

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发轫期;魏晋南北朝时代——高潮期;隋唐时代——持续期;宋明时代——终结期。

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为吸收先进文化,引进技术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人来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大陆移民的赴日高潮。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其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儿呢?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广泽”之地,竟“止王不来。

”据说,这“平原广泽”是今天日本的九州。

在日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文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日本事实,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不管徐福的传说到底怎样,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即在秦汉年间,就开始有中国人大量移居日本。

首先在秦始皇的铁骑横扫六国时。

旧燕国和齐国民众为逃避战乱,分两路逃亡日本:北路是燕国人由东北到朝鲜半岛再渡海到日本,南路是山东半岛的齐国人直接渡海赴日本。

其次在在西汉武帝时期。

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灭卫氏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

大量汉族人民随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断往半岛南部迁移,直至跨海到达日本。

再次是东汉时期。

此时中日之间终于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联系。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来朝,汉光武帝刘秀封倭奴酋首为国王,并赏“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1784年,倭奴国内发现“汉倭奴国王”五字金印一枚,证明了记载的可靠。

另据日本史籍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刘氏)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达了日本。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到6世纪)。

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祸根是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所引发的百年内战(史称“五胡乱华”),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尤其是中原的衣冠望族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

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日本早期史书中,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大陆的归化人到达日本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

在日本文书中常被提到的汉族“归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氏)、西文首(王氏)等人。

他们大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汉族“归化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常常自称为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

例如,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自称为秦始皇的后裔;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朝司马氏的后裔等等。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所载,大约在四世纪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县(或一百二十七县)归化日本。

这是后来被称作秦氏一族的来源。

到雄略纪时(即倭王武时代,大约在五世纪后半),收集秦氏遗族,共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人,赐其首领名为酒公。

秦氏一族在长期的养蚕制丝业、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生产活动中,逐渐蓄积财富,变为具有实力的地方豪族,成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团的首领,并加入倭王高级统治集团,由倭王赐姓为直,成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

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

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

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

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

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

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

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

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

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

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

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

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

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

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西文首氏是另一个归化汉族集团。

其中一些人至日本群岛的时间,可能略早于秦氏和东汉直氏。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载,百济王命阿知吉师(或阿直歧)去日本,赠送倭王牡马和化马各一匹以及刀、镜等礼物。

因阿直歧懂中国的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典籍。

一天,倭王问他,是否还有比他更懂中国典籍的人?他回答说:有。

王仁比他更懂中国典籍。

于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济召聘王仁。

王仁应召来至日本,同时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

这就是关于王仁的传说。

王仁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后来在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为西文首的首领。

王仁与乐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渊源。

乐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并在那里作过郡,守。

其后裔中知识分子很多,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

在公元三一三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

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

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

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

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这样,秦氏、东汉直氏、西文首氏等归化汉人,以其大量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地方氏姓大族,进入倭王政府,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此时移居于日本群岛的汉族,远不只上述三族。

据九世纪初日本天皇政府编纂的《新撰姓氏录》所载,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摄津、河内、和泉等地区收集起来的归化人系统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汉族),约占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这百分之三十的归化人中虽然不全是汉族,但汉族所占的比例不会小。

这话说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在自觉地建设着日本,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

两晋“五胡乱华”时期东渡日本的移民,大都身怀一技之长,深受日本朝廷重用。

无数事实证明,大和国家统治机构的完备,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无不与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

第三次是隋唐时代(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初)。

此时,隋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状态,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鼎盛的巅峰时期。

尤其是大唐王朝前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空前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

相比之下的日本,则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阵痛期,国势日衰,内部矛盾重重,内讧不断。

大陆移民东渡热潮日趋消退,虽仍有部分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学问僧在日本使者的劝诱下赴日,但是人数相比两晋时期已是强弩之末。

相反,强盛的大唐却强烈的吸引了当时的日本人不畏惊涛骇浪,大规模派遣使节(即遣唐使)来唐朝访问学习。

本文开头引用李白诗中的晁衡就是其中一名最著名的留学生(日文名叫阿倍仲麻吕)。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

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

如沈惟岳、袁晋卿等,都在日本朝廷任职。

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有名的是鉴真东渡。

有趣的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员交往,出现了很多唐日之间的跨国婚姻,如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娶的就是一位中国新娘。

可见,跨国婚姻不是今天才有的的时尚,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相对的普遍化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藩镇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此时直至唐末,又陆续有不少民众驾舟东渡,但规模已无法与两晋时相比。

甚至有传说杨贵妃并没有在马嵬驿被缢死,而是随使者逃到了日本,据说日本还有人自称是其后裔。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后,一直到元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淡,官方往来基本停止,大规模有组织的大陆归化人移民浪潮也基本结束。

有据可查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人琉球。

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

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①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②家族的后人。

到了元灭南宋和清军入关的残酷民族战争与屠杀中,又有些南宋和明朝遗民(主要是江南汉人)迁居日本(比如著名的南宋温州雁山能仁寺住持高僧祖元、明朝宗室遗民朱舜水等),但为数已不足道。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宋以来,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大量的贫苦农民和战争难民开始浮海到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南洋一带谋生,人多地狭的日本已逐渐失去了对大陆人民的吸引力,不再是中国海外移民的首选目的地。

17世纪末,清朝统治日趋稳定,民族压迫政策有所减轻,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最后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康乾盛世;日本则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日两国都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官方往来再次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